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4907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docx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docx

即五种道德规范,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

14。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15。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来,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

1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17.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

它大致包括谱序、像赞、祖训、世表等。

18。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52.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19.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20.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21。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22。

”荒政”思想,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这一观点和现代社会强调取于自然,还于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是一致的。

23。

修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24。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是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25。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该学派的观点,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辨色彩。

26。

一条鞭法是指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人、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27。

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28.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

的儒家诗教,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于促进中国古代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9。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0.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一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间。

3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一种政治制度。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一书省。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2。

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

33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

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名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从本质上看,它同样维护的是士族的礼仪.

34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一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书的开创者和典范,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纪文学巨著。

书中成功地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语言丰富而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36行业组织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

行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

(1)祖师崇拜.

(2)师徒传承。

(3)行业禁忌。

37.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38《齐民要术》。

作者是贾思勰。

其性质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

譬如作者就说: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即是。

39道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

其讲究超然物处,其在政治上强调"

无为而无木为”等.

40.家族是由出身和婚姻形成的婚姻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41.地神祭祀在古代国家典礼中占有重要位置,地神又称地抵。

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

42。

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古代在这方面的主要失误:

(1)土地的过当开垦、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

(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43。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44墨家学派.该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是墨翟.墨家思想的核心是"

兼爱"

.到了战国时期,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

45。

毕异,宋仁宗时期(11世纪中叶)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工料,又提高了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发展.

146《法经》.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在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47.知行合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

知”),尤其应当实践("

行"

),只有把"

知"

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48文化传统。

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49。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

其先后的理论有"

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离坚白"

、”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

与”实"

)的关系问题。

50永嘉之乱”。

晋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其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51。

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

,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占算中的"

出人相补原理"

52.郡县制郡、县早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的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朝汲取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上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郡”的名称历代稍异。

53。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54.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

这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

把工商业视为”末"

,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55。

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56.所谓整体思维是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9。

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一是语言崇拜

57。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58。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

本”,把工商业视为"

末”,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59.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60.所谓整体思维是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61.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一是语言崇拜

62.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63.仰韶文化是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绳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64。

清朝的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65.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社会群体消费活动。

它由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化的生活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

66.”天人合一"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67。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8。

汉王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文帝多次下诏提倡农耕,参加春耕典礼。

在位期间,有十余年的时间免除了农民的地租,是历史上小农少有的太平日子,汉初许多政策都围着重视农业而定。

这一阶段,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在位之际,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被史家称为"

文景之治"

69。

家风是一种习惯法,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

70。

中国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

五服是五种粗糙程度不同的麻布礼服,分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

71。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

72.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

1.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1)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

(2)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2。

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明清两朝看重民间宗族在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朱元璋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

的诏书。

清朝则大力提倡"

移孝作忠"

,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通的民众进行控制。

同时,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几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

3.简述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

(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4。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

(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

5.简述"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3)造成”诚明合能"

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试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是:

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以明末清初的”三先生"

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再者,清初对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以文字狱来迫害他们,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另外,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从宋儒那里就有"

尊德性"

与"

道问学”的分歧。

在成圣成贤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

但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

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

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

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在哪里?

(l)以"

三纲"

为核心的卦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汉儒—董仲舒将"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说成是合乎大道的伦理规范,用”天尊地卑,阳贵阴贱”的”天象”说明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从而把君权、父权、夫权神化为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力。

古代法律制度的宗旨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秩序,自汉以后,维护"

三纲”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纷纷演变为律令,历代封建法律制度尤其是作为古代法律典范的《唐律》,即被概括为"

一准乎礼"

直到清代末期,统治者仍然宣称三纲五常,”实为数千年相传之国粹,立法之大本”。

(2)贯穿"

德主刑辅"

、”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人们注意德、刑的关系与各自适用的范围。

(3)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在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后,不仅”三纲”成为立法司法的根本原则,就是阐释儒家学说的儒家经典也不断地被人们引为法律适用的依据。

8.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江南的开发。

所谓江南地区开发的加快,是从三国时的吴国开始的.永嘉之乱后上百万的北方农民迁移江南,为江南的开发带来了生力军。

东晋时北方人大量地南移,再经过宋、齐、梁、陈四代,南方的开发逐渐扩展开来.大体上从长江中游向南,湖南的湘水流域,江西的赣水流域,广州的珠水流域,都得到深度的农业开发,并且联线成面。

此外,四力}的中部与北部,长江以北的淮河、汉水流域,也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开发。

不过开发最深人,经济水平最高的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哪些?

(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

(3)"

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

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

(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简述中国传统知行合一实践观的特点

(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

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2)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

和”人道”.(3)知行合一说是以"

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

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简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1)鲜明的时代性。

(2)浓郁的民族性(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吸纳百川的开放性。

(5)深广的群众性。

13.试述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负面影响。

(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于其通过价值导向来影响精神文化的方向,通过建立文官制度来保证士大夫的身份地位。

从而使儒家伦理文化有了稳定的传人。

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一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

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14.试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几。

(2)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中国建筑以柱梁为主、承重墙为次的结构,与西方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中国建筑无论是单体还是群体,往往都有一个中轴线,整个建筑或建筑群是沿中轴线按左右府标的格局分布的。

(4)中国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一物中寄寓着浓一厚的思想观念。

在这些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

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

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

在同一个建筑物组合中;

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之别,这种%%%使用者的地位尊卑。

中几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

简述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16。

简述汉代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

一个人只要出身没有政治问题,不是商人家庭都可以以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长处进入上流社会.

17。

简述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

1、民本思想.中国历代都把粮食和吃饭当作基本的社会问题。

2、节约粮食。

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3、人格教育;

中国人利用饮食的机会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把饮食观与人材观联系起来,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

4、食疗观。

在饮食健康上,中国人讲究选择食物和食法。

18.简述中国皇家贵族礼制的文化特性。

中国的礼仪制度在社会上层包括政府与宫廷表现得严整与周密。

在等级观念浓郁的古代,统治者依靠严密的礼制一米区分、规范人们的身份、地位与社会角色,从而保证国家社会体系的协调与稳定.从先秦及汉代以来的礼制著作,可以概括出官方礼制的若干特性:

(1)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

(2)冠婚丧礼的隆重盛大。

19.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1、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20.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魏晋之际,佛教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

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

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接受外来宗教显示出鲜明的本土色彩。

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北朝"

偏于教"

,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

在南朝,虽然奉佛是那个时代上上下下的事,但在广泛的民间,古老的礼教仍然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北朝则不同,尽管各新建的边地民族政权多重视中原文化的提倡,但佛教对民间的影响,恐怕要更加深人普遍。

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

21.试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

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23.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简述中国的群体饮食活动.

中国的群体饮食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仪式饮食。

(2)阶层饮食。

(3)节日饮食。

(4)民间组织饮食。

(5)待客饮食。

(6)馈赠饮食.

25.简述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

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

(2)。

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

(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26.简述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在加强个人修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出无数被历代奉为楷模的贤良之士,塑造了为广大人民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

不同学派对理想人格的诠释不尽相伺,其中以儒家的理想人格对世人的影响最大,基本上包括了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主,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几求的人格目标;

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27.试述宗法制的产生及特点.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几天子的庶子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

宗法制在春秋时一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宗法制使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

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对于一般、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