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27305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第三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原第三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原第三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原第三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原第三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第三章试题.docx

《马原第三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三章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第三章试题.docx

马原第三章试题

马原第三章试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A)

 

3.社会意识是(A)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4.社会意识是(A)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D)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

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D)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社会中各因素的总和

12.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

13.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

 

14.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C  )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1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C)

A.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A)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改变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2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C)

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道德属性

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精神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CD)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唯物史观D.唯心史观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

C.劳动者D.劳动工具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它们(ABCD)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表明(ACD)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表现在:

(ABC)

A.是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B.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D.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CD   )

A.人口因素B.民族构成

C.生产方式D.地理环境

7.社会基本矛盾(ABCD)

A.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B.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C.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D.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BCD)

A.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B.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C.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D.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9.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ABCD)

A.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B.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C.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坚力量

D.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任何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会成功

1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C.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D.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11.生产力是客观的,因为(AB)

A.它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

B.它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

C.它决定生产关系

D.它是被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物质力量

1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意思是说(BD)

A.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

C.它是生产力的独立的要素

D.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13.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这是因为(ABCD)

A.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

B.为研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C.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D.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14.“十五”规划的指导方针是:

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这一指导方针体现了(ACD)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生产的观点

C.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D.社会主义本质

15.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加上美国经济衰退,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

连法国总理若斯潘也感慨地说:

“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可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AD)

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执政党同反对党之间的矛盾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三、判断题(只判断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总是平衡的。

(╳)

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

4.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品的分配方式。

(╳)

5.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6.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

7.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

8.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

9.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它对人类社会是有利而无弊的。

(╳)

10.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

四、连线题

1.请根据选项之间的关系进行连线。

1-B,2-A,3-C

①阶级斗争是A.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B.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C.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请根据选项之间的关系进行连线。

1-C,2-A,3-B

①生产力发展是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B.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③科学技术革命是C.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七、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一: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

元/人)

年份

纯收入

占比

(0%)

占比

(0%)

占比

(0%)

占比

(0%)

2001

2366

772

1460

47

88

2002

2476

840

1488

51

98

2003

2622

919

1541

66

97

2004

2936

998

1746

77

116

上述表格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

材料二:

中宣部、文化部2005年12月14日在京召开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会。

大会中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

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

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1.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我国制定实行这些政策的哲学依据。

ABCD

2.试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谈谈我国怎样搞好社会主义改革。

正确的是ABCD

材料分析题

(二)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一:

孟轲说:

“民为贵.杜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

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三: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请回答:

 1.包含的历史观,正确的是

 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