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城市建设用地B、城市建筑面积
C、城市行政辖区用地D、市区用地
13、居民点是人们聚居和集中配置的场所。
A、建筑物、构筑物和生产资料B、构筑物
C、生产资料D、生产工具
14、为了环境保护在远郊采取低地价政策鼓励向远郊区扩张。
A、住宅用地B、工业用地
C、娱乐用地D、交通用地
15、根据区位理论应把农用地规划于远离。
A、工业用地B、居住用地
C、城市中心D、城市近郊区
16、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形成的重要因素。
A、土地利用类型B、土地价格
C、土地区位D、土地用途
17、土地在建筑业部门中起着作用。
A、载体B、基地
C、地基D、操作场所
18、编制和实施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B、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C、国土规划D、城市规划
19、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人民政府批准。
A、县级B、市级
C、省级D、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把建制镇定义为。
A、集镇B、乡(场)镇
C、城市D、城镇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
A、10年B、15年
C、20年D、50年
22、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和利用状况的差异形成了各类。
A、土地类型B、土地潜力类型
C、土地利用类型D、土地结构类型
23、预测是人们利用来预先推知未来。
A、已知的知识和手段B、预测方法
C、未来的情况D、估计
24、为了全面地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必须运用方法。
A、环境质量评价法B、费用——效益分析法
C、技术经济评价法D、投入产出法
25、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的基本单位是。
A、村级B、乡(镇)级
C、县(市)级D、省(自治区、直辖市)
26、集镇的人口数量上限为的人口数量的下限。
A、特大城市B、大城市
C、中城市D、小城市
27、居民点布局形式大体有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和四种类型。
A、四边形式B、集中式
C、自由式D、直线式
28、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以土地详查变更调查数据为准。
A、1996年年初B、1996年年末
C、1996年10月31日D、1997年初
29、县级以下的土地利用分区应当提出土地用途,制定。
A、土地利用方式B、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C、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D、土地用途性质
30、各类用地期末面积等于基期年各用地面积加上规划期各类用地面积的增加量减去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
A、规划期末B、规划期初
C、规划期间D、基期年末
3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主要是确定土地利用的。
A、方向B、规模
C、目标和方针D、政策
32、我国集镇的人口数量上限为的人口数量的下限。
A、100万人B、50万人
C、20万人D、10万人
33、地球表面积是个。
A、可变数B、常数
C、未知数D、已知数
34、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设计必须坚持原则。
A、综合效益原则B、协调人地关系原则
C、因地制宜原则D、动态平衡原则
35、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可以获取的高低。
A、价值B、地租
C、成本D、劳动产品
36、把土地资源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的依据是。
A、地形特征B、利用特征
C、植被特征D、气候特征
37、土地的自然供给量是指。
A、除了现实技术条件下无法利用土地以外的陆地面积B、地球上陆地面积
C、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地面积D、地球表面积
38、土地报报酬递减规律所指的报酬递减是指递减。
A、土地总报酬B、土地边际报酬
C、土地临界报酬D、土地平均报酬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追求的最终效益是()
A.A.经济效益B、生态效益
C、社会效益.D、综合效益
2、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包括()
A.A.土地利用规划图B、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C、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D、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计划
3、下列指标中属于量化小康水平指标有()
A.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B、城市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D、中学入学率
4、属于农业用地区的是()
A.A.耕地区B、城镇用地区
C、生态景观保护区D、工业区
5、下列因素中属于土地需求量预测直接依据的有()
A.A.规划区总人口B、土地利用现状,
C、农作物复种指数D、规划区经济发展水平
6、下列指标中属于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指标是()
A.A.土地垦殖率B、城镇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D.单位土地纯收入
7、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
A.A.耕地和水产用地需求量预测B、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C、居民点用地和农用地需求量预测D、基本农田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预测
8、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是()
A.A.自然性、有限性、差异性和更新性B、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
C、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D、简洁性、完全性、非相容性和客观性
9、下列各规划属于战略规划的是()
A.A.城市土地规划B、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土地复垦规划
10、下列那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采用地域分区模式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是(),采用用地分区模式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是()
A.A.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B、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C、国家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E、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为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形式又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
A.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模式B、土地利用用地分区模式
C、土地利用分区模式D、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的是(),作用是(),实质是()
A.A.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B.宏观调控各业用地
C.指导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D.制订土地复垦计划
E.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时空分配,借助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13、下列指标中属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A.A.土地垦殖率B.城市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D.建筑容积率
14、下列指标中属于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指标是()
A.A.土地开发利用率B.城市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D.单位用地产值率
15、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包括()
A.A.土地利用现状图B、土地利用规划文本
C、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D、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报告
16、下列指标中属于量化小康水平指标有()
A.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B、吉利系数
C、中学入学率D、恩格尔系数
17、下列指标属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指标是()
A.A.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B、单位农用土地总产值
C、人口密度D、恩格尔系数
18、下列因素中属于土地需求量预测直接依据的有()
A.A.规划区城市化水平B、消费水平
C、作物复种指数D、规划区经济发展水平
19、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最本质特性是()
A.A.综合性B、战略性
C、长期性D、可操作性
20、属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规划有()
A.A.居民点用地规划B、土地整理规划
C、耕地规划D、土地整治规划
21、下列各规划属于专项规划的是()
A.A.居民点用地规划B、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C、土地整治规划D、土地复垦规划
22、下列各规划属于详细规划的是()
23.属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规划有()
A.A.土地复垦规划B、居民点用地规划
C、农用地规划D、土地整治规划
24、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主要是()
A.A.村庄整理B、农地整理
C、城市土地整理D、非农地整理
25、属于建设用地区的是(),属于农用地区的是()
A.A.耕地区B、城镇规划区
26、根据《城市规划法》,我国大城市是指()
A.A.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城市B、50万—100万人的城市
C.20万—50万人的城市D.10万—20万人的城市
27、我国城市分四级,中等城市人口为:
()
A.A.200万人口B、100万—200万人口
C.50万—100万人口D.20万—50万人口
28、城市用地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属于()
A.A.土地利用专项规划B、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C、战略性规划D、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9、城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
A.A.农村城市化的过程B、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C.工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的过程D.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方式的过程
30、城镇人口是指()
A.A.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常住人口B、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非农业人口
C、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农业D、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人口
31、基本农田保护率是()
A.规划区内基本农田与规划期末耕地面积之比B.规划区内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之比
C.规划区内规划期末耕地面与基本农田面积保护区之比D.规划区内耕地保有量与农地面积之比
32、基本农田是指()
A.一定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
B.满足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C.划期末的耕地保有量D.规划期末耕地总量中除一般农田之外的耕地
33、土地管理法规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的行政区域是()
A.国家区域B.省级区域
C.县级区域D.市级区域
34、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是()
A.局部与整体B.点与面
C.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D.控制与服从
35、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称为()
A.城市发展B.城乡发展
C.城市体系D.城乡体系
36、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紧密相关的
A.农业化进程B.劳动化进程
C.工业化进程D.商业化进程
37、城市化水平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A.经济发展水平B.工业发展水平
C.建设发展水平D.素质发展水平
38、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是指()的发展规模
A.城市人口B.城市用地
C.商业用地D.乡镇用地
39、城市规划是()和()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A.引导管理B.美化控制
C.引导控制D.管理美化
40、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计划的落实作()的战略部署
A.时间上B.空间上
C.全面D.局部
4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
A.各级人民政府B.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部门
C.承当规划任务的相关单位D.规划部门
42、规划期间,可能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有()
A.土地复垦B.土地整理
C.土地开发D.土地整治
43、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有()
A.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划,提高现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挖掘内部潜力
B.充分开发各种后备土地资源,增加土地供给
C.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
D.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
44、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式必须考虑的因素是()
A.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B.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C.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布局D.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的需求
45、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依据是()
A.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上级人民政府提出的目标和控制性指标
B.土地供需状况的分析
C.对规划期内土地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
D.对土地资源状况配置,合理利用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估计
46、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
A.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B.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C.本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D.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
47、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的方法有()
A.综合法B.模型法
C.土宜法D.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8、土地利用分区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的不同
A.土地质量B.土地利用方式
C.土地利用潜力D.土地利用特点
E.土地利用方向
49、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
A.综合分析法B.主要因素法
C.叠置法D.聚类法
50、土地利用用地分区的保持行政区界限的完整性所指的行政区界是指()
A.省级边界B.市级边界
C.县级边界D.乡级边界
E.村级边界
51、.土地用地配置的类型包括()。
A.农用地配置和建设用地的配置B.蔬菜地的配置和建设用地配置
C.林业用地配置和居民点用地配置D.农业用地配置和交通水利用地配置
52、我国居民点类型包括()。
A.城市B.城镇
C.乡村D.建制镇
53、我国集镇是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
A.建制镇B.乡(场)镇
C.县级机关所在的城关镇D.建制镇和乡(场)镇。
54、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是()。
A.协调土地供需矛盾B.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B.B.土地利用宏观布局D、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5、最早论述土地规划的著作是()。
A.徐霞客游记B.尔雅
C.禹贡D.水经注
56、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基本单位是()
A.省级行政辖区B.市级行政辖区
C.县级行政辖区D.乡(镇)行政辖区
57、土地管制权衍生于()。
A.土地所有权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用权D.地政统一管理权和公共事物管理权
58、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区域完整性是指()
A.不打破村级行政界限B.不打破乡级行政界限
C.不打破县级行政界限D.不打破省级行政界限
59、在规划期内耕地减少的主要类型有()
A.退耕B.建设占地
C.灾毁D.闲置
60、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A.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分配土地资源B.建设用地预测
C.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D.闲置土地复垦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
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土壤。
2、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法律意义上的土地。
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
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是指整个地球表面上下组成立体垂直剖面;
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国土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山区资源、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包括水面在内的地球表面积;
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某个国家的人民赖以生存的场所,又指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国土资源;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
土地资产是指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3、土地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和景观功能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4、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5、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创造出新的土地。
6、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7、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
8、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仓库。
9、位置级差地租反映土地纯收益的差异;
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
土地价格是地租和利息率的比率。
10、地球表面积系指在大地水准面上水平投影面积;
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
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11、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生产关系即土地关系的客体;
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又是巨大的社会资产;
既是土地物质,又是土地资本。
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12、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包括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和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两层含义。
13、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14、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15、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土地利用的微观设计。
1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17、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18、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土地规划作商业用地。
19、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寥仕。
20、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社会经济综合平衡,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
土地数量有限性与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22、土地数量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
土地可更新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3、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无机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规划学是一门预测变化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给出行动的的过程。
24、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复合而成;
系统工程=传统工程+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25、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效益和最佳服务;
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26、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关系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然后再进行土地利用细部规划。
27、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土地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其核心内容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等特性。
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30、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
31、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社会发展阶段,宏观上是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微观上是指居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
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吉尼系数。
32、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33、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是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
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3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将居民点布置在生产区的地形上方,主导风上风向和河流流向地的上游。
35、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小,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
36、基本人口是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
土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