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桃花源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0001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 桃花源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5 桃花源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5 桃花源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5 桃花源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5 桃花源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5 桃花源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5 桃花源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 桃花源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 桃花源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学难点

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意识教学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陶渊明的《饮酒》诗,学生齐读。

2.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种志趣,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还具体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垂髫(tiá

o)便要还家(yāo)

此中人语云(yù

)诣太守(yì

)邑人(yì

)刘子骥(jì

阡陌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交通运输。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妻子和儿女。

男子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用说。

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了解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

曾做过几任小官。

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遂“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从此过上了隐居归耕的田园生活。

直到死去。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本文。

3.学生细读课文,笔译全文。

这一教学步骤应达到三个目的:

①培养学生细看注释,独立理解课文的习惯;

②准确理解全篇字词句段;

③基本搞清本文的线索及记叙顺序。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教师只要将重点词语提示学生注意掌握就行了,点拨要尽可能少,以免妨碍学生独立钻研习惯的养成。

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解说就不能准确理解解的词语,教师才相机点拨。

如:

“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问所从来”,即“问从何处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

无:

不要;

论:

说。

跟现代汉语作连词用的“无论”不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便扶向路”:

“向”,从前;

“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

“诣太守”,“诣”,即“到……去”,这里指谒见。

(三)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教师收学生笔译练习,抽阅上中下三档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课

开始时适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之处,纠正错误之处。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摈弃陈旧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呢?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的探索。

有幸代表我扣庄乡参加本年度优质课活动,感慨很多,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在设计《桃花源记》第一课时的时候,打算从这几方面入手:

1、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看着同学们入神的表情,应该是效果不错;

2、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本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陶渊明,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

3、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4、整体感知内容的环节老师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时间?

地点?

人物?

身份?

最概括的语言概括事件?

这个环节的设置我有些茫然,不知道是提还是不提?

5、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

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

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

对于这一问题,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

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

6、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绘了桃林美景。

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

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画了桃源美景图,但由于水平有限,画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

还没用我去启发,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可能是他们已经讲过的原因)7、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上了桃源般和平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8、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学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复习巩固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总之,我想这节课突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显得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各环节的衔接语言、教师心理素质较差,如当学生不配合时,教师有些慌张、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教师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如毛笔字书写及绘画还不够好等等。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柳梦娜

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1)诵读。

(2)探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并释词。

阡陌()髫()怡()诣()骥()津()

2.讲评笔译练习,纠正主要错误。

二、分析,研讨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根据课文的基本情节,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具体完整地复述。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1)提问: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要点: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提问: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如何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

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3)提问:

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明确要点: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

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

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

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

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

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

三、课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黑字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芳草鲜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

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

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

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饿世界。

2,解释加横线的词:

要:

()咸()云()

具()语()为()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今义:

() 

绝境:

无论:

4,在文中括号内填进省略的词语。

5,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6, 

回答下列问题:

(1) 

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见渔人之前没见过任何人?

(2) 

为什么会“叹惋”?

(3) 

为什么要求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堂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园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在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

故事情节曲折回环。

他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五、板书设计:

陶渊明

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自叙身世:

自云……。

热情好客:

便邀还家……。

告戒送客:

不足……。

《桃花源记》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

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

因而在预习作业中让学生自己搜寻陶渊明的相关背景资料,在环节设置中也有相应的环节展示: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

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

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理解到这一些,学生对文章所要传达出的主旨自然可以领会。

陶渊明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课堂上要给与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重要。

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为这节课主要利用白板课件,学生翻译可到黑板前进行操作,学生对中这形式十分感兴趣,所以课堂表现十分活跃!

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示了桃林的图片,同学都踊跃举手回答,说出了桃林美景。

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

同学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

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上了桃源般和平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

但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因而复习巩固的环节时间显得十分紧张,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当然由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学生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

但我坚信“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