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1575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初中语文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3、能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美,通过描摹美景陶冶情操。

D层在总组长的帮助下修改文章,能基本做到情景交融;

C层先自己修改,有不懂的地方请教组长或老师,能较好地做到情景交融;

B层自己修改作文,同一层次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能达到情景高度融合;

A层完善作文,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使作文的语言更美、立意更深。

A、B层剩余时间指导C、D层。

教学重点

能通过分层指导和小组合作修改文章。

教学难点

会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写景抒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活动

1、根据老师的评语,看自己的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修改的办法。

2、小组之间交流文章。

3、总组长看完自己所分管小组的作文,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4、欣赏两篇满分作文和老师的下水文,找出美点。

5、欣赏两篇待升格文章,找出不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或总组长活动

小组长和组员活动

设计意图

 

作文分析(导入)

(2分钟)

师:

同学们,经过我们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的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佳作层层涌现,A层出现了两个满分作文,B层出现了三篇48分的作文,C层也有12篇较好的文章,D层同学大都能写一篇结构相对完整,立意较深刻的文章。

但是,由于我们刚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对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同学们运用得不太理想,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触动自己情感的点没作详细的描写,使后面的抒情少了依托;

二是结尾抒情部分和前面所写景物的特点不符,甚至南辕北辙。

这节课咱们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来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请同学认真学习、修改文章,让你手中的笔真正变成神来之笔。

(出示目标)

1、认真倾听,能知道这次作文的优缺点,联系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为修改作文作准备。

2、齐读教学目标,边读边记。

1、培养学生倾听的品质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齐读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范文共赏(10分钟)

1、总组长牛乐原领着欣赏《落雪无悔意》(见附件一)中的精彩片段。

老师和总组长讨论后预设美点:

A、运用了带感情倾向的词和短语。

B、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C、结尾抒情紧扣前面的景物描写,寓意深刻。

2、李楠领着同学们赏析《那一抹盎然的绿》(见附件一)的精彩片段。

A、描写非常细腻,对吊兰色彩的把握很到位。

B、比喻句、拟人句随处可见。

C、情景高度融合,给人美感的同时,让人深刻领悟其中的含义。

3、老师个别指导。

1、前五个小组讨论《落雪无悔意》,找出美点,后五个小组讨论《那一抹盎然的绿》,找出美点。

在讨论的过程中,总组长指导自己负责的两个小组,对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同学特别关注,询问原因,并采取措施,帮助他赏析;

对不得要领的组员给以指导,教给他方法。

小组长领着自己组的C、D两层同学讨论,调动起组员的积极性,有不懂的问题问总组长或老师。

2、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培养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3、小组长记录自己小组交流展示时所得的分数(D层得4分,C层得3分,B层得2分A层得1分),以参与优秀小组的评选。

1、通过赏析范文,让学生学习情境交融的方法。

2、采用分层教学法,让A层学生指导其他三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把自己的写作经验教给其他同学。

学生教学生,彼此之间没有距离感,更有利于讨论交流。

3、引入评价机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病文共诊(12分钟)

1、汪靖也同学领着修改《仙人掌》(见附件二)的片段。

预设不足:

A、表达不够准确。

B、对触动自己情感的美点没作详细描写。

2、骆雅妮同学领着修改《牵牛花》(见附件二)的片段。

预设不足

A、“无可奈何”用得不准确,和全文对牵牛花的赞美基调不符。

B、结尾抒情部分和前面的景物描写不吻合,甚至背道而驰。

3、老师归纳总结情景交融的方法。

1、前五个小组合作找出片段

(一)中存在的问题,后五个小组合作找出片段

(二)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出修改意见。

讨论过程中,总组长重点帮助D层,小组长帮助C层,最后每个小组由一个人执笔,写出修改稿,作为小组的成果展示。

2、由哪层学生执笔、交流,得哪层的分数(D层得4分,C层得3分,B层得2分A层得1分)。

1、C层和D层学生对这几方面的问题还理不清头绪,让总组长和组长帮助他们,让他们能找出作文存在的问题并修改。

2、哪层学生执笔,得哪层的分数,是为了调动D、C层学生的积极性。

3、老师系统讲解情景交融的方法,能给学生清晰完整的印象;

老师能通过比较分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瑕文助改(15分钟)

1、六名A层学生指导自己负责的两个小组,先指导D层,然后指导其他各层。

2、老师个别指导。

1、D层在总组长的帮助下修改文章,能基本做到情景交融;

A层完善作文,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使作文的立意更深刻,见解更独到。

A层剩余时间指导其他三层。

2、修改后分层交流。

3、小组长记录分数,积分规则和前面一样。

采用同质合作和异质合作,让每层学生都会修改自己的文章。

师文共读

(5分钟)

1、老师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下水文,让学生看老师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设计的问题是:

找出老师感情变化的词。

2、师生共读最后三段,领会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1、欣赏老师的文章,感受老师笔下的景和心中的情,找出老师感情变化的词,进一步学习情景交融的方法。

2、师生共读最后三段,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3、评出优秀主持人和优秀小组,奖励“神来”稿纸。

1、老师写水文,给学生做榜样,让学生爱上作文;

让学生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浓浓情意,增进师生感情。

2、优秀主持人和优秀小组的评选,能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美文美写

(布置作业)

(1分钟)

提出要求:

A、继续修改文章。

B、规范书写,卷面整洁。

C、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得”“地”“的”三个字。

继续修改作文,将修改后的美文规范地写到作文本上,保证卷面整洁,给人以美感。

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和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1、对触动自己情感的点作详细描写。

景中有情2、可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多用带情感倾向的词或短语。

情景交融

情中有景:

抒发感情要以前面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为依托,二者不能脱节。

附:

一、满分作文:

那一抹盎然的绿

牛乐原

教室的空调和图书柜上各摆了两盆吊兰。

叶子在底层挤作一团,及至花盆略上方,却骤然伸展开来,铺天盖地,杂乱无章却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

无论在教室何处,一回眸,一抬眼,总有些许绿莹莹的兰叶在不经意间带着几丝清凉闯入你的眼底,成为视线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学习之余,静望着那些不羁的枝条,与斑斓的黑板报相映,以泛着幽蓝的白墙作底,宛若一幅倾城的静物画,但静谧中分明透着生机与活力,随着风微微颤动的叶梢,仿佛在奏着一曲生命的乐章。

从六年级到八年级,曾经单薄的几株小花,已随着春夏秋冬的轮替抽枝发芽。

叶片上清晰而又井然的脉路,是成长的纹路;

从叶子底部的白中衬着鹅黄,到稍稍往上部分,如琉璃一般透明的浅绿,再到中部饱满处晶莹的翠绿。

一层层的蜕变,记录了成长的足迹,记载了成熟的风姿!

阳光从窗户缓缓渗入,一点一点照亮了那一抹盎然的绿,连空气中漂浮的微小颗粒都染上了颜色,像涂了一层金釉般灿烂耀眼。

迎着阳光,看着兰叶挺立的身姿,感受水分在叶脉中流动,看着每一寸叶尖努力朝四周伸展,心中蓦然涌上一股感动,眼泪顿时沾湿了我的眼睛。

透过泪水,我模糊地看着同学们,他们或读书,或做题,或热烈地讨论,或认真地演算。

阳光照着兰草,同样也照着他们,他们也正像兰草一样在阳光下努力地生长!

我拭去眼泪,朝关切地看着我的同学微微一笑,她轻轻点点头,拢拢额头的碎发,继续低头做起题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合着这青春的节拍,我也投入到奋斗的行列,不断进步、成长!

啊,那一抹盎然的绿!

落雪无悔意

李楠

又下雪了。

仰头望天,被雪洗涤得碧蓝的天空尽情地舒展。

那是雪的源头吗?

纷纷扬扬,从天空中打着旋飞舞的雪,即使没有阳光的照耀,也仍熠熠生辉。

恍惚间,一片精美的雪花粘在了我的衣袖上,带着清凉的气息,带着芬芳出动了我的嗅觉。

衣袖很凉,它还未来得及融化,我清晰地看到了那细小如银针一般的尖儿,那似是毛绒绒的边儿,那晶莹剔透的散着些许蓝光的白,如冰水一般刺激着我的心。

是的,是那种最纯净的冰水,使人不忍玷污,不敢轻尝。

当夜幕降临,冷白的月色映雪,那令人醉心的景色融入了我的梦中,使我的梦里都带着一股清凉的白。

长夜漫漫,充溢着莹白。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刺破黑暗时,我已急不可耐地冲了出去,可眼前的景象却令人瞠目结舌——雪上遍布沾满着泥土的鞋印,不同尺码的鞋子毫不保留地留下自己的痕迹。

有些地方微微化了,露出小片裸露的土地,像在百色蚕衣上打了个补丁。

圣洁的景色竟变得如此不堪,没有任何征兆地褪去了华丽的禅衣,给我迎头泼下了凉水,可那墙角露出的一点生机的绿色,却叫人豁然。

是啊!

来得那样的轰轰烈烈,洋洋洒洒,去时安安静静,沉谧无声。

为何无悔?

只因它付出了生命,亦收获了希望。

它降落,只为融入泥土,只为滋润大地;

它消融,只为使泥土柔软,让休眠的嫩芽有伸出泥土的力气;

它美丽,却不因为外表,而是由于它的无私与无畏。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二、需要修改的文章

《仙人掌》片段

每天我都给别的花浇水,就是不浇仙人掌,让它自生自灭吧。

在我的精心照顾下,别的花儿竞相开放,整个阳台枝繁叶茂,香气扑鼻。

天气慢慢变冷了,原来的花大多枯萎了。

可仙人掌却反而开出了美丽的小黄花,让我对它刮目相看。

…………

虽然它没有美丽的外衣,却有高贵的品质,它不惧干旱和寒冷,坚忍不拔。

《牵牛花》片段

喇叭花身着洁净绚丽的盛装,披着斑斓的霞彩,旋舞着喇叭裙。

喇叭花又是娇嫩的很,所以受不了太阳的照晒,总是害羞地躲在角落里不敢探出头来了,只要一遇到光线就无可奈何地垂下了脑袋。

…………

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即使历尽磨难,也不要放弃和气馁,应该以牵牛花为榜样,顽强地重新站起来,努力向上……

三、老师下水文

柳之思

不知是哪一年的春天,也许是搬到新家的04年,楼后几棵小小的柳树吸引了我。

那天,我正在安了双层窗却依然挡不住寒冷的厨房里做着饭,蓦然抬头,窗外,一点点鹅黄点燃了我的双眸。

几棵小小的柳树在寒风中摇曳着,柳枝上的小花苞探出小脑袋,像调皮的小孩对严厉的家长撒着娇,嘟着小嘴巧笑。

如果在万紫千红的春天,这点小花苞也许算不了什么,可它偏偏是点染在万物萧条的初春啊!

周围一切都灰蒙蒙的,连望石山上的松柏也披着冷绿的外衣,瑟缩在严寒里。

在土色的背景下,这小花苞撩拨着我的心,“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生命竟是这样的不可遏制和惹人怜爱!

我的惊喜从胸腔喷薄而出:

“啊,春天来了!

女儿还小,刚懵懂人事,蹒跚着跑到厨房,黑亮的大眼睛里满是好奇:

“妈妈,你说什么?

”我赶忙抱起她,指着窗外的柳树,让她感受春的气息。

她似懂非懂,拍着小手,煞有介事地像我一样喊着:

“春天来啦!

春天来啦!

”童音在空中回响,突然觉得屋里暖融融的——孩子不也正像花苞一样期待长大吗?

不知不觉,柳树从鹅黄变成了嫩绿,花苞抽出金穗,柳芽也长成了细长的叶子,柳枝婀娜丰满起来。

偶尔在忙碌的间歇中抬头望一眼,不禁感叹着它的生长之快。

第二年嫩黄再现,惊喜地品赏时,不免多了份感慨:

时间过得真快啊!

一年年,光阴随着柳树的一次次鹅黄悄然溜走。

十年倏忽而过,当年柔弱的嫩柳已经长成大树,而那些纤细的枝条也变得粗壮,枝干上面又有新的嫩枝在随风飘拂。

我家当年的小不点也已经长成了大姑娘。

白驹过隙,让我猛然感到丝丝害怕——孩子都上初三了!

我第一次惆怅起来,既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又不希望她过早地离开妈妈的怀抱去承受风雨。

我感伤地望着窗外,已是深冬,柳树落光了叶子,柳枝安闲地沐浴着腊月的阳光。

第一次在冬天端详他们,竟发现它和别的树木不一样:

别的树木在繁花落尽之后,枝干是灰黑色的,而柳枝则是黄褐色的。

我怀疑,不!

是坚信——树杈间的柳芽和花苞正积蓄力量、跃跃欲试,要钻出树的庇护独自寻觅春天。

也难怪,它是最早释放绿意的春的使者!

我坦然: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孩子总要长大,总要闯荡世界,经受磨练。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点滴时光,陪她一起成长,也包括我的学生们。

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蔚然成荫的辉煌未来!

柳色年年新。

四、资料链接:

(一)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但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

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因此,写这一类文章在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

比如,同是写登山,如果是为了表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美好的顶峰”这一文题,文章就应突出山路之险,困难之大,意志之坚及登峰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如果是为了抒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则应重点描绘景色之美,抒写感情之真。

对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的处理,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借景言理;

二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做寓情于景。

(二)怎样寓情于景 

写大自然景致的作文,既易又难。

易在我们时刻和大自然打交道,有话可说;

难在写这类作文,因故事性不强而容易落入俗套,难以出新。

其实,我们只要在“情‘字上做文章,让情感走进作文,做到情景交融,同样会写出佳作。

一、运用修辞,让景物蕴情

大自然中的景致是没有情感的,但只要我们运用拟人的手法,便可化无情为有情,让景物“活起来,让作文“舞”起来。

我们学过的写大自然的课文,无一例外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朱自清笔下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便如孩子般顽皮;

花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便像人一样有好胜心理。

老舍笔下的薄雪“忽然害了羞”,让我们看到了姑娘般的娇美;

水因水藻而“不忍得冻上”,让我们体会到了水的万般柔情。

我们在作文中,也不妨让景物“活”起来,让它们像人一样说话、唱歌、欢笑……这样一来,你的作文也会因这些景物的多情而有了灵气。

二、斟酌词句,让语言含情

卢延曾经为“吟安一个字”而拈短数茎须”,这一个字,也许会激活全篇,使作文境界全出。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仅用“枯”、“老”、“昏”、“瘦”等字,就让人悲从中来;

何其芳在《秋天》中写“秋天游戏在漁船上”,其中“游戏”一词,也让我们受到了做游戏般的轻松、自在和欢乐。

老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着一“卧”字,那安详的情态就恍如在我们眼前,作家对其喜爱、赞美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我们在作文时,要力求用好每一个形容词,使景物神态毕现;

要力求用准每一个动词,使景物活灵活现。

三、直接抒情,让文章有情

让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进行间接抒情能产生含蓄美。

但当情不可遏时,直接议论抒情能形成气势美,增强感染力。

如一位同学写梅花,在篇末直接赞美道:

“不畏惧严寒,你是强者;

不随波逐流,你是傲者;

不保留芳香,你是无私奉献者。

”这段议论、抒情,直抒胸臆,尽情赞美,有间接抒情所不可比拟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作文中直接议论抒情,要以记叙、描写为基础,做到水到渠成,否则会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

海阳凤城街道初中

初三学生学习了比较多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六年级他们还学习了朱自清的《春》。

八年级上册,老师整合了十篇写景抒情散文供他们学习,所以他们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

但是要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加之一部分同学不善于观察大自然中的景物,生活经验不够,不知写什么,不知如何动笔。

经过调查,A层学生都认为比较容易写,B层学生的一半表示会写,B层的另一半,加上C层,表示还需要观察和学习,D层学生不会写。

为此,我在写作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指导,从名家名篇中学习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然后让学生先写片段,要求他们能用所学方法对一种景物展开描写,等到把这个片段写好了,再让他们写一篇完整的写景抒情散文。

学生写完作文后,我全部批阅,发现这次作文写作,各层学生基本达成目标,满分的2人,40分以上的23人,30分的22人。

当然,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用得不太理想,具体的表现是:

(一)对触动自己感情的点没作详细的描写,使后面的抒情少了依托;

在上讲评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好以下准备:

1、根据老师的评语,看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修改的办法。

这节课通“范文共赏”“病文共诊”来细化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并进行分层指导,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方法,然后运用所学方法修改自己的文章,借此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海阳市凤城街道初中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是写景抒情散文(包括散文诗和诗歌)单元。

第二单元最经典的是鲁迅先生的《雪》和高尔基的《海燕》。

《雪》详细描写雪在晴天下蓬勃奋飞的状态,表达自己独立张扬的个性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海燕》借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勇敢飞翔和号叫,来赞美革命先驱者的英勇斗争精神。

第五单元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是古代的散文名篇,都通过精准描写景物的特点来抒发或凄凉或与民同乐的感情。

这五篇文章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对学生写“写景抒情散文”很有帮助。

《伴你学》《阅读》课本也有两个单元(第三单元“心灵笛音”和第四单元“享受美景”)的写景抒情散文。

第三单元鲁迅先生的《秋夜》借枣树直刺天空表达一贯的顽强抗争精神,和《雪》遥相呼应;

雷抒雁的《生命的选择》对楼前艳丽的玫瑰和楼后高洁的白玉簪花详细描摹,意在表达生命之花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努力绽放的人生感悟。

“心灵笛音”中林斤澜对春风的描写表达出豪迈乐观的情怀;

冯骥才《春天最初是闻到的》写自己用鼻子去捕捉春天,表达对春天的期盼、对人生的赞美。

这些文章在整个初中教材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美景和生命的热爱,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

另外,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优秀的写景之作。

我把这些文章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语言和作者的感情,并系统地学习这类文章的写作技巧,然后借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借物抒怀”的写作实践内容,让学生写“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分了十五个课时,前十个课时是学习前面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