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8330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8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Word文件下载.docx

如:

物质

物质功能

物质文化

粮食

果腹充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衣服

保暖遮体

衣冠楚楚,衣冠不整

房屋

遮风避雨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车马

运输工具

安步当车

b.精神文化

哲学思想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学术流派

儒学、道学、阴阳学、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

风俗习惯

春节、中秋、泼水节、那达慕

文学创作

诗、词、散文、戏剧、小说、电影、电视剧

艺术作品

书法、绘画、雕塑、工艺、音乐、歌舞、曲艺

c.制度文化

制度和法律是通过政权强制实施的,它不管人们是否欢迎、是否自愿接受。

因此,任何制度长期地执行,必然在社会与民众中形成一种精神、理念或现象,这就是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们自愿选择的,而制度文化是人们被动接受的。

制度

制度的表现

该制度形成的文化现象

职官制度

官员等级权力

官本位文化现象

科举制度

官员产生的道路

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礼仪制度

维护等级秩序

礼仪之邦的民风

婚姻制度

家庭组织法规

夫妻关系的意识

平均制度

“大锅饭”

要求一切平均,仇富心理

②中国文化的特征

③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④东西方文化核心的不同

核心

表现

结论

东方

(中国)

哲学

1.无神论,无宗教

2.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并以此指导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

1.天人合一

2.内圣外王

西方

(欧美)

宗教

1.一切以神(宗教)为中心

2.一生进行祈祷、忏悔,从出生到去世,都要履行宗教仪式

1.敬畏神为人生准则

2.人文科学止于宗教经典

①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的四大流域

流域名称

文化起源的代表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河南渑池),龙山文化(山东章丘)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三峡文化(湖北宜昌)

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内蒙赤峰),牛梁河遗址(辽西)

珠江流域

石峡文化(广东韶关)

②汉朝以前中国形成的三个文化带

中国古代全国分成三个文化带:

长城以北,长城与长江之间,长江以南。

三个文化带以各自特点在发展,共同汇合成中华民族文化。

③中国历史变革

④中国历史重大事件

时代

人物

重大历史事件

传说时期

黄帝

黄帝统一中原,成为中国的人文始祖

夏朝

夏启

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开始奴隶制社会

战国时期

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变革,诸子百

家产生

秦朝

秦始皇

统一中国,创立皇帝制,完善国家机构,行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

在文景之治基础上扩大疆土,空前强大,形成汉文化

南北朝

形成民族大融合,佛教等宗教大发展

唐朝

唐太宗

中国封建社会顶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空前强盛

宋朝

汉族从此失去一统天下的大权,多个民族政权建立

元朝

拓展了中国版图,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清朝

康熙帝

强调民族融合,形成今日中国版图

清中叶后

外国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⑤中国历史名人表

(一)

时代

帝王

政治家

思想家

军事家

文学家

其它

原始社会

尧舜禹

西周

周武王

周公

春秋

管仲

孔子、老子

孙武

战国

商鞅

孟子、庄子

荀子、韩非

孙膑

吴起

屈原

李斯

项羽

陈胜

汉文帝

曹操

诸葛亮

董仲舒

韩信、卫青

霍去病、李广

司马迁

张衡

魏晋六朝

陶渊明

王羲之

中国历史名人表

(二)

其它

唐玄宗

武则天

魏征

李白、杜甫

韩愈、李煜

玄奘、鉴真

黄巢(农民起义)

王安石

文天祥

朱熹

岳飞

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

司马光

(历史学家)

成吉思汗

忽必烈

耶律楚材

关汉卿

明朝

张居正

王守仁

李贽

戚继光

罗贯中、施耐庵

郑和、李自成

乾隆帝

曾国藩

林则徐

龚自珍

康有为

郑成功

曹雪芹

达赖、班禅、

洪秀全

中华

民国

孙中山

鲁迅

3.诸子百家与中国哲学

①总论

a.诸子百家的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400年,周天子失天下,诸侯自立,各行其政,各用能人,终使各派学说大兴,使诸子百家形成。

诸子百家著名学派:

号称百家,“名者十家”(汉书·

艺文志):

儒、墨、道、法、阴阳、名、农、

兵、纵横、杂家。

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

经历代完善补充,已成为中国哲学的结晶,成为中国人的思想根底,每个中

国人无不受其影响。

b.先秦诸子一览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基本主张

儒家

孔丘,孟轲,荀况

论语,孟子,荀子

仁政,兼济天下

道家

老子,庄周

老子,庄子

无为,旷达超脱

墨家

墨翟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阴阳家

邹衍

(已佚)

以阴阳分析各种事务

农家

许行

农业立国

名家

惠施,公孙龙

公孙龙子

名副其实,逻辑学

兵家

孙武,孙膑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改革战争理论与实践

纵横家

苏秦,张仪

战国策

连横合纵,统一天下

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综合各家,一统天下

c.中国哲学的形成

d.中国哲学的中心

②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a.孔子的成就(前551—前479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政治理想的宣传:

仁,和

人生观的倡导:

入世;

重实践和人事、伦理

教育思想与教育成就:

古代文献的整理,提倡个人修养并以身作则

b.孟子的贡献(前372—前298年)

政治主张:

仁政,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出国家统治理论:

劳心劳力说。

提出个人修养标准:

达穷进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c.荀子的贡献(前314—前219年)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

提出“隆礼重法”即礼法并重,成为历代的治国之策。

坚持“天行有常”的自然规律,认为天道不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其弟子韩非子、李斯皆为著名人物

儒家的主要主张

③道家思想、老庄哲学

a.老子及其著作(公元前—?

名李耳、老聃。

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春秋末周景王时任王室守藏史(国家图书馆管理人员),后王室内战,老子弃官出走,西出函谷关时写《道德经》,写毕,骑青牛而去,不知所终。

有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言》。

全书共5000字,分80章。

b.老子的代表性理论

c.庄子及其主张

庄周(约前369—前286),今河南商丘人。

早年曾任漆园小吏,终生不满现实而隐居。

“道家”称号自庄子始。

哲学思想:

继承老子“道”的观念,但走上极端,认为既然“道”支配一切,则一切主观努力皆无用,一切事物都无差别,成为相对主义不可知论。

名言:

“等长短,齐万物,一生死,泯是非。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齐物论》)

④法家与中央集权理论的产生

a.法家三派

主张

法治派

(秦孝公)

1.以法律治理国家

2.制定尽量完备的法律,法外无法

3.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术治派

申不害

(韩昭侯)

1.以权术治理国家

2.给各级官员以自由裁量权,以权术治理百姓

3.君王以权术管理官员(监察、微服私访)

势治派

慎到

(齐威王)

1.以权势治理国家

2.集权与君王,君权绝对化,最终裁定

3.方法:

圣旨、钦差、信物

b.韩非子与法术势三结合

韩非(前280—前233年),韩国贵族后代,战国末与李斯同学于荀子。

被秦王嬴政征用并重用后,完成法家理论,后被李斯毒死狱中。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55篇文章,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评法术势三派

韩非子主张

历史意义

商鞅重法而无术以知奸

申不害重术而不擅法,奸多慎到重势而不知任贤

“行法,执术,恃势”,公开行法,权术御臣,抱法处势,即法治、术治、势治三结合

形成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理论,历代统治者奉行

①中国的佛教

a.佛教的产生与传入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前5世纪,创始人是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

其创建的本意是反对婆罗门教在印度实行的等级森严而压迫沉重“种姓制度”﹙四等: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提倡人人平等。

释迦牟尼去世后100年佛教产生,后阿育王建立孔雀王朝,用佛教,政教合一,统治500年。

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形成汉传佛教。

公元七世纪再传入西藏,形成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广泛深入地与汉文化结合,完全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中国佛教的教义、主张

三世轮回说是佛教的主要教义,宣传人有三世(前世、今世、来世),人不断在六道里轮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这种理论可使所有的人都有所寄托和希望。

因为轮回说,中国的佛教主张不杀生、不吃荤、不结婚。

容忍、不争、平和的宣传,叫人与世无争,有利于维护和稳固统治秩序。

各种佛教建筑、艺术、佛经宣传,使佛教更易与中国传统及民众相结合,更易于在中国立足、发展。

c.中国佛教胜迹

四大名山

山名

所在地理位置

主供菩萨

代表性建筑

五台山

山西省五台县

文殊菩萨

显通寺、文殊寺

峨眉山

四川省峨眉山市

普贤菩萨

金顶

普陀山

浙江省舟山群岛

观音菩萨

普济寺、观音院

九华山

安徽省九华山市

地藏菩萨

化城寺、肉身殿

四大石窟

石窟名

始凿年代

备注

云冈石窟

山西省大同市

北朝北魏

石塑像著名

龙门石窟

河南省洛阳市

卢舍那大佛

敦煌石窟

甘肃省敦煌市

北朝前秦

壁画著名

麦积山石窟

甘肃省天水市

北魏、西魏

泥塑著名

d.佛教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

对主观精神世界的作用给予有力的宣传,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这都是佛教带来的思想。

汉以后影响中国,宋以后唯心主义哲学都受佛教影响。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

禅诗,经变。

清谈、悠远、空灵的风格

发展了中国的艺术:

绘画,雕塑,音乐,建筑。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语言:

词汇,成语,俗语、谚语等。

世界、规律、实际、客观、主观、相对、绝对、清规戒律等。

②中国道教

a.道教起源

原始宗教和巫术:

对自然与祖先的祭祀、祈祷,以求沟通人与鬼神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代“方士”的活动:

鼓吹仙术的方士,炼丹采药以求长生不老的活动。

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并成为后来道教的理论根据。

道家思想被神化:

老子《道德经》本是朴素辨证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生社会的著作,却被曲解而神化,奉为道教经典。

传说中的黄帝也被拉来说成是和老子一样主张清静之术。

b.道教的形成

汉末张道陵辞去江州(重庆)县令职务,入大邑县鹤鸣山修炼,自作道书,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建“五斗米道”。

无论什么人,只要交五斗米即可被保护。

在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中,割据汉中,儿张衡、孙张鲁三代人努力,在陕南川北建立政权达三十年,五斗米道遂成道教起源。

西晋统一中国后,五斗米教分裂,转入民间者成为道教。

c.道教的发展

●南北朝开始出著作、理论,如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南朝梁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首次开列道教神仙名单。

●唐、宋、明朝尊宠道教:

唐封老子,建道观,宋畸形发展,明改“天师派”为“正一派”。

●金元“全真派”产生:

金时道士王重阳于终南山创“全真派”,与张天师派决裂,后转山东栖霞修炼,收七个弟子,大弟子邱处机遇成吉思汗,受封长春真人,建北京白云观,主持全国道教。

d.道教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化学,医药,文学,体育)有较大贡献

●在炼丹制药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并成功制出朱砂等药品,为中国的化学、医学作出了贡献。

●注重修炼养身,以求长生不老甚至成仙,创造了气功和武术,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诗歌、神话及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学艺术方面,有独具特色的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

●主要活动与大量民间习俗、节日重合,中国化,百姓化,对民俗发展有重大贡献。

③关于基督教

a.产生

公元一世纪耶稣为反抗罗马总督与犹太上层统治者,宣传组织革命而被害。

继任者后与罗马统治者合作而于公元一世纪中叶建立了基督教。

b.基督教教义

创世说;

原罪说;

“三位一体”说;

“因信称义”说

c.基督三派

天主教:

公元一世纪产生,耶稣=基督(救世主)=天主。

东正教:

1054年东西分裂,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成立东正教。

基督(新派):

1530年马丁·

路德宗教革命,成立新派,迅速扩展到全世界。

主张“因信称义”说。

d.名词:

基督----救世主,指耶稣。

圣诞----耶稣诞生,家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加利利地区。

父亲是木匠,母亲是家庭妇女玛利亚。

耶稣降生在马棚里,12月25日。

创教----公元28年(耶稣34岁)

犹大----耶稣有十二个门徒,犹大为末,后犹大以吻(恶毒的吻)在惯例聚会晚餐(“最后的晚餐”)上向罗马总督出卖了耶稣,总督赏了犹大三十个银币,犹大是耶稣革命活动的第13支负责人,所以“13”成为基督徒们忌讳的数字。

复活----耶稣被害是公元30年4月7日星期五(“黑色的星期五”),为了拯救人类,耶稣于星期日复活。

公元325年基督教尼西亚公会决定每年三四月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

④关于伊斯兰教

a.命名:

伊斯兰——阿拉伯文“驯服”。

穆斯林:

“驯服者”

b.传入中国:

公元七世纪,主要在中国西北地区。

c.教义:

六信——信安拉是唯一的神(真主),信穆罕默德为安拉的使者,信天神,信《古兰经》是安拉的启示,信一切由安拉前定,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d.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增加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分:

回族形成,10个民族形成新信仰。

●科学技术的影响:

数学,天文历法,医学,饮食。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四大发明等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起了桥梁作用。

⑤中国人的三大崇拜

中国人不变的信仰是三大崇拜----天地、祖先、君师。

三大崇拜严格地说不是宗教,而是一种世俗民风。

5.中国制度文化

①行政区划制度:

中国行政区划设置演变

区划制度

说明

夏商

九州制

大禹治水后设九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尚书·

禹贡)

分封诸侯

天子将亲属分封到各地为公侯,称“国”,诸侯自治

郡县制

设36郡,下辖县,官员由中央委派,非皇亲。

始设县

州郡县

开始地方三级管理,设13州、57郡、数百县

唐宋

道郡县

仍三级管理,改州为道(唐)、路(宋)

元明清

省府县

元代开始“省”的名称,沿用至今

当代

省地县

省、地区、县三级、地区称“市”

②职官制度

③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b.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机构

类别

存在状况

学校名称

开设课程

著名教师

备注

官学

夏朝始,汉分层次,唐始附于科举

大学,学,

校,庠,

序,塾

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孔安国

郑玄

孔颖达

唐代起学校与科举相连

私学

春秋始,战国普及

学堂

私塾

六艺:

诗,书,礼,术,御,射

孔子,孟子,荀子

宋代起私学普及,注重师承关系

书院

宋朝始,民国结束

岳麓、白鹿洞、嵩阳、睢阳

讨论时事,研究古笈与学说

朱熹,张拭,程颐,程颢

宋元明清皆有,明始衰,清消亡

1.传统节日2.婚丧礼俗

3.饮食文化4.服饰文化

5.地域民俗6.民间工艺

7.习俗与禁忌

②民俗文化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习俗的不同表现

中原

江南

东北

西北

西南

建筑

砖瓦结构

院落组合

傍水而建

水乡风光

砖木结构

取暖设备

土木毡房

适于游牧

竹木结构

防潮透风

服饰

四季分明

庄重正统

丝绸薄棉

花色繁多

皮棉厚重

保暖为上

皮毛棉布

防风防沙

短衣薄裙

多用佩饰

饮食

综合南北

百味俱全

清淡甜鲜

制作精细

饮酒助食

擅长杂烩

羊肉奶茶

厚味重油

地方特色

就地取材

娱乐

室内演出

观光旅游

丝竹管弦

自乐山水

冰雪水上

曲艺消遣

马背驰骋

草原歌声

轻软曼舞

多原生态

礼仪

儒家文化

天子脚下

商业文化

利害分明

豪爽粗犷

生存力强

宗教色彩

原始质朴

热情质朴

民族传统

③中国节日习俗

a.起源

b.中国重大节日一览表

节日名称

日期

节日别名

节日起源与活动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过年

全国性放假,家家团聚

相互拜年,吃玩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灯节

一年第一个节日夜晚,吃元宵,观灯

清明节

农历二月二十八

属二十四节气

扫墓,祭祀已故亲人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庆祝首次收获。

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节

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老人节

登高饮酒秋游,慰问老人

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四

祭祖日,一年中最隆重的一次

先师节

公历9月28日

教师节

祭拜孔子,看望老师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

全国放假,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④中国古代的婚嫁礼俗

a.决定权: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婚姻形式:

一夫一妻制,包括一夫一妻多妾

c.婚嫁过程——六礼

纳采(提亲),问名(看八字),纳吉(订立婚约),纳征(送彩礼),请期(约定婚期),亲迎(迎娶)。

今多省略为纳吉、亲迎两件事。

⑤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丧葬起源与发展

丧葬习俗

远古时代

不埋葬,“举而弃之于壑”

氏族部落

葬于公共墓地,头朝一个方向

奴隶社会

夫妻葬,家族墓地,有殉葬制度

封建社会

夫妻葬,家族墓地,殉葬以俑

现代社会

个体葬,土葬向火葬转变

⑥中国的饮食习俗

a.主食为主(粮食为主食),菜、肉、蛋、奶等为辅

b.讲究色、味、香、形、质(颜色、口味、香气、形状、质量)

c.盛载器皿恰当,上菜顺序合理

d.进餐要时间适宜、环境静谧、情趣优雅

e.饮食与社交关系密切

f.饮食水准是社会政治好坏、民心归向的衡量标准

中国的四大菜系

名称

起源

特色

流行地区

鲁菜

山东临淄、曲阜

原味偏咸,擅长大菜,

用料高档,打入宫廷

山东、北京、北方各地

川菜

四川巴、蜀二地

重油重味,偏爱麻辣,

善于翻新,调味品多

四川至全国

苏菜

苏州、扬州、杭州

清淡味浓,滑嫩爽脆,

制作精致,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