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类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3097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类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类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类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类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类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类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类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类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类文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3.京剧趣谈

1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合计

10

21文言文二则(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伯牙鼓琴图》。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则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拈须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让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乐是什么吗?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善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二、相关资料

《吕氏春秋》:

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善哉巍巍乎绝弦锦囊玉轴曝晒谬矣

(重点指导生字“哉”为平舌音;

“轴”为翘舌音。

(2)学习多音字:

曝(pù

o)

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一家违法炼油的黑作坊。

读一读:

烈日曝(pù

)晒下的她,那张脸早已黑红黑红的了,却仍然要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生怕曝(bà

o)光。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

建议用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写了什么?

(《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

四、学习“会写字”

哉巍弦轴锦曝矣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轴、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巍”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哉”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哉”和左右结构的字“曝”,学生练写。

哉:

半包围结构,土字扁宽、下横要长,斜钩在下横的靠右位置、要长、右上角有一点。

曝: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日字要窄小、右上边日字要扁窄,中间是个共,下边与水字不同。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学习《伯牙鼓琴》

(一)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先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翻译,画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或短句,提出并在班上解答。

(这一环节要求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

2.教师再出示文中重点字词,请学生解答。

(出示课件,并将重点字词以红字突出)

3.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翻译,小组长做好记录。

4.抽查两个小组班上翻译,再出示译文参考。

(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齐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有一个词说明了俞伯牙和钟子期在音乐上均有造诣的是哪个字,这个字出现在文中哪一句?

生:

善(擅长、善于)。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3.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呢?

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5.“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其中的“念”与文中哪个字意思相同,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志”,意思都是意念,想。

师:

是的,这句话就是说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能领会。

那么钟子期是通过什么领会的呢?

琴声。

对,是琴声,那他究竟从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

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泰山)

老师引读: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生: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谁能告诉老师泰山有什么涵义吗?

志向,抱负。

非常好!

是的,高山是志向的象征,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吧,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子期从高山中听到了伯牙的志向,又从流水中听到了什么呢?

咱们来看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江河是指胸怀。

非常好,江河是“洋洋”的,盛大的宽广的,如同一个人的胸怀,这让我们不禁想到那个东临碣石的英雄曹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感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

而俞伯牙隐藏在琴声里的心意就这样被钟子期心领神会,大家说他们是不是知音?

你认为什么是知音呢?

同桌讨论一下。

明确: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结:

“朋友满天下,知音无一人”,俞伯牙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传千古。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伯牙绝弦》最后一段:

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体会俞伯牙失去知音钟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难得。

2.出示伯牙在钟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导学生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了解文章出处《列子》一书;

4.读一读与“知音”有关的古诗句(出示课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学完《伯牙鼓琴》,让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汤汤破琴绝弦

终身锦囊玉轴曝晒

2.昨天我们掌握了生字,学习了课文《伯牙鼓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好”这里读hà

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

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

“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

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

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二)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

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

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

他的理由是什么?

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

谬矣!

理由: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

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

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适时出示:

表现:

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方法指导: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运用:

结合锺子期的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想象的画面,体会音律美。

读一读《书戴嵩画牛》牧童的评价画作的语言,想象场景。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

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四)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

运用通感写感受

通感就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也就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举一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说像大山一样高峻,心目中有泰山的形象;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写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3.练一练:

反复诵读后,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参考: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你笑得真甜!

(笑声是听觉印象,笑的样子是视觉印象,而“甜”是味觉印象。

四、当堂检测(选做)

本课推荐阅读《两小儿辩日》《“知音”马思聪》。

五、课后作业(选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6)

(9)

(10)

(11)

(12-14)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

锺子期听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死

杜处士好晒

戴嵩《斗牛图》

牧童拊掌大笑谬

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第七单元的两篇文言文。

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曾说: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现将反思总结归纳如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

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

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

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

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

“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

”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

”,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类文阅读-21文言文二则

韩娥善歌

昔韩娥东①之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故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⑧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⑨长歌,一里老幼,善悦抃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⑾。

乃厚赂发之。

(选自《谐文趣心历代寓言小品》)

【注释】①东:

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②匮:

缺乏。

③雍门:

齐国的一座城门。

④鬻(yù

)歌:

卖唱。

⑤欐():

中梁。

⑥左右以其人弗去:

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

⑦逆旅:

客栈。

⑧遽(jù

):

立刻,匆忙。

⑨曼声:

拖长声调。

⑩抃(bià

n):

拍掌,两手相击。

⑾忘向之悲也:

将以往悲苦都忘了。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既:

已经。

B.去:

离开。

C.向:

方向。

2.“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后来,这个词成了成语,用来比喻。

3.解释“一里老幼,善悦抃舞,弗能自禁”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和音乐有关的成语?

请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

1.C

2.善于,擅长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

3.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

4.示例:

弦外之音、高山流水、余音绕梁、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等。

画鱼捉獭(tǎ)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见人辄去。

帝欲取之,终不可得(děi

)。

侍中徐景山曰:

“獭嗜鲻(zī)鱼,乃不避死。

”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

帝甚佳之,曰:

“闻卿能画,何以妙也?

”答曰:

“臣未尝执笔,然人之所作,可庶几耳。

”帝曰:

“是善用所长(zhǎnɡchá

ng)也。

(选自《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魏晋南北朝卷》)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选择加点字词的正确意思。

(1)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

()

A.值得怜悯B.数量少得不值一提C.令人喜欢

(2)帝甚嘉之。

A.夸奖B.欢乐C.善,美

(3)臣未尝执笔。

A.辨别滋味B.曾经C.经历

3.徐景山是怎么帮助魏明帝捉到獭的?

4.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dé

chá

ng

2.

(1)C

(2)A(3)B

3.徐景山在木板上画了两条鲻鱼,悬挂在岸上,于是群獭竞争着追到木板画边上,一下子就都捉住了。

4.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长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