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502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岩土工程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岩土工程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岩土工程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岩土工程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师文档格式.docx

《岩土工程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土工程师文档格式.docx

近年来我国岩土工程原位测试与现场监控技术有长足进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在测试仪器和方法,理论分析,成果应用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要发展如下:

1、土体原位测试中,旁压试验仪器的改进,静力触探技术的发展。

2、岩体变形试验中,采用大面积(d=1.0m)中心孔柔性承压板法和钻孔弹模计(可测100m厚度内岩体变形)。

3、岩体剪切试验中,发展了现场三轴试验技术。

研究岩体三维状态下的变形、破坏机制及强度特征,并相应发展了三维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相结合进行岩体强度预测。

4、岩体应力测试技术,在测试元件和套钻技术(应力解除法)有很多发展。

水电部门进行了声发射法(刻槽)和应力解除法的对比研究,取得进展。

声波法可用于测定岩体历史上受过最大地应力值,而应力解除法是测定现存应力值。

5、钻孔压水实验方法,由原来的前苏联压水试验体系向国际通用压水试验方法改进,采用Lugeon(刘让或吕荣)单位体制。

此外,还研究了一些特殊的压水试验方法,如:

多孔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四)、土体原位测试的优缺点

土体原位测试一般是指在岩土工程勘察现场,在不扰动或基本不扰动土层的

情况下对土层进行测试,以获得所测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划分土层的一种

土工勘测技术。

它是一项自成体系的试验科学,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占有重要位置。

这是因为它与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的传统方法比较起来,具有下列

明显优点:

(1)可在拟建工程场地进行测试,毋需取样,避免了因钻探取样所带来的一系列困

难和问题,如原状样扰动问题等。

(2)原位测试所涉及的土尺寸较室内试验样品要大得多,因而更能反映土的宏观结

构如裂隙等)对土的性质的影响。

(五)、土体原位测试技术的种类

土体原位测试方法很多,可以归纳为下列两类:

(1)土层剖面测试法。

它主要包括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扁铲松胀仪试验及波

速法等。

土层剖面测试法具有可连续进行、快速经济的优点。

(2)专门测试法。

它主要包括载荷试验、旁压试验、标准贯入实验、抽水和注水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

土的专门测试法可得到土层中关键部位土的各种工程性质指标,精度高,测试成果可直接供设计部门使用。

其精度超过室内试验的成果

二 

、载荷试验

载荷试验可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土: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埋深等于或大于3m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土;

螺旋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土或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土。

载荷试验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每个场地不宜少于3个,当场地内岩土体不均时,应适当增加。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应布置在基础底面标高处。

1、载荷试验的技术要求

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坑宽度或直径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井直径应等于承压板直径;

当试井直径大于承压板直径时,紧靠承压板周围土的高度不应小于承压板直径;

2)试坑或试井底的岩土应避免扰动,保持其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并在承压板下铺设不超过20mm的砂垫层找平,尽快安装试验设备;

螺旋板头人土时,应按每转一圈下人一个螺距进行操作,减少对土的扰动;

3)载荷试验宜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根据土的软硬或岩体裂隙密度选用合适的尺寸;

土的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对软土和粒径较大的填土不应小于0.5㎡;

土的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承压板面积宜选用0.5㎡;

岩石载荷试验承压板的面积不宜小于0.07㎡。

4)载荷试验加荷方式应采用分级维持荷载沉降相对稳定法(常规慢速法);

有地区经验时,可采用分级加荷沉降非稳定法(快速法)或等沉速率法;

加荷等级宜取10~12级,并不应少于8级,荷载量测精度不应低于最大荷载的±

1%。

5)承压板的沉降可采用百分表或电测位移计量测,其精度不应低于±

0.01mm;

6)对慢速法,当试验对象为土体时,每级荷载施加后,间隔5min、5min、10min、15min、15min测读一次沉降,以后间隔30min测读一次沉降,当连读两小时每小时沉降量小于等于0.1mm时,可认为沉降已达相对稳定标准,施加下一级荷载;

当试验对象是岩体时,间隔1min、2min、2min、5min测读一次沉降,以后每隔10min测读一次,当连续三次读数差小于等于0.01mm时,可认为沉降已达相对稳定标准,施加下一级荷载;

    7)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⑴承压板周边的土出现明显侧向挤出,周边岩土出现明显隆起或径向裂缝持续发展;

⑵本级荷载的沉降量大于前级荷载沉降量的5倍,荷载与沉降曲线出现明显陡降;

⑶在某级荷载下24小时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⑷总沉降量与承压板直径(或宽度)之比超过0.06。

2、载荷试验成果

根据载荷试验成果分析要求,应绘制荷载(p)与沉降(s)曲线,必要时绘制各级荷载下沉降(s)与时间(t)或时间对数(lgt)曲线。

应根据p-s曲线拐点,必要时结合s-lgt曲线特征,确定比例界限压力和极限压力。

当p-s呈缓变曲线时,可取对应于某一相对沉降值(即s/d,d为承压板直径)的压力评定地基土承载力。

3、土的变形模量

应根据p-s曲线的初始直线段,可按均质各向同性半无限弹性介质的弹性理论计算。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变形模量E0(MPa)可按下式计算: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的变形模量E0(MPa),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Io---刚性承压板的形状系数圆形承压板取0.785方形承压板取0.886

  μ---土的泊松比(碎石土取0.27,砂土取0.30,粉土取0.35,粉质粘土取0.38,粘土取0.42);

d--承压板直径或边长(m);

  p--p-s曲线线性段的压力(kPa);

 s-与p对应的沉降(mm);

ω--与试验深度和土类有关的系数,可按表4选用。

4、基准基床系数Kv

可根据承压板边长为30cm的平板载荷试验按下式计算:

  表4      深层载荷试验计算系数

碎石土

砂土

粉土

粉质粘土

粘土

0.30

0.25

0.20

0.15

0.10

0.05

0.01

0.477

0.469

0.460

0.444

0.435

0.427

0.418

0.489

0.480

0.471

0.454

0.446

0.437

0.429

0.491

0.482

0.474

0.457

0.448

0.439

0.431

0.515

0.506

0.497

0.479

0.470

0.461

0.452

0.524

0.514

0.505

0.487

0.478

0.468

0.459

  注:

d/z为承压板直径和承压板底面深度之比。

三、 

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含少量碎石的土.静力触探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单桥探头、双桥探头或带孔隙水压力量测的单、双桥探头,可测定比贯入阻力(ps)、锥尖阻力(qc)、侧壁摩阻力(fs)和贯入时的孔隙水压力(u)。

1、静力触探试验的技术要求

1)探头圆锥锥底截面积应采用10c㎡或15c㎡,单桥探头侧壁高度应分别采用57mm或70mm,双桥探头侧壁面积应采用150~300c㎡,锥尖锥角应为60度。

2)探头应匀速垂直压入土中,贯入速率为1.2m/min。

3)探头测力传感器应连同仪器、电缆进行定期标定,室内探头标定测力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重复性误差、滞后误差、温度漂移、归零误差均应小于1%FS,现场试验归零误差应小于3%,绝缘电阻不小于500MΩ;

4)深度记录的误差不应大于触探深度的±

1%;

5)当贯入深度超过30m,或穿过厚层软土后再贯入硬土层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孔斜或断杆,也可配置测斜探头,量测触探孔的偏斜角,校正土层界线的深度;

6)孔压探头在贯入前,应在室内保证探头应变腔为已排除气泡的液体所饱和,并在现场采取措施保持探头的饱和状态,直至探头进入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为止;

在孔压静探试验过程中不得上提探头;

7)当在预定深度进行孔压消散试验时,应量测停止贯入后不同时间的孔压值,其计时间隔由密而疏合理控制;

试验过程不得松动探杆。

2、静力触探试验成果分

1)绘制各种贯入曲线:

单桥和双桥探头应绘制ps-z曲线、qc-z曲线、fs-z曲线、Rf-z曲线、孔压探头尚应绘制ui-z线、qt-z曲线、ft-z曲线、Bq-z曲线和孔压消散曲线:

ut-lgt曲线;

其中Rf--摩阻比;

ui--孔压探头贯入土中量测的孔隙水压力(即初始孔压);

qt--真锥头阻力(经孔压修正);

ft--真侧壁摩阻力(经孔压修正);

Bq--静探孔压系数,

u0--试验深度处静水压力(kPa);

σvo--试验深度处总上覆压力(kPa);

ut--孔压消散过程时刻t的孔隙水压力;

2)根据贯入曲线的线型特征,结合相邻钻孔资料和地区经验,划分土层和判定土类;

计算各土层静力触探有关试验数据的平均值,或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供静力触探数据的空间变化规律。

3、静力触探资料应用

根据静力触探资料,利用地区经验,可进行力学分层,估算土的塑性状态或密实度、强度、压缩性、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沉桩阻力、进行液化判别等。

根据孔压消散曲线可估算土的固结系数和渗透系数。

 四、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类型

可分为轻型、重型和超重型三种,其规格和适用土类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圆锥动力触探类型

类型

轻型

重型

超重型

落锤

锤的质量(kg)

10

63.5

120

落距(cm)

50

76

100

探头

直径(mm)

40

74

锥角(°

60

探杆直径(mm)

25

42

50~60

指标

贯入30cm的读数N10

贯入10cm的读数N63.5

贯入10cm的读数N120

主要适用岩土

浅部的填土、砂土、粉土、粘性土

砂土、中密以下的碎石土、极软岩

密实和很密的碎石土、软岩、极软岩

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技术要求

1)采用自动落锤装置;

2)触探杆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2%,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

同时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斜和侧向晃动,保持探杆垂直度;

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15~30击;

3)每贯入1m,宜将探杆转动一圈半;

当贯入深度超过10m,每贯入20cm宜转动探杆一次;

4)对轻型动力触探当N10>

100或贯入15cm锤击数超过50时,可停止试验;

对重型动力触探,当连续三次63.5>

50时,可停止试验或改用超重型动力触探。

3、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

1)单孔连续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绘制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系曲线;

2)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临界深度以内的数值、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的异常值;

3)根据各孔分层的贯入指标平均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场地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应用

根据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指标和地区经验,可进行力学分层,评定土的均匀性和物理性质(状态、密实度)、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查明土洞、滑动面、软硬土层界面,检测地基处理效果等。

应用试验成果时是否修正或如何修正,应根据建立统计关系时的具体情况确定。

五、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

  表6          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

贯入器

对开管

长度(mm)

>

500

外径(mm)

51

内径(mm)

35

管靴

50~76

刃口角度(°

18~20

刃口单刃厚度(mm)

2.5

1、标准贯入试验的技术要求

1)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

当孔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行试验;

2)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3)贯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50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并终止试验。

  式中ΔS-50击时的贯入度(cm)。

2、标准贯入试验成果

标准贯入击数N可直接标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上,也可绘制单孔标准贯入击数N与深度关系曲线或直方图。

统计分层标贯击数平均值时,应剔除异常值。

3、标准贯入试验应用

标准贯入击数N值,可对砂土、粉土、粘性土的物理状态,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砂土和粉土的液化,成桩的可能性等做出评价。

应用N值时是否修正和如何修正,应根据建立统计关系时的具体情况确定。

六、十字板剪切试验

十字板剪切试验可用于测定饱和软粘性土(Φ≈0)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敏度。

十字板剪切试验点的布置,对均质土竖向间距可为1m,对非均质或夹薄层粉细砂的软粘性土,宜先作静力触探,结合土层变化,选择软粘土进行试验。

1、十字板剪切试验的主要技术要求

1)十字板板头形状宜为矩形,径高比1:

2,板厚宜为23mm;

2)十字板头插入钻孔底的深度不应小于钻孔或套管直径的3~5倍;

3)十字板插入至试验深度后,至少应静止2~3min,方可开始试验;

4)扭转剪切速率宜采用(1度~2度)/10s,并应在测得峰值强度后继续测记1min;

5)在峰值强度或稳定值测试完后,顺扭转方向连续转动6圈后,测定重塑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6)对开口钢环十字板剪切仪,应修正轴杆与土间的摩阻力的影响。

2、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

 1)计算各试验点土的不排水抗剪峰值强度、残余强度、重塑土强度和灵敏度;

2)绘制单孔十字板剪切试验土的不排水抗剪峰值强度、残余强度、重塑土强度和灵敏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需要时绘制抗剪强度与扭转角度的关系曲线;

3)根据土层条件和地区经验,对实测的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进行修正。

3、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应用

可按地区经验,确定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计算边坡稳定,判定软粘性土的固结历史。

七、旁压试验

旁压试验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残积土、极软岩和软岩等。

旁压试验应在有代表性的位置和深度进行,旁压器的量测腔应在同一土层内。

试验点的垂直间距应根据地层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但不宜小于1m,试验孔与已有钻孔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m。

1、旁压试验的技术要求

1)预钻式旁压试验应保证成孔质量,钻孔直径与旁压器直径应良好配合,防止孔壁坍塌;

自钻式旁压试验的自钻钻头、钻头转速、钻进速率、刃口距离、泥浆压力和流量等应符合有关规定;

2)加荷等级可采用预期临塑压力的1/5~1/7,初始阶段加荷等级可取小值,必要时,可作卸荷再加荷试验,测定再加荷旁压模量;

3)每级压力应维持1min或2min后再施加下一级压力,维持1min时,加荷后15s、30s、60s测读变形量,维持2min时,加荷后15s、30s、60s、120s测读变形量;

4)当量测腔的扩张体积相当于量测腔的固有体积时,或压力达到仪器的容许最大压力时,应终止试验。

2、旁压试验成果:

1)对各级压力和相应的扩张体积(或换算为半径增量)分别进行约束力和体积的修正后,绘制压力与体积曲线,需要时可作蠕变曲线;

2)根据压力与体积曲线,结合蠕变曲线确定初始压力、临塑压力和极限压力;

3)根据压力与体积曲线的直线段斜率,按下式计算旁压模量:

 

  式中Em-旁压模量(kPa);

 μ-泊松比按式经验取值;

Vc-旁压器量测腔初始固有体积(cm3);

V0-与初始压力p0对应的体积(cm3);

Vf-与临塑压力pf对应的体积(cm3);

Δp/ΔV-旁压曲线直线段的斜率(kPa/cm3);

3、旁压试验应用

根据初始压力、临塑压力、极限压力和旁压模量,结合地区经验可评定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根据自钻式旁压试验的旁压曲线还可测求土的原位水平应力、静止侧压力系数、不排水抗剪强度等。

八、扁铲侧胀试验

扁铲侧胀试验适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粉土、黄土和松散~中密的砂土。

1、扁铲侧胀试验技术要求

1)扁铲侧胀试验探头长230~240mm、宽94~96mm、厚14~16mm、探头前缘刃角12度~16度,探头侧面钢膜片的直径60mm;

2)每孔试验前后均应进行探头率定,取试验前后的平均值为修正值;

膜片的合格标准为:

率定时膨胀至0.05mm的气压实测值ΔA=5~25kPa;

率定时膨胀至1.10mm的气压实测值ΔB=10~110kPa;

3)试验时,应以静力匀速将探头贯入土中,贯入速率宜为2cm/s;

试验点间距可取20~50cm;

4)探头达到预定深度后,应匀速加压和减压测定膜片膨胀至0.05mm、1.10mm和回到0.05mm的压力A、B、C值;

5)扁铲侧胀消散试验,应在需测试的深度进行,测读时间间隔可取1min、2min、4min、8min、15min、30min、90min以后每90min测读一次,直至消散结束。

2、扁铲侧胀试验成果

1)对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膜片刚度修正:

式中p0-膜片向土中膨胀之前的接触压力(kPa);

p1-膜片膨胀至1.10mm时的压力(kPa);

p2-膜片回到0.05mm时的终止压力(kPa);

zm-调零前的压力表初读数(kPa);

  2)根据p0、p1和p2计算下列指标:

式中ED-侧胀模量(kPa);

KD-侧胀水平应力指数;

  ID-侧胀土性指数;

UD-侧胀孔压指数;

  u0-试验深度处的静水压力(kPa);

σvo-试验深度处土的有效上覆压力(kPa)。

3)绘制ED、ID、KD和UD与深度的关系曲线。

3、扁铲侧胀试验应用

根据扁铲侧胀试验指标和地区经验,可判别土类,确定粘性土的状态,静止侧压力系数、水平基床系数等。

九、波速测试

波速测试适用于测定各类岩土体的压缩波、剪切波或瑞利波的波速,可根据任务要求,采用单孔法、跨孔法或面波法。

1、单孔法波速测试的技术要求

1)测试孔应垂直;

2)将三分量检波器固定在孔内预定深度,处并紧贴孔壁;

3)可采用地面激振或孔内激振;

4)应结合土层布置测点测点,的垂直间距宜取1~3m层,位变化处加密,并宜自下而上逐点测试。

2、跨孔法波速测试的技术要求

1)振源孔和测试孔,应布置在一条直线上;

2)测试孔的孔距在土层中宜取2~5m,在岩层中宜取8~15m,测点垂直间距宜取1~2m;

近地表测点宜布置在0.4倍孔距的深度处,震源和检波器应置于同一地层的相同标高处;

3)当测试深度大于15m时,应进行激振孔和测试孔倾斜度和倾斜方位的量测,测点间距宜取1m。

3、面波法波速测试可采用瞬态法或稳态法,宜采用低频检波器,道间距可根据场地条件通过试验确定。

4、波速测试成果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在波形记录上识别压缩波和剪切波的初至时间;

2)计算由振源到达测点的距离;

3)根据波的传播时间和距离确定波速;

4)计算岩土小应变的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和动泊松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