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届高三历史高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3073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届高三历史高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届高三历史高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届高三历史高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届高三历史高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届高三历史高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届高三历史高考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届高三历史高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届高三历史高考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41题集训届高三历史高考Word文档格式.docx

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 

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

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

与20世纪 

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凯恩斯主义普遍 

被发达国家接受,各国纷纷加强干预。

按照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确立了新的经济体 

制,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 

多有利因素。

(12分)(要求:

表述明确、完整,史论结合,述评结合。

)参考答案:

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新体制(新模式)的确立;

世界性经济组织的确立;

联合国的成立。

(答出其中3点即可)

评:

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

国家干预经济新体制(新模式)的确立,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生产关系得到调整或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联合国的成立和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稳定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推动了现代化的稳定发展。

3.(12分)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欧洲说”——沃勒斯坦认为: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世界说”——弗兰克认为: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请结合史实和两位学者的观点,谈谈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认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并拓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标准:

如,近代世界市场形成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各地区、各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欧洲依靠其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长期以来不断开拓、控制着世界市场。

亚非拉广大国家被动地卷入和从属于世界市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因此世界各国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彼此依赖,密不可分。

但各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取决于其制度的先进和经济的发达。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并且未拓展加深对问题的分析;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较清楚。

如,从欧洲说的角度,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联系;

欧洲人的商贸活动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18、19世纪欧洲人的工业革命最终将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世界说的角度,广大亚非拉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在工业革命后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并促进了欧洲经济的不断繁荣……

4.(2012年3月东北三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

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

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

19世纪以欧洲殖民主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了当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

欧洲殖民主义已经结束,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

随着本土的、植根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的自我伸张,西方文化也受到侵蚀。

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力的日益增长,正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

正如约瑟夫·

奈意识到的那样,世界上正在发生硬权力的广泛分散,主要国家“已不能像过去那样运用它们的传统权力资源来达到其目的”。

因此软权力“与硬的指挥权力同样重要”。

然而是什么使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呢?

当它们被看作是根植于物质上的胜利与影响时,它们就是有吸引力的。

——摘编自萨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评述材料中关于文化分布与权利分布关系的观点(12分)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讨论:

)【参考答案】

观点:

(1)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

(4分)

(2)文化的分布是软权力(精神文明)和硬权力(物质文明)共同作用结果。

(3)文化的分布根植于物质上的胜利和影响。

(2分)

论述:

分别以古罗马时期、19世界欧洲殖民主义、20世界美国霸权、现代非西方社会权力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描述,史实正确即可得分。

(每个时期2分)

5.(2012年3月河南六市联考)(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

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

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

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

……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 

【参考答案】

观点

分值

史实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3分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

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

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

环境污染

贫富差距

金融危机(欧债危机)

单纯写观点,不写史实,得3分。

写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如能源危机、欧盟内部矛盾、恐怖主义活动等亦可给分。

6.(2012年3月河南郑州质检)(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

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农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橘、樱桃等输入美洲。

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

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

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

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

(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12分)

【参考答案】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

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

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

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7.阅读材料,请简要评析材料观点。

(10分)

批评家说他往往是独裁者,是个革命家,是会彻底推翻美国现行制度的。

有的人把罗斯福比作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右派的人说他是个社会主义者,是个共产党,而左派的人说他是投机家,是伪君子。

……罗斯福总统配不上做个社会主义者,他不愿做个独裁家。

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

……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

……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

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

新政并不是为某一个特殊阶级谋利益,也不是要把资本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

【参考答案】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如马星野从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

(3分)新政是罗斯福对资本主义生产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罗斯福是一定程度上借鉴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和合理成分,但他不是要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变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罗斯福在民主制度的框架内,努力协调政府与国会及最高法院的关系,争取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因此他不是独裁者。

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困难,促使经济恢复发展,开创了国家干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7分)

8.(12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王朝

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

享年

前221年一前207年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15年

西汉

前206年一公元8年 

由王莽禅代

215年

新莽

9年—23年亡于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

东汉

25年—220年

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曹魏禅代

196年

三国

220年—280年 

蜀亡于魏(263年)

魏由西晋禅代(265)吴亡于西晋(280)

61年

西晋

265年—316年 

亡于匈奴族所建的汉

52年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317年—589年

北周禅代于隋(581),陈亡于隋

273年

589年——618年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江都兵变,二世而亡

30年

618年—907年为黄巢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朱温后梁取代

290年

五代

907年—960年 

赵匡胤借兵变禅代后周

54年

北宋

960年—1127年亡于女真族所建的金

168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亡于蒙古族所建的元

153年

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

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一:

我认为王朝更替只是简单的重复,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

政治上,都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思想上,仍然是传统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流行。

参考答案二:

我认为王朝更替是螺旋式上升,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

政治上,宋代成功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割据时期;

经济上,商品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如城市中打破了市坊界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等;

思想上,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

……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

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

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

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

观点一: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观点3分)理由:

工业文明给广人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

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

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1—6分)(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1—3分)

观点二:

_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_I二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

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

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观点三: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

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

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给1—6分)(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

1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

当时中国正在掀起洋务运动。

《万国公报》除了继续宣传宗教外,登载较多西方各国开矿、办厂、采用新技术等经济和科技活动的近况。

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上任伊始,就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改革,他还多次发表社论,介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

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托·

美查创办《申报》。

这份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它着重强调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事,即传播新闻。

……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只是泛泛的介绍,浅薄浮华,没有深度,不过是为了炫耀西方文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万国公报》之所以能博得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青睐,很难说不是因为其丰富的西学内容。

——摘编自《文史精华》2008年第10期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的活动。

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随着资本主义侵略,西学东渐局面出现。

外国传教士创办《万国公报》,把宣传宗教和介绍西方

文明相结合。

(2分)随着侵略势力加深和商品输出,洋务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国人对时局更多的关注,英国人安纳斯托·

美查了创办《申报》。

其传播新闻时事,广泛地介绍西学。

(2分)西方侵略加剧,西学广泛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新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呼吁变法革新。

消极性:

扩大基督教文化影响,进行文化殖民扩张;

在国人当中散布崇外、媚外、惧外的思想,引导国人按照的西方模式“改造”中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积极性:

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刺激了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的产生、发展;

在教育、社会生活也有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1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没有散尽,来自45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就聚集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结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

围绕着这个问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史称“凯恩斯与怀特之争”。

凯恩斯与怀特二人虽然私交甚好,但在谈判桌上都为捍卫本国利益而努力。

……凯恩斯主张由债务国和债权国共同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承担责任,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机构,发行300亿美元的货币,无偿地提供给各成员国,用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算。

怀特计划的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

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

目的是由美国来重整国际货币体系,强调国际货币应以黄金为基础,以保持其币值的稳定。

由于这两个计划是针锋相对的,因而凯恩斯与怀特之间的讨价还价也异常地激烈。

最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怀特方案为基础,以凯恩斯计划为参照,形成了一个折衷的货币合作协定,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凯恩斯与怀特之争”。

要求:

内容应围绕“凯恩斯与怀特之争”的背景、实质、结果、影响展开评述。

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

英国经济实力的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膨胀。

实质:

英美对世界经济霸权之争。

结果:

双方达成妥协,形成一个有利于美国的折中方案,即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同时有助于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确定和经济势力的扩张。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宗绪在《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中指出:

vi1871年的巴黎会社作为划时代的分水岭,是盛行了多年的传统说法。

巴黎公社重要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体现出来的。

但是实践证明无论是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还是从法国本身的情况来看,巴黎公社都不是历史的分水岭,它并没有给资本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从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看,巴黎公社也没有开辟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评材料中刘宗绪关于巴黎公社历史地位的观点。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

)答案提示:

巴黎公社不是划时代的分水岭,但有重要地位:

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角度看,巴黎公社时期的法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间,正在经历由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大工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共和制在法国也稳定下来,资本主义经济及社会制度正处于向上发展时期,因此,巴黎公社以后,资本主义并未呈下降趋势,因此巴黎公社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国际工人运动史看,巴黎公社的重要地位,在于它建立起了无产阶级政权,并打碎

了旧的国家机器,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实例。

而工人运动进入下一个新阶段,并没有继承武装夺取政权,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经验,而是形成了有组织、合法

性、经济斗争的主要特点,这根本上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环境造成的。

13.(12分)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

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

乃服》载:

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

“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

”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

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请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并说明上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提示:

社会现象:

农业有较大发展;

手工业技术提高,从事工商业者日益增多。

粮食成为商品;

商品经济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