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4230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模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模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模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模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模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模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模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模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模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可是,孔子也批评“今之学者为人”的浮躁与虚妄,他所说的“今之学者为人”是说读书人的读书纯粹是为了装点门面,哗众取宠。

鲁迅先生也曾讽刺过那种“为人”而读书的所谓“文人”,他说,他们其中的一个特征是,必有个雅致的书斋,背后有几大排漂亮的书橱,橱中摆满了精装的典籍等。

可是,他们真的认真读书了么?

真的认真思考了么?

⑥读书若没有高尚的情操,便不免要落到为人的俗套里,即使读了书,也不能致用、致知,即用不到正地方和一知半解而已。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没有幽静的心灵和清明的神智,你怎么能获得经典中的真谛,又怎么能用优秀的文化和高雅的灵魂之光来陶冶自己、洗礼自己?

⑦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读书能够让人开阔视野,令人胸怀大志,让人更为热爱生活。

越是知识更新快的时代,读书就越有讲究。

越是需要知识的年代,读书也就越需要境界。

真正的读书人,是以自己全部的身心,从一本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与自己心灵共鸣的所在,最终达到一种只有自己才能够体会得到的精神的升华。

所以说,崇拜书,常读书,会读书,有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读书人必须拥有的读书境界。

16.第一段加点词“悔人不倦”中的错别字是正确的写法是(2分)

17.第二段划线句“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5分)

1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划线句中的这是指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把书视为自己的生命的全部。

B.第二段划线句中的这是指一个目不识丁的幼儿,会翻来覆去地看着他喜欢的一本连环画而不知疲倦。

C.第四段划线句中的这一点指的是读书人要能够辨明是非,善于思考和分析,吸取书中真正的精华所在。

D.第⑤段划线句子中的“这句话”是指“古之学者为己”。

19.第⑤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证明了的观点。

根据本段的论述,请列举一个“古之学者为己”的事例,并作简要分析。

(7分,本试卷上出现的事例除外)

20.本文的论点是(3分)

人生不用太多的条件

阮直

①我们有时羡慕那一些生下来就落地首都的孩子们,他们在没有“贵族”的国度里,就是国民中的“贵族”;

有时羡慕那一些将门虎子与大家闺秀,在起点上他们就赢了草根一族。

羡慕的是那些优越的生存条件,比如他们从小就能接受到的一流教育,他们有尽情挥霍不尽的财富。

②其实这些身不由己的条件就不应该被列入为普遍人生的条件。

因为它的偶然性就如我们的生成天生丽质歪瓜裂枣都与自己无关,有关的只是我们能创造和利用的条件。

③伦敦开始也是村庄,就像贵族的起点也有草莽,把村庄作为起点,把从创造条件作为开始,才是我们人人都具备的条件。

有条件是个好命运,没条件就是个好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创造,就像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在丧失了生存的家园、遭受了灭顶之灾,他们漂泊世界各地,寄人篱下,反倒强化了他们的生存能力。

没有土地做工厂,他们有发明创造;

没有广袤的国土立足,他们有智慧。

按人口比例算,哪个民族都没像犹太人那样产生过那么多的教授、专家、学者。

就像资源条件极差的日本,并没有制约他们成为经济大国。

真正的成功就是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

撬动地球的力量也不是用另一个地球,而是一个支点,一个杠杆的条件就具备理论的可能。

④《鸟类世界》一书中记载一种海鸟,它能飞越太平洋,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

飞行时,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时,它把树枝放在水里,然后站在上面休息一会儿;

饿了,就站在上面捕食;

困了,就站在上面睡觉。

谁能想到小鸟飞越太平洋依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呢?

试想一下,如果它带上鸟巢和足够的食物,它还能飞得动,飞得远么?

同样,成功也不能一味苛求条件,如果一味苛求条件,再好的条件也只能成为你捆绑在翅膀上的黄金,它不仅无助你成功,反而会拖累你前进的步伐。

人类的生存与创造也是如此,往往成就伟大事业的一些人反倒没有什么优越的生活物质条件。

⑤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

真正的成功者就应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

⑥可如今的许多人创业,就是依赖条件,总是把自己平庸的人生归咎于条件不好,可条件都好了,我们还用奋斗吗?

海湾地区那些王室成员家族的后代很少有科学家、艺术家、奥运冠军的,他们优越的生活条件就是他们翅膀上的黄金。

欧洲金球奖得主阿根廷人梅西曾经是个“侏儒症患者”,就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阻碍骨骼生长,家里的经济条件不能承受治疗费用,但是这些条件都没有制约梅西热爱足球投身足球,几年后他成了世界足坛的巨人。

当年的马拉多纳也被足球专家视为不具备踢足球身材条件的“侏儒”。

可就是这些“侏儒”的条件反倒成就了他们谱写神话的动力。

⑦抓住机遇,时刻记住不足,只要我们具备创造条件的智慧与信心,就能完美自己。

如果要条件,就要那只海鸟嘴里叼着的一截树枝,那样就足够飞越太平洋了。

16.第②段首句的“这些”在文中指的是(4分)

17.阅读③④两段,完成下列两题。

(8分)

⑴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

⑵第④段论证了。

18.根据第⑤段画线句的意思补充一个论据,语言尽量简练。

(2分)

19.下列对全文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表述了人生不用太多条件,有与没有条件都不重要。

B.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没有什么优越的生活物质条件。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抓住机遇记住不足就能完美自己”。

D.成功者不靠先天条件,而是靠自己创造条件和机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达到目的。

20.第⑥段是否可以删除?

为什么?

(3分)

答:

盼每天锻炼一小时能得到真正落实

①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近日发布,其中明确提出: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写入关系国计民生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意志。

相信这样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与时俱进的,但作为教育者更期盼着:

每天锻炼一小时能得到真正落实,而不再是一纸空文。

②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代表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所。

”身体与心灵相通,一个身体健康、A体魄强壮的孩子,他的进取心常常会更强,创造力会更强。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有识之士对青少年身体B羸弱有切肤之痛,梁启超曾大声C急呼:

“少年强则国强。

”时至今日,当国家越来越强盛,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生活好了、锻炼少了,而体质却差了。

最近一次国民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近1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肥胖率增长近50%,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

更令人担心的是,青少年体质羸弱,不仅是身体的“缺钙”,更导致精神的“缺钙”,要撑起一个D崛起的大国,这样的孩子怎堪重任?

  ③青少年体质状况与体育锻炼密切相联。

科学研究表明,坚持每天一小时有氧运动能消耗体内脂肪,提升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

锻炼时间太短效果会打折扣,时间太长又会影响学习和休息。

“一小时”对学生强身健体而言,可说是“刚刚好”。

因此不独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一小时”的概念,并由政府出台措施予以保障。

美国颁布了新锻炼指南,要求保障儿童每天一个小时的跑跳玩乐时间。

加拿大实行鼓励儿童健康的退税措施:

10岁以上的孩子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学校组织课余体育活动的费用可退税。

④我们国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身体健康。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实行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通过运动项目的等级测试,提高青少年的体力、耐力、速度、灵巧等素质。

2007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

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人们看到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国家意志和政府作为。

⑤然而,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青少年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仍难以实现。

学校说,场地太局促、经费很有限、安全难保证。

家长说,我们害怕“输在起跑线”上,不得已让补习班等挤占了孩子锻炼时间。

由此看来,青少年体育关系学校、家庭等多个主体,涉及观念、投入、体制等多个环节。

⑥眼下要保障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

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善于创造学生体育锻炼的条件,开齐开足课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孩子锻炼。

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

保障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还需要各级政府把青少年体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将公共资源向学校体育倾斜。

譬如,将学校体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做到随教育经费的增长同步增长。

总之,保障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迫切需要由局部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单兵作战转化为全民行动,像打一场战役、办一项工程一样,举全社会之力,把锻炼时间真正交还给孩子。

⑦如今,“每天锻炼一小时”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当是扎扎实实执行和持之以恒落实,把国家意志化为全民行动。

(《中国教育报》2011年03月24日,有删改)

16.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体魄B.羸弱 C.急呼 D.崛起

17.联系本段内容,说说第②段画线句中“钙”具体是指(2分)

18.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论证方法,其作用是(4分)

19.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1);

(2);

我们国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政府作为;

(3)。

(12分)

对惯性思维说“不”

(1)思维是什么?

思维是精神世界中最瑰丽的花朵。

专家研究表明,左右一个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思维模式,思维和观念才是控制成功的核心密码。

为了告诫世人不要忘却,著名哲学家康德生前给自己写下这样一句碑文:

“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

  

(2)惯性思维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维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

由于这种惯性,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盲点”。

比如说,一张0.1毫米的纸对折51次会有多高?

一张板凳高,一栋大楼高,还是有珠穆朗玛峰高?

答案是比太阳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还要多1亿公里。

答案令人诧异,但更令人诧异的是,面对正确答案有的人竟然百思不得其解!

这就是惯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可怕力量。

  (3)惯性思维力量的强大有时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运输系统的设计,竟然取决于两千年前两匹战马屁股的宽度。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

为什么是这个奇特的标准呢?

原来美国最早的铁路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而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可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习惯性地把马车的轮宽搬到了电车上。

据查,英国老路的辙迹宽度是罗马战车形成的,而罗马战车的轮宽恰恰是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

  (4)台湾作家吴若权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

“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

富人戴玻璃,人家以为是钻石。

”正因为受惯性思维影响,认识不到事情也有变异的时候,于是便有了发生在莫泊桑小说《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的悲剧。

经验主义是惯性思维的显现定式,是禁锢创新的镣铐锁链。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一天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非习惯性的。

如果我们奉行所谓“经验主义”,结果必然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违背科学走弯路”!

  (5)惯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天敌”,但并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

牛顿是物理学的鼻祖,牛顿定律一向被认为是物理学中不可更改的真理,也从未有人怀疑过,但是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却大胆扬弃,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理,从而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对惯性思维说“不”,因此取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功。

  (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这句名言表明,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规,毅然决然对惯性思维说“不”。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17.第

(2)-(5)段围绕中心论点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请依照例子的表述,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6分)

(1)惯性思维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盲点”;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18.第(6)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

(4分)

19.阅读第

(1)段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直线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

B.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本段文字论述了思维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D.本段文字结合对思维重要性的论述提出中心论点。

2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联系本文的论述,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一些半路出家的冒险者闯入了一个个科学新领域,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

房地产经纪人恩德斯发现了在试管中培养小儿麻痹症病毒的简便方法,画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伽利略发现钟摆事实原理时还是个医生。

学问与智慧

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

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

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

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②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③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

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

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

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

“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

”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④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

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

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

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

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

⑤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

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

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

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

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

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作者罗家伦选文有删改)

16.“探骊得珠”是指泅入深水,得到价值千金的珠子。

在本文第③段中它的意思是

(2分)

17.第②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18.第④段中加点词“必须”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3分)

19.说说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分)

A.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B.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

C.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D.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7分)

(1)全文围绕“学问和智慧”展开论述,第一部分(①②段)阐述了;

第二部分(③④⑤段)阐述了

(2)全文的论证结构属于关系

A.总分B.并列C.层进D.对照

腹有诗书气自华

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生命飞翔的羽翼。

读书使人睿智,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享受。

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获取更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目标。

战国时期,苏秦去秦国以“连横”进行游说,多次给秦惠王上书也未被采纳。

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于是他找来许多与治国相关的书籍发奋研读,终于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

因此,我们应该广泛深入.持之以恒地读书。

②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学习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庄子说: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人活得再长也总有死去的一天,但是知识的海洋却永不停歇地奔流着。

坚持学习让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若不能不断补充知识和积累知识,便会被时代的步伐所抛弃。

著名作家歌德认为:

谁落后于时代,必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若不能不断供给自己新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③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维缜密,见解精辟,道德高尚,从而塑造自己的独特性格。

那些内容粗糙的“劣制品”完全可以省略不读。

在这一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个典范。

恩格斯虽然只上过中学,但是他发奋研读许多有价值的好书,因此十九岁就会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

在参加工作后依然多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更多的知识,终于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在后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传播科学.研究共产主义理论作出了很大贡献。

  ④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

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

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

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

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可见,读书能开发人类的智慧,增长知识和才干。

我们只有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才能与时俱进。

16.第④段加点词“化学作用”在文中的含义是。

17.第③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5分)

18.本文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从两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1);

(2)。

19.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划线句采用排比的修辞,充分论述了读书的好处。

B.第②段歌德的话的意思是如果知识贫乏不读书,会遭受同时代人的鄙视。

C.第②段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D.末段采用引证法,再一次强调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20.第⑤段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说说你的阅读收获。

文化是什么

王开岭

①文化,在我眼里,就是祖祖辈辈积攒下的那堆东西,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

正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没有它,我们就不知自个儿是谁。

②较之通常说的“发展”“前进”,文化就是一种定力。

它是一种反向力,是一种制约盲目、防止脱缰的力量。

汽车有加速和油门系统,更有减速和刹车装置,文化即后者,它类似松鼠的尾巴,拖着你,纠正你,给你压阵。

没这尾巴,你的跑、跳、变向、稳定性,都有问题,你会没有前途。

③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

④老就是古老,它帮我们收藏光阴和记忆。

有个词很贴切,叫“古稀”,越古的东西越稀少,光阴把它们淹没了。

老建筑、老街区、老字号、老报刊、老电影、老唱片、长者、古董、博物馆、线装书、繁体字……都是“老”的载体。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够老,老东西太少,超乎正常的少,我们的很多“老”都是非正常死亡,现代中国的破坏力太强,尤其1949年后,“破旧立新”和“反封建迷信”,把无数珍贵的“老”扔进了废品站和火堆里。

如今,城市乱改造也是个悲剧,很多“古”被铲倒被篡改,建起了复古街。

还有文言文和繁体字,没有哪个民族,它一百年前的母语竟需要翻译和注释,论国学和传统,大陆百姓和学者比台湾差得远,人家更像“国人”。

⑤慢就是舒缓,即耐心、从容、对细节的迷恋。

纸质阅读意味着慢,鸿雁传书意味着慢,笔墨纸砚意味着慢……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太快、太匆匆、太日新月异,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一切进入了快餐年代。

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写一封信、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

⑥我们停不下来,只好以“更快”代替快,用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来屏蔽我们的挑剔和疑虑,治疗焦虑的药方竟然成了——再快点,快得让自己来不及焦虑!

⑦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在《云上的日子》里讲了件事:

墨西哥的山地民族有个规矩,上山途中,无论累不累,走一段即要停下休息,理由是“走得太快,人会丢了灵魂。

”近年,欧洲兴起了一种“慢生活”运动,不是倡导慢,而是试图恢复生活本来的样子,正常的样子。

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美和秩序。

⑧文化虽然老,却是最永恒的时尚。

在一篇文章中我说过;

“变和巨变是一种意义,不变和少变也是一种意义,甚至蕴藏巨大的未来价值。

”文化就是一种不变和少变的东西。

⑨将来,世界会变成怎样的呢?

许多年前,彭霍费尔预言说:

“在文化方面,它意味着从狂热的活动返回从容的闲瑕,从强烈的感觉返回宁静的思考,从技巧返回艺术,从趋炎附势返回温良谦和,从虚张浮夸返回中庸平和。

16.根据第

段的内容,给文化下个定义。

文化:

17.第

段的论证结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