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5842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汇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考点+解析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能力。

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没有实权,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②错误。

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没有实权,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故④不正确。

【答案】B

147.(2013·

江西九江二模·

29)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专制”一词出现1800多次、“颛制”(颛,通“专”)75次,用于君主的“专制”仅有几条,其余全部用于臣民;

“独断”一词则出现多于“专制”,绝大部分用在君主身上。

这说明(  )

A.古代中国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B.“专制”一词古今应用语境有异

C.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互为消长D.“独断”一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

【考点】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专制是指君主大权独揽于一身,独断专行。

题干反映“独断”的出现多于“专制”,而且专制大部分是用于臣民,这说明古代中国“专制”与现代的含义是不同的,B项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存在时间长达二千多年;

C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变化趋势;

D项“完全相同”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

148.(2013·

河北保定高三期末·

27)“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至仁宗而后,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从材料可以得出(  )

A.明太祖没有参照元朝的政治制度B.内阁官员的权力呈加大趋势

C.明朝的内阁和汉唐的宰相都有决策权D.中书省和内阁均影响了皇权的加强

【考点】明朝设内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由于事务繁忙,后设内阁,但仅限顾问,仁宗后,阁臣有了票拟之权。

149.(2013·

福建厦门一模·

13)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

“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

”其所指的朝代是(  )

A.汉朝B.唐朝C.宋朝D.

明朝

【考点】明朝的内阁制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有卿而无公”联系所学“公”古代指的是三公说明权力较大,而卿是指具体办事的大臣,即无实权故明朝内阁制符合要求。

故选D。

150.(2013·

陕西宝鸡二模·

26)《明史·

钱唐传》记载:

帝(朱元璋)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

”非臣子所宜言。

”议罢其配享。

……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帝”与孟子的对立在于(  )

A.“帝”出身农民,孟子依附权贵B.“帝”信用法家,孟子代表儒家

C.“帝”主人性恶,孟子主人性善D.“帝”加强皇权,孟子宜讲民本

【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解析】本题是跨学科综合题型。

孟子曾讲过: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所以视臣如草芥的朱元璋恼火得要把孟子逐出孔庙,还要“罢其配享”。

后来,朱元璋虽然在钱唐辈的反对下,不得不收回“罢其配享”的“圣旨”,但终于下令删去他不喜欢的《孟子》语录共八十五条,成了《孟子节文》(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所以,搞懂了题意就会发现朱元璋之所以做出“罢其配享”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等事情,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体现的是民贵君轻,而这些思想是不利于开国初期的朱元璋加强皇权的。

因此选D

151.(2013·

广东东莞高三期末·

13)有人说:

“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

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这里的“阁臣”是指(  )

A.秦朝的三公B.唐代三省长官C.明代大学士D.清朝军机大臣

【考点】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从材料“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以及“阁臣”等信息即可判断选择C项。

152.(2013·

北京西城高三期末·

9)图1为我国古代某王朝都城内的主要中央官署分布图,该

都城是(  )

A.唐长安B.元大都C.明北京D.清京师

【考点】明代政治制度

【解析】从图中的“长安左门、锦衣卫、大明门”等信息即可判定,特别是锦衣卫是明代特务机构,故C项正确。

153.(2013·

福建宁德一模·

2)《明史》载:

“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

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

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考点】明朝的内阁的设立

【解析】依据“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154.(2013·

湖南永州一模·

1)《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考点】明代内阁制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能力。

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内阁无实权

,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B、D说法不正确。

155.(2013·

山东德州高三期末·

2)利玛窦(1552—1610年)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

“虽然所有由大臣制定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  )

A.作者深刻认识了中国内阁制度的本质B.皇帝具有“批红”的权力

C.中国已经不是君主专制的国家D.当时中国已经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考点】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内阁

【解析】由“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说明皇帝有“‘批红’”的权力,也看出是明朝的内阁。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权力大小来源于皇帝,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排除ACD。

156.(2013·

江苏南京、盐城一模·

3)内阁大学士为明清官职之一。

据统计明代内阁大学士南方共114人,北方共48人。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政治中心有南移的趋势B.南方科举制推行力度比北方大

C.南方是经济和文化重心D.南方“官本位”意识强于北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度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南方文化比北方先进先进,这根本上是由于南方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决定的。

故选C。

明太祖时定都南京,后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政治中心,故A项排除;

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大多是由参加过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的,但科举制度是中央政府控制的选官制度,举国上下统一贯彻实施,不存在南北方推行力度的差别,B项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正确答案为C。

157.(2013·

湖南浏阳一中第三次月考·

5)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考点】明代内阁制度

【解析】内阁并不是选官制度,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由题干中的“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也可反映,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也可知,AB项说法错误;

由题干“俱列六部之上”可知C项说法错误。

D项说法正确。

158.(2013·

浙江杭州一模·

6)某史书记载: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

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  )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总理衙门

【考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本题需结合所学知识,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递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因此,军机处实际上成为了隐形的政府。

159.(2013·

浙江高考三模·

16)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

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皇帝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军机处等办法,最终将其裁撤。

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议政王大臣会议抑制了君权B.清朝部分沿用明代的官僚制度

C.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职权相当D.乾隆时期皇权继续得到加强

【考点】清朝军机处

【解析】从材料可见,清朝皇帝裁撤议政王大臣会议,主要原因是它权力太大,威胁皇权,故A项正确。

B项可以由“设立内阁”得出。

C项不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决策权,军机处没有。

D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乾隆时被裁撤,反映了皇权继续得到加

强。

160.(2013·

四川攀枝花一模·

4)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考点】君主专制的演进

【解析】图示显示的如何加强皇权,而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分散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所以A说法错误。

161.(2013·

北京顺义二模·

1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主要反映出(  )

A.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

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专制制度到达了顶峰 

D.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理解。

根据从汉朝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到清朝康熙皇帝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反映出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主义不断加强,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到达了顶峰。

故选B。

162.(2013·

湖北黄冈一模·

28)“(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

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

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柜’也”。

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  )

A.防止了大臣专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内阁权力D.扩大了统治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军机处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

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材料题

163.(2013·

湖南六校联考二·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欧亚大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历史上,最惊人、最重要的发展是西欧从贫穷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崛起。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

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一个落后的边缘地区在从一个历史时期到另一历史时期的转变中居领先地位,在历史上并不是首次。

在古代文明时期,中东在农业、冶金术、文字和都市生活方面进行了基本改革,起了发达的文明中心的作用。

正是中国、印度和欧洲这些比较落后的边缘地区,在古典时期有创造力的革新中起了先锋作用;

革新中涌现的新事物除了包括儒教、印度教和基督教这些新宗教信仰外,还包括对冶铁术、铸币和字母表的有效利用。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摘自《全球通史》《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要求:

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

【解析】历史主观论述性试题在高考时,在湖南高考评卷时,分观点、论证层次、语言三个方面赋分。

第一:

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记2分;

若只赞成、反对而并没有概括性表述,记1分;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记0分。

材料的观点主要有:

观点1:

一个民族在先前的发展中所取得的领先成就,由于其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后来的进步,从而在国际性竞争中反而落后于后来者。

观点2:

落后边缘地区的民族由于受到的阻碍较少,易于吸收先进地区的文明,反而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观点3:

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领先的民族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阻碍其发展,而落后边缘地区民族反而易于接受、吸收先进地区文明,成为领先者。

注意:

①必须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

可以是在开头,也可以是作为结论。

但不可以有明显错误,也不可以自相矛盾。

②在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必须有概括性的表述,这种概括性的表述是对赞成、反对或其他看法的进一步说明。

如“一个民族在先前的发展中所取得的领先成就,由于其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后来的进步,从而在国际性竞争中反而落后于后来者”等这样的表述即为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

第二:

史实准确,论证充分,且史实能充分支持观点,记8分。

①史实应该与观点本身相对应;

②史实不能出现明显错误;

③每条准确史实为2分,光有正确史实最高不超过4分;

④所谓论证充分,如论证“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领先的民族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阻碍其发展,而落后边缘地区民族反而易于接受、吸收先进地区文明,成为领先者”的观点。

可以从中西两方面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证。

即认为是论证充分。

第三:

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记2分。

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楚,记1分,逻辑混乱,表述不清,记0分。

【答案】参考范文:

观点:

论述:

中世纪的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经济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文化教育发达,传统科技长期于领先世界,无论汉唐,还是宋元明清时期都是世界中心之一,然而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原有的中央集权制极端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下,阻碍了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远远落后于亚洲文明,但在宋元时期传入中国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把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引入火药,摧毁了封建堡垒和骑士阶层,这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到来。

随着经济和近代科技的发展,政治上欧洲兴起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进入工业化时代,很快崛起为世界的中心。

升华:

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世界历史的时代潮流不可违,违者,先进必将会变为落后,顺应者,则能跨越发展。

164.(2013·

河北邯郸高三期末·

材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赵宋王朝在30年前,备受贬损:

“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30年后,博得赞美:

“空前绝后,登峰造极”。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

为证明“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

也有学者提出,不必美化赵宋王朝。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地位的观点。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

先概括宋朝的历史地位,如积贫积弱、宋朝是中国文明的顶峰、不必美化赵宋王朝等三种观点。

再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评论宋朝的历史地位,注意观点明确、并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予以多角度论证;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165.(2013·

江西宜春五校12月联考·

21)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分)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1)问,结合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归纳。

(1)秦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1分)唐朝:

三省六部制。

(1分)史实: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分)清朝设军机处。

(1分)

166.(2013·

河南焦作二模·

40)(25分)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

“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在中国运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由隋文帝草创、经唐太宗大致确立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官的选拔制度。

它以公开、统一的考试作为取士任官的基本途径。

它与郡县制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巩固、强化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也向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胃镊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10分)

【考点】科举制

【解析】回答第一问,除从材料中总结外,还需联系教材相关知识,较简单。

(1)科举制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

(3分)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缓和阶级矛盾;

科举制具有一定公平公正性(答出2点即可);

(4分)科举制具有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

(3分)

167.(2013·

四川宜宾一模·

13)古代中国人与希腊人,都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

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

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

有何优越性?

(8分)

【考点】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归纳、分析能力。

(1)问,根据材料一中“裂土田而瓜分之”分析,应是分封制。

其优越性从“轮运而辐集……离为守臣扞(捍)城”归纳。

根据“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应是郡县制,其优越性根据“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归纳

(1)周:

分封制,优越性:

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

(4分)

秦:

郡县制,优越性: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68.(2013·

四川内江一模·

13)(20分)中国封建社会历经漫长的时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是漫画《胜出》。

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

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

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

材料二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