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6281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偏向一侧,染色质呈块状,位于核膜下方,形如“车轮状”。

胞质丰富,含大量平行排列的RER,合成和分泌抗体。

(4)肥大细胞:

圆或卵圆形,胞浆中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合成分泌组织胺、白三烯、肝素等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5)脂肪细胞:

体积大,多边形或球形,胞质中含脂滴,核被挤至边缘。

标本上,脂滴溶解呈空泡状。

合成、储存脂肪

(6)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7)白细胞

纤维

(1)胶原纤维:

波浪状,交织成网的结构,粗细不等。

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差。

(2)弹性纤维:

纤维较细,分支交织呈网,特殊染色可将其染为紫蓝色或棕褐色。

富于弹性、韧性差。

(3)网状纤维:

AgNO3染色为黑色,称嗜银纤维,构成组织网状支架。

3骨骼肌,光镜结构:

细胞呈长圆柱状,长约1~40mm,直径10~100m;

几十个至数百个扁椭圆形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

纵切面上可见肌原纤维和周期性横纹。

肌节,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由1/2明带+1暗带+1/2明带构成。

电镜结构:

肌原纤维,1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分子构成,中央借M线固定,两端游离.2细肌丝:

(1)肌动蛋白球形单体,构成双链

(2)原肌球蛋白短双股螺旋多肽链(3)肌原蛋白由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TnT:

附着于原肌球蛋白TnC:

与钙离子结合TnI:

抑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

2横小管(T小管)。

T小管(红色示意):

肌膜向内凹陷形成,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明、暗带交界处,细小,将冲动传向细胞内。

3肌浆网(L小管)T小管(红色示意):

心肌1、光镜结构:

细胞呈短柱状,有分支互相吻合,1~2个细胞核,位于中央,肌原纤维、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

细胞间有与细胞长轴垂直的阶梯状结构(润盘)。

2、电镜结构;

(1)肌原纤维不如骨骼肌明显(2)横小管位于Z线,粗大(3)肌浆网和终池不发达(4)润盘

两个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

纵向上有缝隙连接,传递信息电冲动;

横向上有中间连接、桥粒,使细胞能牢固连接起

4微绒毛:

细胞表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表面为细胞膜,中轴为纵形的微丝,扩大表面积,与细胞的吸收功能有关

纤毛:

细胞表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突起,由纵形排列的9+2微管组成,具有摆动功能。

内皮:

在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

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

肌原纤维:

1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分子构成,中央借M线固定,两端游离

2细肌丝

(1)肌动蛋白:

球形单体,构成双链

(2)原肌球蛋白:

短双股螺旋多肽链

(3)肌原蛋白:

由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

TnT:

肌节:

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由1/2明带+1暗带+1/2明带构成。

横小管(T小管):

润盘:

纵向上有缝隙连接,传递信息和电冲动;

横向上有中间连接、桥粒,使细胞能牢固连接起。

三联体?

第三章运动系统

1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126块)。

骨的形状:

1长骨2短骨3扁骨4不规则骨

2骨连接:

1、直接连结(

(1)纤维连结:

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或韧带相连,包括颅骨之间的缝、骨与骨之间的韧带或骨间膜等。

(2)软骨连结:

两骨之间借软骨相连,如椎间盘、耻骨联合等,有轻微的运动,起缓冲作用。

(3)骨性连结:

两骨间借骨组织相连,如骶椎骨之间的融合、颅骨缝的骨化等,不能产生运动。

)2、间接连结-关节

3关节的结构(1关节面:

相邻两骨的接触面:

一凹(关节窝)一凸(关节头)关节软骨(光滑有弹性,附有少量滑液,可缓冲振荡,减少摩擦。

)2关节囊:

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囊,两端附于关节面以外的骨面,与骨膜续连,包裹密闭关节腔,起保护作用。

外层(纤维层):

厚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局部形成韧带。

内层(滑膜层):

薄而光滑的疏松结缔组织,富含毛细血管,分泌滑液,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

3关节腔:

关节囊内两关节面之间密封的腔隙,内含有少量的滑液,呈负压,使相邻关节软骨面紧密相连,维持关节的稳定性。

关节的辅助结构:

(1)韧带:

连结相邻两骨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可防止关节过度活动,有助关节的稳定。

(2)关节盘:

位于两关节面间的纤维软骨,分隔关节腔,可减缓冲力,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及运动方向。

如膝关节的内外侧半月板。

(3)关节唇:

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加深关节窝,稳定关节。

4脊柱的构成:

24块椎骨:

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

1块骶骨(5个骶椎融合);

1块尾骨(4个尾椎融合)脊柱的功能:

支持:

承受体重;

保护:

为中轴骨;

运动:

屈、伸、侧屈、旋转、环转

胸廓的构成:

12对肋的前端连有肋软骨。

第1对肋软骨与胸骨直接相连,

2-7对肋软骨与胸骨形成胸肋关节;

8-10对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弓形结构(肋弓);

11、12对肋软骨前端游离(浮肋)

胸廓的作用:

保护和支持脏器、参与呼吸运动。

5肌肉的形态学分类:

1长肌2短肌3阔肌4轮匝肌

6肌肉的结构:

1肌腹:

主要由肌纤维组成2肌腱:

位于肌腹两端,附于骨骼。

由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无收缩能力。

肌肉的辅助装置:

1筋膜(浅筋膜:

即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包被全身,起保护作用。

深筋膜:

位于浅筋膜深面的致密结缔组织,包裹并深入肌群之间,附着于骨上,保护肌免受摩擦,使肌能单独活动。

7膈:

位置:

分隔胸腹腔,呈向上的穹隆状的扁阔肌,构成胸腔的底部和腹腔的顶部。

组成:

外部以肌束起于胸廓下口周缘及腰椎前面,周围为肌性部,由四周向中央移行,止于中心腱。

作用:

收缩时,穹窿下降助吸气松弛时,穹窿上升助呼气。

膈有三个裂孔:

主动脉裂孔:

平12胸椎,有主动脉、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

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平10胸椎,有食管、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裂孔:

位于中心腱内,平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

8骨单位:

长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由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构成的长圆筒状结构,与长骨骨干平行。

中央管含血管、神经等。

椎间盘:

相邻锥体之间的纤维软骨。

功能:

缓冲震荡、增加运动幅度。

足弓:

组成跗骨(7块)+跖骨(5块)+韧带

特点:

构成人体的弹性“三角架”,体重通过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后分配,保证站立的稳定性;

行走、弹跳时发挥弹性功能,缓冲地面的反作用力对脑和脏器的震荡;

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免受压迫;

足弓的维持靠韧带、肌腱。

浅筋膜:

第四章消化系统

1消化管:

1粘膜层2粘膜下层3肌层4外膜

2小肠消化吸收的结构:

1十二指肠2空肠3回肠

3内脏:

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的器官的总称。

小肠绒毛:

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结缔组织;

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神经、平滑肌

咽峡:

口腔与咽的分界,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

窦周隙:

血窦内皮和肝细胞之间的间隙,含血浆,肝细胞的微绒毛浸入其中,含储脂细胞(储存VitA)。

胰岛:

是位于胰腺外分泌部之间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约有100万~200万个。

主要由A、B、D三种细胞构成,分别产生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生长抑素,参与血糖浓度调节。

上消化道:

十二指肠以上部分

下消化道:

空肠以下的部分。

粘液一碳酸氢盐屏障:

胃粘膜表面的凝胶状,主要由不可溶性粘液构成(含大量HCO3-)。

粘液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高浓度HCO3-使局部pH为7,既抑制了酶的活性,可中和H+形成H2CO3,后者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H2O和CO2。

此外,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使胃能及时修复损伤。

4肝小叶的结构:

(1)中央静脉:

小静脉,管壁不完整,有血窦开口。

(2)肝板(肝索):

肝细胞形成的条索(3)肝血窦:

肝索间的间隙,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开口于中央静脉,内含巨噬细胞(Kuffercell)。

(4)窦周隙血窦内皮和肝细胞之间的间隙,含血浆,肝细胞的微绒毛浸入其中,含储脂细胞(储存VitA)。

第五章呼吸系统

1肺泡:

I型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构成气体交换的屏障。

II型肺泡细胞:

立方形或球形,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

2气血屏障:

肺泡内气体和血液内的气体交换经过的结构。

(包括

(1)肺泡腔面的表面活性物质

(2)I型细胞及基膜(3)肺泡隔的结缔组织(4)连续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

肺泡隔:

相邻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主要含以下成分:

(1)毛细血管:

保证外界气体与血液间的交换

(2)弹性纤维:

保持肺泡较好的扩展性和弹性性(3)巨噬细胞:

吞噬灰尘和异物。

上呼吸道:

鼻、咽、喉。

下呼吸道:

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

3左主支气管:

细长,走行较倾斜,有7-8个软骨

右主支气管:

粗短,走行较直,有3-4个软骨环

第六章泌尿系统

1肾位置与形态:

肾是实质性器官,位于腹后壁,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肾外形似蚕豆,新鲜时呈红褐色。

表面光滑,外侧缘凸隆,内侧缘中央的凹陷。

左肾位于T11下缘至L2~L3之间,右肾位于T12上缘与L3上缘之间。

2肾的被膜:

(1)纤维囊:

肾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

(2)肾脂肪囊:

纤维囊外面的脂肪层。

(3)肾筋膜:

肾脂肪囊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在肾下方开放,内有输尿管通过

3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肾小体(血管球,肾小囊)2肾小管【

(1)近端小管(曲部,直部)

(2)细段(3)远端小管(直部,曲部)】

4滤过屏障:

血液进入肾小囊腔所经过的结构,具有选择性的通透作用。

a.有孔内皮b.基膜c.足细胞裂孔膜

第七章循环系统

1心脏的外形:

圆锥形,重约250~350g。

心的长轴与身体正中线约成45°

外形分为心尖、心底、两面、三缘和三条沟;

心腔的分隔:

(1)、左心房:

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

左心耳:

左心房向左前方的锥形突起。

心腔面光滑。

入口:

左肺静脉口(2个),右肺静脉口(2个),出口:

左房室口(二尖瓣);

(2)、左心室:

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近似倒的圆锥形。

左房室口(二尖瓣环)。

出口:

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主要结构:

二尖瓣:

前尖瓣、后尖瓣;

乳头肌:

前、后2组;

腱索:

结缔组织,连接瓣膜和乳头肌。

(3)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上部。

右心耳:

右心房前壁向前内侧的锥形突起;

梳状肌:

心房肌的突起;

卵圆窝:

房间隔的凹陷;

入口:

上腔静脉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

右房室口(三尖瓣)。

(4)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呈倒三棱锥体形

右房室口(三尖瓣);

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三尖瓣:

心内膜(前、后、内侧);

心室肌的隆起(前、后、内侧);

结缔组织;

2心脏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瓣膜

位置

作用

二尖瓣

左房室口

防止血液由左心室返回左心房

三尖瓣

右房室口

防止血液由右心室返回右心房

主动脉瓣

主动脉口

防止血液由主动脉返回左心室

肺动脉瓣

肺动脉口

防止血液由肺动脉返回右心室

3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1)窦房结:

正常的起搏点(50~90次/min),位于上腔静脉根部的心外膜内。

(2)房室结:

潜在起搏点(40~60次/min),位于房间隔下部,右房室口与冠状窦口之间的心内膜下。

(3)房室束(His束):

三级起搏点(15~40次/min),在室间隔分成左、右束支,沿心室内膜下行。

(4)浦肯野纤维:

分布于心室肌。

4血管吻合的种类:

(1)动脉间吻合;

定义:

两条或以上的动脉互相连通;

分布:

在体内血流波动性较大或容易受压的部位和器官,构成动脉网或动脉弓;

保证局部血液供应或缩短循环途径,起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2)静脉间的吻合;

两条或以上的静脉互相连通

静脉之间的吻合丰富,可以形成静脉网,或在器官容量变化较大的脏器周围或壁内形成静脉丛;

保证当脏器扩大或受挤压时血流的畅通。

(3)动静脉间吻合;

直接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

主要在手指、脚趾、鼻、唇等处;

缩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液流量,提高静脉压和调节体温。

(4)侧支吻合;

动脉主干在行程中发出侧支,不同高度的侧支彼此吻合。

当主干阻塞时,侧支增粗,血液经侧支吻合到达阻塞以下的血管主干,使阻塞区血液得到代偿恢复。

5毛细血管的分类:

(1)连续性毛细血管:

胞质内含许多吞饮小泡,是进行物质转运的主要结构;

内皮连续,基膜完整;

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联接;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神经系统;

(2)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上有贯穿胞质的小孔,是物质转运的主要结构,孔上可有隔膜;

吞饮小泡少,基膜连续;

分布在胃肠粘膜、内分泌腺、肾血管球。

(3)血窦(窦状毛细血管):

腔大、形状不规则;

内皮有孔,无隔膜,内皮较大;

基膜不连续或缺失;

分布在肝、脾、骨髓、内分泌腺;

6消化管道: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等);

十二指肠以上部分;

空肠以下的部分;

呼吸管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分支;

鼻、咽、喉;

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

血管壁:

(1)内皮(1-2个内皮细胞);

(2)基膜;

(3)周细胞;

7体循环:

体循环中,血液把O2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处,把组织代谢产生的CO2和代谢产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

肺循环:

肺循环中,血液中的CO2经肺泡排出体外,而吸入肺内的O2则经肺泡进入血液。

冠状循环:

心脏的血液供应;

心脏血供来自左右冠状动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其活动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毛细血管:

(1)连接动、静脉之间;

(2)管径细,约8~10μm,管壁薄;

(3)分布广泛,相互吻合成毛细血管网;

(4)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静脉瓣:

管径>

2mm的静脉,内膜凸向腔内形成半月形瓣膜,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防止血液倒流。

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第八章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

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和突起集中部位;

(2)皮质:

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3)神经核:

皮质外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

(4)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

(5)髓质:

大、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

(6)纤维束:

白质中起止行程、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的集合体;

(7)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集中在一起;

(8)神经节: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

2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

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变细呈圆锥状,成人的脊髓末端达L1下缘(新生儿达L3平面)。

脊髓长约42~45cm,占据椎管的上2/3。

脊髓末端变细(脊髓圆锥),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终丝。

3脊髓的功能:

(1)神经传导的中继站:

在脑各级中枢控制和调节下,通过上、下行纤维束来完成其传导感觉和运动的功能。

(2)初级反射中枢:

通过脊神经前、后根,脊髓灰质和固有束完成脊髓的反射功能,即脊髓节段内的反射和节段间的反射。

(例如躯体反射,内脏反射);

脑干的功能:

(1)调节肌张力;

(2)调节内脏活动:

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

(3)网状上行激动系统:

维持警觉性,使大脑皮质处于适合刺激的最佳状态;

小脑的功能:

(1)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传入,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束的传入冲动,控制和调节运动中的肌张力,维持姿势。

(3)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皮质、脑桥的纤维,控制和协调上、下肢精细运动(运动方向、力量、限度和范围);

间脑的功能:

间脑背部的一对卵圆形灰质块,是皮层下感觉中枢;

大脑的功能:

4主要脑神经的功能:

5内囊:

位于左右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是大脑皮质与下级中枢联系的“交通要道”,呈向外开放的“〉〈”形结构。

前肢:

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丘脑前辐射。

膝部:

有皮质核束(运动区头面部代表区到脑干);

后肢:

背丘脑与豆状核之间,有皮质脊髓束(运动传导束)、丘脑中央辐(躯干四肢的浅、深感觉)、丘脑后辐射(视觉、听觉传导束)。

内囊损伤出现“三偏症”(偏身感觉丧失、偏瘫、偏盲)

6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投射特点:

位于中央后回(3、2、1区)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1上下颠倒,头部正立;

②左右交叉;

③投射范围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

运动区的投射特点:

位于中央前回(4区)和中央旁小叶前部(6区);

②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

③投射范围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7感觉传导通路的特点:

①一般有三个神经元;

第一级位于外周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

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

第三级位于丘脑

②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丘脑和内囊,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

8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1)躯干四肢痛、温、触觉传导通路(脊髓丘系);

(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三叉丘系);

(3)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内侧丘系);

(4)视觉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的组成:

锥体系:

锥体系是指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经延髓锥体到达脊髓的传导束,由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

9中枢神经系统内左右交叉的纤维传导束有哪些?

交叉的部位?

10脊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脊柱长度的关系:

脊髓外形上无明显节段,但每对脊神经附着范围的脊髓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8个颈节(C);

12个胸节(T);

5个腰节(L);

5个骶节(S);

1个尾节(Co);

共有31个脊髓节段;

马尾的位置:

腰、骶、尾部脊神经前根和后根在椎管内下行,到达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

马尾:

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

临床穿刺部位:

L3~L4,L4~L5之间。

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内除脑神经核、界线明确的非脑神经核和上下行纤维束外,脑干中央区的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网眼内有大小不等的神经元。

小脑扁桃体:

α运动神经元:

前角内有调节和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轴突组成脊神经前根。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