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438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Word下载.docx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Word下载.docx

(2)协助扩散:

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

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

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

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不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

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

③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

这类特殊的载体蛋白主要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④不需要提供能量。

属于这种运输方式的物质有某些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等物质

Ⅱ、主动运输

物质从浓度梯度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方向跨膜运输的过程。

此过程中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也需要膜上载体协助。

属于这种运输方式的物质有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

主动运输根据其过程所需的能量来源不同,可将其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

(1)ATP驱动泵:

ATP酶直接利用水解ATP提供的能量,实现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动。

(2)耦连转运蛋白:

是介导各种离子和分子的跨膜运动。

这类转运蛋白包括2种基本类型:

同向转运蛋白和反向转运蛋白。

这两类转运蛋白使一种离子或分子逆浓度梯度的运动与一种或多种不同离子顺浓度梯度的运动耦连起来。

(3)光驱动泵:

主要在细菌细胞中发现,对溶质的主动运输与光能的输入相耦连,如菌紫红质利用光能驱动氢离子的转运。

Ⅲ、膜泡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不需穿透细胞膜,而是借助各种膜泡来达到运输的目的。

运输过程中涉及膜的融合,不需要膜上载体协助,但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是一种物质的批量运输方式,又包括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1)胞吞作用

大分子物质通过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附着于膜上,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有被小窝,将附着物包在里面,然后分离下来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之后一般与溶酶体相融合,以此达到运输的目的。

此过程中物质不需穿透细胞膜,不需要膜上载体协助,但需要受体的帮助,也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其方向是从细胞外到细胞内。

白细胞吞噬细菌就属于这种方式。

(2)胞吐作用

细胞内合成的某些大分子物质先包裹在小囊泡中,然后转移到细胞膜处并与之融合,最后囊泡中的物质排出细胞外,组成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此过程中物质也不需穿透细胞膜,不需要膜上载体协助,但需要特定信号的调节,也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其方向则是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分泌蛋白的分泌就属于这一方式。

第二章内膜系统

1、分子伴侣

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的组份。

热休克蛋白就是一大类分子伴侣。

2、泛素

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的小蛋白,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蛋白质降解过程中,多个泛素分子共价结合到含有不稳定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的N端,使其被26S蛋白酶体完全水解。

3、糙面内质网

糙面内质网(roughendoplasmicreticulum,RER)是多呈排列极为整齐的扁平膜囊状的核糖体和内质网共同构成的复合机能结构,与细胞核的外层膜相连通。

糙面内质网的功能是合成分泌性的蛋白质和多种膜蛋白,并把它从细胞输送出去或在细胞内转运到其他部位。

凡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糙面内质网便发达。

4、光面内质网

光面内质网(smoothendoplasmicreticulum,SER)为表面不带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为分支管状结构,是细胞内脂类物质进行合成的场所,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包括合成胆固醇的内分泌腺细胞、肌细胞、肾细胞等。

5、溶酶体

溶酶体(lysosomes)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

为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其主要功能的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

溶酶体在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活动以及防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什么是蛋白质的分选,蛋白质的分选途径有哪些?

依靠蛋白质自身信号序列,从蛋白质起始合成部位转运到其功能发挥部位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分选。

蛋白质分选不仅保证了蛋白质的正确定位,也保证了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分选途径大体可分为两种:

(1)翻译后转运途径:

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完成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转运至膜周围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及细胞核,或者成为细胞质基质的可溶性驻留蛋白和支架蛋白

(2)共翻译转运途径:

蛋白质合成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后由信号肽引导移至糙面内质网,然后新生肽边合成边转入糙面内质网中,在经高尔基体加工包装运输到溶酶体、细胞质膜或分泌到细胞外,内质网与高尔基体本身的蛋白质分选也是通过这一途径完成的。

从蛋白质分选的转运方式或机制来看,可将蛋白质转运分为4类:

(1)、蛋白质的跨膜转运:

主要指在细胞质基质合成的蛋白质转运至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

(2)、膜泡运输:

蛋白质通过不同类型的转运小泡从其糙面内质网合成部位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而分选运至细胞不同的部位。

(3)、选择性的门控转运:

指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选择性地完成核输入或从细胞核返回细胞质。

(4)、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的转运:

上述几种分选类型也涉及蛋白质在细胞基质中的转运,这一过程显然与细胞骨架系统密切相关,但由于细胞质基质的结构并不清楚,因此对其中的蛋白质转运特别是伴随信号转导途径中的蛋白质分子的转运方式了解很少。

简述溶酶体的功能以及溶酶体酶的形成

溶酶体的功能:

(1)调节代谢:

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某些衰老的细胞器和无用的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体内并被消化掉,这是机体自身更新组织的需要。

(2)异吞噬作用:

与食物泡融合,将细胞吞噬进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颗粒物质消化成生物大分子,对高等动物而言细胞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而一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如内吞低密脂蛋白获得胆固醇,它们与初级溶酶体相融合后成为次级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内的各种大分子在水解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通过溶酶体膜上的载体蛋白转运到细胞质中,供细胞代谢使用。

防御作用:

如吞噬细胞可吞入病原体,在溶酶体中将病原体杀死和降解。

(3)自溶作用:

形态建成,清除死亡细胞。

个体发生过程中往往涉及组织或器官的改造或重建,如昆虫和蛙类的变态发育等等。

这一过程是在基因控制下实现的,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注定要消除的细胞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消化。

(4)其他重要生理功能:

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如将甲状腺球蛋白降解成有活性的甲状腺素。

形成精子的顶体:

顶体相当于一个化学钻,可溶穿卵子的皮层,使精子进入卵子。

所有白细胞均含有溶酶体性质的颗粒,能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溶酶体在病理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

由于肺巨噬细胞吞噬吸入的硅或石棉粉尘,引起溶酶体破裂和水解酶的释放,刺激结缔组织纤维的增加,导致硅肺的发生。

组织缺氧(如心肌梗死)也可造成溶酶体的急性释放,使血液中有关酶的浓度迅速增高。

溶酶体酶的形成:

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溶酶体蛋白→进入内质网腔进行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溶酶体酶蛋白先带上3个葡萄糖、9个甘露糖和2个N-乙酰葡萄糖胺,后切除三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甘露糖→转移至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的顺面膜囊中寡糖链上的甘露糖残基被磷酸化形成M6P,在高尔基体的反面囊膜和TGN膜上存在M6P受体→以出芽的方式转运到溶酶体中。

第三章叶绿体与线粒体

1、原初反应

是指从光合色素分子被光激发,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它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即光能被天线色素分子吸收,并传递至反应中心,在反应中心发生最初的光化学反应,使电荷从而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

原初反应与生化反应相比,其速度非常快,只有10-19-10-12s,由于速度快,散失的能量少,所以其光能利用率高。

2、光反应

光反应只发生在光照下,是由光引起的反应。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粒片层(光合膜)。

光反应从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激发开始,经过水的光解,电子传递,最后是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以ATP和NADPH的形式贮存。

3、化学渗透学说

电子在呼吸链中传递,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体,使质子(H+)由膜内侧向外侧定向转移,由于H+自由的回到内侧,故形成跨膜的质子梯度(质子动力势),这种质子动力势中蕴藏的能量驱动ADP与Pi形成ATP。

4、碳同化

是指植物利用光反应中形成的同化力(ATP和NADPH),将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

二氧化碳同化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有许多种酶参与反应。

高等植物的碳同化途径有三条,即C3途径、C4途径和CAM(景天酸代谢)途径。

5、光合磷酸化

由光照所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耦联而生成ATP的过程,光合作用通过光合磷酸化在光下把Pi和ADP转为ATP,用于CO2而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磷酸化按照电子传递的方式可将光合磷酸化分为非循环和循环两种类型。

光合磷酸化中ATP合成的机制

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两个光系统的联合作用将水裂解释放的电子传递到NADP+,以NADPH的形式暂时储存了所吸收的光能中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光能以电化学势(质子梯度)的形式储存起来,用来提供合成ATP的驱动力。

它和线粒体中发生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一样,能够将电子传递所释放的能量转换成ATP中的化学能,ATP合酶使电子传递过程中所形成的质子梯度与磷酸化过程耦联在一起。

随着电子从H2O转移到NADP+,大约每4个电子的转移(即1分子O2的形成),在类囊体腔中,约增加了12个H+,其中4个H+是由放氧复合体直接提供的;

8个H+是由细胞色素b6f复合体从基质中转运的。

在ATP合成的高峰期测得的结果是,类囊体膜两侧的质子浓度相差1000倍,相当于3个单位的△pH。

这是可用于ATP合成的强大驱动力。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H+从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腔的同时,电荷由其他离子向基质转移而得到补偿,以致不会产生明显的膜电位,所以,叶绿体中的质子驱动力主要来自于△pH。

为何说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均有自己的一套遗传体系,有自己的蛋白质合成系统,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DNA和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

这两种细胞器均有自我繁殖所必需的基本组分,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

迄今为止,已知线粒体基因组仅能编码约20种线粒体膜和基质蛋白并在线粒体核糖体上合成;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转移至线粒体或叶绿体内。

这些蛋白质与线粒体或叶绿体DNA编码的蛋白质协同作用,可以说,细胞核与发育成熟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精确的、严格调控的生物学机制。

在二者协同作用的关系中,细胞核的功能更重要,一方面它提供了绝大部分遗传信息;

另一方面它具有关键的控制功能。

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而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

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其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所以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第四章细胞核

1、核小体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包括200bp左右DNA、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和一分子组蛋白H1。

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

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体所组成。

2、核被膜

核被膜是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的最外层结构,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

由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所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称为内核膜,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膜,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透明间隙,称为核周间隙或核周池。

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贯穿内外核膜,是核质物质交换的通道。

3、核孔复合体

是核被膜上沟通核质和细胞质的复杂隧道结构,由多种核孔蛋白构成,隧道的内、外口和中央有由核糖核蛋白组成的颗粒,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

其主要有四种结构组分:

胞质环,位于核孔边缘的胞质面一侧,又称外环;

核质环,位于核孔边缘的核质面一侧,又称内环;

辐,由核孔边缘伸向中心,呈辐射状八重对的纤维;

栓,又称中央栓。

位于核孔中心,呈颗粒状或棒状。

核孔复合体的功能是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的蛋白质复合体。

他具有双功能和双向性。

双功能表现在两种运输方式:

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

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介导RNARNP等的出核运输。

4、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特定阶段,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并不在于化学组成上的差异,而在于包装程度不同,反映了它们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中所处的不同的结构状态。

在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中,大部分时间是以染色质的形态而存在的。

5、组蛋白

组蛋白是构成真核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与DNA结合但没有序列特异性,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质。

主要分成5类:

H1、H2A、H2B、H3、H4,它们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能够同DNA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

第五章细胞骨架

1、微丝

微丝是由肌动蛋白分子螺旋状聚合成的纤丝,又称肌动蛋白丝,与微管和中间纤维共同组成细胞骨架,是一种所有真核细胞中均存在的分子量大约42kDa的蛋白质,也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因物种差异(例如藻类与人类)的不同不会超过20%。

微丝对细胞贴附、铺展、运动、内吞、细胞分裂等许多细胞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肌球蛋白

微丝的马达蛋白,依赖于细胞骨架,通过水解ATP,把ATP中蕴藏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类蛋白质。

在骨骼肌细胞内,多个Ⅱ型肌球蛋白分子组装成肌原纤维的粗丝并被相关的细胞结构约束而不能移动,肌球蛋白的头部和组成微丝的肌动蛋白亚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微丝的滑动。

肌球蛋白的马达结构域包含一个微丝结合位点和一个具有ATP酶活性的ATP结合位点。

根据肌球蛋白分子结构上的差异,习惯上将Ⅱ型肌球蛋白称为传统的肌球蛋白。

3、微管

微管是由微管蛋白装配成细长的、具有一定刚性的圆管状结构,是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

微管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某些细胞结构的形成、胞内膜性细胞器的定位、细胞运动、胞内物质运输和细胞分裂等。

4、驱动蛋白

驱动蛋白通常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

它是能利用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驱动自身及所携带的货物分子沿微管运动的一类马达蛋白,与细胞内物质运输有关。

体外实验证明驱动蛋白的运输具有方向性,从微管的负极移向微管的正极,是正端走向的微管发动机,速度与ATP的浓度有关。

5、中心体

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器,每个中心体主要含有两个中心粒,这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

它是细胞分裂时内部活动的中心。

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都有中心体。

它总是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接近于细胞的中心,因此叫中心体。

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动物细胞的间期微管通道都是从中心体开始生长。

三种细胞骨架的组装及结构特点

(1)微丝

结构特点:

微丝的主要结构成分是肌动蛋白(action)。

在大多数真核细胞中,肌动蛋白是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

微丝是直径为7nm的扭链,呈双股螺旋状。

每条丝都是由肌动蛋白单体头尾相连呈螺旋状排列而成,螺距为36nm。

肌动蛋白纤维也是一种极性分子,具有两个不同的末端,一个是正端,另一个是负端。

在纤维内部,每个肌动蛋白单体周围都有四个单体,上下各一个,另外两个位于一侧。

组装:

微丝能被组装和去组装。

当单体上结合的是ATP时,就会有较高的相互亲和力,单体趋向于聚合成多聚体,就是组装。

而当ATP水解成ADP后,单体亲和力就会下降,多聚体趋向解聚,即是去组装。

高ATP浓度有利于微丝的组装。

所以当将细胞质放入富含ATP的溶液时,细胞质会因为微丝的大量组装迅速凝固成胶。

而微丝的两端组装速度并不一样。

快的一端(+极)比慢的一端(-极)快上5到10倍。

微丝的组装分为三个阶段:

即成核期(nuleationphase)、生长期(growthphase)或延长期,以及平衡期(eauilibrium)。

成核期是微丝组装的限速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又称延迟期,此时肌球蛋白开始聚合,其二聚体不稳定,易水解,只有形成三聚体才稳定,即核心形成。

一旦核心形成,球状肌球蛋白便迅速在核心两端聚合,进入生长期。

微丝两端的组装速度有差异,正端的组装速度明显快于负端,约为负端的10倍以上。

微丝组装到一定长度时,肌动蛋白组装和去组装的达到平衡状态,微丝的长度基本保持不变,即所谓的“稳定期”。

在体外组装过程中有时可以见到微丝的正极由于肌动蛋白亚基的不断添加而延长,负极则由于肌动蛋白亚基的去组装而缩短,这一现象称为踏车行为。

(2)微管

结构特点:

微管是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

微管是由α,β两种类型的微管蛋白亚基形成的微管蛋白二聚体,由微管蛋白二聚体组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

微管由微管蛋白异源二聚体为基本构件,螺旋盘绕形成微管的壁。

在每根微管中微管蛋白二聚体头尾相接,形成细长的原纤维(protofilament),13条这样的原纤维纵向排列组成微管的壁。

微管是直径为24-26nm的中空圆柱体。

外径平均为24nm,内径为15nm。

细胞内微管呈网状和束状分布,并能与其他蛋白共同组装,可装配成单管,二联管(纤毛和鞭毛中),三联管(中心粒和基体中),纺锤体、基粒、轴突、神经管等结构。

微管在体外的组装过程可分为成核和延伸两个阶段。

1一些微管蛋白(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二聚体(①αβ二聚体)

首先纵向聚合形成短的丝状结构(②原纤维),即所谓的成核反应。

②然后通过两端以及侧面增加二聚体而扩展成片状,当片状聚合物加宽到大致

13根原纤丝时,即合拢成为一段微管(③微管)。

新的微管蛋白二聚体不断地

组装到这段微管的两端,使之延长。

•通常持有α微管蛋白的负极端组装较慢,而持有β微管蛋白的正极端组装较快。

微管的组装同样与其底物(携带GDPαβ二聚体)的浓度有关(微管两端具GTP帽,微管将继续装配,具GDP帽则解聚)

•当一端组装的速度和另一端解聚的速度相同时,微管的长度保持稳定,即所谓的踏车行为

(3)中间丝

中间丝又称中间纤维(intermediatefilament,IF)直径10nm左右,介于微丝(细肌丝)和肌球蛋白(粗肌丝)之间。

与微管不同的是中间纤维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它主要起支撑作用。

IF几乎分布于所有动物细胞,IF在细胞中围绕着细胞核分布,成束成网,并扩展到细胞质膜,与质膜相连结。

因其粗细介于肌细胞和细肌丝之间,故命名为中间丝。

组装:

与微管微丝的组装过程不同,中间丝蛋白在合适的缓冲体系中能自我组装成10nm的丝状结构,而且组装过程不需要ATP或者GTP提供能量。

中间丝蛋白在组装首先是两个单体的杆状区以平行排列的方式形成双股螺旋的二聚体。

该二聚体可以是同型二聚体。

二聚体的长度约为50nm。

然后是两个二聚体以反向平行和半分子交错的形式组装成四聚体,反向平行的四聚体导致IF不具有极性,作为中间丝组装的基本结构单位,四聚体之间在纵向和侧向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横截面由32个中间丝蛋白分子组成,长度不等的中间丝。

第六章细胞信号转导

1、G蛋白耦联受体

是指配体-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效应酶或通道蛋白)的作用要通过与G蛋白耦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细胞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行为。

受体和酶或离子通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种结合GTP的调节蛋白介导完成。

2、受体酪氨酸激酶

又称酪氨酸激酶受体,是细胞表面一大类重要的受体家族,迄今已鉴定有50余种,包括6个亚族。

酪氨酸激酶受体由细胞外、跨膜及细胞内三部分组成,细胞外侧与配体结合,由此接受外部信息,与之相连的是一段跨膜结构,细胞内侧为酪氨酸激酶活性区域,能促进自身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而增强此酶活性,再催化细胞内各种底物蛋白磷酸化,激活胞内蛋白激酶,从而将细胞内信息传递到细胞外,如胰岛素受体等。

3、G蛋白

G蛋白是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的简称,位于质膜內胞浆一侧,由Gα、Gβ、Gγ3个亚机组成,Gβ和Gγ以异二聚体存在,Gα与Gβγ亚基分别通过共价结合脂分子锚定在膜上。

G蛋白有GTP酶的活性,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发生所结合的GTP(鸟苷三磷酸)水解转化成GDP(鸟苷二磷酸)的反应。

4、受体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ligand)。

受体与配体结合即发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反应,如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细胞间黏合、胞吞等过程。

5、蛋白激酶A

由两个催化亚基和两个调节亚基组成(图8-15),在没有cAMP时,以钝化复合体形式存在。

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改变调节亚基构象,使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解离,释放出催化亚基。

活化的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可使细胞内某些蛋白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于是改变这些蛋白的活性,进一步影响到相关基因的表达。

简要说明由G蛋白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的特点。

G蛋白偶联的受体是细胞质膜上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倍转导系统,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⑴信号转导系统由三部分构成:

①G蛋白偶联的受体,是细胞表面由单条多肽链经7次跨膜形成的受体;

②G蛋白能与GTP结合被活化,可进一步激活其效应底物;

③效应物:

通常是腺苷酸环化酶,被激活后可提高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的浓度,可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⑵产生第二信使。

配体—受体复合物结合后,通过与G蛋白的偶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胞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行为。

根据产生的第二信使的不同,又可分为cAMP信号通路和磷酯酰肌醇信号通路。

cAMP信号通路的主要效应是激活靶酶和开启基因表达,这是通过蛋白激酶完成的。

该信号途径涉及的反应链可表示为:

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化酶→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磷酯酰肌醇信号通路的最大特点是胞外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