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与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1264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与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与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与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与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与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与答案Word下载.docx

《《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与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与答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与答案Word下载.docx

(1)总是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3)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受利益关系的限制。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唯物辩证法;

(2)科学抽象法;

(3)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4)其它方法。

第二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是指事先不必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事先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纸币的发行量小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现象。

2、试述商品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即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统一:

使用价值与价值作为商品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一同存在于商品中。

(2)对立(或矛盾):

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相互排斥,因为二者是商品的不同方面。

或者说,无论对于商品生产者还是对于购买者而言,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这就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或矛盾)。

其解决途径是交换。

3、试述劳动二重性的对立统一,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相互排斥,因为二者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不同方面。

或者说,如果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无法还原为抽象劳动,就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或矛盾)。

其解决的途径是交换。

4、试述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而使用价值与价值构成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分别决定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存在,同时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存在。

总之,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5、试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1)劳动二重性是首先由马克思发现和证明的,正是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这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

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1)货币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阶段,仅仅存在特殊等价物;

在一般价值形式阶段,虽然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但是,一般等价物没有固定下来,所以,在这三个价值形式阶段货币没有产生。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种商品(例如贵金属金银)上,此时便产生了货币。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7、试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容、作用以及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不同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也会产生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

(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供求关系与价格的相互作用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在于,当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到超额补偿;

当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刚好得到全部补偿;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到部分补偿。

9、假定某一年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为100亿元,同一名称的货币年流通8次。

而且,假定这一年中央银行发行纸币200亿元。

试问: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贬值还是升值?

(3)单位纸币或每一元纸币值多少?

解: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1400-350+250-100)÷

8=150(亿元)

(2)根据题意,由于这一年中央银行发行纸币200亿元大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150亿元,所以纸币贬值。

(3)单位纸币值:

150÷

200=0.75

10、据统计,20世纪初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只有5%-20%是靠科学技术进步取得的,到50-6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到50%,而80年代以来,这一比重则高达60%-80%,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因而有人说,科学技术也创造价值。

此观点是否正确?

并对此加以分析说明。

此观点不正确。

(1)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活劳动的复杂程度来实现的。

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主体,只能是劳动者。

(2)说科学技术本身不创造价值,并不等于否认科学技术对价值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厂房、机器设备、其它工具、燃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量的一种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量的一种生产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劳动生产率而使得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简述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1)形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容不同,前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交换,后者是不同数量的价值之间交换;

(3)主体不同,前者是使用价值,后者是价值;

(4)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后者是为了获得更大数量的价值;

(5)限度不同,前者有限度,后者无限度。

3、剩余价值如何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

而资本主义生产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了补偿其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这一过程即为价值增殖过程。

可见,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关系?

二者的联系:

(1)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

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剩余价值。

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二者的区别:

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

5、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取决于工作日的长度,工作日最低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限受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影响。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为条件,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6、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解决条件有哪些?

(1)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是价值规律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2)解决的重要条件:

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过程,但离不开流通过程。

解决的前提或关键:

劳动力成为商品。

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7、某资本家雇佣工人300个,每人每月工资60元。

每个工人月耗生产资料180元,生产产品120件,每件产品社会价值为6元。

计算:

(1)这个资本家每月、每年分别从这些工人身上可以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3)如果这个资本家改进技术,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每件产品社会价值仍为6元,那么,这个资本家每月、每年分别可获多少超额剩余价值?

(1)每月榨取的剩余价值=(6×

120-60-180)×

300=144000(元)

每年榨取的剩余价值=144000×

12=1728000(元)

(2)剩余价值率=144000÷

(60×

300)×

100%=800%

(3)每月获取的超额剩余价值=(6×

120×

2-60-180×

2)×

300-144000=162000(元)

每年获取的超额剩余价值=162000×

12=1944000(元)

8、某纺织厂工人的平均工资每天10元,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24磅毛线,每磅售价4元。

由此消耗的原材料价值为38.4元,工具设备磨损费为4.8元。

(1)资本家在一个工人身上每天垫支的资本价值是多少?

(2)一个工人每天创造的新价值是多少?

(3)剩余价值是多少?

(4)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5)剩余劳动时间是多少?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资本家在一个工人身上每天垫支的资本价值=10+38.4+4.8=53.2(元)

(2)一个工人每天创造的新价值=4×

24-(38.4+4.8)=52.8(元)

(3)剩余价值=52.8-10=42.8(元)

(4)剩余价值率=42.8÷

10×

100%=428%

(5)由: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可得: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

新价值×

工作日=42.8÷

52.8×

12≈9.73(小时)

 

第四章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出现过剩的劳动力,成为社会“多余”的人口。

绝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有时候出现绝对恶化的现象。

相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收入中,无产阶级的收入所占比重和资产阶级相比,相对地下降。

2、试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原因(即决定资本积累必然性的因素)。

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家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原因:

(1)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在冲动;

(2)资本家面临竞争的外部压力。

3、试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1)区别

①在是否增大社会资本总量上不同:

资本积聚能够增大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却不能。

②在单个资本增大速度上不同:

资本积聚不能在短期迅速增大单个资本,而资本集中能够在短期迅速增大单个资本。

(2)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

4、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哪些特点?

(1)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由工人创造;

(2)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由工人创造;

(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5、某企业原预付资本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

1,工人月工资为50元。

本月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

1,同时这个企业还按19:

1的资本有机构成追加40万元的资本。

(1)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多少工人被排挤出该企业?

(2)在追加资本的情况下,仍有多少工人失业?

(1)在资本有机构成为9:

1的情况下,就业的工人数=(1000000×

1/10)÷

50=2000(个)

在资本有机构成为19:

1/20)÷

50=1000(个)

被排挤的工人数=2000-1000=1000(个)

(2)追加40万元资本所增加的就业的工人数=(400000×

50=400(个)

仍失业的工人数=1000-400=600(个)

第五章

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带着价值增值额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实物形式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也就是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其它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实物形式全部参加生产过程,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或加入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也就是投在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

社会总产品是指全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的时间(通常是一年)生产的物质资料或物质产品的总和。

2、产业资本实现不断循环的条件有哪些?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并存性。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即继起性。

(3)上述条件相互联系,互为前提。

3、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与周转速度成反比。

(2)生产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在生产资本的数量及构成比例一定的情况下,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主要取决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在生产资本的数量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主要取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4、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是什么?

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也就是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预付流动资本,从而有利于资本价值的增殖,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3)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率,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5、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v+m)=Ⅱc,它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种比例关系。

(2)Ⅰ(c+v+m)=Ⅰc+Ⅱc,它表明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3)Ⅱ(c+v+m)=Ⅰ(v+m)+Ⅱ(v+m),它表明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6、试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1)前提条件:

Ⅰ(v+m)>Ⅱc,即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

Ⅱ(c+m-m/x)>Ⅰ(v+m/x),即要有追加的消费资料。

(2)实现条件:

①Ⅰ(v+△v+m/x)=Ⅱ(c+△c),它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种比例关系。

②Ⅰ(c+v+m)=Ⅰ(c+△c)+Ⅱ(c+△c),它表明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③Ⅱ(c+v+m)=Ⅰ(v+△v+m/x)+Ⅱ(v+△v+m/x),它表明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7、试述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关系。

(1)区别(不同点)

①含义不同。

单个资本运动是指单个资本为了不断地实现价值增殖而进行连续不断的循环和周转。

社会资本运动,亦称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指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交错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②消费容和流通容不同。

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不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③包括剩余价值流通的围不同。

在简单再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不包括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在扩大再生产(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以及资本家用于积累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流通,而不包括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流通。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以及资本家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的流通,又包括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流通。

④考察的重点不同。

单个资本运动重点考察资本的价值补偿,而撇开资本的物质补偿。

社会资本运动既要考察资本的价值补偿,又要考察资本的物质补偿。

(2)联系(相同点)

①从运动的容看,都包含着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②从运动的形式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三种循环;

③从运动的过程和环节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④从运动的目的看,都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

8、试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关系。

(1)联系:

无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和,还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都构成生产资本,都为剩余价值生产服务。

(2)区别:

第一,划分的根据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特点来划分的;

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

第二,划分的意义(或目的)不同。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第三,划分的容不同。

固定资本在实物形式上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其它工具等劳动资料,流动资本在实物形式上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劳动力;

不变资本在实物形式上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其它工具、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可变资本(或工资)在实物形式上是劳动力。

9、为什么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

(2)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10、假定甲企业今年购置两间厂房,每间1000万美元,可使用20年;

机器设备10台,每台50万美元,可使用10年;

其它工具价值20万美元,可使用5年;

买进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分别花费1200万美元、130万美元、350万美元,给工人发放工资60万美元,每年周转4次。

(1)甲企业预付的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分别是多少?

(2)甲企业每年耗费的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分别是多少?

(3)根据

(1)的计算结果说明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以及流动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4)预付总资本一年周转几次?

(1)甲企业预付的:

固定资本=1000×

2+50×

10+20=2520(万美元)

流动资本=1200+130+350+60=1740(万美元)

不变资本=2520+1740-60=4200(万美元)

可变资本=60(万美元)

(2)甲企业每年消耗的:

20+50×

10÷

10+20÷

5=154(万美元)

流动资本=(1200+130+350+60)×

4=6960(万美元)

不变资本=154+6960-60×

4=6874(万美元)

可变资本=60×

4=240(万美元)

(3)根据

(1)的计算结果,固定资本小于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大于可变资本。

(4)甲企业预付总资本年周转次数=(154+6960)÷

(2520+1740)=1.67(次)

11、假定某企业今年初投入固定资本10万元,使用10年;

投入流动资本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

雇佣100个工人,每人月平均工资为50元。

年产商品6000件,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50元。

(1)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2)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3)预付总资本一年周转几次?

(1)固定资本月周转价值额=10÷

1/12=1/12(万元)

流动资本月周转价值额=5×

(12÷

3)×

1/12=5/3(万元)

月产商品价值=50×

6000×

1/12=25000(元)=5/2(万元)

每月的m=5/2–1/12-5/3=9/12(万元)

每月的v=50×

100=5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