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总复习制胜锦囊有部分词语解析很实用Word文档格式.docx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总复习制胜锦囊有部分词语解析很实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总复习制胜锦囊有部分词语解析很实用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2.代词。
(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乃:
竟然无论:
更不用说)
(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豫州:
刘备至何:
倒装句[到哪里]。
)
胡为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胡:
什么胡为:
为胡,倒装句[为什么]乎:
表停顿遑遑:
心神不定何之:
之何,倒装句[到哪里去])
3.复音虚词。
“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何以战?
(《左传·
曹刿论战》)(战:
打仗)
三、乎(近年高考出现0次)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
欲食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之:
不译甚:
很(如此)齐:
大量庶几乎:
差不多了吧)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日:
每天衰:
减少)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
难道有种:
天生的)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有甚:
有比...更厉害)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师说》)
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乎东西叫嚣:
倒装句。
乎:
在)
3.作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赤壁赋》)(遗世独立:
远离人世,孤立无依)
四、乃(近年高考出现1次)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于是”、“就”、“这才”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肉食者:
做官的人鄙:
见识浅陋)
(2)表示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亡:
离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不能及:
比不上)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
臣乃敢上壁。
(上:
献上)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济:
成功天:
天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当:
应当)
2,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翁:
父亲)
五、其(近年高考出现2次)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秦王恐其破璧。
(“其破璧”作宾语。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恐:
担心)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作主语。
)(《师说》)(乎吾先:
例③: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其可目”作宾语。
)(《芙蕖》)(目:
v.欣赏)
(3)第一人称代词。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其:
自己极:
穷尽)
(4)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咎:
责怪)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于: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其皆出于此乎?
(表测度,大概。
)(《师说》)
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诘,难道。
)(《游褒禅山记》)
汝其勿悲!
(表婉商,可要。
)(《与妻书》)
例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期望,一定。
)(《伶官传序》)(乃:
你的志:
志向)
例⑤:
吾其还也。
(表祈使,还是)(《烛之武退秦师》)(吾:
我们)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表假设。
)(《送东阳马生序》)(业:
学业成:
具备)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表选择。
)(《马说》)
六、且(近年高考出现1次)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又”。
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
赵国)
(3)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报府:
回去办事)
七、若(近年高考出现0次)
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2.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众:
百姓中国:
中原)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
高帝纪》)(以:
带领v.一郡:
一郡的人)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像那)、“至若”(至于像),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例①:
若夫淫雨霏霏。
(《岳阳楼记》)
例②:
至若春和景明。
八、所(近年高考出现4次)
1.助词。
(1)所+v.,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所存:
存在的地方)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所闻:
收获的东西)
(2)所+v.+n.,“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
指南录>
后序》)(所寓舍:
所住的房子)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报任安书》)
3.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表示原因。
)(《出师表》)(倾颓:
颠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示手段或凭借)(《师说》)
九、为(近年高考出现3次)
1.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以:
把六合:
天下)
例③: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卒:
终于欢:
和好)
例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例⑤: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鸿门宴》)(皆为:
都成为)
(2)可译为“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续:
后续窃:
私下里)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可译为“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介词。
(1)除表被动外,读wé
i,一般读去声。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2)表示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怿:
高兴)
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熙熙:
人很多)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天论》)(常:
规律)
(6)表示被动。
读wé
i,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
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不者:
否则属:
这些人)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助词。
i,常用于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何辞为:
为什么告辞呢)
十、焉(近年高考出现0次)
1.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加:
好处)
(3)用在形容词、副词词尾,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以:
来俟:
等待观:
考察人风:
民风)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3.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从这里)(《劝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其中)(《论语》)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在这件事情上)(《五人墓碑记》)
十一、也(近年高考出现0次)
1.语气助词。
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环滁:
环绕着滁山)
(2)表肯定。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欺余:
(3)表疑问。
“也”表示疑问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庶几:
差不多与:
吧)
(4)表感叹。
“也”表示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商量。
可译为“吧”。
(《烛之武退秦师》)
2.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近年高考出现7次)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凭什么身份”等。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为:
v.治理)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问:
“何以战?
”(《左传·
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以:
按照次:
次序俱:
一起)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
而且欢:
欢心)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时:
当时兼:
加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果:
果然)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
周策》)(以:
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等。
作《师说》以贻之。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望:
野心)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妄自菲薄:
轻视自己引喻失义:
说不恰当的话)
(1)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此:
这里往:
那边)
(2)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煎:
煎熬)
4.动词。
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
皆以美于徐公。
忠不必用也,贤不必以。
(《涉江》)(用=以:
5.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十三、因(近年高考出现2次)
(1)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根据、前提,可译为“根据”、“依据”、“按照”等。
变法者因时而化。
(《察今》)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
可译为“凭借”、“依赖”、“依靠”、“凭(着)”等。
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之:
代指传说)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借助的时机、条件。
可译为“乘”、“趁着”、“趁”、“顺着”等。
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4)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或实施某一动作行为。
可译为“通过”、“由”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5)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理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所加恩:
喜:
偏爱谬赏:
不恰当奖赏)
于是,就。
因拔刀斫zhuò
前奏案。
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时人多以书假余,余因(之)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假:
借)
4.动词。
沿袭。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蒙:
继承)
十四、于(近年高考出现4次)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
(在)(《史记·
鸿门宴》)(于此复见将军: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在……方面)(《墨子·
公输》)(于地有余、于民不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中)(《出师表》)(于乱世苟全性命、于诸侯闻达: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于孙将军求救:
故燕王欲结于君。
(跟、同)(《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君结:
结:
结盟)
例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对于)(《师说》)(耻:
以...为耻,意动用法)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良曰:
“长于臣。
”(《史记·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人墓碑记》)(非常:
巨大的猝:
立即发:
发动)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诚:
确实恐:
2.复音虚词。
“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不译,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于是:
在这件事上)
十五、与(近年高考出现1次)
1.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主语:
沛公,谓语是相见,“与项羽”表对象,是介词。
(2)“给”、“替”。
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
2.连词。
“和”、“跟”、“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他和他”组成主语,无主次之分,作连词。
3.动词。
(1)“给予”、“授予”。
则与一生彘肩。
(2)“结交”、“亲附”△。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与斗卮酒。
不敢复与(参加)天下之事。
(3)“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
(《崤之战》)(师:
军队)
(4)“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点:
孔子学生“点”)
4.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
恐怕...吧过:
v.责备)
十六、则(近年高考出现1次)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
在国内拂士:
辅助国军的贤臣出:
在国外恒:
常常)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向:
先前斯役:
这个差役则:
那么久:
早病:
困苦不堪)
(3)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大观:
壮观景象)
十七、者(近年高考出现1次)
(1)指人、物、事、时、地等,表示“……的”、“……的(人、东西、事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峨:
高)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此:
这数者:
几个方面患:
忌讳)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或:
或许为:
做法)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今者:
现在)
2.助词。
(1)语气词,用于词、词组之后,表示提顿、说明与判断。
经常与“也”配合,组成“……者,……也”这一文言典型判断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表提示停顿)
(2)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