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3444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把大禹作为取法的对象,主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徒“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这反映了墨家

A.与儒家政治主张完全相反

B.具有实践精神和救世情怀

C.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D.汇集了诸子百家的精华

【答案】B

【详解】从材料中的“主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和“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等信息来看,说明墨家具有实践精神和救世情怀。

故答案为B项。

A项中的“完全相反”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墨家思想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排除C项;

材料不能反映墨家汇集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排除D项。

3.汉高祖刘邦曾下诏,令兵解甲归田,赐以田宅,允许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还乡,恢复其田宅爵位。

汉高祖这一措施有利于

A.增加自耕农所占的比重

B.提高民众的政治地位

C.促进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D.削弱豪强地主的势力

【答案】A

【详解】从材料中的“令兵解甲归田,赐以田宅,允许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还乡,恢复其田宅爵位”来看,这些拥有土地的人耕种自己的土地,从而增加了自耕农在农民群体中所占的比重。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众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

这一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排除C项;

这一措施没有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

【点睛】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

自耕农作为个体小生产者,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一般不剥削别人,其生产通常带有较大程度的自给自足性质。

4.贞观五年,李世民颁旨佛道设教,本为行善事,难道可以使僧尼、道士等妄自尊崇、坐受父母之拜?

这样做是损害风俗、悖乱礼经,应立即禁断。

”由此可知李世民主张

A.禁断佛道

B.崇儒尊孔

C.政教合一

D.乾纲独断

【详解】李世民认为“僧尼、道士”“坐受父母之拜”是损害风俗、悖乱礼经,应当立即禁断,说明李世民主张崇儒尊孔,遵循儒家君臣父子等级分明的伦理纲常。

李世民并非禁断佛道,只是反对佛道违背儒家伦理纲常的做法,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李世民主张政教合一和乾纲独断,排除C、D项。

5.北宋政府颁布商税则例,进一步将商税的征收程序化和制度化,改变了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

宋代商税征收的制度化反映了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政府开始着重调整商业税收的政策

C.小农经济发展缓慢

D.国家从法律上对民营商业的承认和保护

【详解】从材料中的“进一步将商税的征收程序化和制度化,改变了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可以看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发展商业,表明国家从法律上对民营商业的承认和保护。

商税征收的制度化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

B项对材料信息的认识不够准确,没有认识到“减税”的意义,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点睛】宋朝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6.李木洲认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经历了“推举-推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

A.具体表现就是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

B.彻底完成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实现了道德学问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统一

D.体现了制度设计对于公平和效率的追求

【详解】从古代中国人才选拔过程来看,“推举并考察”是对“推举”的完善,而“规范化考试”即科举制的选拔方式更能体现出对于公平和效率的追求。

这一过程是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排除A项;

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中的“完美统一”说法绝对,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排除。

7.下图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

据此图可得明朝

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

B.内阁与宦官既斗争又合作

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

D.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

【详解】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太监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力制衡,说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也存在制约因素。

该示意图反映的是内阁与司礼监太监之间的政治关系,不是内阁与宦官群体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

从该示意图反映的这一体制维护明朝统治来看,不是体现其弊端,排除C项;

内阁首辅不能限制皇权,排除D项。

【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比如本题示意图反映的是明朝的中央政治体制。

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

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

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

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

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8.黄宗羲认为在古代,君臣的差距不大,“伊尹、周公之摄政,以宰相而摄天子”,并没有引起什么非议。

但“后世君骄臣谄”,“天子之位过高”。

据此,黄宗羲主张

A.恢复宰相职权

B.确立分权与制衡的机制

C.建立一整套的监察制度

D.扩大宰相在朝廷中威信

【详解】从材料中的“以宰相而摄天子”“后世君骄臣谄”“天子之位过高”等信息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宰相可以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有利于巩固统治,即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职权。

黄宗羲探讨的只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从机制上提出主张,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黄宗羲对监察制度的主张,排除C项;

黄宗羲主张应当恢复宰相职权,因为明初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D项。

9.以上是1876年京师同文馆的一份课程计划表。

该课程计划表明京师同文馆

A.实现了中西文明的有效融合

B.拓展了洋务运动的业务范围

C.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

D.是“中体西用”的突出体现

【详解】从课程计划表的内容来看,京师同文馆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练习译书”,没有与西方思想文化和政治理论相关的课程,而“汉文经学”是“始终不已”需要学习的课程,说明这一课程计划是“中体西用”的突出体现。

A项中的“有效融合”,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京师同文馆的课程没有超出这一范围,排除B项;

这一课程计划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起到改造的作用,排除C项。

10.1881年,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南海成立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民众捣毁,理由是“夺人生业”“易生瓜李之嫌”,后被迫迁往澳门;

1893年,武举出身的李福明在北京设立机器磨坊,被都察院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下令取缔。

这些现象表明

A.民族工业集中于轻工业

B.民族工业资金来源广泛

C.民族工业冲击传统观念

D.商人群体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C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民众和官府反对开办近代机器工业的理由“易生瓜李之嫌”、“不安本分”等信息来看,说明民族工业冲击了“男女大防”“重农抑商”等传统观念。

故答案为C项。

A、B项对材料信息看法片面,没有反映材料主旨,均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商人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11.1894年7月,清军秘密向朝鲜牙山运兵,由于行动电报被日军破译,造成清军损失惨重。

黄海海战前,日军又从破译电报得知北洋海军将在大东沟登陆于是北洋水师惨败。

这反映了

A.通讯技术影响战争的进程

B.日本侥幸获得战争的胜利

C.清政府全然没有保密意识

D.电报战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详解】从材料中的“由于行动电报被日军破译,造成清军损失惨重”“日军又从破译电报得知北洋海军将在大东沟登陆于是北洋水师惨败”等信息可以看出,通讯技术影响了战争的进程,日军凭借较高的电报技术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日本取得胜利是双方实力的真实反映,排除B项;

C项说法绝对,清政府的行动电报被日军破译,并非是清政府没有保密意识,排除;

D项“决定了战争的结局”说法绝对,材料只能说明电报战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

12.按照美国学者格尔的说法,五四运动爆发之际,属于“相对剥削感”最强烈的时刻,因此,最容易产生反抗行动。

这主要强调五四运动

A.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所引发

B.与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相关

C.使中国民众的民主意识完全觉醒

D.成为救亡图存运动兴起的导火线

【详解】材料中的“相对剥削感”是指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掠夺的权利转给日本,因此材料信息主要强调五四运动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所引发。

材料不是强调五四运动与北洋政府的关系,排除B项;

C项“完全觉醒”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材料探讨的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不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

【点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战胜国中国的正当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激起青年学生的“五四运动”。

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13.1923年初,孙中山对汪精卫、胡汉民等人说“我想和共产党合作,你们却不赞成……现在中共组织工人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其势尤不可侮。

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如共产党。

”又说苏俄国力强盛,是当今社会主义大国,愿意放弃不平等条约并赞助我们,可与为友。

”这表明

A.新三民主义已经形成

B.国民大革命风起云涌

C.国民党右派抵制革命

D.孙中山思想与时俱进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孙中山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能够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说明孙中山的思想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变化产生了关于革命的新观点。

新三民主义在1924年形成,排除A项;

1923年初国民大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内少数人对于国共合作的态度,不能说明抵制革命,排除C项。

14.美国记者白修德在1943年说,虽然他“不信任共产党的用心,也不希望看到中国被淹没在红色浪潮中”,但他还是认为国民党“颓废衰微”而共产党则“生气勃勃”相形之下,后者“光芒四射”。

这种看法

A.说明白修德坚决维护国民党的利益

B.表明共产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C.体现了美国与国民党合作关系破裂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政权正日益强大

【详解】从材料中的“但他还是认为国民党‘颓废衰微’,而共产党则‘生气勃勃’,相形之下,后者‘光芒四射’”等信息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政权正日益强大。

材料反映的是白修德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看法,不能反映白修德坚决维护国民党的利益,排除A项;

白修德认为共产党“生气勃勃”,并非表明共产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B项说法夸张,排除;

材料反映的只是个人观点,不能反映美国与国民党合作关系破裂,排除C项。

15.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内容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并且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这一举措

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B.稳定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结构

C.有利于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

D.标志着户籍制度开始法律化

【详解】材料中的“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家严格控制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因素。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刚开始,还没有出现粮食短缺问题,排除C项;

D项中的“开始法律化”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了。

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

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

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

材料中的措施是政府按照计划对人口流动进行管理的表现,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16.1971--197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情况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

A.“文革”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B.职业学校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C.“文革”后期职业教育有所发展

D.职业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感不强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文革”后期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学生数尽管有起伏,但总体来看有一定增长,说明“文革”后期职业教育有所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形成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A项;

从学校数来看,1972年低于1971年,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职业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排除D项。

17.生活在雅典的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一前406年)被认为“蔑视当时的社会和国家政策,对人人赞美的《荷马史诗》中半人半神抱着极端叛逆精神而对沉默寡言,不求闻达的普通人,则寄予莫大的同情,在这些超尘脱俗的老实人身上,他找到了他的英雄主义理想”。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

B.贵族民主政治的式微

C.人文主义精神的成长

D.英雄气短的悲剧情结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欧里庇得斯对“半人半神抱着极端叛逆精神”、对“不求闻达的普通人,则寄予莫大的同情”,以及“在这些超尘脱俗的老实人身上,他找到了他的英雄主义理想”等信息来看,欧里庇得斯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文主义精神成长的反映。

材料没有反映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状况,排除A项;

欧里庇得斯生活的公元前五世纪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欧里庇得斯对于“人“的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不是反映英雄气短的悲剧情结,排除D项。

18.历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是1600年由英国王室亲自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当时有个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而不牵连其他责任。

由此奠定了有限公司制度,影响至今。

这一制度

A.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B.保证了王室的尊贵地位

C.确立了财产私有的原则

D.奠定了大工厂制的基础

【详解】从材料中的“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而不牵连其他责任”来看,有限责任公司有利于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能够激发人们的投资热情。

这一制度与王室地位没有关系,排除B项;

这一制度没有涉及财产的所有制,排除C项;

这一制度明确了投资者的责任,与建立大工厂制没有关系,排除D项。

19.霍布斯主张:

“人们在订立政治契约时互相协议,拥戴一个不参加协议、不受契约约束的人做统治者,他的统治是绝对的,人们对他的服从应是无条件的。

”据此可知该主张

A.建立绝对专制的国家政权

B.实行开明的君主制国家

C.保障契约的绝对权威

D.人们有决定政权的权力

【详解】从材料中的“不受契约约束”“他的统治是绝对的,人们对他的服从应是无条件的”等信息可以看出,霍布斯主张建立绝对专制的国家政权。

从材料中的“他的统治是绝对的”可以看出霍布斯没有主张实行开明的君主制,排除B项;

霍布斯的观点强调君主权力的绝对性,而不是保障契约的权威,排除C项;

材料主张的是君主的权力,不是人民的权力,排除D项。

【点睛】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指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

他把罗马教皇比作魔王,僧侣比作群鬼,但主张利用“国教”来管束人民,维护“秩序”,认为民主制度并不可取。

霍布斯主张为了保护自己,个人应把自然权利转让出来组成政府。

总体上来看,他推崇国家权力,这一主张适应了当时国家统一的要求。

20.他们深受德国古典暂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在艺术创作中注重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历史的兴趣并关注杜会现实中的重大事件。

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有

A.《蒙娜丽莎》

B.《自由引导人民》

C.《拾穗者》

D.《日出·

印象》

【详解】浪漫主义美术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注重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

《自由引导人民》是属于这一风格的作品,故答案为B项。

《蒙娜丽莎》是人文主义作品,《拾穗者》是现实主义作品,《日出·

印象》是印象派作品,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21.第十届奥运会于1932年7月30日至8月14日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

申办城市无其他竞争对手,最终参赛的运动员人数也因费用问题而显著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

A.奥运体制不健全宣传推广不足

B.交通通讯不发达往来美国不便

C.大萧条背景下的世界经济萎缩

D.罗斯福执行保护主义政策

【详解】1932年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期间,大萧条背景下世界经济萎缩,因此导致材料中的现象出现。

这一现象不是奥运自身的弊端带来的,排除A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交通通讯的发展,排除B项;

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排除D项。

【点睛】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

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

22.1956—1964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这些现象

A.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典型表现

C.说明美国深陷经济危机难以自拔

D.是美苏争霸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详解】1956—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后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匹敌的水平,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排除B项;

这一时期美国并非一直深陷经济危机,排除C项;

这些现象是美苏争霸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排除D项。

23.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

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

中国有学者认为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于冷战的起源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不同研究视角会有不同结论

C.中国学者观点是唯一正确的

D.中美苏都是当事方全不可信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苏、美、中三国关于冷战爆发的原因存在不同的认识,这是由研究者的立场决定的,说明不同研究视角会有不同结论。

对于冷战的起源,从不同视角和立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排除A项;

C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给出中国学者的观点正确的理由,排除;

不同的观点中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存在,排除D项。

24.近年来,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

美国的近邻加拿大95%的电影、93%的电视剧、75%的英语电视节目和80%的书刊市场主要为美国文化产品所控制。

这说明

A.全球化是文化冲突的副产品

B.国际文化旧秩序阻碍全球化

C.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D.全球化对弱势文化产生冲击

【详解】从材料中的“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来看,美国利用其强势文化的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扩大其文化市场。

文化冲突是全球化的副产品,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国际文化旧秩序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不是反映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排除C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除了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

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著有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诗歌,堪称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

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向往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者们认为,应该全面地引用西方文化,尤其应该引进西方崇尚个人自由的价值观,用以取代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

伦理觉悟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所谓伦理觉悟,最根本的是确立个人独立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