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3119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Word格式.docx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Word格式.docx

2通用标准内涵

2.1专业目标

2.1.1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包括:

1.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明确充分,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2.1.2培养目标及要求

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可衡量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

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2质量评价

2.2.1内部评价

应建立适宜的机制,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达成度进行校内评价。

定期收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数据;

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估的结果必须用于本专业的改进。

学校、教师、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

2.2.2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较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主要包括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舆论对该专业的反映,就业单位、学生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对该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评价。

具有比较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

2.3课程体系

2.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目标,一般应包括: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外语课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

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满足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2.3.2实践环节

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除在校内开展实践外,还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动手、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2.3.3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要尽可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考虑经济、环境、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过程中突出设计和综合训练;

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新发现。

对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考核应有企业专家参与。

2.4师资队伍

2.4.1师资数量与结构

具有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和符合学校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整体结构;

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2.4.2教师发展

学校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有专业教师队伍的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

专职教师必须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并承担学生指导工作。

教师在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从事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研究。

2.5支持条件

2.5.1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2.5.2教学设施

教室、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和相关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规范。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2.5.3图书资料

具备满足教学科研所必须的计算机、网络条件以及图书资料等。

能够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2.5.4产学研结合

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教学活动,提供工程实践条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较好的作用。

2.6学生发展

2.6.1招生

能够保证较多数量与较高质量的生源。

2.6.2就业

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

毕业生去向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

2.6.3学生指导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的执行落实。

能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平台,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2.7管理制度

2.7.1教学管理

专业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完备,并能严格贯彻执行,各类档案文件管理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等科学、合理、完整,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质量评估及时更新。

2.7.2过程控制

建立严格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及时反馈评估的结果;

有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内部机制。

3专业补充标准

机械类专业

1适用范围

本认证标准适用于:

机械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等。

类似名称的专业如: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设计及制造、机械电子工程等。

2专业教育组成

机械类专业教育组成应包含相应的学科领域和学时要求。

2.1数学类和自然科学类:

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程等不同课程。

自然科学类的科目应包括物理和化学,也可考虑生命科学基础等。

两者总计最少为450学时,其中每类应不少于200学时。

2.2工程类:

工程类包含工程科学类、工程设计与实践类二部分。

2.2.1工程科学类

工程科学类的科目以数学和基础科学为基础,但是它本身则更多地传授创造性应用方面的知识。

一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模拟、仿真和试验方法的应用。

侧重于发现并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这些科目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和材料科学基础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目。

2.2.2工程设计与实践类

工程设计与实践类综合了数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零部件与系统,以及满足特殊需要的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

其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电控制、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应包含:

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CAD/CAM基础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

化工原理、化工计算、粉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化工装置设计、控制与管理技术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控制理论、机电控制、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CAD/CAE/CAM基础、管理科学基础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设计与实践是一种具有创造性,重复性并通常无止境的过程,它要受到标准或立法的约束,并不同程度取决于规范。

这些约束可能涉及经济、健康、安全、环境、社会或其他相关跨学科的因素。

2.2.3工程类总体要求

工程类专业教学还必须要包含必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内容。

支持学生在假期中到工程单位去实习或工作,以取得实践经验。

使学生了解专业工程师的作用和职责、工程师注册等实际问题。

工程科学类、工程设计与实践类两者总计最少1000学时。

其中每类应不少于350学时。

2.3人文和社会科学类: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环境、历史、文学艺术、人类学、外语、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和情报交流等。

人文和社会科学不少于400学时。

3课程认证标准

参见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本认证标准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课程体系

2.1课程设置

本专业认证课程设置包括下列五类课程体系:

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体系;

工程基础课程体系;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选修课程体系。

2.1.1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体系(至少42学分)

(1)数学包括:

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和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级数、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等基本知识。

(2)物理包括:

力学、振动、波动、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量子物理基础等。

(3)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无机化学主要包括:

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元素化学等。

分析化学主要包括: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有机化学主要包括:

分类和命名,同分异构现象,烃与卤代烃,有机含氮、含氧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天然有机化合物等。

物理化学主要包括:

气体的PVT性质,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统计热力学初步,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

上述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必修内容,各校可根据具体条件重组课程内容。

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主要包括: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

除基础性实验外,还包括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以及学生自选实验。

2.1.2工程基础课程体系(至少15学分)

工程基础体系除包括“共同要求”中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等内容外,还应开设化工环保与安全等课程,以使学生学习化工安全与环保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认识化学工业中安全和文明生产规律,了解化工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

2.1.3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至少15学分)

本部分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主要包括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及1~2门特色课程。

(1)化工热力学主要内容为流体的PVT关系、流体的热力学性质、化工过程的能量分析、蒸汽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均相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相平衡等。

(2)化工原理本课程包括传递过程原理、各种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计算及设备。

(3)化学反应工程本课程应覆盖典型化工反应器的操作原理、基本结构、数学模型以及设计计算方法等,如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

理想流动模型及理想反应器;

停留时间分布以及混合程度对反应的影响;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

各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自行组织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名称。

2.1.4选修课程体系(至少20学分)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调整选修课设置与内容,办出特色。

2.2实践环节(至少10学分)

具有满足工程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化工实验、化工设计、人事及生产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1)化工实验包括化工基础实验和化工专业实验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流体力学、传热、吸收、精馏、干燥等单元设备实验以及简单的化工流程实验。

后者主要包括化工热力学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化学工艺实验等。

除验证型实验外,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应大于50%。

(2)化工设计包括化工单元设备设计和化工产品或生产过程设计。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化工过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提出比较全面的设计报告。

(3)认识及生产实习除进行常规实习,参加生产实践外,还应当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计算机仿真实习,以补充一般实习难以达到的训练内容和目的,加深对实际生产过程的认识与理解。

(4)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的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科技立项,取得科技创新的成果。

(5)社会实践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内容以及各种形式的学生第二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与管理能力。

以上实践环节,各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自行组织。

2.3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至少14学分)

(1)选题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要以所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工程实际,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如经济、环境、职业道德等方面因素,课件制作、调研报告不能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

(2)内容包括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绘图或写作、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6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等)齐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认证标准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按照分类培养原则建设的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

2专业目标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其专业能力与素质应能满足下列要求之一:

(1)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研究方法;

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

具有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

并具备基础知识与科学方法用于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

(侧重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的培养目标)

(2)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并具有需求分析和建模的能力、软件设计和实现的能力、软件评审与测试的能力、软件过程改进与项目管理的能力、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能力、使用软件开发工具的能力等。

(侧重于软件工程的培养目标)

(3)能鉴别和评价当前流行的和新兴的技术,根据用户需求评估其适用性。

能理解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和标准,并具备根据用户需求设计高效实用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将该解决方案和用户环境整合的初步能力。

(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

3.课程体系

本专业教学内容必须覆盖以下的核心知识体系:

离散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算法、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操作系统、网络及其计算、程序设计语言、信息管理。

其中:

程序设计不少于48学时、离散结构不少于72学时;

数据结构不少于48学时;

计算机组成不少于56学时、计算机网络不少于48学时、操作系统不少于40学时、数据库系统不少于40学时。

配合上述课程安排的学生实验学时应不少于上述学时的三分之一。

其他课程的安排应能够体现与毕业生要求相应的针对性:

●培养目标侧重计算机科学方向的除上述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外还应覆盖:

算法与复杂度、人机交互、社会与职业问题、软件工程、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

●培养目标侧重计算机工程方向的除上述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外还应覆盖:

算法与复杂度、计算机系统工程、电路与信号、数字逻辑、数字信号处理、电子学、嵌入式系统、人机交互、社会和职业问题、软件工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

●培养目标侧重软件工程方向的除上述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外还应覆盖:

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软件验证与确认、软件进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管理、职业实践;

●培养目标侧重信息技术方向的除上述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外还应覆盖:

人机交互、信息安全保障、集成程序设计与技术、平台技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集成与体系结构、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Web系统与技术。

环境工程专业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

2课程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信息技术基础、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和特色课程等。

课程设置基本要求如表1所示。

表1课程设置要求

课程

学分

内容要求

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

≥34学分

数学

数学课程应包括微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本内容。

物理(含实验)

物理课程包括力学、光学、声学与电磁学等基础知识及其相关实验内容。

化学(含实验)

化学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的主要实验。

工程基础课程

≥16学分

所开设工程基础课程应包括电工学、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和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流体力学或水力学、环境工程原理或化工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

专业课程

≥18学分

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有所侧重。

特色选修课程

≥20学分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特色选修课程。

2.2实践环节(≥20学分)

具有满足工程需要的必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要求见表2.实践环节的教学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选修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安排。

表2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体系表

必修环节

参考学时

环境工程实验

≥64学时

认识实习

≥1周

课程设计

≥3周

生产实习

≥2周

毕业设计或论文(含实习)

≥14周

(1)环境工程实验包括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和污染控制实验两类。

环境工程基础实验主要包括流体力学实验、环境工程原理或化工原理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等。

污染控制实验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实验、水污染控制实验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等。

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2)认识实习

通过认识实习,初步了解环境工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增强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认识与理解,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3)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运用和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环境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1)生产实习

拥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工艺操作及运营管理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等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观点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理解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深刻内涵。

2.3毕业设计或论文(含实习)(≥14周)

(1)选题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应结合工程实际或符合技术发展趋势,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如经济、环境、职业道德等方面因素。

文献综述和课件制作不能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

(2)内容

包括文献综述、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绘图和写作、结题答辩和专业文献翻译等,使学生得到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指导

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课程

1.1课程设置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外语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

除工科各类专业共同要求外,以下列出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课程名称仅供参考。

1.1.1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不少于400学时)

(1)数学:

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物理: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现代物理简介等,大学物理实验。

1.1.2工程基础课程(不少于500学时)

(1)电路理论:

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一阶和二阶动态电路、电网络矩阵分析、分布参数电路。

(2)工程电磁场:

静电场、恒定电场、恒定磁场、时变电磁场、电磁波、电路参数计算、边值问题、简单数值计算方法。

(3)电子技术基础:

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器电路、远算放大器电路、逻辑门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控制器、数模与模数转换电路、EDA工具应用。

(4)信号分析与处理:

傅里叶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Z变换、数字滤波、系统函数。

(5)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系统概念和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信号流图、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信息与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原理、语言与程序设计、仿真与CAD技术。

(7)网络与通信技术。

1.1.3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不少于130学时)

(1)电机学:

变压器、直流电机、同步电机、感应电机。

(2)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器件、各种基本变流电路、脉宽调制技术。

1.1.4专业方向与选修课程(不少于200学时)

1.2实践环节(不少于24周)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设置要求见“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体系表”。

实践环节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体系表

类别

必修环节

选修环节

金工实习(2周)

课程设计(2周)

综合实验(2周)

专业实习(2周)

毕业设计(12周)

军事训练(2周)

22周

科技实践与创新

社会实践

2周

2专业条件

2.1实验条件

应具有大学物理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电机实验室以及电气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每组学生数一般不超过2人。

2.2实践基地

(1)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基地的设施与条件较为完善,能较好地满足专业实习的教学要求。

(2)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有一定数量的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科技创新项目。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讨论稿)

本类专业培养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相关行业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信息处理、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过程控制、试验分析、计算机应用、研究开发、经济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补充标准适用于电气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光电信息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等专业。

1课程

本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外语课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

除工科各类专业共同要求外,以下列出本类专业所要求的知识,课程名称仅供参考。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