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0365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影响;

应对方式

AResearchSummarizationabout

CollegeStudents’MentalStress

StudentmajoringinSociologyCaoChunyan

TutorWeiFeng

Abstract:

Comparingwiththepeopleoftheotherage,thecollegestudentsattheyouthstagemayhavemoreexperienceofmentalstress,becausethephysicalandmentaldevelopmentofthemarenotyetripe,soconcernoverthestateofthecollegestudents’mentalstressisverynecessary.Thispaperreviewedinrecentyearsrelatedtothecollegestudents’mentalstressonliterature,summarizestherelevantliteratureonthementalstressonthedefinition,students’physicalandpsychologicalmanifestationswhentheyfacethementalstress,andtheinfluenceofmentalstressoncollegestudents.Andmorefurtherreviewedthescholars’severalaspectsresearchabouttheoriginofmentalstressofcollegestudents,thedifferenceofmentalstressofcollegestudentsondifferenttypes,andthecopingstylesofthestudentsfacingthestress.Andatlastpenmanhaveabriefremarkontheexistingresearchresults.

Keywords:

collegestudents;

mentalstress;

influence;

coping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方面,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机遇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也充满了竞争和挑战,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成为现代青年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反而比常人更多。

我国目前有在校高校大学生2000多万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与就业,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

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压力状态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它是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而相关的科学研究都表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生理方面的身体不适,心理方面的消极情绪甚至行为方面的过激。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

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

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

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

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

2003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这些结果无不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趋向恶化。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或伤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就已经可以说明这个事实。

由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回顾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得到当前国内外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以方便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一、心理压力概念界定

压力是一个有多种内涵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中有不同定义的词语。

1867年,伯纳德(ClaudeBearand)首先认识到压力对有机体的潜在影响。

他认为,内外环境的变化使有机体的功能产生一定的改变。

1936年,“压力研究之父”,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

薛利(HansSelye)首先将压力的概念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又于1956年将压力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并界定为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

自此后,有关压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学者亦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压力的概念。

在科学文献中,压力(stress)现象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角度,其概念也就有三大类:

第一类,源于生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即着重从生理变化的角度探究压力,认为压力是维持机体内部平衡的生理唤醒和反应;

第二类,源于社会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即着重从外部诱因的角度研究压力,认为压力是能够诱发压力反应的生活事件或环境刺激;

第三类,源于心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即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分析压力,认为压力是环境与个体内部需求间的冲突。

[1]

我国台湾著名心理学教授张春兴先生认为,在心理学上,压力一词有三种解释:

①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某种具有威胁性刺激。

②指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一种反应组型。

③指刺激与反应的交互关系。

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认知其性质后所表现的反应。

心理学上所研究的压力,多数指第三种解释,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

如此种感受经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续存在,即演变成个人的生活压力。

如此看来,所谓“压力”事实上是指“压力感”的意思。

[2]这一界定既承认压力是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有威胁性刺激,又把心理压力换言之为生活压力,即个体生活事件持续存在的压力感,强调心理压力是一种一时无法消除的被压迫的感受。

这一界定对我国大陆心理学界影响较大。

申荷永等人认为:

“心理压力包括了紧张和应激,同时也包括了引起紧张和应激的事件。

也就是说,心理压力不单只是一个stress,而且包括了引起stress的stressor(压力源),在考虑心理压力时,也就不但要考虑紧张和应激,还需要考虑引起紧张和应激的事件。

这样,才会有更为符合实际的研究结果。

”[3]

宋书文等人为,心理压力是指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人的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它是每一个人所必然要面对的事。

“心理压力可以是人们生活的动力,也可能扮演着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神经官能症等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催化剂的角色”。

[4]

刘克善认为,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

压力事件是指一定令个体紧张,感受到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是心理压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或必备条件,可以行为地施加给他人或自己。

他认为压力事件一般情况下也可与压力通用。

而把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分别界定,这就可以较好地把压力和心理压力既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也可把心理压力和一般性的情绪紧张状态区别开来。

[5]

综上,心理压力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一般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

而大学生心理压力即为大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及影响

个体在面临心理压力时一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身心反应,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人的进步和发展,但如果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则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面临压力时的表现往往过激,以致于造成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面对心理压力的表现

张艳芬认为当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压力反应,包括心理、生理、行为上的反应。

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它能够唤起和激发个体的潜能,增强心理承受和抵御压力的能力。

但是如果压力引起的身心反应过于强烈和持久,超过了个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会大大消耗体内的能量,使个体的免疫机能下降,从而影响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并由此可能导致大学生生理、心理功能紊乱而致病。

具体地说,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会有以下三方面的压力反应:

1.心理反应——心理上的紧张

在压力状态中,大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一般情况下,心理上的紧张又具体表现为:

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情绪适度唤起等,这些都是适度的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

但是当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由于持续的心理紧张,大学生也会表现出过度的心理反应。

如:

急躁、情绪不稳、抑郁、焦虑、多疑、愤怒不安、恐惧、沮丧、失望、消沉、空虚、无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自我防御心里增强等。

2.生理反应——生理上的紧张

在压力状态下,大学生不仅会表现出心理上的紧张,同时会产生生理上的紧张,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般情况下,心理上的紧张具有隐蔽性,又是别人感觉不到的。

但是,生理上的紧张则表现得较为直观,很容易被他人体验到。

在压力状态下,大学生生理上的紧张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方面的变化。

比如: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加强、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各种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减少。

这些生理反应在短期内调动了机体的潜在能量,提高了大学生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适应性,从而有效地应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但过度的压力会使人肌肉高度紧张、头痛等等。

3.行为反应——行为上的紊乱

在心理压力状态下,大学生的行为反应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的行为反应,指面临紧张刺激时,为了消除刺激源而做出的反应,如因学业成绩失败而发奋图强或自暴自弃;

间接行为反应是指为了减少或暂时消除与压力有关的苦恼,而采取的使自己暂时缓解紧张状态的行为。

随着压力的持续,个体在上述两种行为反应中均会有过度的表现。

如行为退缩、消极、被动,行动减少、无所适从,失去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追求,行为失控、不断发脾气、与人冲突不断、自我防御行为增多,等等。

[6]

陈珠琳、郑健达通过对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和身体反应的调查发现,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经常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有:

心跳加速、出汗、头病、紧张、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

情绪不稳或失控;

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

为生活小事弄得不开心;

善忘;

悲伤,提不起劲或兴趣做事;

犹豫不决、精神难于集中;

焦虑和不耐烦;

缺乏自信心;

没精打采,容易疲倦;

睡眠不宁或失眠等等。

[7]

(二)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作用

李虹认为压力可以促使大学生警醒,从而增强其适应性。

一般而言,压力引起的紧张反应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警觉水平,使其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情绪适度,从而促使大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压力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高。

当大学生面对一定的心理压力时,必须积极努力,才能摆脱压力,改变现存的压力环境。

因此,可以说,一定的压力正是促使大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动力。

压力还有助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密的关系。

研究表明,压力情境下,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更多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从而有利于彼此维持一种比较接近的良好的关系。

压力促进了群体的结合,极大地增进了群体的凝聚力。

因此,无论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维持与发展来看,压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8]

2.消极作用

当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过度的压力反应或长期压力反应的累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张艳芬研究发现,长期处在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降低,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

譬如,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反应迟钝,对自己的进步、人生的价值漠然置之,麻木不仁,看破“红尘”;

与人交往过程中,常表现出紧张,动作不自然,思维不清,脾气古怪,讨厌别人;

或孤立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轻视自己,自责,自信心降低,夸大自己的失败,甚至导致彻底的自我否定,并引发自伤、自毁或伤害别人,破坏大学生的生理健康。

[6]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人的免疫功能将大大下降,患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可能罹患如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神经衰弱、肌肉痉挛、类风湿、尿频、皮炎等,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另外,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还容易养成消极的生活习惯,如通过吸烟降低紧张水平,或通过酗酒、贪吃、过度工作来消极回避紧张状况。

陈珠琳、郑健达的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受各种压力的困扰,有%的学生“经常感到绝望”;

%的学生“经常有犯罪感,自责”,%的学生“经常感到人生无意义,有自杀倾向”。

[7]可见,压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WuK和LamD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可能与机体抵抗力有关,与免疫反应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

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人体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加,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特定的心理压力可导致免疫功能减退,而适当放松及认知行为压力的控制有益于身体健康。

[9]由此,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但超过人们可承受的范围就会危及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有必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其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回顾1985年至2005年的西方文献后发现,这十几年当中,西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没有明显变化。

这种稳定性主要因为在这15年间,西方高等教育体制没有明显改变,因此,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类型也大体相同。

西方文献所报告的校园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或来自于个人方面。

主要的学习压力源有考试、竞争、时间、教师、课堂环境和就业等;

主要的个人压力源有亲密关系、父母关系、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居住条件、外表等。

也有一些关于大学生所遇到的突发性消极事件的研究,大学生所遇到的大部分事件为可控事件,不可控事件较少。

他们所报告的不可控事件主要有父母亡故、父母分居或离异、生病、严重经济困难等。

[10]

刘杰(2004)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认为大学生所面临的应激源从高到低依次为: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恋爱压力、家庭压力、竞争压力、独立生活压力、校园环境压力、社会环境压力等10个方面。

[11]

何莹的研究以《大学生压力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为调查工具,分析当代大学生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结果发现:

大学生的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及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生活适应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前景压力等五方面,其中学习压力和就业前景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

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等日常琐事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突发性重大事件并非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

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压力和心理健康影响显著。

[12]

李虹,梅锦荣(2002)的研究则发现,大学生主要生活压力源包括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经济、社会、考试、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未来、能力、个人(成长、外表、自信)、健康、竞争等十五种,并将主要的大学校园压力归纳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三类。

[13]

我国著名学者樊富珉等人2000年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

[14]

常永才(2004)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应激源分为八类,分别为:

学业成绩不好、经济困难、受人误解或偏见、与人交往受挫、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能忍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为就业前景担忧、恋爱不如意。

[15]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等人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对6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认为大学生主要面对七种压力,分别是重大与突发性压力、经济压力、前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与人际关系压力、异性关系压力、自主与独立压力。

[16]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类别的研究多集中在日常生活事件方面,认为日常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应激源,其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前途、经济等问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件。

但是这些研究各自的概括、归类方式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可比。

四、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

也有很多学者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生源这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

(1)从年级特点分析,大多数西方研究认为一年级大学生的压力最大。

然而国内的研究结果却和西方的大相径庭。

李虹对北京市三所高校的一至三年级788名大学生做的调查结果发现,二年级是大学生活压力最高的一年,一年级是大学生活压力最低的一年。

[17]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大二和大四的压力大于大一和大三。

[16]李鲁平(2003)的研究显示,总体上大学生感到的最大压力是学习压力,大一和大三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其次为择业压力,对该压力感知较大的学生数量随年级的增高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各年级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第三为经济压力,年级差异不显著;

第四为人际关系压力,对该压力感知较大的学生人数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18]

宋京晶(2003)认为大学生的压力源主要集中在自我成长发展和学业成就上,且随年级的升高,对后者的关注程度明显下降,而对前者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并开始多角度思考实现自己发展目标的途径,对物质欲望的满足提出更高要求,对家庭问题和自信问题的关注呈下降趋势。

[19]

还有的研究指出三年级的压力最大。

王富荣,龚惠香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因为这时学生面临毕业考研、择业出国等前途问题的选择,心情最为忧虑和不稳定,一旦到了四年级,大方向已基本确定,压力反倒比三年级轻。

[20]

不同年级面对的主要压力源也有不同。

结果显示,交往压力、环境压力是大一学生的主要压力(这可能与刚进入新环境有关);

学习压力是大二学生的主要压力。

因为这一时期新鲜感、谨慎感逐渐消失,学业竞争成为心理压力的来源。

大三、大四学生的主要压力是经济压力、就业压力。

(2)从性别角度讲,西方的文献基本都认为女生的校园压力要高于男生。

我国的研究则发现男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在不同的压力源存在一定的差异。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女大学生苛求自己外貌带来的压力明显超过男生。

而竞争和学习带来的压力分别列为二、三位。

女生比男生更在意自己的身材,分析人员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女生对自己的外貌更苛求,并且认为在恋爱、求职等方面外貌会是一个很主要的因素。

[21]

车文博等(2003)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和学业方面的压力程度高于男生,男大学生在自身方面的压力程度比较大,具体包括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方面的压力。

这种种差异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有关。

[22]徐长江和钟晨音(2002)对浙江省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男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生活及总体压力感上都高于女大学生。

[23]李虹(2004)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压力低于男大学生,据此他推断女大学生更善于情感表达,她们的压力可能更快地得到了释放,而男大学生由于不善表达,他们的压力可能越积越深。

(3)从专业角度分析,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方面有明显差别,理、工、医科大学生在学习、交往情感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学生。

徐长江,钟晨音认为理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及总体压力感显著地高于文科大学生。

[23]何莹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困难的理科学生面临的压力最大,心理健康水平也低于其他学生。

[12]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课程的难易差别过大,使得理科大学生学业压力以及连带其他压力均高于文科学生。

另一方面师部分理科学生的自身的知识结构缺陷影响其适应能力。

也有研究指出相对于文科学生,理科学生面临各种压力时觉得无能为力的消极思维非常突出。

此外,职业前景不明朗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经济困难学生对未来职业期望较高,对未来的收入期望更大,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容易使他们的不满情绪更多,挫败感更强。

[24]

(4)从生源角度分析,很多研究都显示农村学生的感到很有压力者超过城市学生,这与乡村大学生从小接触的家庭经济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

徐长江的研究认为,农村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压力高于城镇大学生。

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人际关系的变化、自身经济状况的相对窘迫,家庭的高期望和寄托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中的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23]同来自城市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家庭压力感较大,对大学校园的环境适应性差,同时来自农村、山区生活贫困的学生因经济压力而自卑,又因自己是贫困山区、农村出来的佼佼者而心高气傲,自尊心极强,容易酿成沉默、偏激、孤僻、过于敏感、对金钱既鄙视又重视等极端矛盾的心理。

对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张建卫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经济压力、异性关系压力及社交压力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面对压力,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寻求的社会支持更多。

[16]该结果说明,独生子女压力较小,应对方式也相对更健康,这与国内外有关独生子女心理发展占一定优势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另有研究表明,造成独生子女心理优势的并非其独生身份,而是环境因素,尤其是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资源。

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关注更多、反应也更积极。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显然享有更多的家庭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还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与子女的亲密关系、对社会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提供的社会支持等等,资源上的种种差异,都可能导致独生子女经济状况更佳、处理与异性或其他人际关系更得心应手。

也正是由于各种资源较为丰富,一旦遇到压力事件,他们也更愿意寻求社会支持,而较少通过逃避来获得心理解脱。

四、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方式

应对,亦称应付,是指个体评价压力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压力情境,缓解由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对问题日益成为压力研究中的核心课题。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提出大学生一般有8种应对方式:

积极筹划与行动、寻求社会支持、努力接受既成事实、求助宗教、停滞与放弃、主动克制、情绪宣泄、心理解脱。

四个年级居前三位的应对方式均为“筹划行动”、“接受”与“主动克制”;

各年级位居后三名的应对方式均为“求助宗教”、“停滞放弃”与“心理解脱”。

林春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以积极取向为主,性别和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

积极的应对方式与情绪稳定性呈正相关。

虽然大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主要是积极取向的,但情绪状态并不稳定。

[25]

大学生有时也采用一些不够积极、健康的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