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7351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文档格式.docx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文档格式.docx

针所不为,可能推之所宜。

因此,各种疗法均有它法所不能替代的长处。

《素问·

举痛论》“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又说明各种疗法也有短处。

拔罐疗法有以下特点:

(1)无创伤,无痛苦。

对畏惧针刺和注射的病人尤为适宜。

(2)安全、稳妥,疗效确切。

不经胃肠给药,不会损伤脾胃,无副作用,无个体特异性。

(3)不受任何条件、设备限制,或坐、或卧、或立,或屋内野外,随时随地可以施木。

(4)便于普及、推广,好学易懂,入门容易,方便群众和缺医少药地区。

(5)仅在采用药罐时需少量药材,且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药材资源。

3.拔罐疗法的作用及原理

.拔罐通过温热和机械负压刺激作用,可使身体局部充血,使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整机体的功能,消除病理因素,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1)局部调节作用

①负压作用

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

同时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②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组织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

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2)整体调节作用

拨罐法的整体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加上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任何疾病过程都是其整体性的反应,局部病理改变总是整体性疾病过程的一部分,属于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范畴,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祖国医学根据二者的辨证关系,通过局部治疗,由现象到本质使机体整体得到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即通过局部调整实现整体控制。

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

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

此外,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也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负压或加上温热作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功能,促进人体脏腑与气血等的协调,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昀后达到挟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其治疗机理离不开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

(3)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选用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不同的拔罐法也各有其特殊的作用。

如留罐主吸拔阴寒痼冷,故治疗风湿痹痛,可在局部留罐,以出现紫痕最为对症,可隔二、三日连续拔罐,至不出现紫痕为止;

闲罐主祛风疏筋,故治疗面瘫,可在面部闪罐,以宣通气血;

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

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

并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

循经走罐还能分别改善各经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

药罐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据用药不同,发挥的药效各异。

对于皮肤病,其药罐法的局部治疗作用就更为明显。

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为主;

刺络拔罐法以逐瘀化滞,解闭通结为主;

针罐结合则因选用的针法不同,可产生多种效应。

总之,因拔罐法具祛除寒湿、通经活络、减压止痛、振奋神经等功效,故治疗偏瘫,可在患侧背俞、夹脊及肢体,留罐或走罐,以通经活络。

治疗神经麻痹,可在神经循行部位排罐、走罐、闪罐,以振奋神经、宣通气血。

同时,虽然拔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如能与别的治法如温和灸、贴敷、按压等结合起来,那么临床作用和治疗效果必将大大加强,其应用范围也将大大扩展。

总之拔罐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二、背部经络及背俞穴

基于长期临床实践而逐渐形成的“经络学说”是中医治疗内、妇、儿、五官疾病的核心理论之一。

1.督脉分布部位

骨空论》: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

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难经·

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人属于脑。

经脉》: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取之所别也。

督脉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延孔”——当尿道口外端。

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会合于会阴,绕向肛门之后,它的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

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

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毗,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

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

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部,与女子相同。

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

督脉.起始于躯干昀下部的长强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督脉别络,名长强,挟脊旁上项,散布头上;

下当肩胛左右,分别走向足太阳经,深入贯膂。

实症,见脊强反折;

虚症,见头重、震掉。

取用其络穴。

【附】《奇经八脉考》: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

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

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谬、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瑞,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

督脉的分布部位和循行路线比较复杂。

据《内经》、《难经》所载,除主干外,尚有三条分支。

主干:

起于少腹内;

出于会阴都,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至龈交穴止。

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骶骨端与足少阴肾经在大腿内侧的主干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脉相会合,一起贯通脊内,出来属于肾脏。

第二支,从小腹内直上贯通脐窝,向上贯心,到达咽喉部与任脉和冲脉相会合,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目内毗,上行到前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

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2.督脉的功能与病证

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贯脊络肾通脑),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

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因此,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

其分支与任脉相通,故又可联络一身之阴。

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

阳气的功能特点:

生气通天论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得好:

“人之所以通体能温,由于阳气;

人之所以有活力,由于阳气;

五官五脏之所以变化无穷,亦无不由于阳气。

”“凡万物之生由于阳,非阳能死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他说出了人身之阳气,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过程;

而督脉在此则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人身任何部分阳气的变化,均与督脉阳气的变化有关,亦即督脉阳气的条达与充盈,是人类生命延续的根本保证,督脉作为阳气的统帅决定着人之生命的全过程,

督脉循行有二,一支“从肾贯脊”,另一支并膀胱之脉起于目内毗,行于脊,其主干则应位于脊椎即督脉“从肾贯脊”这一支,因这一支经脉一方面贯于脊椎内,另一方面又从属于人身先天之精气所生、所舍之肾脏,此二者决定了督脉贯脊这一支作为主干对人身健康所起的主导作用。

故《庄子·

养生主》中有若树之主干的人体大骨、中柱,对保全性命所起的关键作用的说法。

文中说: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脉要精微论》亦从物理的角度谈到它,不过在认识上还很原始。

文中谈到:

“背曲肩随,腑将坏矣;

转摇不能,肾将疲惫;

膝屈伸不能,行则楼附,肾将惫矣。

”它分别指出以胸部、腰部及整个背部为主因的形态上的异常改变,对于人体脏腑等功能的影响。

但因历史的局限性,古人未能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探索。

至少可以这样认为,有些疾病的产生,是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致脊椎某些部分(即节段)偏离正常位置的原因,使督脉气机不能条达,“不通则痛”,造成总督一身之阳的督脉正气不足,气机不畅,统摄无权,因而相应地使某些脏腑、经脉、气血的正常过程发生障碍,昀后导致各种各样的疾患。

3.足太阳膀胱经分布部位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变巅。

其支者:

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

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胴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

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

会百会)。

它的支脉:

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

从头顶人内络于脑(络却、玉枕;

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

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

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腘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

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盲俞、神堂、譩,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脚皆痛,小指不用。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

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像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腓肠肌像要裂开;

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腘窝、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功能障碍。

4.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

背俞》篇,载有五脏背俞穴名称和位置。

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

《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

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

督脉,一支贯脊属肾,另一支并膀胱之脉行于背面络肾,即督脉之气与膀胱经气是相通的。

背腑篇》云:

“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腑也”,它说明,按压太阳经的背俞穴可以治病祛邪,是与中行督脉经气相交合有关。

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

所以金代医家张洁古认为:

督脉“为阳脉之都纲”即是此意。

《素同·

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难经·

六十七难》说:

“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等,均说明背俞穴可治疗脏腑病证。

调节督脉和膀胱经可以调节脏腑的阴阳气血,引阳入阴,而达到阴平阳秘,为治本之法。

调脏腑之背俞穴,可调脏腑所秉权之功能而统调人体功能,即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

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

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萎及骨病等。

三、脊柱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

中枢部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部即周围神经系统,分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周围神经按分布,可区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周围神经有运动成分和感觉成分,分别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或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内脏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的传出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现代研究认为,背俞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

通过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可以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植物神经中枢,调整内脏功能,并经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背俞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

四、脏腑背俞排罐疗法

1.操作方法

令患者取俯卧位,根据患者的胖瘦、体质的强弱及部位选用大到小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沿患者脊柱两侧从颈椎到骶椎密排群拔(颈后发迹低者可剃发,以保证上颈部也可拔到),留罐5-10分钟。

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

2.理论依据

(1)拔罐理论:

因此,各种疗法均有其他疗法所不能替代的方面,拨罐疗法的负压作用使其在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独到之处。

举痛论》有“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的说法。

拔罐所产生的负压可使人体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和毛细血管破裂,产生瘀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使机体在自我调整中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并产生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从而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功能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经络理论:

人体背部主要经脉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

①督脉贯脊络肾通脑,总督诸阳而为阳脉之海。

人身任何部分阳气的变化,均与督脉阳气的变化有关,亦即督脉阳气的条达与充盈,是人类生命延缓的根本保证,督脉作为阳气的统帅决定着人之生命的全过程。

②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通过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阴病治阳),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病证。

(3)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理论:

背部区域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密切联系,其深层就是分布于脊柱两侧的交感神经节,对机体内脏、各系统及众多器官均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拔罐效应可以兴奋不同的神经纤维,产生多种生物电话动,一方面将冲动传至中枢的不同水平,经整合后再沿下行纤维传出,调节相关内脏组织的功能;

另一方面,可通过局部反射弧而发挥调节作用。

在这一系列的电活动传导过程中,还伴随着一些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等,这种作用往往是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调节来实现的。

(4)脊柱整体论: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一个由多椎体通过多关节构成的身体支柱,与周围的肌群协同发挥作用,维持着身体的平衡。

正面观脊柱位于人体冠状面的中线,不应有任何弯曲和倾斜。

侧面观,呈S形:

有颈前曲,胸后曲,腰前曲,骶后曲四个生理弯曲,其曲度之和应为零,如此,才能使重力均衡传递至下肢。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脊柱侧弯,由于脊柱负重力线的改变,除造成局部病变外,必然有其他脊柱相对的侧弯来平衡。

四个生理弯曲也遵循同样的原理,任何一条曲线曲度的改变必须由另外两条曲线成比例地对称的增加或减少其曲度来代偿。

根据生物力学,脊柱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其代偿机制的作用,一个部位的疼痛,势必会影响另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病理状态,可以是另一个部位疾病的病因。

所以,脊柱周围所附着的筋膜、韧带、肌肉等的病变是多发的、联合的,只是程度不同的联合的整体病变。

正如《素问·

刺腰痛》篇: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腰痛夹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XX欲僵仆”。

因此,脊柱周围软组织对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影响也是众多的,所影响的脏器、系统也不是单一的,也即经筋、经脉的瘀阻是多处的,对脏腑的影响也是众多的。

故此对脊柱两侧的整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5)脏腑相关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通过生克乘侮关系在生理上是相互关联,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疾病的发生则是各种原因使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如肝脏疾病,可以通过生克乘侮关系影响心脾肺肾,也可因心脾肺肾的疾病影响及肝而得病。

“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贯思想,《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曰: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难经·

七十七难》说: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

所谓治未病,不仅包括了未病先防,而且包括对非显性疾病的治疗。

所以,临床治疗应该从整体调理脏腑出发,恢复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注重传统医学的整体观、预防论,结合现代解剖学及神经生物学理论,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借助火罐这种手段,沿脊柱两侧密排群拔,使督脉顺畅、脏腑气机条达,机体内脏、各系统及众多器官的功能均得到调节,进而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

也就是说,通过脊柱两侧排罐以通其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平衡人体阴阳,恢复脏腑、经络本来功能,使其归真返朴,各司其职。

既有对单个脏腑的调整,又兼顾整体结构的调整,是祖国医学整体观的具体体现,更符合中医的整体性这一大特色。

3.适应范围

该疗法可以作为主要或辅助手段治疗各种疾病,尤其适用于治疗颈肩背腰痛以及脏腑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

目前应用治疗颈肩背腰痛、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症、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围绝经期综合征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4.创造性、先进性及特点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注重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预防论,结合了现代解剖学及神经生物学理论,可使脏腑气机条达,机体内脏、各系统及众多器官的功能均得到调节,进而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既有对单个脏腑的调整,又兼顾整体结构的调整。

经过多年临床观察,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是一种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且操作简便,收费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的自然疗法,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5.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禁忌证

①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白血病患者不宜。

②全身高度浮肿者、皮肤过敏或有溃疡破损者不宜。

③高热、抽搐、痉挛等证以及孕妇均须慎用。

(2)注意事项

①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

拔罐时火罐一定要吸紧肌肤,否则效果就差。

拔罐时手法要轻缓,以—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内,火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火罐。

④拔罐时要注意保暖,勿使患者受风寒,以免影响疗效。

⑤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