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0840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Word格式.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Word格式.docx

C________;

D________。

答案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3.图D所示景观多出现在干燥的内陆,属风积地貌,我们可以利用其判断方向。

请在下图短线处用箭头标出正确的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

答案 

(1)

(2)

风沙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

景观

景观图

地貌特点

风蚀地貌

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风蚀柱

呈孤立的粗细不均的柱状岩石

风蚀

蘑菇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

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风积地貌

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新月形沙丘

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兽角(翼)。

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纵向

沙垄

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魔鬼城’景观图”。

回答1~2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吉林省B.新疆

C.四川省D.上海

2.该景观形成的主要主导作用是(  )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D.风力侵蚀

答案 1.B 2.D

解析 由图可知,该景观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城堡,在我国最可能分布在新疆。

探究点二 海岸地貌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是大自然赐予的珍宝。

1.以下文字是对上面四幅图的描述,请你选择合适的景观图片进行匹配。

①在海岸,向南眺望,可见一块突出海中的大块岩石,形成慈祥的老人。

②地处汪洋与大山之间,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直插大海,险峻壮观,令人赞叹。

③大海之滨,泥泞的地面上缓慢流淌着溪流,它带来的有机质滋养出丰富的生态系统。

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沙滩,海浪拍打着岸边,嬉戏的孩子在沙滩上追逐,在浅海中畅游。

答案 ①—B;

②—C;

③—D;

④—A。

2.分别写出形成A、B、C、D四幅景观的主导作用。

答案 A:

海浪堆积 B:

海浪侵蚀 C:

海浪侵蚀 D:

河流堆积。

海岸地貌

典型景观

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崖

沿岩石的断层面和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

海积地貌

波浪携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沙滩、沙坝、贝壳堤等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

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

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

沙坝

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

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

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

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

下图为“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地貌为(  )

A.海蚀柱B.海蚀平台

C.海蚀崖D.沙堤

4.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

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

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

答案 3.C 4.A

解析 由图可知,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②地貌为海浪堆积形成的沙滩。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1~2题。

1.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②③

2.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四地貌分别是①河口三角洲、②风积沙丘、③河流侵蚀峡谷、④风蚀雅丹地貌。

第2题,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淤积延伸,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

风力携带的沙尘在遇到阻挡或风速减弱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

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鼓浪石”的原因主要是(  )

A.冰川侵蚀B.风化和风蚀

C.海水侵蚀D.流水侵蚀

4.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沙滩B.岩礁C.岩洞D.海岸

解析 第3题,从材料和图中可知,鼓浪石是由于海浪拍打形成的,因此形成“鼓浪石”的原因为海水侵蚀,C正确。

第4题,沙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A正确;

岩洞、岩礁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海岸有不同类型,可能是海水堆积形成,也可能是海水侵蚀形成,B、C、D错。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 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

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而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

(1)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该地主要受________风(填风向),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

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可能曾是(  )

A.荒漠B.草原

C.森林D.河流

(4)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亿万年时期的主导作用是__________,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 

(1)西北 戈壁 沙漠 黄土

(2)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3)D

(4)风力沉积 流水侵蚀

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

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2.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答案 1.B 2.C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貌为沙丘,迎风坡较缓,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

4.塑造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B.冰川侵蚀

C.风力沉积D.风力侵蚀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该图显示的是干旱地区的风蚀城堡,故选柴达木盆地。

第4题,风蚀城堡属于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读图完成5~6题。

5.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D.河漫滩

6.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主导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洪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

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

故选D。

第6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如下图)。

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6~7级。

据此完成7~8题。

7.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

A.河流沉积出露的河床

B.海滨的沙滩

C.岩石就地风化

D.人为堆积

8.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水堆积B.流水堆积

C.冰川堆积D.风力堆积

答案 7.B 8.D

解析 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受该地区盛行的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泥沙遇到山地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泥沙下沉,堆积而形成的。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9~11题。

9.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0.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1.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9.C 10.B 11.D

解析 第9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

第10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第11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

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

(2018·

安徽省淮北市模拟)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

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13.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

14.如果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答案 12.D 13.A 14.B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a三角洲位于陆地河流出山口,河流流出出山口后流速减慢,由河流堆积而成。

b三角洲位于潟湖与大海相连的位置,且在潟湖一侧,是由涨潮时海浪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

第13题,读图可知,该地陆架沉积环境从沼泽→潟湖→沙坝→浅海,说明海平面相对于陆地呈上升趋势。

第14题,沙坝已经形成,位置不再变动。

如果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涨潮时流入潟湖的海水减少,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15.读“我国新疆某地的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景观的名称是什么?

(2)形成该景观的原因是什么?

(3)写出形成该景观的原因形成的其他地貌景观。

(至少两个)

答案 

(1)风蚀蘑菇。

(2)风力侵蚀作用。

(3)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第

(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在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

(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

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

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