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第十册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598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8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第十册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新人教版第十册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新人教版第十册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新人教版第十册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新人教版第十册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第十册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人教版第十册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第十册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第十册册语文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

洒脱:

迂回:

拘束;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

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

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们想看一看吗?

(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

教师出示:

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

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

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

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

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

请课后认真完成。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丝绸之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

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

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

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

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

”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

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

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

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

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

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

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

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

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杨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

(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

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

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

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

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

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

“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

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

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

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

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

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

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

你是怎么理解的?

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

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

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练习设计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不管(),它总是(),那么(),不软弱,也不()。

突然,他的嘴角又(),那是因为他()的右面,在一棵()身边,()正迎着风沙()。

2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文题师生共同读题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2.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六品读文章称赞挑战精神置留作业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口语交际·

习作一

1.开展一次策划交友活动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利用书信开展交际活动,在信中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1营造氛围激起活动热情。

2能够在表达中理清思路。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营造气氛激起热情

1.读一则来自远方的学校的报道。

展示那个地区的风貌。

2.你有什么感受?

你还知道哪个地区的风土色彩吗?

(生尽情的说一说。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从各地风土人情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策划方案展开活动

1.各地的风格迥然,你们想结交更多的异地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

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各地的风俗。

板书:

风俗

2.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方式:

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三、汇报

学生交流各地的风俗,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各地的风俗民情

【设计好策划的内容,决定付诸行动,为行动的实施作好准备】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

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心连心,手拉手”建立相关的联系的。

记得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分组讨论确定写信内容

1.小组讨论:

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2.回忆书信的格式及封皮的填写

书信的格式:

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

分别回忆这四部分的写法。

(2)信封的格式:

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

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付预行动开始写信

四、自行修改完成初稿

(1)自行修改

(2)简单整理形成初稿

五小组合作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互相评议

2互相找出写作中的优点,发现不足。

3再读一读,一同修改:

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六再行整理写成书信进行邮递

1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或整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2工工整整的写在稿纸上。

3邮递出去。

【把策划的内容,以书信的形式传达给远方的朋友,和他们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回顾·

拓展一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2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