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排名前十大学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5505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排名前十大学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美排名前十大学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美排名前十大学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美排名前十大学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美排名前十大学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排名前十大学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美排名前十大学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排名前十大学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排名前十大学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而美国实行的则是分散性投资。

再从组织结构方面看,中美两国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科研上,中国的高校一般是大团队、大梯队,而美国都是小梯队、小组,但这些小组又可以动态组合成无数个新的队伍。

不妨举例来说。

比如交大的机动学院有差不多300位教授,我们300多位教授捆绑在十七、八个研究所里,具体的科研基本上也就是这十七、八个单位来做。

而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机械系,教授、副教授、助教加起来总共60位,但他们却有60个创新团队,再经过排列组合后,可能会出现的创新小组超过100个。

也就是说,在美国虽然只有60个科研人员,但创新性研究的点可能不止60个;

而在中国,科研项目往往就局限于十多个科研院所,因为一个所里往往集结了一个学科带头人、所长,还有几个正教授,若干副教授,一批博士后和一大批学生。

底下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生,这些人的研究方向、任务都是由所长从上到下指派过来的。

尽管我们的目的导向是创新,为了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国家集中队伍突击,各方面的力量可以协调,由此很高效地达到攻克某些技术指标的目标。

比如中国就可以很快地派飞船登月,但这里也有局限,那就是所有的资源都局限在某个点上。

如果国家有16个重大专项,那么很多钱就砸在这16个领域里面。

但必须注意的是,以创新兴趣为驱动的知识创造,其结果不一定马上就能应用,一般来说,重大科研突破都属于这种情况。

因此,就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三大挑战:

一是创新环境,二是创新机制,三是创新基础。

首先,中国的创新环境基本上是对接国家需求的。

原创性研究不一定可以和美国相比,但完成某些国家的科研项目、任务,比如国家863项目等,则可以非常高效。

但随着创新型社会逐步建立起来,中国以后不能只是局限于跟踪研究,即国外做什么我们做什么,中国一定要推出自己的原创性研究,这就是第一个挑战。

第二,在创新机制上,中国大学要学会在科研大团队模式和动态协作的众多科研小组模式上实行两者兼顾,既不能完全依靠大梯队,也不能像美国,都靠个人小组。

从中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高校既要有科研大团队,也有鼓励若干创新型小组甚至个人,鼓励教授自己带学生一起去进行创造。

第三,从创新基础来说,未来10年,中国大学很可能要经历一个大的变革。

目前中国高校做的很多科研,还是工业界应该做而不能做的事。

而这种水平的研究在美国基本上已经由大公司自己的研发队伍来做了。

今后,一旦中国有更多企业都能够像华为那样有了属于自己的研发队伍,那么就不会继续依靠大学来解决它们的问题。

所以,中国高校一定要在基础创新上往前走一步,谁走得早,谁就领先。

缺淘汰制度,博士生质量“差太多”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创新人才。

不言而喻,如果大学教育体系跟不上,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

中国前10位大学,其本科生源质量一点不亚于美国前10名大学的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在数理化方面的功底很好。

但仔细对比一下,中国学生的质量还是“很一般”。

因为美国学生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最典型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中国学生解一个方程式,他能解得非常巧妙、非常快,在这方面美国学生绝对不如中国学生。

但是美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比中国学生强很多,他们更善于的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方程式。

客观来看,中国大学培养的硕士生,其实要比国外好。

国外读硕士很快,如在美国读工科硕士,学生一般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读10门课;

第二种是读8、9门课,再做一些研究;

第三种是读7门课再做一个论文。

在前两种情况下,美国培养的硕士在能力上比中国本土培养的硕士要差一些。

因为中国读硕士需要两年半时间,而国外只要一年。

中美大学教育差异最大的是博士阶段,国内培养的博士生水平普遍不如美国前10位大学培养的博士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有淘汰制度。

而在中国,一旦进入博士班,几乎还没有什么淘汰机制能把不合格的学生淘汰掉。

美国博士生的淘汰率很高。

以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系的研究生培养为例,有一年共有1200多个学生申请攻读这个系的研究生,最后只有180个人被录取,但这只是一个“入口”。

180个学生进来后,必须在修完两个学期的课程后参加博士资格考试。

在机械系,第一次考过的学生不超过入读学生人数的一半。

比如20分是满分,考14分的学生可以通过。

但考到12、13分,甚至11分,还会给第二次机会。

两次考试加起来,只有65%的学生可以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不通过怎么办?

赶快再读点课,拿个硕士毕业走人。

第二是开题报告,在国内很少有博士生开题报告通不过的,但在美国,有可能10%的教授觉得选题太差,那个博士就被刷掉了。

博士生在答辩时也有通不过的情况发生。

因为美国大学的答辩委员会认为,如果给一个不合格的学生博士学位,让他毕业,就等于把学校品牌给他了。

所以他们非常慎重,宁缺毋滥。

就算一个人读了4、5年博士,7万美金一年,如果通不过答辩,那么40多万美金就浪费了,但是答辩委员会不会愿意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业。

否则别人会质疑说“这样的人也能拿到密西根大学的博士生学位?

”学校的声誉会因此受到损害。

很多外国跨国企业,比如GE、福特公司到中国来招人的时候,他们喜欢招从中国大学毕业的硕士生。

一些人事主管感慨,好的博士生有时候也能遇到,但总体感觉跟硕士差不多。

而相比之下,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博士,可以闯过一道道关卡并拿到学位的,一般是很不错的。

课程改不改,到底谁能说了算

大学对人才的学习和培养,如何来评估?

其实,有效的人才培养并不是指把学生的课时压满就够了,而是要看学生是否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系最近20多年来,排名始终保持在全美前五名,本科生排全美第二,研究生排第四。

机械系很大,船热、流体力学、材料、控制、动力都有,一共有近60位教授。

最近,机械系又在酝酿工程教育改革。

为什么呢?

因为不断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新知识提出的挑战。

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都有了新要求。

对比二、三十年前,一个大学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够支持他一辈子的职业生涯。

而现在,大学毕业生每5年就需要充电一次,因为知识的更新太快了!

在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很多新知识大家都希望学,但是学时有限,怎么办?

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Justintime。

以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系的工程教育改革为例,每几年就要改一次,但这样的改革不是一改就不变了,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的变革中。

美国大学的教学改革怎么进行?

首先,要在改革前做调查,任何的改革不是平白无故、没有依据地改,而是要根据调研资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来改。

记得以前就有过这样一个调查:

从密西根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学生在很多行业工作,第一类是毕业20年的,第二类毕业10年,第三类毕业5年。

于是调查分成两类,一类是大学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在他们职业生涯当中有多重要;

第二是密西根大学的教育对他们有没有用?

然后从分析调查表就可以看到,哪些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生涯重要,哪些是工程教育体系里的不足之处,哪些是学校认为重要而毕业生觉得不重要的,还有哪些是毕业生认为很重要但学校的教育里没有注重的?

密西根大学机械系几年前的一次教学改革有两大内容:

一个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一个是增加实验课。

以前每一门课后面都有一个“小尾巴”,让学生跟着老师去做实验,但具体的实验结果都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测试出来了,学生只是去抄个数据、写个报告就完事,这样就达不到“学生要学”的目标。

现在的新教学方案是,把所有的实验抽出来集中成一节大课,三、四年级学生都需要上这样的实验课。

两年的实验课加起来一共8个学分,在整个本科毕业128个总学分中的比例相当大。

由此,学生们不仅要做实验,还要设计实验。

比如测试材料的强度,做这个实验时就要考虑怎么测,如何调整误差,实验报告如何处理?

这些实验都由两、三个学生合成一个小组完成,大家都非常重视。

这样改革后,学生们就不会像原来那样,在实验室“看一下、听一下”就走了。

教授提得快,导致人才“变了样”

就目前来讲,中国高校师资队伍普遍比美国前十位大学的要差。

国内大学聘用教师的标准太随意,太低,有时提拔教授很快,但并不强调个人的创新。

这些年,很多高校都从海外引进教师人才,但一些学校却没有把人才用好,导致引进人才过了一到两年就本土化了。

发生这样的情况,与国内大学的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

大学把教授聘来了,如何激励教授工作,又凭什么指标评价教授的工作?

在评价上,现在国内评价教授的标准是,以中国自己定义的标准评价,即我们说这个人是大教授,他就是大教授。

而美国对教授的评价,依据的是国际公认的标准,即在学术地位、教学、科研等方面有自己的贡献。

中美大学的评价标准,是有差异的。

因此,中国高教改革要有长足的进步,首先必须要改革教师考核体系。

很多引进人才在国外也是名校毕业的优秀教师,为什么回来才两年就本土化了?

因为国内的考核标准把人变成这样了!

再看课堂文化,中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美国也有明显差异。

国内大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而美国大学在培养人的能力、创新性和传授知识上是三者兼顾的。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的教学一般是教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讲、记笔记。

但美国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一边教授知识,一边与学生互相学习。

在中国的大学讲台上,很少有教授敢讲自己不懂的问题,因为他可能会被学生轰下去。

很多学生会说,老师怎么自己也不懂,就这样在讲台上讲呢?

但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老师可能会说:

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但如果由他自己来解答,会如何简化、找出怎样合理的方法……这样,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学习,这也是美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于中国学生的重要原因。

反观中国学生,可就不一样了。

中国学生喜欢在做完了作业后“对一对”:

如果答案一样,大家都放心了。

而在美国课堂上,更多的题目是开放式的,很多问题没有唯一解,只有若干个解里面哪个比较好。

就这一点而言,中美大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明显差异。

其实,问题有唯一解,老师改卷子很容易,计算机也可以改卷;

但如果题目是开放式的,那么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来源:

文汇教育(微信号wenhuieducation)

作者:

倪军——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荣誉院长、美国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终身正教授和吴贤铭制造科学冠名教授,并担任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家基金会设立的可重构式制造系统国家工程中心执行主任和产学研智能维护系统中心的共同主任。

他先后承担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波音公司、美国空军和国家科学基金等115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

附:

经费都破百亿了,为啥咱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据报道,按照教育部要求,进入8月份后各大部属高校陆续公布了2014年度决算情况。

根据目前据报道,按照教育部要求,进入8月份后各大部属高校陆续公布了2014年度决算情况。

根据目前76所部属高校公开的决算数据得出的“高校富豪榜”,清华、浙大、北大与上海交大这四所年度决算进“百亿俱乐部”的大学位居前列。

在第一梯队中,清华大学以年度决算175.6亿元、年度收入123.6亿元稳居第一。

几所大学办学经费破“百亿”大关,反映出我国部分大学投入已逐渐接近国际一流大学的投入水平。

一般而言,投入水平是一所大学办成一流水平的基本保障,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一所大学投入教学科研的力度。

但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的投入在投入结构、使用效率上还有差距,要建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校还应拓宽资源渠道,并完善用好每一分钱的机制设计。

从高校公布的决算信息分析,财政拨款是其主要来源,社会捐赠只占高校收入的很小一部分。

从高校支出的“大头”科研经费来说,据教育部此前统计,2013年科研经费最多的高校是清华,为39.31亿元,其中财政拨款占到全部经费的70.6%。

财政拨款占比最高的是北大(86.5%),其次是复旦(84.8%),大多数985高校科研经费拨款占比都在60%以上。

这和国外一流大学差距明显:

国外一流大学包括公立高校,都特别重视在政府拨款外拓宽办学资源,以增加财政独立性。

像哈佛大学,每年捐赠收入就达约300亿美元。

而清华等高校决算破百亿元,与国家实行的“985”、“211”工程密切相关,数据显示,2009至2013年间,“985”、“211”工程高校拿走全国近70%科研经费。

客观而言,对少数高校的重点投入改善了这些高校的办学环境,但也影响其自主办学,政府增加对学校投入的“另一面”,是教育学术被行政评审、评估干涉。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出,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扩大办学自主权。

照此要求,改革行政评审将成必然,现阶段985、211可能会保留,但未来迟早要改革,国家统筹推进一流大学的战略也会调整。

各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计划思维,主动面向市场竞争办学,通过办学实力从社会获得更多资源,而非等财政喂养,这样才能离一流大学更近。

如何使用教育投入,是我国大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我国高校在配置资源时,还主要由行政力量主导,透明度不够。

这次高校公布决算信息,是高校信息公开的要求。

与国外大学公布财务信息是由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且公布具体开支不同,我国高校的决算信息是由学校自行发布,公布的支出项目也很粗线条。

它有多少用在了教学科研上,也势必存疑。

一些高校经费破“百亿”,本身不是坏事,但其与一流大学标准间的距离,不能仅凭经费度量。

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和透明财务体系,才能防止教育投入被挤占、挥霍,甚至被大量用于政绩工程。

增加教育投入,把每一分都用到刀刃上,才能换来办学质量提升,才能带动其向“世界一流”迈进。

76所部属高校公开的决算数据得出的“高校富豪榜”,清华、浙大、北大与上海交大这四所年度决算进“百亿俱乐部”的大学位居前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