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402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阶级性。

②道统性。

③等级性。

④刻板性。

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补充P9一三点。

  2.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教育发生了的巨大变化。

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一前376)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惟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

《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

他把人分成三种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教育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著作《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

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提出“泛智教育”,教育思想著作《大教学论》。

  进入近代,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为标志,美国杜威(JohnDewey,1859—1952)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主张教育即生活。

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特别是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教程中所涉及填空:

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教育的定义:

广义:

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休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比较典型的学制是:

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制学制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是:

壬寅学制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癸卯学制

六三三学制是:

壬戌学制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中国、埃及、印度等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的建立:

西周

兴私学是在:

春秋战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

科举制度:

隋唐

成朱理学:

宋代

八股文:

明代

兴办学堂:

清朝

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

保罗.朗格郎

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

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学记》

《理想国》作者是:

柏拉图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是:

亚里士多德

和谐教育:

《雄辩术原理》作者是: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首次把教育学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的是:

培根

夸美纽斯代表作:

《大教学论》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卢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四段、五段教学法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及生活

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的教育学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布鲁纳:

结构课程理论

赞可夫:

实验教学论体系

布鲁姆:

掌握学习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题目链接: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5我国西周以后已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文艺教育。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6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7战国后期,我国的《学记》从正反两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遗产。

  8《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9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10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2英国哲学家洛克一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另一方面他又主张绅士教育。

  13作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通常以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14美国的杜威和他的《民权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16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

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7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

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

  18.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关于教育对生产力贡献的认识,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以后,才真正引起注意。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

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具体地说,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特性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具有过渡性

  

(2)具有非正式性

  (3)具有多样性

(4)具有互补性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

  2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它可以促进民主。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两个方面来实现。

  5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人力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6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被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9校园文化按不同层次和标准,可以细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亚文化,老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

  10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

二是设施文化。

  11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三种表达方式。

  12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有的学者把它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四种基本形式。

  13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4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15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

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

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教育使得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

  

(一)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

  

(二)教育能发掘人才的潜力

  (三)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

  (四)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可以分为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种,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内发论的代表有我国的孟子,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美国的威尔逊,格塞尔。

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我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

  4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