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859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5显微镜和望远镜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滴管、烧杯、水、观察纸、透明的磁带盒、放大镜

1.将观察白纸(上面有一个小箭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将磁带盒盖中的一块,放在白纸上,再在盒盖上用滴管滴一小滴水,透过水观察。

现象:

看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像。

3.再利用一块放大镜(凸透镜)在上面观察水滴中的箭头。

看到一个被放大得更大的箭头。

通过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体验,领悟显微镜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点。

教师播放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物镜和目镜由凸透镜组成

显微镜

(1)显微镜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什么是目镜?

(3)什么是物镜?

(4)物镜的作用是什么?

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

(5)目镜的作用是什么?

(6)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为什么?

总结:

1.结构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2.原理

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用凹面镜作为反光镜,起聚光作用。

3.作用:

看清楚微小的物体。

拓展:

人眼只能看清大小0.1~0.2毫米左右的细节,显微镜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观察能力,好的显微镜可以放大2000倍,能够看清0.2微米的结构。

但要观察更小的结构,光学显微镜就无能为力了,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80万倍。

而隧道扫描显微镜更进一步能看到单个原子。

探究点二望远镜

活动一:

观察望远镜

利用望远镜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说明:

通过望远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物体好像变大拉近了。

活动二:

利用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新

用一个焦距小的凸透镜和一个焦距大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稍远处的物

体,调节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你看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发现:

将焦距短的透镜靠近眼睛时,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放大了;

交换透镜位置,远处的物体看上去缩小了。

望远镜的构造:

1.望远镜的组成

2.望远镜的物镜的直径很大,能够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明亮。

3.物镜的焦距比较长,目镜的焦距比较短,两个镜的焦点是重合的。

扩展:

开普勒望远镜的原理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于1611年发明

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

物镜的焦距长而目镜的焦距短。

望远镜的类

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

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

棱镜”。

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视角:

物体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放大了?

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

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

像更加明亮。

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

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注意:

显微镜经过两次放大后看到倒立放大虚像。

望远镜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但视角被放大。

天文望远镜多用反射式望远镜,因为容易得到更大的口径。

探究点三探索宇宙

播放多媒体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宇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注、困惑、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部分时间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很有限,并具有很浓的神话与宗教色彩。

在欧洲,人们在宗教的影响下,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如图反映了“地心说”的宇宙观:

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这种理论影响了人们思想达千年之久。

“地心说”的宇宙图象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进一步证明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是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宇宙的秘密。

1849年,科学家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天王星外还存在一颗行星,并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运行轨道。

不久,在预测的轨道上就发现了这颗后来被命名为海王星的行星。

太阳系:

由八大行星构成。

探索地外文明

送给地外文明的信

1972年3月和1973年4月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11号宇宙探测器各自带了一块长13.5厘米、宽7.5厘米的镀金铝制标志牌,上面刻着人类模样的一男一女裸体像和太阳系、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及飞船发射的位置——地球的图像。

这块金属板在太空中可经历亿万年仍清晰可读,以便有朝一日它们飞出太阳系与宇宙中智慧生命相遇时进行自我介绍并取得联系。

三、板书设计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四、教学反思

显微镜和望远镜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要想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先前知识,那就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学生只有在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够上好本节课。

所以在上本节课之前,务必的要进行一下课前的复习准备工作。

我经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的复习之后,发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上就容易多了。

另一方面,我又让学生对比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的不同,由此又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测长度工具:

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计时工具:

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一、情景引入

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

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

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

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长度的估测

问题1:

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几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

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知识拓展

阅读课本第11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

光在真空中

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阅读课本第13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

探究点二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

教师强调: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

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丙丁

(3)读:

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

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

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

指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3.特殊长度的测量

(1)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

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

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

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

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

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

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

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

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

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

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

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

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

纸的厚度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

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

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

被测长度的特点:

①曲线;

②规则(圆)。

测量方法:

①直接用卷尺测量;

②化曲为直:

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

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

两把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

①上网查找;

②借助地图间接测量。

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

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探究点三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

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

(集体活动):

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

(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

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

(2人一组):

停表的使用。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探究点四测量误差

提出问题:

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

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

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

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三、板书设计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

2.长度单位。

二、时间的测量

2.时间单位。

三、误差

  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首先是导入新课,由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引出想办法测出长度和时间,那么长度和时间怎样测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学生也会觉得很自然,不会感到唐突。

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

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什么都是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根本不是探究实验,而是验证性实验。

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之声则会不绝于耳,明显看出学生的不服气,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温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并描述感觉。

实验:

把左手食指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思考:

两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

左手、右手的感觉,原来放在热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

原来放在冷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

讨论哪个手指的感觉是正确的。

并交流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井水“冬暖夏凉”)。

师生归纳:

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

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要准确地知

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温度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温度的有关知识。

探究点一温度计

如果我们要确切知道这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学生活动:

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

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组成?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

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

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

教师介绍:

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

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

拓展研究:

比较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

项目

实验室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构造

都是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单位

摄氏度

三种温度计的不同点

测量范围

-20~110℃

35~42℃

-25~50℃

分度值

1℃

0.1℃

1℃新*课标*第*一*网

用途

实验用

测体温

测气温

无缩口

有缩口

玻璃泡内的液体

煤油

水银

酒精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玻璃电接点温度计

园艺温度计

婴儿沐浴温度计

室内温度计

工业双金属温度计

光学高温计

红外线测温计

红外线(耳式)测温计

教师引导过渡: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它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探究点二摄氏温度

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并阅读课本

1.上面的数字和字母是什么意思?

2.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各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4.0℃是怎样确定的?

100℃又是怎样确定的?

5.1℃是怎样确定的?

6.摄氏温标的分度法怎样扩大到0℃以下和100℃以上?

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

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B.0摄氏度的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

C.100摄氏度的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

D.1摄氏度:

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读作:

37摄氏度。

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读作:

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着将空白处填上。

学生讨论后回答:

(1)高压锅内沸水的温度是高于100℃。

(2)人的正常体温是37℃。

(3)冰箱的最低温度是-18℃。

(4)我国最低气温为-52.3℃(漠河镇)。

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

探究点三温度计的使用

多媒体出示:

想想议议 共同探究

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它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

为什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思考,然后请几名同学发言。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

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范围——量程。

(3)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分度值。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

判断对错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错误的错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讨论后共同归纳总结: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探究点四体温计

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