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背诵版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2771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改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背诵版改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背诵版改文档格式.docx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

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

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基本观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

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法国的布厄迪尔;

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②学校教育功能:

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

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

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6.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等;

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

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

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

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

广义的教育是:

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

狭义的教育是:

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①有明确的教育目的②理解在实践活动中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③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④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影响: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4.相互关系:

三个要素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教育是生产力;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沛·

西能和勒图尔诺;

有关教育起源正式提出的第一个的学说);

根本错误:

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3.心理起源说(孟禄);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

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4.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

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

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

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2.近代教育的特征: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3.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

  ②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

  ③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④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

  ⑤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

⑥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

(六)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武大03研)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北航03研)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

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

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

一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新一代身心发展的工具,教育对人的发展细分起来,应有三层涵义:

(上海师大03研)

第一,人是人,人不是动物,人生下来就带来了人在进化、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历史的烙印。

年老一代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新生一代。

因此,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第二,人的本质不仅是它的自然实体,人还是社会的实体。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

第三,人在其现实性上,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差异性决定了要因材施教;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单因素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等;

二因素论是指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三因素论是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所持的观点,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

四因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心理;

五因素论则是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加上反馈因素;

  

(2)内发论与外铄论:

持内发论的多是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如卢梭和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

持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和洛克等;

  (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关注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具有可塑性;

  ③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

④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血统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等;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

②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

但是,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那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环境的消极的适应者,认为生长在某种环境中的儿童,就只能消极地成为某种样子的人的“环境决定论(华生)”,是错误的。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武大02)

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

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②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

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③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人们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发展。

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①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

  ②个体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体现在促进个体的观念社会化、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及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方面;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较多的正面影响;

  ②学校教育给人的教育比较深刻、系统和全面;

  ③学校中有受过专门培训的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法会主导作用的条件在于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和学生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教育独立论:

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

  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

  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该理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

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

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人的固有生产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

  5.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皮里奥、多林格和戈登)和人力资本模式以及工作竞争模式等;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是决定劳动者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①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②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③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决定受教育权;

  ③政治体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①影响教育目的;

  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③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①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

  ②影响受教育者;

③会渗透到教育影响中的各个环节中,对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①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

  ②人口素质影响着教育素质;

  ③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对教育也有一定影响;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还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①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

②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3.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促进科学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5.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育观,对于控制人口出生率具有明显影响;

  ②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呈正相关;

  (四)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的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

  (五)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是指近代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为动力,人们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在众多方面制定共同纲领,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

其显著特征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激化;

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是

  ①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巩固交与发展的定位;

  ②辨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意识地抵御全球化的风险;

③拓展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的教育;

④加强道德教育;

  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

  (六)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

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

其劳动主体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

内在动力是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价值取向是崇尚能力本位的;

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知识性劳动者,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七)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之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便捷化;

  (八)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是指一个集体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

其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

  ①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

  ②促成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

  ③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④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革;

  (九)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

这有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规律密切相联的。

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二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

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后来的教育发展与以往的教育有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

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概论

  1.含义:

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2.教育目的的结构:

(浙大03研)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

①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②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

①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②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

③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

①教育目的: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

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4.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

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①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

  ②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

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

  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杜威提出;

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

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及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人的依据:

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1949年: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1957年: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2年《宪法》: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3年景山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