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哲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7190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明哲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明哲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明哲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明哲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明哲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明哲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Word格式.docx

《2明哲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明哲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明哲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Word格式.docx

為“舉果勸樂生信分”,現種種神變,示種種莊嚴,顯示如來依正二報之莊嚴境界。

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得如來無邊境界神力,放眉間光,遍照十方。

一一塵中現無數佛,顯如來無邊境界神通之力。

一一毛孔現種種光明,一一光中現刹塵菩薩。

遍事刹塵諸佛,遍度刹塵眾生,廣現入不可說佛神變海,廣明行境。

這是顯示華嚴法界體性智悲自在無礙無盡之相,舉果勸樂生信,使眾生帶果行因。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經文展示華藏世界之莊嚴廣大微妙,光明清淨無礙、充遍法界之光明,實為絢爛華麗之莊嚴世界,皆系毗盧舍那佛之示現。

令眾生生信,生信之後,嚮往菩提,發菩提心,走正覺路。

所謂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就是為接引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文殊菩薩于此教導善財童子,發菩提心,踏上了漫長的參學之路,充滿堅定的信念。

以菩提心為因而修諸行,顯示心性含攝無量、緣起無盡、時空行願、大悲願心。

這裏實際上是用典型的榜樣來啟發、堅定我們的信念。

只要我們發菩提心、修普賢行願就一定可以證入法界緣起,了悟法界緣起,就可以通達諸法的真實相。

說明初發心菩薩之功德更加殊勝、博大,因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經文教導眾生樹立正信、發菩提心本身就是華嚴修習體系的重要方面。

二、信解行證的結構層次

佛教任何宗派修習佛法重視宗教實踐的,都必須經過信、解、行、證的過程。

佛在《華嚴經》中就包括了信、解、行、證的內容,體現了這樣的結構層次,也就是給了我們以“菩薩由凡夫發心到成妙覺佛果的階梯”,這就是華嚴的修習體系。

1、經文結構層次鮮明。

《華嚴經》分四個部分解釋了五周因果。

《八十華嚴》的四分(信、解、行、證四科)、五周(五種因果周遍)乃至整部華嚴七處九會、三十九品都體現了信、解、行、證四個部分:

一、信分,即初會所信因果周;

二、解分,即第二至第六會差別因果周及第七會平等因果周;

三、行分,即第八會成行因果周;

四,證分,即第九會證入因果周。

先明佛已經自在證入之果,後明善財童子證入法界之因,因此稱為證入因果。

經典這種“信、解、行、證”的結構安排,就是具體的修行次第。

例如:

十信法門,第二會普光殿文殊說六品,此依普光殿令者。

表妙信依普光本智而起。

寂照雙運、修證同時,無複漸次。

依擇法妙慧而住,成正覺也。

四、《問明品》者,明顯萬法,以示十信之解也。

意明業體本真,背覺故妄,依真起覺,是為“信”。

五、《淨行品》者,為十信之行也。

須依大願淨治塵勞,以成淨行,淨身口意,即獲一切勝妙功德,是為“行”。

六、《賢首品》者,明依十信法門。

發心修進,功德同佛等,示十信之證也。

解行相應,是為十信圓證。

2、內容銜接環環相扣。

《華嚴經》的內容可以用“境、行、果”三字來概括:

“境”指毗盧遮那佛所居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

“行”,以善財童子為例,說明修華嚴者要為獲取菩提而努力修證,精行不懈;

“果”指菩薩修行者根據努力程度而達到的“十地”位次乃至等妙二覺的果位。

佛說《華嚴經》的內容就是如此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展開的,形成修習體系。

華嚴所詮:

毗盧教主,為法身,以立體,直欲眾生見妙性而證法身。

文殊為信首,以起用,依智斷習,直欲眾生明妙心而證大智。

普賢發行,以示因,習盡智圓,直欲眾生翻塵勞而成妙行。

自十信開始,五位終結,最後見彌勒,以補處大士彌勒為果,直欲眾生離數取而趣補處。

一藏體要,華嚴體用因果,不離此四。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一念反照,滅塵合覺,則革凡入聖信猶反掌。

而自己毗盧、文殊、普賢、彌勒,當處圓現,真實不虛。

3、典型示範善逐步引入。

財童子為成就怫道,在文殊菩薩指點下,南遊l10個城市,參拜了53位名師,終於修成正果。

善財童子向諸位善知識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諸位善知識的回答從不同方面闡釋了華嚴的修習次第和不同修行法門。

善財童子具體經歷和體驗了菩薩種種階次的修學過程,這種示現為所有學佛修行者提供了如何具體完成這一菩薩修行階次的路線方法。

深入法界、隨順法界,華嚴的修習體系通過善財童子的具體修行過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這是小乘修法所不能比擬的。

以上可以看出《華嚴經》在結構和內容的安排上,這種導入時的表述可以使人更清楚地看到步步登高、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修習體系的。

對於大乘修行者來說,理論固然重要,而實踐體系要顯得尤為重要,其作用和意義就在於,不僅提出了成佛的目標,尤其為行者指明了依體起用證入法界理體的修行路徑。

三、階次鮮明的修行路線 

1、華嚴宗之修道階位有二門:

一、次第行布門,就是從“信、住、行、向、地”直到“等覺、妙覺”。

從淺至深,階位漸升,五十二位之差別因果。

賢首以小、始、終、頓、圓五教來統攝,歸納修行之程度階位不同。

其中“住、行、向、地、等”四十一位,又可以歸納為五位,即是:

“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前四位是“因”,後一位是“果”。

資糧加行二位,是初阿僧祇劫;

從通達位至七地終,是第二阿僧祇劫;

從第八地至第十地滿心,是第三阿僧祇劫。

時經三劫,行備八位,方證究竟圓滿的菩提大果,修道階位是多麼明瞭。

具體如“十住”者,由信證入。

生如來家,依無住智,永不退還。

一發心“住”創依正智,發菩提心乃至十灌頂“住”,成就十智,即當成佛。

“十行”,由歡喜行者開始,此“十行”正以十波羅蜜為本而無行不攝。

“十回向”,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

至此則以“十住”“、十行”所行功德,濟以悲願。

處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大悲廣濟,大智無著也。

稱性起用,真俗圓融、智悲不二,回向菩提實際,成一法界真自在法,融前三位成十地行。

“十地”之行,依眾生應化,無自化也,純是利他,為十聖位,故無自化。

此地以普光明智為體,通初徹末,功行已全,故名諸佛智地。

“等覺”位,超出十地。

表進修功成,迥超諸苦,常享法樂,其品名佛華。

初登佛地,繼此即是說佛果行。

“妙覺”位,自十信初因,曆五位法,修治惑習。

習盡智明,乃依此行,以成佛果。

明等覺因圓,明妙覺果滿。

十信因行與此果行都是顯示修華嚴行,初依普光本智起信,而曆位升進,至行周果滿。

本始不二,三世一念,初後不遷,乃與不動智佛相應,而證不滅不生法界極果,這就是華嚴修習體系的大旨。

二、圓融相攝門。

圓融相攝就是以性理融事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得一位即得一切位。

此是圓頓的修法。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真法界、萬法唯心”,多麼圓融,此不贅述。

特別是《十地品》講菩薩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十個階段。

從樹立佛教信仰開始,按逐步學習和實踐各種法門,並以此教化眾生,在積累個人修行功德的同時提高拯救眾生的能力,最後達到與法身契合的佛的境界。

其中各階位學什麼、修什麼、斷什麼、證什麼,目標清楚明確,具體如何學、如何修、如何斷、如何證,更是內容具體,階次鮮明,對其他派系影響巨大。

這種完整的修習體系乃是其他宗派所不能及的。

2、賢首以“小、始、終、頓、圓”五教來統攝一代教法,歸納各宗派修行程度階位的不同。

小乘教的修道,斷盡了三界見、修二惑,證得了阿羅漢位四種。

然後回小向大,這是“因實開權”的方便,終究要“開權顯實、匯三歸一”,所謂設的“回心教”。

關於“直進教”有菩薩之五十一位說,即“十信’乃至”十地”及佛果。

至於“終教”,則立四十一位,除”十信”。

“頓教”則談“一念不生即佛”,離行位差別相,不立階位。

“圓教”唯依分段身而至”十地”,圓教者攝前諸教五教,是為“同教”說,是見聞、解行而證得佛果菩提。

從法門講,有八萬四千。

從究竟目標講,歸元無二路。

華嚴的判教不僅從理論上融攝了各層次教派,也把個層次教派修法納入了華嚴修習體系。

這一菩薩修行的路線清楚規劃了修法應有目標。

學法要有程式,即是從淺至深,層次曆然。

經文把大乘菩薩行者自發菩提心,而曆訪善知識,承受教法,法隨法行,以至得悟之經過,描繪的清清楚楚。

使人對從如何發心直至成佛的過程一目了然。

可謂是非常地道而完整的修行體系。

四、圓融無礙的實踐觀法

華嚴歷代祖師十分重視觀法實修,各位祖師均有建樹,逐步完善。

1、如依四法界說立“觀門”,認為全宇宙系統一于一心,若由現象與本體觀察之,則可別為四種層次:

(1)事法界,指差別之現象界。

此稱情計之境,雖有而非實。

(2)理法界,指平等之本體界。

即無盡事法,同一理性。

萬物,本體皆為真如,平等而無差別。

此現象之共性,皆為空性;

然此境界尚未顯真如妙用,故並不完全。

(3)理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之關係。

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由此顯出理與事互融無礙之法界,然尚非佛智之最高認識。

(4)事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本身之絕對不可思議。

即一切諸法皆有體有用,雖各隨因緣而起,各守其自性,其力用互相交涉,自在無礙而無盡,故稱事事無礙、重重無盡,又作無盡法界。

  如何使眾生認識“四法界”,悟入“一真法界”。

而為立“法界三觀”。

即:

  ⑴“真空觀”。

簡別妄情以顯真性,而歸於平等之空性,泯滅妄情所見之事相,而彰顯真空之妙體。

⑵“理事無礙觀”。

即觀萬象差別之事法與平等無差之理性,鎔融相涉而無礙自在。

亦即觀真如性起萬法,而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

  ⑶“周遍含容觀”。

真如之性乃一味平等而不可分取,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

故一與多相互融無礙,大小相含,互攝互容而又無盡。

上述所觀三境,雖同于一心法界,但因能觀之智的深淺不同,境界有別。

  這是華嚴修法的特色,特別著重觀行法門,並且還認為非經由觀門,則無法入法界;

要入法界,就必須瞭解“心境合目”的道理,方能悟入“一真法界”。

2、為融攝方便,杜順和尚從教理的研究,確定觀門的實踐法則。

將教理融攝於宗教履行的途徑,提出了“五教止觀”五種觀門,成為華嚴五教的根據。

大師于禪定中親身之所體悟。

“五教止觀”是悟入一真法界的門徑,由淺入深,以實踐的觀法體現華嚴玄旨:

(1)“法有我無門”,以小乘界分別觀,來破我執證我空的觀法。

(2)“生即無生門”,以無生觀與無相觀來證明法無自性,皆由相生,此即大乘始教所證之人法二空。

(3)“事理圓融門”,此為大乘終教,雙離兩失,頓絕百非,見心無寄,而成事理圓融之觀法。

(4)“語觀雙絕門”,所謂:

“寄無言之言,顯絕言之理。

”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境界。

大乘頓教觀法。

(5)“華嚴三昧門”,如《妄盡還源觀》所說,華嚴三昧,是法界之圓明自在之用。

是華嚴別教的世界觀。

3、《華嚴》中介紹的其他修法,

⑴彌勒菩薩說有十種,即:

“菩提心、正直心、安住諸地、出生大願、大悲、真實觀法、摩訶衍(大乘)、教化眾生、智慧方便、隨順諸法”等十種。

(亦是修法)

⑵十大願王所述內容已經成為各宗共修的內容。

⑶《入法界品》中上有雲:

“貪欲多者教不淨觀,瞋恚多者教慈心觀,愚癡多者教法相觀”。

此即凡患有貪瞋癡三毒之病者,教以修持不淨觀、慈心觀、法相觀。

⑷《淨行品》中念念不忘眾生、時時都在修習之中的各項,至今仍為禪門每日常課。

《梵行品》中:

若身業是梵行者,當知身四威儀則為梵行。

左右顧盼,舉足下足,即不論任何動作,皆須為清淨之行。

華嚴中提倡“由聞、思、修入三摩地”,經文還提到由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由觀照而證入實相般若,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等等。

請看,華嚴中哪里不是修法?

五、精進不懈的修習典範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從文殊師利菩薩發現善財童子開始,而指導他發心參學,直到以參拜普賢菩薩為證入法界的象徵。

在各位善知識的指點下,指明了層層遞進的階梯,勾勒出《華嚴經》修習思想的形象化圖解。

深入法界、隨順法界。

“游心清淨法界,所行饒益諸羣生,”可以看作其修習實踐的綱領。

以善財童子為榜樣體現出的意義是:

  第一,學佛的人要依止善知識,要廣學多聞。

經歷了一百一十城,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十三參。

如十住,德雲比丘示寂用不二;

十行,善見比丘於示妙行無住;

十向,鬻香長者示智悲圓融;

十地,主當春生夜神,示長養大悲;

十一地,摩耶夫人示悲終智現;

最後,在彌勒樓閣,一彈指間頓示十方法界無盡事相。

從微至著,皆欲默體。

經過這些善知識的教導,就是要有實踐體驗,不涉言詮。

  第二,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都要學習。

善慧地菩薩得四無礙解,首先就是法無礙解,即是通達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五明都要通達。

善財遍參五十三知識法門,五十表五位各十波羅蜜。

三即文殊、普賢、彌勒,為五位中智行因果各遍五位,一一法中為體用也。

第三、發菩提心知難而進,爲法忘軀不辭厭倦,不怕艱苦分分斷障、分分證真,一直到等覺進入妙覺,證得毗盧遮那的果體。

經文讚揚善財發菩提心的內容多達二百二十一條比喻。

所托善財南游,始于古佛道場,遍曆百城知識,終於圓契彌勒、文殊、普賢之道,意在總括三世佛境因果,為一時一際一真法界。

以顯人人本有妙德,一切具足、圓融自在,是為忘修絕證、佛果常道。

  第四、善財童子的行為告訴我們,他的實踐本身就體現了華嚴修習體系。

他所參學的善知識,從文殊菩薩至第四十一位善知識,表寄位修行之相。

即將最初之文殊菩薩配以十信行,後四十善知識配以三賢十聖位,表述階位差別之緣,同入實相之理,親證妙覺。

第五十三位善知識彌勒菩表一生補處之正因。

第五十四位再參文殊菩薩,表智照無二之相,蓋初參文殊表信智,再參文殊表證智,此與本智冥合無二相。

最後第五十五位參訪普賢菩薩,表顯因廣大之相。

按善財童子既達智證無二,故言亡慮絕,觸物皆適,法法全真,依正渾融,重重無盡,舉一法即是圓因,一切諸法皆亦爾,是即普賢廣大之境界,故名顯因廣大相。

這樣,善財童子便達到了因果圓融的完滿境界。

 

第五、善財童子奔走各地尋訪善知識求取成佛之道的修行歷程,對參學、參訪風氣的興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一位堪稱修行楷模的佛教青年形象,為後學提供了修習的經驗和模式,深得中國佛教徒的喜愛。

至於善財童子經過參訪五十二位善知識而後獲得的果位,成為廣大佛教徒歷來效法的榜樣。

六、人間佛教的圓滿旨歸

1、修習不離世間,善財童子曆訪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羅門、長者、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聽受種種法門,皆在人間,終至普賢菩薩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五十三參,代表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

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是能夠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於佛道者,均可稱為善知識。

這樣的編排更是明確體現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有很深遠的意義。

華嚴的宗趣就是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為宗趣。

《入法界品》是整部《華嚴經》的畫龍點睛之筆。

“深入法界、隨順法界”,《華嚴經》的核心旨趣人間佛教在此得到了昇華。

2、“入法界”的意旨有三層含義:

第一,“法界”為佛性之義,也就是“一心法界”或“一真法界”,所以“入法界”就是開發自己所蘊含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使其如其所是的顯現出來。

第二,“法界”是諸法的理體,諸佛所證的境界。

“法界”既然是“佛之世界”及其“眾生之世間”,因此,“入法界”也就是游心于諸佛世界以及深入眾生所在之世間,從證入佛境角度言之,所謂生活即佛法,法界即人間。

以入佛法界妙莊嚴海是謂圓彰法界,依此證入,故名入法界品。

文殊童子從善住閣出,與無量同行菩薩及常隨侍神天龍八部詣佛作禮,辭退南行,往於人間。

於此說法界品者,示不離人間即佛法界也。

3、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經雲,“若修此法,則能成熟一切眾生,隨順無上菩提,成滿普賢行海。

”.從“性起“角度看,我們修持的時候是“全性起修”,不管是禮拜、讚歎、懺悔,發願、回向皆為做到三業清淨;

在世俗的一切事都在行方便事,與佛心相應,這就是普賢行願。

普賢行願心胸廣大,沒有執著、沒有障礙,二諦融通,就可以見到妙明真心,見到諸法性空、證得真如的境界。

修行與現實相結合,起心、動念,行住坐臥,一切都念到眾生。

祈求眾生福利,如自己份內事,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事事無礙的圓融境界,也是修學華嚴法門的行者最高的理想。

這就是生活中的佛法,這是華嚴修習體系的核心思想。

聞佛所說,學佛所行,如佛所證。

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實現人間佛教、人生佛教,乃是華嚴修習體系之落腳點和歸宿。

我們可依之為創立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作出自己積極的貢獻。

關於一些認為華嚴有教無觀、缺乏修法的認識,有可能是感覺小乘數息觀,不淨觀等更為具體,易於操作;

而大乘實相觀是以哲學理論為基礎,帶來不易把握的結果。

可是大乘實相觀,如空觀以緣起理論為基礎,五重唯識觀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哲學基礎。

儘管它們以哲學理論為基礎,但仍不失為是一種修習實踐。

佛陀為指示眾生解脫之道,破除妄想、執著,設置不同的法門,皆是應機對治,殊途同歸。

華嚴是根本大法,如果說華嚴缺少觀法,沒有修習體系,豈不是佛教一切宗派都沒有修習體系了嗎?

參考資料:

⑴高振農釋譯:

《華嚴經》,臺灣:

佛光出版社,1996 

年。

⑵呂澄: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

中華書局,1979 

⑶《華嚴思想》(中村元撰)李世傑譯,臺灣:

法爾出版社,1989 

⑷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灣:

正聞出版社,1989 

年第 

版。

⑸臺灣華嚴蓮社賢度法師《華嚴學講義》中國宗教出版社,2008年。

⑹重慶佛學院惟賢法師《華嚴要義》內部講座資料。

⑺[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九,《大正藏》卷十,

⑻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大正藏》卷三五,

⑼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四,《大正藏》卷三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