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概论Word格式.docx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概论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水陆交通网络、城镇聚落分布的地带性与建筑形态特征
3.移民、经济开发与行政区的变更
4.区域文化区与景观
备注:
此编课程在另一个学期讲授
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
【基本史料】:
25史中的地理志、州郡志、疆域志
《尚书·
禹贡》篇
《史记·
货殖列传》
《汉书·
地理志》
《水经注》
《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舆地广纪》
《舆地记胜》
《嘉庆大清一统志》
《读史方舆纪要》
【通论与专集】:
侯仁之: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侯仁之:
《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邹逸麟: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谭其骧:
《长水集》1-3,人民出版社
史念海:
《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
《河山集》1-7,人民出版社
马正林: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王育民: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黄盛璋:
《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人民出版社,1988
《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8
《中国自然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
[英]哈·
麦金德:
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
【区域与专题研究】:
侯甬坚:
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冀朝鼎: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周振鹤: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文焕然:
《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
邹逸麟: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侯仁之主编:
《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
史念海:
《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周清澍:
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
冯季昌:
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
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陈守忠:
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李并成:
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王北辰:
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司徒尚纪:
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
石泉: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张伟然: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方国瑜: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
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晓杰:
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葛剑雄:
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
徐少华: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陈伟:
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
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书刊】:
《历史地理》1—16,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编
《九州》1-2,商务出版社
《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北京古籍出版社
【工具书】: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学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王灿炽主编:
《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
王成祖:
《中国地理学史》 商务印书馆,1982.
赵荣、杨正泰:
《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商务印书馆,1998年
《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1-3,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
黄韦:
《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年
李孝聪:
《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朱玲玲、杜瑜:
《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严耕望:
《唐代交通图考》八卷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台北,1986。
(讲课教材)
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
TheBasicTheoryofHistoricalGeography
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有区别的,认识论指的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一门学科的基础,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定性、定位。
方法论往往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认识论则相对稳定。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在不断地变化。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用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在中国教育或学术部门的学科分类法将历史地理学划入历史学科(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历史地理学教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从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差异上,通过对比的方法,把握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
根据目前学者所关注或涉及的内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大致划分为:
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动物分布与植被变迁,湖泊水系演变,海岸变化,地貌(沙漠)景观的推移、人地关系与环境等。
历史人文地理:
历史时期的国家疆域和行政区划沿革,人口分布与移民,民族的分布与迁移,工商业及其市场网络,水陆交通道路的开辟,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兴衰,各个地区的开发过程,文化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原理:
1.地理学永远是一门历史性的基础学科,为了认识现代地理,有必要考虑往日,所以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中心。
2.历史地理学探索往日的地理模式和地理过程,提出地理的问题。
3.历史地理学本质上研究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化,而不是研究一个时代的地理分布。
所谓“历史学关心时间而地理学关心空间、历史学注意变化与陈述而地理学注重分布与描述,都是人为地、错误的划分为二,而不是去认识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联系性。
”
4.历史地理学着重于特定地区的历史特征,即可辨认的独特的地理过程。
对不同地区之间在同一时代中的差异,或对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中的差异,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强调差异性和突出相似性,以加强对特定地区的认识。
古地理学的研究侧重于人类历史时期以前的地理现象的变化,由于古地理时期的人类活动很弱,所以人文地理内容的研究很少。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是最近一个时段的地理现象,由于涉及的时间历程比较短,所以其变化的过程往往忽略不计,现代地理学的目光更注意区域空间的差异。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仅在于“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景观,而且还必须探索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同时历史地理学更要探究历史时期人类群体为生活如何组织空间这一现象,也就是“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人地关系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课题。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由时间、空间和人类三大要素交织而成,就是说,历史是人类在前后时间上与空间中的活动。
研究历史需要注意时间的延续性,但是也不能忽视空间的延展和差异性。
中国从比较早的时代开始就是一个国度广大的国家,在广袤的疆域内,无论地貌形态还是气候环境,各个地区之间的地理差异比较大。
中国又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独处与杂居,反目与融合,固定与迁移,从未间断。
所以,研究中国历史,就地理空间而言,不能忽略中国境内各区域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譬如:
某些学者只讲中原或京畿核心地区的社会发展,忽视周边偏远社会的状况;
比较多地研究中央政权的历史,少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运作;
重视大城市里知识精英的活动,疏于了解乡野百姓的日常生活;
以主体民族的发展为历史主线,将非主体民族的成长当作主线的注脚。
倘若人们这样研习中国历史,那是无法全面地掌握中国历史的整体。
造成这种偏向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历史研究中忽视地理空间问题,不仅没有对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影响的分析,而且也缺少人文景观的区域性比较。
我认为历史地理学有助于从空间上把握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性。
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又与历史学有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基础学科。
中国古代文人一向有“史地不分家、文史不分家”之说,就是认为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有密切的依存性和相互联系性。
历史地理学着重于特定地区可辨认的独特的地理演变过程。
对不同地区之间在同一历史时代中的差异,或对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差异,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强调差异性和突出相似性,从而加强对特定区域的认识。
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门学科只有当它的方法论建立起来才能算成熟,研究方法不解决、不明确,不利于扩大学术队伍,不利于青年学生取得好的研究成果。
历史地理学作为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学科在中国存在的时间还不算长,也就是100年左右。
王朝时期传统的沿革地理还不是真正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
因此,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尚处在不断摸索、不断争论、不断创新、系统化的过程之中。
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尺度、人地关系)决定其方法必定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也必然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融合。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历史文献研究法
必须具备历史学的基础训练,熟悉并能够系统收集、阅读、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并能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资料分成两类:
考古资料,文献资料。
对待历史文献要重视几点:
(1)资料搜集要基本齐备。
历史地理的资料不仅限于历代正史的地理志(举例)和专门的舆地之书(地理总志举例),还应包括笔记、诗文、杂录、碑刻、图画等,由于多当时人的记载,反而更加可靠。
甚至佛教经卷也散藏着珍贵的地理信息。
王之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解释诗文表达的地理景观。
《诗经》:
“日再旦”,反映发生日蚀现象。
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记录的水陆交通线,《佛祖统记》中的地图,
竺可祯先生从古人笔记记录:
植物发芽、开花、飞絮、落叶,动物蛰、眠、交配,与正常时节不同的雨雪霜冰等发生的异常气象,解释动植物活动规律与历史时期物候的关系,提炼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
了解古代地理文献可以先从熟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入手。
(2)不要把传说认作真实史料。
核查地方志,“榆林三迁”是明代榆林卫城三次拓建的讹传,从而破除了沙漠南移,500年中使榆林三次迁城传说的不实。
上海地区成陆的调查证明黄浦江与楚国春申君黄歇毫无关系,“春申”、“歇浦”均属传说附会。
地方志里的资料虽然丰富,但是传抄错讹很多。
目前中国保存的地方志大部分是明代重修,研究明朝以前的问题要习惯从正史中搜集资料,而不要习惯于查地名辞典或依赖方志。
(3)不要轻信前人对古代文献的解释。
先秦古书有“云梦”一词,“云梦泽”为楚地一游猎区,西晋杜预注《左传》误将“云梦”释成“云梦泽”。
清朝胡谓著《禹贡锥指》竟将整个江汉平原、洞庭湖区连同附近丘陵全部包括在“云梦泽”范围内。
谭先生用先秦文献和汉代以后的记载理清了前人的误解,对今天治理洞庭湖有参考价值。
宋代黄河决溃引出的“赤河”问题。
(4)善于将文献记载放在地理空间上去解读。
将《北道刊误志》地名排列次序落在地图上,反映出从东京开封府北去宋辽边界的一条宋代官方交通驿路。
2.野外考察
是否重视野外考察是区别中国旧式传统的沿革地理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标志。
从事历史地理学问题的研究必须走出书斋,通过田野观察,能够将文献所记与今日的地理景观进行对比。
因此,必须学会掌握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工作方法,特别是普通自然地理学和地貌学的知识。
地貌形态:
山前台地、河流阶地、洪积冲积扇、平原岗丘等种种地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曾经选择不同的地形来适应生存能力,采集与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定居农业不会选择相同的地点;
在中国不同地区,为适应各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地貌条件有不一样的选择。
例如:
早期人类往往选择两种不同地貌结合部的山前台地生活,定居农业一般发生在黄土台地;
西藏地区的村落建于洪积冲积扇顶部的山嘴,便于取水,农田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中下部或河流的阶地上,那里有较深厚的土壤利于种植和灌溉。
内陆干旱地区的村落建在洪积冲积扇的下尾有潜水溢出的绿洲地带。
早期城址选择平原地区的岗丘。
《管子·
乘马》: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
沉积相:
学会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
黄土堆积比较深厚,一般在山前或山脚;
河流洪泛堆积多卵石与粗细泥沙互层;
排干的湖泊沼泽沉积往往是黑灰色的淤泥。
分析人类遗迹所处的环境,自然生土与人类扰动层的区别。
水文学:
需要懂得河流的侵蚀、堆积循环理论,山区河谷的逐步侵蚀下切,平原地区的分层堆积,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制约关系。
了解河流从初期的顺直河道,发育成老年期的曲流,洪水期对曲流的裁弯取直,在新回春的顺直河道两侧出现牛轭湖现象,河流再进入下一个回次的循环。
对中国平原地区历史进程的理解离不开黄河、长江、淮河等众多平原河流水文地质史的了解。
沿海地带海侵、泻湖与中国历史上挖掘运河的关系。
现代地形图是了解地形地貌的工具,学会识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各种地形地貌在地形图上的标示,找寻人类活动的遗迹。
航空照片、彩红外遥感的判识。
航空遥感和地面探测相比较视野开阔,宏观探测可以减少或克服某些自然条件或人的因素造成的限制,提供大量定性及定量信息,许多是用地面常规探测手段难以发现的。
利用航空遥感解释并寻找历史遗迹国外已有尝试。
60年代在莱茵河谷地上空曾发现田野中有古代军营状图案,后经地面发掘证实确为罗马时期军营。
通过解释意大利波河河口地段的航片,找到了因河流泛滥在泥沙掩埋下的古城。
通过对地貌、土壤、植被多因子特征的测定并建立模数,以此解译大比例尺航片,在北美发现了地面已消失的城堡遗址位置及大量早期聚落遗址。
从空中观察可以对古代遗址和周围环境有一种整体的了解,避免以偏带全。
特别是古代城市遗址的调查,通过航空照片能够观察古城址的全貌,比在地面调查更有全局性。
处理被现代建筑或农田覆盖的古代遗址,则应该利用彩红外遥感技术,由于红外线遥感的穿透力很强,可以通过影像反映地下的情况。
尤其对含水多或少的地层能够在色彩上给以区别。
美国考古学者利用热红外等技术对含水量较敏感这一特征,发现了许多印地安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遗迹。
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筑有城墙,遥感影像上城垣轮廓呈规则的封闭形状,容易与其他地物标志相区别。
在彩红外航片中,绿色的植被呈红色、城墙呈灰绿色、坍塌部分呈灰白色、水泥或柏油路面显示浅灰白色,中国传统木构瓦屋呈现较深的斑块,对比鲜明,较易区分。
地物含水量多,图斑色调相对较暗。
夯土、护城壕、道路、各类建筑物由于含水量不同,其温度比也不同,尽管现代城市拓展后城墙拆除,从彩红外航片上仍可辨认。
航空照片与彩红外遥感技术引进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向现代科学技术的靠近。
田野考古与环境考古:
古遗址,通过对古文化地层堆积物的分析,能够判明当时人类是怎样一种生活环境,如:
湖水边缘、河流阶地、黄土台地、森林岗丘,中国早期定居农业文化产生的条件往往分布于河流阶地上的黄土台地。
对早期村落建造木屋树木种类的分析与现代林木分布的对比,能够判定早期人类砍伐树木的区域和搬运能力。
通过分析古人类遗址的排泄物与垃圾堆积,可以掌握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活动范围的大小,对气候的适应能力。
古城址,由于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城市建造的工具和设计思想有区别,通过观察了解城址选择的地形条件,能够判断城市的功能性质;
从城址的建筑形态,可以解释古代的政治制度;
测量分析夯土层的厚度与夯窝的大小,帮助判明城市建造的时代。
中国古代讲求风水堪舆,除去不合理的附会,实际上有许多适应自然环境的思想。
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
孢粉是指古代裸子植物的孢子和被子植物的花粉沉积在地层中,变成化石,经过采集、化学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构造和纹饰,通过统计分类,确定其沉积时代的古地理环境。
被子植物花粉为主,表示当时的气候环境是温暖潮湿;
松科花粉比较多,则反映冷湿的气候环境;
如果以旱生的草本植物为主,则可能是干旱的草原环境。
用孢粉分析检查早期文化地层中是否有禾本科的花粉,可以判断是否产生了原始农业。
通过古人类遗址堆积层的采样进行孢粉分析,能够对当时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解释。
尤其是文献缺乏的时期。
孢粉分析能够作出对地球表面气候、温度与降水,以世纪为分期的描述。
孢粉分析是解释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证据。
(在历史自然地理节分别举例)
第三节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简史
一.王朝时期的沿革地理
代表书目
《尚书·
禹贡》与胡渭《禹贡锥指》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的整体与区域观念
班固《汉书·
地理志》的体例与24史地理志,
《隋书·
地理志》对区域地理观的继承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乐史《太平寰宇记》
元、明、清《一统志》
郦道元《水经注》与杨守敬《水经注疏》、《水经注图》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罗洪先《广舆图》、《大清一统舆图》和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
二.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张相文(1866--1933)与“中国地学会”(1909,天津)和《地学杂志》(1910—1937)
顾颉刚(1893--1980)和“禹贡学会”(1934,北平)及《禹贡杂志》(1934—1937)
谭其骧,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图集》与历史人文地理
侯仁之,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北京历史地图集》与城市规划
史念海,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西安历史地图集》与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第四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著述与实践
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著述:
历史自然地理: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环境变迁研究》1-6,北京燕山出版社,
《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
历史人文地理:
葛剑雄:
《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
《中国移民史》,人民出版社,1998
周振鹤:
《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区域文化地理》,人民出版社,1997
辛德勇:
《中国古代交通地理与地理文献》,中华书局,1995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1-3,山东教育出版社
侯仁之: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王成祖:
《中国地理学史》上下,商务出版社,1986
曹婉茹: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8
陈桥驿:
《水经注研究》1-3,中华书局
中国古代地图学史:
李孝聪《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中国测绘史》,测绘出版社,1998
《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90
地图类:
《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
《北京历史地图集》1-2,北京人民出版社
《西安历史地图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山西历史地图集》,山西人民,1999
《广东历史地图集》,广东地图出版社,
《武汉历史地图集》,武汉地图出版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地图集》1-3,文物出版社
二.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功能
历史地理学,是新中国建立后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不断变化的角度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给予全新的阐释,由于它的参与解决了以往历史学、地理学、建筑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单一学科难以独立解决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覆盖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对于从整体上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对历史边界、中外关系、行政区划、地区差异、经济开发、社会变迁、文化区域、人口与移民、民族分布与迁移、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灾、国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够提供决策咨询。
在人类普遍关照未来,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涉及时间、空间和人类活动并跨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将能够发挥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可以填补历史气候、灾害等方面的空白,成为预测未来的主要依据。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人口庞大,文化丰富,拥有延续的浩繁史料和历史地理学的传统,既有可能、也有条件进行长时段的历史地理研究,可谓得天独厚。
中国历史地理学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探索,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一门既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人类作出独特贡献的学科。
目前(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学者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如下:
1.12卷本《中国历史地理学》(复旦大学主编)
2.《中国国家历史大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