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7659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8篇Word文档格式.docx

⑾林的冬之静雪、秋之红叶、夏之浓绿当然各有着非常的美妙,但是惟有这春天里的二月兰,已然成为一种“现象”,既能与乡亲百姓亲密无间,又可以感动润泽八方学人的心灵。

改用唐人一句话,正可谓“生不用有名与钱,但愿一识二月兰”。

(节选自2013年《散文百家》,有删改)

19.简要分析文章第⑵段的作用。

20.阅读第⑶至⑺段,简要概括孔林二月兰的特点。

21.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②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跳出墙之阴影的二月兰当然尽着性子开放,就是处在墙的阴影之下从而晚开的二月兰,也是毫不退让,一直逼到墙的根部,不顾一切地生叶萌蕾。

22.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发出“生不用有名与钱,但愿一识二月兰”的感慨呢?

 

【参考答案】

19.内容上,用燕园和冷杉园里的二月兰衬托“我”对孔林二月兰的深爱不止,情有独钟。

结构上,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对孔林二月兰的描写。

20.⑴面积广,数量多⑵自由开放,不求闻达⑶色彩艳丽、具有梦幻色彩⑷香气清雅圣洁⑸花朵美丽可爱⑹次第开放,精神抖擞

21.⑴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二月兰初绽时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喜爱之情。

⑵紧尽着性子“毫不退让”“不顾一切”这几个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二月兰开放时不怯不退的气度,绽放的倔强与自由,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蓬勃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2.孔林的二月兰,愈抑愈扬,美丽绚丽,具有顽强蓬勃的生命力;

不求闻达,不谋地位,具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坚忍柔韧,自由倔强,彰显生命向上的力量;

既能与乡亲百姓亲密无间,又能感动润泽八方学人的心灵。

(2015山东莱芜)

乡村一树寂寞红

杜忠书

“七里黄泥红树岗,西风果熟一村香。

”秋天的下午,阳光暖暖的照着,凉凉的西风吹着,吹皱了一池秋水,吹蓝了明净高远的天空,吹红了一树树的柿子,也吹起了游子满腔思绪。

当柿子红了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柿子。

家乡的柿子犹如一串串红红的“灯笼”总在眼前闪烁,柿叶如同一面面“红旗”总在眼前飘扬,一幅幅“柿”情画意总在眼前浮现,那些温(xīn)的回忆悄无声息的弥漫开来……

每到春天,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

柿树娇嫩的枝条从树上钻出来,青翠欲滴,煞是好看。

不几天,柿树就开花了,花很小,有黄色的,有橙黄色的。

花朵虽小,但小巧玲珑,精致可爱,朵朵似娇俏可人的小姑娘。

点点的清香氤氲,偶尔有蝴蝶飞来,萦绕其间;

间或蜜蜂来访,流连其中。

一阵春风细雨,满地落花。

这可让孩子们高兴坏了,女孩子就用马尾巴草把柿子花一朵一朵的串起来,编成花环,带在头上;

做成手链,带在手上,或者串一串长长地,制成花冠,那(yǎn)然就是花仙子了,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夏天,墨绿的叶子覆盖了全树,青色的小柿子顶着帽子藏在树叶里,如果你不仔细看的话,你很难发现它们。

整个初夏,柿子顶着帽子躲在绿叶间,同绿叶儿们一同长大。

我们就在树下玩耍,欢闹声中,盛夏已过,秋像藏猫猫的顽皮孩子,一下子窜到面前,调皮的笑着,伴着鬼脸。

再看柿树,青涩的柿子,已慢慢的变成橘黄色,像刚学会变脸的顽童,狡(xiá

)的笑着,站在枝头,跳着,闹着,直到把枝头压弯了才肯罢休。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深秋时分,柿子树上的叶子慢慢地变红了。

从远处看,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美丽极了。

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的,霜降到了,柿子慢慢地由橘黄变得红通通了,霜降过后,树叶开始凋零。

黄柿子慢慢被秋风染红了脸蛋。

柿叶,红中透绿,绿中带黄,一片片随秋风飘落,又经过几场银霜,当你想要留恋那一树红叶,它却早已落光,只剩一树红透了的柿子,像一盏盏漂亮的红灯笼似的,又像一个肥嘟嘟的小娃娃,可爱极了。

火红的柿子,挂满了秋的情愫,点燃了秋的色彩,装点着秋亮丽的风景,深秋柿子红,柿柿如意,红了人们的心情。

秋天渐行渐远,满树红通通的柿子,软软的,像极了娇美的小姑娘,羞答答的抿着嘴,偷窥着偶尔路过乡村的面孔。

 

童年的柿树伴随移民搬迁的进一步深入,寂寞孤独地守望着乡村,缺了人们呵护,村里的那些柿子树,叶子都疏疏落落的了,有点干枯萎顿的卷着,树上柿子高悬,没人采摘,成了鸟雀们的美餐。

秋风乍起,一阵阵的寒风吹过,红红的柿子摇(yè

)枝头。

有些柿子在树上呆得不耐烦起来,便扑通一声,坠在地上,钻进草丛。

唯有那些美好记忆犹如昨日,历历在目,时时温暖着游子的心。

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只有那一树火红的柿子寂寞的挂在枝头。

这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令人伤感。

忽而一只喜鹊,从云层飘摇而至。

它缓缓地绕树顶飞了一圈,幽幽飞落于那一树柿子树上,轻轻地喙了两口,忽地抬起头来,“佳佳”地叫着,似在呼朋引伴。

不一会儿,就飞来好多喜鹊,兴高采烈的喙着,叫着。

哦,如今,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

(《教师报》2015.3.25)

19.根据文中的注音填写汉字。

(4分)

温xīn()yǎn()然狡xiá

()摇yè

()

20.这篇散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家乡柿子树景色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字。

①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

②如今,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

22.文章题目“乡村一树寂寞红”有什么含义?

19.馨俨黠曳

20.倒叙。

作用:

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1.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乡村春天到来时的和煦、温暖、快活、轻柔,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2)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家乡火红的柿子红成一片的灿烂景象,也流露出寂寞红已成为作者对家乡的一种美好寄托。

22.一方面指乡村一树柿子寂寞的挂在枝头,另一方面指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令人感到感伤。

深化了文章主旨。

(2015山东荷泽)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

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

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

”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

“光瞅有什么用!

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

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

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7.“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3分)

1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19.文中引用了《诗经·

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20.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17.答案:

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

解析:

第①段写出了石崖上的枣树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

18.

(1)答案: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

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2)答案: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须答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19.答案:

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

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这句是对引用《诗经·

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的总结。

20.答案:

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

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最后一段点出了“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

所概括出的意思对即可。

(2015山东济宁)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颗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选自2015年0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7.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①人们望枣兴叹;

②后生用石子打枣子;

③我近距离看枣树;

④我想枣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到相关位置,然后概括。

注意审题,概括时要注意要素落实,同时不能出现错别字。

另外,依据分值也能确定要点的个数。

2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采用比喻,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

(2)“颤栗”原意是发抖,哆嗦,这里是指带给我的心灵震撼。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本题有明确的鉴赏要求,考生不可突破。

解答此种题型,要注意联系语境,先分析语言的技巧,然后具体分析句子,最后指出其艺术效果和表达的情感。

23.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一方面说明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突出其健壮与蓬勃,另一方面也为下文我近距离看枣树和感悟枣树做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种题型,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角度分析。

2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示例如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解答此种题型,可抓住作者的感悟进行拓展。

本题抓住最后一段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015山东日照)

短文两篇

巴金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砀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

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妊娥奔月的传说呢?

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

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14.对“日”和“月”带给作者的感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A.火热冰冷B.火热惧怕C.死亡困惑D.震撼冰冷

15.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C

A.人应当树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志向和抱负。

B.人应当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英勇和无畏。

C.人应当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和坦荡。

D.人应当树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信念和追求。

16.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妲娥”的形象与“飞蛾”相反,前者崇尚安宁,后者追求光明。

B.“妲娥”的形象与“飞蛾”完全相同,他们都在竭力追求光明。

C.作者对“妲娥”与“飞蛾”的态度相同,都是在赞颂他们的精神。

D.作者对“妲娥”与“飞蛾”的态度相反,否定“妲娥”,赞美“飞蛾”。

17.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描写的意境相似的一项是B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B.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C.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D.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2015山东泰安)

雪白

王开岭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

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

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

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

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

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

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

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

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

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

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

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

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

“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

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

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

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