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2363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试题Word格式.docx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试题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联考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试题Word格式.docx

 

B.

D.

8.酸奶中的乳酸(化学式为C3H6O3)对健康有益,有关乳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乳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B.乳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乳酸属于氧化物D.一个乳酸分子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

9.下图表示Fe、Zn、Mg、Al分别跟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质量(m)与所用的金属质量(M)之间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10.下列物质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忽略水分蒸发),质量不会变化的是 

()

A.浓硫酸B.浓盐酸C.氯化钠固体D.氢氧化钠固体

11.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有5克的A与10克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克的C和一定质量的D,小明做实验前发现容器中只有5克B,则最多生成的D的质量为()

A.5克B.7克C.13克D.8克

1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13.在利用一定质量的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则纵坐标可能表示()

A.水的质量B.氧气的质量

C.双氧水的质量D.二氧化锰的质量

14.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B.b=6%C.c=17%D.d=8%

15.甲、乙两烧杯内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

将镁逐渐加入甲烧杯,铁逐渐加入乙杯,测量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画出△M-m曲线oac和obc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1:

m2=3:

7B.m1-△M1<

m2-△M2

C.m曲线oac表示的是甲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D.当乙烧杯内加人铁的质量为m1时,溶液中溶质不止一种

二、填空题

16.选择Na、C、O、H、Fe五种元素的一种或几种,各写出一个化学式:

酸________;

可溶性的碱_________难溶性碱________。

17.硫酸和盐酸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它们都能除铁锈,将带锈迹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首先看到锈迹溶解,溶液呈________色。

不一会儿,又看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1)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写出一个符合这一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生成物的方框内还应补充的粒子及数目是如图所示的_____。

A.一个

B.两个

C.一个

D.两个

19.在一定条件下,Mg和MgH2的相互转化可以实现氢气的储存和释放。

其工作原理如图。

材料A

(1)氢气储存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氢气很容易逃逸,若氢气存储效率为10%,储存1kg氢气,至少需要Mg的质量为_____kg。

材料B

(1)氢气释放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理论上,52kgMgH2最多能释放氢气的质量为_____kg。

20.下图表示的是一些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pH,回答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显____性,在少量厨房清洁剂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呈_____;

(2)酸雨的酸性比正常雨水的酸性_________(填“强”或“弱”);

(3)测量苹果汁pH时,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会使pH偏__________(“大”或“小”)

21.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

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变化如图所示:

(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

22.某同学用稀硫酸在白纸上写了几个字,请你提供两种不同的方案将这些字显示出来。

方法一:

,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

方法二:

23.对知识的及时整理与归纳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某同学在学习了硫酸的化学性质后,初步归纳出稀硫酸与其它物质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五个圈中的物质属于不同的类别)。

(1)已知X是金属单质,则X可以是___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2)请写出稀硫酸与Y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如图是实验室中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

请回答:

(1)仪器①、②的名称分别是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装置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写出改正后的结果:

________。

(3)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装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当用装置C收集满O2后,取出集气瓶,若要停止该实验下一步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

(4)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已知氢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应选用的反应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

25.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间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化学反应.图中表示HI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有些HI分子碰撞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H2和I2,有些碰撞不会发生反应.

请完成下列如图.

(1)A、B、C三图中表示HI分子碰撞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______图.

(2)上述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3)若要得到1个H2分子,至少需要______个HI分子碰撞.

26.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质量、大小相同的3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克;

②向上述3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份质量不同的样品;

③充分反应后,再用电子天平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稀盐酸+烧杯质量(克)

150

反应前固体样品质量(克)

4

8

12

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烧杯质量(克)

m

155.8

158.7

已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NaOH+HCl=NaCl+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1)分析表中数据,写出判断实验二中的样品已完全反应的理由:

(2)表中的m值为________。

三、探究题

27.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

同学们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选用药品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甲乙两实验中发生了相同的化学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但化学反应结束后称量,发现甲实验中天平指针偏右,而乙实验中天平仍然平衡,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丙组同学完成镁带燃烧实验后发现镁带质量增加了,你认为镁带燃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_____。

(选填“符合”或“不符合”)

28.小明发现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中,反应速度逐渐变慢。

查阅资料得知:

其原因是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以及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降低。

为了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降低的影响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材料准备)取质量均为2克的二氧化锰分别催化4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实验后回收二氧化锰,并分别标为A、B、C;

另取多次催化分解10%过氧化氢溶液实验后回收的二氧化锰,标为D。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取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0.5克,加入锥形瓶中,再加入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记录收集120毫升气体所需的时间;

③再分别取A、B、C、D组二氧化锰0.5克,重复上述实验;

④多次实验取平均值,记录数据如下:

组别

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

A

B

C

D

收集气体时间(秒)

17.9

23.2

27.7

32.3

37.8

(1)实验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在液面以下,其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中通过比较收集相同气体体积所需的时间外,还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来反映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

(3)由上表数据可知,引起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下降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29.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O2,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1)制取O2的质量是多少克?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0.种新型人造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乙醇(C2H5OH)燃料,化学方程式为:

2CO2+3H2O

C2H5OH+3O2。

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CO2。

(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________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__棵树吸收的CO2。

3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将足量的稀盐酸加入到20g大理石中(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再将产生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同时测量2分钟内石灰水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s

20

40

60

80

100

120

石灰水增加的质量/g

3.0

5.0

6.0

6.6

(1)共产生二氧化碳气体______________g。

(2)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32.实验室常用一定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某同学实验前称得一定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42.5克,加入1克MnO2,完全反应后称得剩余物的质量为41.9克。

计算:

(1)反应后MnO2的质量。

(2)反应中放出氧气的质量。

(3)实验中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

33.为测定由盐酸和硫酸组成的某混合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100g该混合酸,逐滴滴加某Ba(OH)2溶液,生成沉淀BaSO4的质量和pH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1)当加入的氢氧化钡溶液为________g时,混合酸恰好被中和。

(2)求Ba(OH)2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3)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结果精确到0.01%)。

(4)请在图2中画出向100g该混合酸中加入600g Ba(OH)2溶液的过程中,混合酸中溶质的质量与所加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图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且氧气没有标气体符号,正确的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故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硫酸铝的化学式书写错误,且氢气没有标气体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Al+3H2SO4=Al2(SO4)3+3H2↑,故错误;

C、铜是不活泼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故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D。

2.B

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

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

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B。

3.C

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X↑+4H2O可知,反应前铜、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3、8、8、2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铜、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6、2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O。

故选C。

4.B

【分析】

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错误;

B、烧碱是氢氧化钠俗称,正确;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错误;

D、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错误。

故选B。

5.B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由微粒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共有四种分子,故A正确;

B、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2:

1,故B错误;

C、由微粒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C正确;

D、由微粒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故D正确。

6.A

A、稀硫酸稀释后,酸性减弱,pH变大,则x<y,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挥发后会因溶质的质量减小而使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则x>y,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则x>y,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水分之间有间隔,故酒精溶于水后的总体积比混合前两者的体积和要小,则x>y,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A。

7.D

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因此在相同时间内,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泡比铁生成的气泡要多,故A不合题意;

B、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而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能够持续进行,因此相同时间内,后者产生的气泡多,剩余的固体少,故B不合题意;

C、在相同时间内,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生成氧气的气泡明显比没有二氧化锰的多,故C不合题意;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稀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由于没有气泡和沉淀生成,也没有颜色变化,所以现象最不明显,故D符合题意。

8.B

A、乳酸是由乳酸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A错误;

B、乳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3):

(1×

6):

(16×

3)=6:

1:

8,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B正确;

C、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乳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C错误;

D、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D错误。

【点睛】

9.D

假设等质量的四种金属的质量为m,与酸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量为:

铝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量为

=

,镁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量为

,铁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量

,锌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量为

,则关系图中四条线从上到下的顺序应为:

Al、Mg、Fe、Zn,故选D。

10.C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在敞口的容器里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故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在敞口的容器里放置一段时间后会由于会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其质量减少,故错误;

C、氯化钠固体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不会变化,故正确;

D、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容易吸水潮解,质量会增加,故错误。

11.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A+B═C+D中,由5gA与1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克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D物质质量=5g+10g-1g=14g,则反应中物质B、D的质量比=10g:

14g=5:

7,所以当B的质量为5g时,最多生成D的质量是7g,故选B。

12.B

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图中a点所示溶液呈酸性,说明酸过量,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HCl,错误;

B.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pH等于7,溶液呈中性。

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正确;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错误;

D.该实验中pH逐渐增大,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盐酸的烧杯中,错误。

13.D

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双氧水的质量不断减小,而生成物水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故A、B、D错误;

二氧化锰在实验中是催化剂,它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4.A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

反应前乙的质量分数为14%,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

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为6%,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

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8%:

6%,当乙的质量分数为11%时,减少了14%-11%=3%,则甲的质量分数应减少14%,则a=70%-14%=56%,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b=8%,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生成的丙和参加反应乙质量比为34%:

6%,当乙的质量分数为11%时,减少了14%-11%=3%,则丙的质量分数应增加17%,则c=6%+17%=23%,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d=10%,故选项说法错误。

15.B

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Mg+2HCl═MgCl2+H2↑、Fe+2HCl═FeCl2+H2↑。

A、由图示,m1、m2时金属与稀盐酸完全反应,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相同时,此时消耗的镁与铁的质量比为24:

56=3:

7,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m1-△M1、m2-△M2即为金属质量与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的差值,即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相等,则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即m1-△M1=m2-△M2,符合题意;

C、由A选项的分析,完全反应时消耗的镁的质量少,则曲线oac表示的是甲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D、当乙烧杯内加入铁的质量为m1时,稀盐酸有剩余,溶液中溶质不止一种,为氯化亚铁和HCl,不符合题意。

16.H2CO3(合理即可)NaOHFe(OH)3

碳、氢、氧元素可以组成碳酸,化学式为:

H2CO3;

氢氧化钠是可溶性碱,氢、氧、钠元素可以组成氢氧化钠,化学式为:

NaOH;

氢氧化铁是难溶性碱,氢、氧、铁元素可以组成氢氧化铁,化学式为:

Fe(OH)3。

17.黄Fe+2HCl=FeCl2+H2↑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铁中的铁离子能使溶液呈黄色;

当铁锈被完全反应之后,盐酸和铁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2+H2↑。

18.化合反应2H2+O2

2H2OC

(1)该反应由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两种物质进行反应,生成一种分子即一种物质,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的特点,故判断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2)反应物的3个分子中共含有两种元素的6个原子,而在生成物的一个分子中只含有两种元素的3个原子,还缺少一个相同的分子,故选C。

19.

120

4

材料A:

(1)由题意可知,氢气储存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需要氢气的质量:

设至少需要Mg的质量为x

解得:

x=120kg

材料B:

(1)由题意可知,氢气释放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设最多能释放氢气的质量为y

y=4kg。

20.碱红色强大

(1)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关系可知,厨房清洁剂的pH在12~13之间,大于7,呈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成红色;

(2)正常的雨水因溶有二氧化碳,pH约为5.6,酸雨的酸性比正常雨水的酸性强;

(3)在测量溶液pH时,如果将p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