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801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docx

《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docx

最新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教学内容

中专《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2、兴奋性3、阈值4、内环境5、稳态

6、反射6、正反馈7、负反馈

二、填空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和。

2、反应的基本形式有和。

3、生理学中将、和三种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4、从生物电现象来看,兴奋的标志是产生。

5、人体机能的调节方式有三种、和。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7、典型的反射弧由、、、和五部分组成。

8、是指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9、是指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三、简答题: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

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答: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生理意义: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是在内环境稳态不断被破坏和不断恢复过程中得以维持和进行。

如果内环境不能维持,就会损害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发生疾病。

2.机体功能活动调节方式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答:

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1神经调节:

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实现,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它是体内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和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

2体液调节:

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它的作用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

是指细胞和组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

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意义:

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行对稳定。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意义:

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2、阈电位3、等长收缩

二、填空题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形式有、、和。

2、入胞可分为两种形式和。

3、以单纯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主要有和。

通道蛋白转运的物质主要有。

载体蛋白转运的物质主要有。

出胞和入胞转运的是物质。

4、组成细肌丝的三种蛋白是、和。

5、兴奋-收缩偶联的结构基础是、其关键作用的偶联物质是。

6、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是、和。

三、简答题: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

答:

1)单纯扩散:

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如:

O2CO2

2)易化扩散:

是指水容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可分为两种类型: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特点:

①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门控通道又分两种:

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转运Na+和K+等离子。

3)主动转运:

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泵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耗能转运过程。

如:

钠泵对Na+和K+的逆浓度转运。

4)出胞和入胞:

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进出细胞的转运方式。

如:

白细胞吞噬细菌和激素的分泌。

2.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答:

1)静息电位:

是指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低。

静息电位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静息时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

是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产生:

上升支由于Na+内流形成,下降支由K+外流形成。

之后Na+-K+泵的活动,使Na+和K+恢复到兴奋之前的分布状态。

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不衰减性:

②全或无现象:

③双向传导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2、血浆渗透压3、等渗溶液4、溶血5、血液凝固

6、血清7、血型

二、填空题

1、血浆蛋白主要有、和。

其中有参与血液凝固的作用。

2、血浆渗透压包括和。

由于血浆中小分子晶体物质的颗粒数目多,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为。

3、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量为,女性为。

4、血红蛋白含量,正常成年男性为,女性为。

5、红细胞主要生理功能为,并对起缓冲作用。

6、红细胞生成的部位是,生成的原料是和,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和。

7、正常成人白细胞的总数为。

8、中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是。

参与敏反应的白细胞是,对蠕虫起杀伤作用的是。

9、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为。

10、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为和。

1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和个步骤。

12、血液凝固的激活途径可分为和。

13、血浆中重要的抗凝物质包括和。

14、某人的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红细胞膜上有B抗原,其血型为型。

三、简答题:

1.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

1)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分类名称

主要功能

清蛋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

参与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

参与血液凝固

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②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分类名称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吞噬与消化细菌和衰老的红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抑制过敏反应物质、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释放肝素抗凝

单核细胞

吞噬抗原、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②参与生理性止血与凝血

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分别由哪些物质形成?

各有何生理作用?

血浆渗透压

形成

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

NaCl葡萄糖尿素等晶体物质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2.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3.红细胞正常生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1)生成的部位出生以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的原料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铁和蛋白质。

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3)成熟因子促进幼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的因子有叶酸、维生素B12,机体缺少叶酸、维生素B12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调节。

严重肾病,引起肾性贫血。

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答:

血液凝固基本过程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形成。

③纤维蛋白形成。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5.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

答: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

根据红细胞膜上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分为四型:

红细胞膜上只有A凝集原者为A型,只有B凝集原者为B型,含有A.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无A.B凝集原者为O型

6.Rh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

有何特点?

Rh血型分型依据:

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D抗原,Rh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Rh血型特点:

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Rh阴+性者经D抗原刺激后可产生D抗体,主要为IgG。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2、窦性心律3、搏出量4、血压5、收缩压6、舒张压

7、中心静脉压

二、填空题:

1、心排出量决定于搏出量和,搏出量受心肌、和能力的影响。

2、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期,其形成原因是由内流和外流同时存在。

是自律细胞电活动的特点。

3、心肌的生理特征、、和。

4、兴奋由心房传导到心室的延搁部位,其传导速度。

5、第二心音的特征是,标志着的开始。

第二心音强弱主要反

映的高低和机能状态。

6、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是,基本因素和。

7、微循环的血流通路有、、和三条,其作用分别

是、和。

8、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心排出量,但对总的外周阻力临床上常用作药。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使小动脉强烈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明显升高,临床上常用作药。

三、简答题:

1、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答:

产生原因

特点

1.第一心音

由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及心室射出的血液冲击动脉壁引起振动产生

音调低,持续时间长

2.第二心音

由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关闭及血流冲击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引起振动产生

音调高,持续时间短

2.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意义。

答:

微循环的有三条通路:

1)迂回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意义:

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2)直捷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意义:

使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返回静脉,保证静脉回心血量。

3)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动-静吻合支→微静脉V

意义:

调节体温。

3、简述减压反射的调节过程。

 

答:

动脉血压↑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窦神经传入

主动脉弓兴奋↑主动脉神经

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冲动↑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

心迷走中枢紧张性↑

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对血管血管舒张外周阻力↓血压↓

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对心脏心率↓心排出量↓

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心肌收缩力↓

反之,当血压下降时,减压反射减弱,血压回升。

4、影响心输(排)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

心排出量决定于搏出量和心率。

心排出量=搏出量×心率。

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

①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前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加强,搏出量增加。

②后负荷,即动脉血压。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后负荷越大,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反之,搏出量增加;③心肌收缩能力,即与前、后负荷无关的心肌本身的内在收缩特性。

2)心率变化对心排出量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快,心排出量增加。

当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动周期过短,特别是心舒期过短,心室充盈不足,搏出量和心排出量降低。

心率低于40次/分,心室充盈量有限,心排出量也减少。

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

1)搏出量:

搏出量增加时,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更明显,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了搏出量的大小及心脏收缩力量的大小。

2)心率:

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时,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反之,心率减慢时主要降低舒张压。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增加时,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更明显,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当大动脉管壁的弹性降低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

当循环血量下降(失血)或血管容积增大(过敏)时,血压下降。

第五章呼吸系统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呼吸2、呼吸运动3、肺通气4、肺换气5、肺活量6、用力呼气量

7、每分通气量8、肺泡通气量9、肺牵张反射10、通气/血流比值

二、填空题

1、呼吸的三个环节包括、和。

2、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和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

原动力。

3、胸膜腔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强,其特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