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634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文笔特点:

秀丽朴素,清新隽永,真挚质朴

2.《济南的冬天》(散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小说家散文,选自《老舍文集》。

因作品颇多被人们称为“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文章布局:

第1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第2-4段,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

(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第6段,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点题,又扣住标题“济南的冬天”。

 

3.《皇帝的新装》(童话)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

父亲是个穷鞋匠。

曾志愿服役,抗击拿破仑·

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后于1875年病故。

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

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

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

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

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为剧院所采用。

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

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

这一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

克里斯蒂安·

瓦尔特的笔名发表。

这个笔名包括了威廉·

莎士比亚、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

1827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

1835年开始创作童话,并取得巨大成就,一生中共创作168篇童话。

代表作:

《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打火匣》等

二、内容简介: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

这个有趣的童话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后竟然还受骗,什么都没穿去游行!

没有人去揭穿谎言,甚至还夸耀,最后一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话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寓意:

这是一篇人物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昧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

    

二、内容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9):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分五层。

一层(1段):

总写百草园的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

  

二层(2段):

“我”在百草园的生活。

(描写了百草园的美丽和有趣的景物)。

三层(3~6段):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以及“我”对这个故事的感慨。

(美女蛇的故事)  

四层(7~8段):

写冬天时在百草园中的雪地上捕鸟时的乐趣。

(雪地捕鸟)  

五层(9段):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读书,回想自己在百草园所做的事情,是思想感情上的过渡。

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此段偏重于对百草园的不舍,所以归于第一段。

第二部分(10~24):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分四层。

一层(10、11段):

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特点以及先生的为人。

二层(12~16段):

写初次见先生,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得到答案。

三层(17~20段):

写偷偷到后花园去玩,后花园的乐趣。

四层(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描画儿。

主题思想: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

幼稚·

欢乐的心理。

  

5.《最后一课》(小说)

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被誉为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27岁时出版了一部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这本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都德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

二、背景资料: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简介:

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

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和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

6.《社戏》(小说)(作者:

鲁迅)

一、文章主题:

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第一部分(1-4):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5-23):

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24-39):

偷豆以及六一公公夸奖我。

第四部分(40):

我回忆那夜的好戏和罗汉豆。

二、人物形象: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

六一公公是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情的人。

三、写作特色: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以动写静,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7.《阿长与<

山海经>

》(散文)(作者:

《阿长与<

》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七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段落结构:

共分七件事:

1.长妈妈的名称来历2.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3.睡觉摆“大”字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5.讲“长毛”的故事(或长毛攻城,她被掳去守城)6.谋害我的隐鼠(可忽略)7.给我买《山海经》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小节)介绍阿长的身份及称呼的由来。

第二部分:

(3——18小节)  

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我”讨厌阿长。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

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我”烦厌阿长繁琐的细节。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的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

第三层次(13——18小节)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而对阿长产生“空前的敬意”。

第三部分:

(19——29小节)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

第四部分:

(30——31小节)哀悼长妈妈。

    

长妈妈的形象:

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是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

写作特点:

一、善抓细节。

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二、详略有致。

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

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

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

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

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

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三、欲扬先抑。

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

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

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

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7.《背影》(散文)(作者:

朱自清)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

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

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本文写了三次流泪。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

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

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之泪。

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进一步突出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得凄切动人。

收束全文,余音如缕,情长绵绵。

8.《藤野先生》(散文)(作者:

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变换的三个地点:

“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在北京;

写了七个典型事例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第四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六自然段至第二十三自然段)  

4.匿名信事件(第二十四自然段至第二十八自然段)  

5.看电影事件(第二十九自然段至第三十一自然段)  

6.与藤野先生道别(第三十二自然段至第三十五自然段)  

7.怀念藤野先生(第三十六自然段至第三十八自然段)  

其中“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里又包括了4个事例:

1.修改、补全“我”的讲义(第六自然段至第十五自然段)——表现先生对学生关心,认真负责;

2.订正“我”的解剖图(第一十六自然段至第二十自然段)——表现他对学生的认真、严格、循循善诱;

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第二十一自然段至二十二自然段)——表现他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

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第二十三自然段)——表现他严谨求实的精神。

本文的叙述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

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

藤野先生形象: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9.《海燕》(散文诗)

选自《高尔基全集》,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作者:

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海燕》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正是为了烘托海燕发出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作品还兼用对比、反复、烘托、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进一步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形象的立体感。

10.《傅雷家书》(作者:

傅雷)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批评家。

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

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1966年的一个晴初霜旦,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

9月3日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

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

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

有《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等。

罗曼·

罗兰4种:

即《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人物性格特点

傅雷:

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无私的热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雷夫人: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聪:

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

傅敏:

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由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11.《故乡》(小说)(作者: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平(今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结构:

3、杨二嫂要木器(34~53)

4、与中年闰土重逢(54~77)

1、返乡到家后和母亲谈搬家的事(6~11)

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2、回忆少年闰土(12~33)

重点语句理解:

“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含义:

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

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的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的存在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