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2425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Word格式.docx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Word格式.docx

9

8

7

6

5

4

3

2

浓度(μg/ml)

1600

800

400

200

100

50

25

12.5

6.25

3.12

1.56

0.78

取量(μl)

200→

溶剂(μl)

 

四环素:

大观霉素:

12800

6400

头孢曲松:

浓度

(μg/ml)

0.4

0.2

40

360

环丙沙星:

13

12

浓度(ug/ml)

(3)抗菌药物梯度培养皿的制备

⏹培养皿编号:

按各抗菌药物浓度编号。

⏹将配制好的各抗菌药物工作液150μl加到各培养皿中,与15ml50℃预温的培养基充分混匀,平放在超净台,半开培养皿盖至培养基凝固后,用塑料袋密封保存于4℃冰箱。

(4)菌悬液接种与培养

⏹多头接种针以及菌液板用高压法灭菌处理,其他配件用酒精消毒处理;

使用前必须确认完全烘干。

⏹按照仪器要求将菌悬液接种于各抗菌药物梯度培养皿,接种菌后置超净台直至菌悬液渗入。

⏹置35℃~36℃、5%~10%CO2一定湿度的环境中培养。

⏹记录放置时间。

⏹培养18~24小时观察结果。

(5)结果判读

⏹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记录结果读取时间。

-在适宜的光线下,观察对照培养皿的菌落生长情况,并对所有菌株进行初步鉴定(涂片染色和氧化酶试验)。

-比较观察对照平皿和抗菌药物平皿,进行判读:

接种点有1个以上菌落或呈菌苔状为生长;

接种点无任何菌落或呈薄雾印迹为无生长。

⏹MIC判读与记录:

-MIC是指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抑菌药物浓度,表示单位为μg/ml。

-记录各抗菌药物浓度平皿上细菌生长情况,在《WHO参考菌株及MIC实验结果记录表》用(+)表示生长,(-)表示无生长。

-每批实验结果必须由另外一名技术人员复读、签字,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菌株的判读:

-本次测定的参考菌株MIC值在标准MIC值围或在标准MIC值±

1个浓度围表明本次试验有效。

-本次测定的参考菌株MIC值超出上述围则表明本次试验无效,需重新配制抗菌药物平皿和测定。

3.β-酰胺酶测定

(1)纸片酸度定量法

⏹将一小片滤纸置于空平皿中:

⏹让滤纸吸足青霉素液(pH值8.0的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100ml+0.2g溴甲酚紫+5g无缓冲剂的结晶青霉素):

⏹用接种环将10~20个菌落涂到滤纸上,涂膜直径约为5mm,35℃孵育30分钟:

⏹观察结果:

产生β-酰胺酶的淋球菌使滤纸颜色由紫变黄。

(2)产色头孢菌素法

将头孢硝噻吩纸片置于空平皿中,用接种环将菌落涂到纸片上,3分钟观察有无颜色变化,变红者为β-酰胺酶阳性。

附件3.5

WHO参考菌株及淋球菌临床分离株MIC实验结果记录表

记录时间:

实验人员:

核读人员:

①青霉素(P),②四环素(T)及β-酰胺酶:

平皿号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T1

β-酰胺酶

0.0078

0.0156

0.0312

0.0625

0.125

0.25

0.5

A

B

C

D

E

合计

③大观霉素(S):

S1

S2

S3

S4

S5

S6

S7

16

32

64

128

④头孢曲松(CE):

CE1

CE2

CE3

CE4

CE5

CE6

CE7

CE8

CE9

CE10

0.002

0.004

0.50

⑤环丙沙星(CI):

CI1

CI2

CI3

CI4

CI5

CI6

CI7

CI8

CI9

CI10

CI11

CI12

CI13

附件3.6

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各监测药物MIC结果统计表

①青霉素:

总数

菌株数

②四环素/β-酰胺酶:

③大观霉素:

④头孢曲松:

浓度(μg/ml

⑤环丙沙星:

附件3.7

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判断标准

敏感(S)

中敏(IS)

耐药(R)

≤0.5

≥1

≥16(TRNG)

≤64

≥128

≤0.03

0.06-0.5

附件3.8

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各监测药物敏感性结果统计表

药敏情况

抗菌药物

菌数

耐药

中敏

敏感

青霉素

TRNG

附件3.9

参考菌株的MIC值

参考

菌株

MIC

WHOA

0.008

S

>

R

≤0.0005

0.016

WHOB

0.06

LS

≤8

WHOC

WHOD

0.03

WHOE

PPNG

WHOF

WHOG

WHOH

WHOI

WHOJ

HLR

WHOL

(CMRNG)

WHOO

(PPNG)

1024

WHOQ

●S=敏感LS=低敏R=耐药PPNG=产青霉素酶淋球菌

●TRNG=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HLR=高度耐药

附件3.10

淋球菌质控菌株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报告表

质控菌株号:

监测单位名称

实验人员:

实验日期(年/月/日)

质控菌株

敏感性畴

敏感(S)/低敏(LS)

耐药(R)/PPNG

低敏(LS)

敏感(S)/

TRNG/

非TRNG

1.MIC值

2.MIC值

3.MIC值

4.MIC值

5.MIC值

6.MIC值

附件4

性病病例报告资料分析方案

一、数据来源

(一)性病监测点管理机构: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选择本监测点报告的性病和人口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省级性病监测点管理机构: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分别下载本省国家级性病监测点报告的性病和人口等相关数据,汇总后进行相关指标分析。

二、指标计算

(一)发病率

1.性病总发病率

性病总发病率(/10万)=5种性病总报告病例数/当地平均人口数×

10万。

当地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2.分病种发病率

分性病病种发病率(/10万)=某种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平均人口数×

10万

3.分性别发病率

男性性病发病率(/10万)=男性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男性平均人口数×

女性性病发病率(/10万)=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女性平均人口数×

4.分年龄别发病率

某年龄别发病率(/10万)=某年龄别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该年龄别平均人口数×

5.胎传梅毒发病率

胎传梅毒发病率(/10万)=胎传梅毒报告病例数/当地活产数×

(二)标化发病率

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性病发病率比较,要求采用直接法进行标化,即以标准人口的年龄别人口数,或标准人口的年龄别构成进行计算。

标化发病率(/10万)=被标化地区性病预期发病数/标准人口总数×

被标化地区性病预期发病数=∑(标准人口某年龄别人口数×

被标化地区该年龄别发病率)

标化发病率(/10万)=∑(被标化地区某年龄别按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的分配发病率)

被标化地区某年龄别按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的分配发病率(/10万)=标准人口某年龄别构成比×

被标化地区该年龄别发病率

(三)增长率

1.增长率

报告病例数的增长率(%)=(本期性病报告病例数-上期性病报告病例数)/上期性病报告病例数×

100%。

报告发病率的增长率(%)=(本期性病报告发病率-上期性病报告发病率)/上期性病报告发病率×

2.年平均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

其中a1为年初的发病数或发病率,an为年末的发病数或发病率,(n-1)为开(n-1)方。

(四)构成比

1.年龄构成

某年龄组的构成比(%)=某年龄组的性病报告病例数/各年龄组性病报告病例数总和×

2.病种构成

某性病的构成比(%)=某性病的报告病例数/5种性病报告病例数总和×

(五)性别比

性别比=男性性病报告病例数︰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

三、分析容

(一)时间分布

1.某季/年性病报告病例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季分析:

分析5种性病本年某季的报告病例数较上年同季的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1。

表1.某年某季性病病例数汇总及与上年同季比较

病种

本年某季

上年同季

病例数

增减

(%)

构成(%)

梅毒

一期

二期

三期

隐性

胎传

淋病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年分析:

分析5种性病本年的报告病例数、报告发病率较上年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2。

表2.本年性病病例数、发病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本年

上年

病例数/发病率增减

发病率(1/10万)

2.本年某季性病报告病例数与本年上季相比

分析5种性病本年某季报告病例数较本年上季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3。

表3.某年某季性病病例数汇总及与本年上季比较

本年上季

3.本年截止本期累计发病数与上年同期累计发病数比较

分析5种性病从本年1月1日截止本期的累计发病数与上年1月1日截止上年同期累计发病数的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4。

表4.本年截止本期累计发病数汇总及与上年同期比较

本年初截止本期的累计

上年初截止上年同期累计

增减(%)

4.本年按季报告病例数及年发病趋势线图

按发病日期,以线图的形式绘制出本年度从第1季度至本季度的性病报告病例数线图,在同一图中绘制出历年从1至4季度的性病报告病例数线图比较发病趋势。

绘制历年至本年的5种性病发病率线图。

(二)人群分布

1.性别

分析男女两性5种性病的报告发病数及与上年同期比较(见表5),并计算男女两性性病报告发病数的性别比。

表5某年某季不同性别性病报告病例数汇总及与上年同期比较

男性(病例数)

女性(病例数)

本年(某季)

上年(同季)

增减(%)

分析男女两性5种性病的报告病例数及与上年比较(见表5),计算男女两性性别比。

分析男性和女性的性病构成比及发病率(见表6),可以在同一个图表中以直条图的方式表达。

同时分析历年男性与女性的性病发病趋势,绘制趋势线图。

表6某年不同性别性病报告病例数、构成及发病率汇总

男性

女性

发病率

(1/10万)

2.年龄

年龄分组一般以5岁为一组进行划分,性病分析的年龄组划分要求:

0-,1-,5-,10-,15-,20-,25-,30-,35-,40-,45-,50-,55-,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