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1029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练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昏婚 

赴讣 

莫暮 

辟-避劈僻 

采-彩綵採 

暴曝 

孰熟 

共供 

其箕 

然燃 

止趾;

2、啖啗 

杯桮盃 

诉愬 

村邨 

畔泮 

欢嚾歡 

暖煖煗 

迹跡 

灾災烖 

雞鶏 

期朞 

秋秌 

崐崑 

膀髈 

眯瞇 

虻蝱 

猫貓 

德悳 

玳瑇 

淡澹 

刨鉋 

坂岅阪 

梅楳 

抵牴觝 

剃薙 

畆畝畮畒 

并並倂竝 

咱喒;

3、余餘 

帘簾 

后後 

干-乾幹 

复-復複;

礼禮 

网網 

踊踴 

笔筆 

舍捨 

启啓

 1、古今字;

2、異體字;

3、繁簡字,但分號前為單純的繁簡字,分號後的字不僅有繁簡的關係,還有其他關係,如礼禮、网網、踊踴、笔筆又是古異體字;

舍捨、启啓又是古今字的關係

十三、指出下列紅體字的形體結構並解釋其意思:

1、討,研究;

論,評論,在古代是兩個詞,都是形聲。

2、見,使出現,會意。

3、間,動詞,處在中間,會意。

4、衣,動詞,穿,象形。

5、愈,較好,勝過,形聲。

6、厄,困厄,處境艱難窘迫,會意。

7、果,長在樹上的果實,象形。

8、歲,時間,形聲。

9、斤,斧子,象形。

10、介,鎧甲,象形

一、古漢語詞彙系統有什麼特點?

 答案要點:

1、單音節詞占優勢;

2、存在雙音節單純詞;

3、存在構詞形態和構形形態;

4、存在“大名+小名”的構詞方式。

 二、古今詞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內涵變化;

2、外延變化;

3、詞的附加意義的變化

三、什麼是偏義複詞?

什麼是同義連用?

什麼是聯綿詞?

古代漢語有哪些構形詞綴和構詞詞綴?

說說下面句子中特別標示的詞屬於什麼情況。

1、繕完葺牆以待賓客。

(《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

2、是冬大赦,而允獨不在宥,三公咸復爲言。

至明年,乃得解釋。

(《後漢書·

陳王列傳》)

3、將不誠必,則卒不勇敢。

(《子·

兵略》)

4、仲秋之月,雷乃始收。

時則》)

5、襄王聞之,顔色變作,身體戰慄。

(《戰國策·

楚四》)

6、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

何進傳》)

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論語·

憲問》)

8、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泄。

(《史記·

刺客列傳》)

9、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筑,彷徨不能去。

10、殺雞為黍而食之。

微子》)

   偏義複詞從形式上看和並列結構的合成詞一樣,兩個語素是並列的,但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作爲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是陪襯。

 同義連用是指經常在一起連着使用的同義詞,在閱讀古書時,可以把它們作爲一個複音詞來看待,而不要把它們當作兩個或幾個單音詞拆來去理解或分析,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概念。

古代漢語中,連用的同義詞當它們還沒有凝結成一個整體,一個複音詞時,詞序常常不固定。

 聯綿詞是由兩個不同的音節聯綴成義,只有一個語素,不能分割的單純詞。

聯綿詞有三個特點:

第一、在詞義上,只有一個語素,兩個 字代表兩個音節,不表示意義。

第二、兩個音節大多有雙聲疊韻的關係。

第三、在形體上,往往上有多種書寫形式。

1、三個同義詞連用,“修葺”的意思。

2、同義詞連用,“釋放”的意思。

3、同義詞連用,“誠實守信”的意思。

4、兩個同義的虛詞連用,“開始”的意思。

5、“顔色”與“戰慄”均為同義詞連用。

6、偏義複詞,偏在“敗”上,指的是失敗。

7、這種情況叫“連類而及”,是偏義複詞的一種,“躬稼而有天下”的是稷,而不是大禹。

8、偏義複詞,偏在“失”上,指事情出現差池。

9、聯綿詞。

10、由-s後綴構成的詞。

五、解釋下面特別標示的詞,然後說一說詞義古今有什麼變化。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孟子·

梁惠王上》)

2、初聞涕泪滿衣裳。

(杜甫《聞官軍收復》)

3、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

告子上》)

4、其後稍蠶食,十八歲而虜王,屠大梁。

公子列傳》)

5、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鰌爲之制。

(《莊子·

庚桑楚》)

6、仆之家本窮空,重遇攻劫,衣服無所得,養生之具無所有,家累僅三十餘口,攜此將安所歸托乎?

(韓愈《與翺書》)

7、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爲其有所刺譏也。

六國年表》)

8、短兵相接 

相機行事 

懲惡勸善

齊君之語偷。

臧文仲有言曰:

“之語偷,必死。

”(《左傳·

文公十七年》)

10、高歸彥初雖同德,後尋反動,以疏忌之跡,盡告兩王。

(《北齊書·

楊愔傳》)

1、“當時”並不是一個複合詞,而是兩個單音詞,指的是“適合時代的情勢”。

2、錯誤同上,“地方”指的是“齊地方圓幾何”的意思。

3、“首鼠”為聯綿詞,不能割裂開來強自為訓。

“首鼠”是猶豫不決的意思。

4、“異同”是偏義複詞,意思偏在“不同”上,因此解釋應該是“不應該有所不同”。

5、“痛”是痛心的意思;

“恨”古代主要是遺憾的意思。

解釋一把兩個單音詞當作一個雙音節複合詞來用,而用現代的意義去詮釋古代。

6、“死生”為偏義複詞,偏在“死”上。

七、加標點並翻譯下面這三段話。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晏子春秋·

內篇諫下》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元禮有盛名爲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爲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或谓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诗人玉屑》卷十五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

歸,召晏子而問之曰:

“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

”晏子對曰:

“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

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

知而不用,二不祥;

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謂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

下澤見蛇,蛇之穴也。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

”(《晏子春秋·

內篇諫下》)

譯文:

齊景公出去打獵,上山見到了老虎,下到窪地見到了蛇。

回去以後,召來晏子問道:

“今天我出去打獵,上山就見到老虎,下到窪地就見到了蛇,恐怕這就是所說的不吉祥吧?

”晏子回答說:

“國有三不祥,這種事不在其中。

國家中有賢能的人卻不知道,這是第一種不吉祥;

知道了卻不使用,這是第二種不吉祥;

使用了卻不信任,這是第三種不吉祥。

所說的不吉祥,就是象這樣的事情。

今天您上山見到虎,是因為那裏有它的巢穴;

下到窪地見到蛇,是因為那裏有蛇洞。

您到虎穴去,到蛇洞去就見到了蛇,為什麼不吉祥呢?

  2、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

時元禮有盛名,爲司隸校尉。

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

文舉至門,謂吏曰:

“我是府君親。

”既通,前坐。

元禮問曰:

“君與仆有何親?

”對曰:

“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爲通好也。

”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太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文舉曰:

“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韙大踧踖。

(《世說新語·

言語第二》)

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到洛陽去。

當時元禮聲名很旺,官至司隸校尉。

到他家拜訪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氏近親才能通報進去。

孔融到門口,對看門的人說:

“我是您府上的親戚。

”通報之後進去,向前坐下。

元禮問道:

“您和我是什麼親戚?

”孔融回答說:

“當初我們先君仲尼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師生關係,這樣我和您家就是累世的通家之好。

”元禮和賓客沒有不感到驚訝的。

太夫陳韙後來才來到,別人就把孔融的話告訴了他。

陳韙說:

“小時候聰明,大了未必有出息。

”孔融說:

“料想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

”陳韙聽了非常窘迫。

  3、或謂郊、島孰貧。

曰:

“島為甚也。

”曰:

“何以知之?

”“以其詩知之。

郊曰:

‘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

’島曰:

‘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

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幹。

’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

”(《詩人玉屑》卷十五)

 

有人評論孟郊和賈島誰更貧困。

一個人說:

“賈島更貧困。

”另一個人就問:

“你怎麼知道的?

”他說:

“根據他們的詩知道的。

孟郊的詩說:

’(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種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後背回家中)賈島的詩說:

’(市場上柴草堆積如山,家中寒冷沒有炊煙;

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鍋裏常常沒米做飯)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賈島家柴米全都沒有,根據這個知道賈島家更貧困。

一、古代漢語代詞主要有哪幾種?

古代漢語代詞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一些起稱代作用的其他代詞。

二、先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哪些?

先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朕”“台(yí

)”“卬”。

“我”“余”“朕”三個是殷商時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

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寫法,《尚書》《詩經》《論語》《孟子》等文獻用“予”,西周金文、戰國時期的多數文獻如《左傳》《國語》《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漢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

“台”可能是“余”的變體,只見於《尚書》。

四、“我”、“吾”、“余(予)”、“朕”這幾個代詞之間在表義上有哪些差異?

“我”“余(予)”“朕”“吾”這幾個代詞之間有表義上的差異。

“余(予)”是謙卑的說法,漢武帝時犍為文學(不詳)注《爾雅》曰:

“余,謙卑之身也。

”所以《尚書》中有“予小子”“予衝子”的說法,沒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說法。

周公自稱“餘小子旦”,不說“我小子旦”。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說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稱,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時用。

“我”則是既無謙卑也無尊崇、倨傲義的通稱說法,所以在“吾”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稱複數一般都用“我”。

“吾”和“我”並行之後,在表義上也開始有所分工,“吾”有親近的意思,和現代漢語話裏的“咱”“咱們”類似。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第一人稱代詞複數包括式一般都用“吾”。

四、第二人稱代詞有哪些?

第二代詞有“爾”“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裏就有的,“爾”“而”“若”“戎”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其中“戎”只見於《詩經》,可能與第一人稱代詞“吾”“卬”一樣來自周人的母語

五、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而”、“乃”之間有哪些表義差異?

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而”“乃”之間也有表義差異。

“爾”與“我”配對,是第二人稱代詞的通稱形式。

“汝(女)”與“餘(予)”配對,是賤稱形式,含有鄙賤的意義。

罵人或很不客氣的時候用它稱代對方。

“乃”與“朕”配對,是尊稱形式,含有尊敬的意義,提到對方祖先或對方的功勳時多用它來稱代對方,所以“乃”常作領屬性定語。

“而”表示親密的意義,常來稱代關係親近的人

六、舉例説明古代用來顯示尊卑的並非人稱代詞而有稱代作用的詞語有哪些?

古代特別講究尊卑,靠代詞本身的尊卑意義還不夠顯著,所以又出現很多並非人稱代詞但有稱代作用的詞語。

用於第一人稱的是卑稱,有“臣”“下臣”“妾”“下妾”“仆”“民”“寡人”“孤”“不榖”等。

用於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是敬稱或親密稱,有“子”“吾子”“夫子”“先生”“君”“卿”“公”“官”“明府”“執事”“足下”“閣下”“節下”“麾下”“左右”“陛下”“殿下”等。

例如:

(1)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

“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

僖公二十六年》)——按:

竟,境。

(2)(緹縈)上書曰:

“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

”(《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3)齊侯曰:

“豈不榖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

僖公四年》)(4)或謂孔子曰:

“子奚不為政?

”(《論語·

為政》)

七、先時期,指示代詞可以分為哪幾套?

先時期,指示代詞可以分為四套:

近指代詞、中指代詞、遠指代詞和兼指代詞。

近指代詞常見的有“此”“斯”“茲”三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

中指代詞有“若”“爾”“而”“乃”“然”,“乃”也寫作“迺”。

這套指示代詞現代漢語普通話裏沒有,但一些方言裏還存在。

所謂中指,即既不是指代當前的事物,也不是指代很遠的事物。

遠指代詞有“彼”“夫”“伊”三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那”。

兼指代詞是指既可以指示或稱代較近的事物也可以指示或稱代較遠的事物的一類指示代詞,這類指示代詞有“厥”“其(亓)”“是”“時”“寔(實)”“之”“爰”“焉”等。

八、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

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何”“曷”“奚”“胡”“惡(wū)”“安”“焉”“幾”“幾何”。

漢時期出現“何物”“何等”,是詢問事物的,相當於“什麼

九、舉例説明古代漢語裏“己”和“自”的區別?

古代漢語裏“己”和“自”兩個詞雖然都可以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自己”,但是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都很不一樣。

“己”與“人(意思是別人)”相對,是本人的意思。

“自”是反身稱代。

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語、賓語;

“自”則總是作狀語。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而》);

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舉。

(《韓非子·

觀行》)——按:

烏獲,力士名。

不能自舉,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舉起來

十、古代漢語中旁指代詞有哪些並舉例説明其用法:

旁指代詞有“他”“人”“異”“餘”。

“他”也寫作“佗”“它”,意思是“別的”。

主要作定語,也可以作賓語。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隱西元年》)——按:

巖(yá

n),險要

十一、古代漢語中否定代詞有哪些及其意義?

否定代詞有“莫”“罔”“無”“靡”“蔑”“末”,表示對某一範圍之內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譯成“沒有人”“沒有什麼”。

十二、舉例説明古代漢語中逐指代詞和分指代詞的用法?

、 

  逐指代詞是“每”,分指代詞是“各”。

古代漢語逐指代詞“每”與現代漢語的用法沒什麼差異,在句中作定語或者狀語,作狀語可以出現在動詞的前頭,也可以出現在句首。

分指代詞“各”在先只作狀語,漢代以後才偶爾作定語。

子入太廟,每事問。

八佾》;

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

斯列傳》)。

十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人稱代詞,並說明它們的意思。

1、1、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

(《禮記·

祭義》)我

2、2、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

宣公十五年》)我

3、3、孰為汝多知乎?

(《列子·

湯問》)你

4、4、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

(《漢書·

高帝紀》)我,他

5、5、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項羽本紀》)他的

6、6、帝曰:

“咨!

四嶽。

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巽朕位?

”(《尚書·

堯典》)我,你

7、7、吾儕何知焉?

昭公二十四年》)我們

8、8、若屬皆且為所虜!

項羽本紀》)你們

十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敬稱和尊稱。

1、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僖公四年》)

2、欲與大叔,臣請事之。

(《左傳《隱西元年》)

3、仆非敢如此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僖公三十年》)

5、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

(楊惲《報孫會宗書

十六、用所給疑問代詞填空。

誰 

孰 

何 

奚 

安 

焉 

胡 

1、子產而死,()其嗣之?

襄公三十年》) 

2、田園將蕪,()不歸?

(淵明《歸去來辭》) 

3、一失事機,後悔()及?

(《周書·

謙列傳》) 

4、禮與食()重?

告子下》) 

5、不習孫、吳,()知用兵?

(《舊唐書·

白居易列傳》)焉

6、雖聞,( )聞?

(《呂氏春秋·

任數》)      曷

7、水( )自至?

貴直》)      奚

8、路()在?

盡心上》) 

9、梁客辛垣衍()在?

趙三》) 

十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代詞,並說明它們的種類及意義。

1、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雍也》)自己,己稱代詞;

別人,旁指代詞。

2、無它故焉。

(《荀子·

議兵》) 

別的,旁指代詞。

3、心無他圖。

(《管子·

內業》)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別人,旁指代詞;

自己,反身代詞。

5、欲作一屏風,張於某所。

孝成許皇后傳》)某個,不定代詞。

6、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宣公二年》) 

沒有什麽,否定代詞。

7、王每見之必泣。

襄公二十二年》)每次,逐指代詞。

8、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逍遙遊》)有的人,不定代詞。

十八、將下面兩段文章加上標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子謂子貢曰子與回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曰如也吾與女中也

                         (《論語·

公冶長》)

陽子之宋宿于逆旅有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折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烏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莊子·

山木》)

子謂子貢曰:

“女與回也孰愈?

“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孔子對子貢說:

“你和顔回,哪一個強些?

”子貢答道:

“我麽,怎敢和回相比?

他啦,聽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

我咧,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

”孔子道:

“趕不上他;

我同意你的話,是趕不上他。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

逆旅小子对曰: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

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

山木》)注:

“逆旅”,客舍,旅馆。

“小子”,男仆。

“行”(xì

ng),品行,操行。

陽子之宋,宿於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

陽子問其故。

逆旅小子對曰:

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陽子曰:

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莊子·

“逆旅”,客舍,旅館。

[譯文]陽子到宋國去,住在一個旅店裏。

旅店主人有兩個妾,其中一個長得漂亮,另一個長得醜陋。

長得醜陋的受人尊敬而長得漂亮的被人輕視。

陽子問其中的緣故。

旅店的僕人說:

“那位長得漂亮的自認為漂亮,我不知道她什麼地方漂亮;

那位長得醜陋均自認為醜陋,我不知道她什麼地方醜陋。

”陽子說:

“弟子們記住,[一個人]品行很好而又能夠去掉自認為很好的這種品行,到什麼地方不受人尊敬呢?

1、什麽叫作助動詞?

助動詞有哪些種類?

助動詞是一般只能帶謂詞性賓語的一類詞。

古代漢語的助動詞可分爲五類:

(1)表示能可,

(2)表示意願,(3)表示應須,(4)表示被動,(5)表示遑暇

二、意願助動詞有哪些?

主要用法是什麽?

意願助動詞有“欲”“肯”“將”“寧”“敢”“忍”“願”“屑”“憗(yì

n)”等,其中“敢”“忍”“屑”通常用於否定句,“肯”“(不)敢”“(不)忍”“(不)屑”沿用至今。

“欲”“將”“願”“憗”表示主觀的希望或打算,可以翻譯成“希望”或“打算”。

“寧”表示主觀的願望或傾向,可以翻譯成“寧願”“願意”;

出現在選擇疑問句中,與“與其”配合,構成“與其……寧……”格式,表示“與其……寧願……”的意思。

“敢”除了作助動詞之外,也是一個副詞,表示“冒昧地”地意思。

助動詞“敢”與副詞“敢”的區別在於,助動詞“敢”通常用於否定句,否定詞“不”“未”等出現在它的前面。

副詞“敢”既出現於否定句,也出現於肯定句;

在否定句中,否定詞“不”出現在它的後面。

三、舉例説明被動助動詞的用法:

被動助動詞有“見”“被”“爲”,可以翻譯成“被”。

(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屈原賈生列傳》);

(2)高伯其爲戮乎?

復惡已甚矣。

桓公十七年》)

四、古代漢語的副詞的類別有哪些:

古代漢語的副詞的類別有否定副詞、時間副詞、範圍副詞、程度副詞、表數副詞、情態副詞、語氣副詞、謙敬副詞八類。

五、否定副詞有哪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