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一第18周半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343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一第18周半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一第18周半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一第18周半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一第18周半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一第18周半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一第18周半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一第18周半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一第18周半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一第18周半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和开发一定要按规律办事。

D、中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在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有序的方向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大江东去。

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却始终是代表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最强音。

因为它不止是艺术家风格形态的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我们又能期许到美好的未来。

①而且是与过往历史神思遥接的时空媒介②而从这些辉煌的历史记忆之中

④能看到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③我们能看到一个民族艰苦奋斗的历程

⑤能看到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记忆⑥通过一幅幅杰出的红色题材作品

A.⑥③④⑤①②B.①⑥③④⑤②C.①③④⑤②⑥D.⑥⑤③④②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

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

尊体:

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7.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8.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9.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

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

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流湍激,助作声响。

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

洵游山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下曼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

“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汝必告。

”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皋如也。

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迣,翰音难登。

三曲而至虹桥岩,穴中柱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

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

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戌削,势逸不可止。

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

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路愈仄,竹树愈密,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

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上楼。

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旋即就眠。

一夜魂营营然,犹与烟云往来。

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是武夷之八曲也。

闻九曲无甚奇胜,遂即自崖而返。

嘻!

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

无平笔,故峭;

无复笔,故新;

无散笔,故遒紧。

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树一帜。

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往,得到此山,请叹观止。

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

尚不得朝夕玩游。

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哉?

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迣(zhì

)遮挡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洵游山之最也洵:

实在

B.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皋如也皋:

高地

C.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夭阏:

阻止

D.一夜魂营营然,犹与烟云往来营营:

有所追求

1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一小舟横曳而上吾尝终日而思

C.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王好战,请以战喻

D.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往若属皆且为所虏

12.文中画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

B.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

C.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

D.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定风波 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①,唯有,茶瓯②香篆③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①病酒:

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

②茶瓯:

一种茶具。

③香篆(zhuà

n)

(1).词的上阕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2).词的下阕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

试分析其妙处。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题任选4题,每空1分,共8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谁怕?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③,塞上风云接地阴。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④,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⑤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名著阅读。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3分)

(1)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请简述觉慧在爱情上的遭遇。

(50字左右)

(2)《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是:

_______之战、_______之战、_____之战。

答:

第()题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被春天染红的小溪

莫景春

①不知有多久没回桂西北的故乡了。

春天来了,故乡突然像刚冒出地面的青草在心底疯长起来,思念溢满整个心窝。

于是沐着习习的春风,回老家住了几天。

②村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溪,像故乡的一条脐带,从村后的大山里潺潺流出。

溪水清澈见底,即使是狂风暴雨的夏天,也绝没有那种狂奔怒流的浑黄,总是那样的文文静静,只是在寒冷的冬天有些消瘦,但蓬勃的春天一来临,它便盈盈地丰满起来。

③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小溪边捧一把清水,肆意地泼到脸上,让那种清凉淌满整个脸,让自己和故乡做最亲密的接触,再跟大伯大婶们聊聊,听听他们亲切的话语,感受久违的乡情。

④一个春意盎然的早上,我惊呆了。

小溪变了,那清亮可人的脸不见了,换成了粉红的脸,满溪满沟的粉红,红得让我心跳加快,又让我心里暖暖的。

我伏到溪边的青石上,端详这一奇异的变化。

那红红的溪水,缓缓流着,不再清澈的水倒映不出我的脸了。

将脸再凑近些,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着,丝丝入鼻。

我情不自禁地想将手伸进那缓缓流动的粉红,捧上一把细细品玩,又不忍心搅动溪水,也在担心那片红会不会是什么污染物。

⑤再看看早起的大伯大婶,他们若无其事地在那里洗脸洗菜。

一位大伯似乎看出了我的迟疑和惊讶,跟我搭腔:

“娃儿,没什么奇怪的,那漂在水上的是桃花。

⑥什么?

桃花?

我心里猛然出现一幅迷人的桃花灿烂的画面。

⑦“那是你家邻居大叔前两年在后山种的桃树落下的桃花。

”接着他便告诉我邻居大叔全家到村后的荒山上种植桃林的事。

⑧听着大伯的叙说,手迫不及待地伸进了溪水,满满地捧了一捧,扑到脸上,那样的清凉芬芳,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急急地往山后赶去。

⑨桂西北很多地方九分石头一分土,满是怪石嶙峋,只在石缝中窝着一点泥土。

辛勤的乡亲们便在这石缝间抠出一点点泥土,连成巴掌大的地,便一窝一窝地种下玉米。

由于土浅坡瘦,保不住水,若是十天半月没淋过一场雨,那玉米可能就枯黄了。

近着小溪的可以挑上几桶水浇浇,远的只能望天兴叹,眼睁睁看着庄稼活活枯死。

平日,便靠着养点羊、砍柴烧点木炭来补贴家用。

乡亲们的日子就这样缓慢而沉重地过着。

⑩沿着小溪往上走,香气越来越浓。

徜徉在迷人的芬芳中,我陶醉了,不知不觉间,眼前闪现出一片迷人的粉红世界。

只见一棵棵粉红的桃树,枝连着枝,遮住了身下那高高低低的石头。

尽管有的树花瓣已凋谢,青翠欲滴的嫩芽探头探脑的,但一眼望去,仍是迷人的粉红。

哦,原先放牛的山谷变成桃花源啦!

⑪鸟儿在树林间鸣声不断,吱吱喳喳上下翻飞,真是一片热闹的海洋。

我情不自禁地扑进了这片粉红。

⑫“回来啦,小春。

”丛林深处传来熟悉的喊声。

哦,是给果树打药的大叔。

他放下喷雾器,满脸笑容地迎上来。

⑬原先乡亲们总是愁眉苦脸的,恨自己“生不逢地”。

我也是在这种恨意中苦苦读书考到山外的,想不到如今他们已变得神采飞扬。

大叔眉飞色舞地说:

“今年村里有收成的果园有好几个呢!

我们这样的山地种别的都不行,种点果树还不错。

明年把路修一修,开个农家乐,让城里人到山里来亲自摘果观光。

”多美好的想法呀!

⑭说话间,一阵温暖的春风轻轻拂来。

桃树们兴奋起来,传电般地颤抖着,桃花像雪花般飞舞,纷纷扬扬的。

霎时间,眼前满是迷乱的粉红,像是下起了一场桃花雨。

我的头上身上都飘满了桃花,被淋成了一个粉红的桃花人。

大叔花白的头发、深蓝的衣服不见了,变成一个粉红的桃花人。

香气更浓了,我们俩相视而笑,尽情地享受这桃花雨的芬芳。

⑮小溪被染得更红了,“叮叮咚咚”地跑着,快快乐乐地要跑出山外了。

(选自《文艺报》2011年8月3日,有删改)

17.小溪是本文重要的叙写对象,简要分析小溪在本文中的作用。

(6分)

18.本文赞美了故乡发生的可喜变化,请结合全文说说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19.第④段写得生动形象,请分析该段的表达特色。

 

8.D 思路解析:

D项,理解不符合文意,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9.B 思路解析:

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10、D(营营:

往来盘旋,内心不安)

11、D、(A连词就,B、连词表修饰关系,C、介词用,D、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将)

12、C

13、

(1)游客有的坐有的卧,有的躺着脸朝上,只要感到舒适哪种姿势都行,而且奇妙的景色都能看到;

(2)挥笔记下来,庆幸自己能够出游,也借此表达将要停止以后的出游;

(3)(则:

却,耻:

意动用法,惑:

糊涂,各1分)

14.

(1)、思路解析:

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离不开对内容的把握,从“少日”(年轻时)和“老去”(年老后)两句来看,是对比;

从“春怀似酒浓”和“逢春如病酒”来看,是比喻。

这两个比喻也流露出词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

作者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的对比,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思路解析:

鉴赏词句的精妙,要从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入手。

飞燕和春光相遇,采用了拟人手法,想象奇特,表达了词人对时光的留恋之情。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

15.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2)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无风雨也无晴(3)江间波浪兼天涌孤舟一系故园心。

(4)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

(5)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6.(3分)

(1)觉慧大胆地向“门户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1分)后因高老爷要把鸣凤嫁给冯太爷,(1分)鸣凤投湖自杀,爱情刚刚萌芽就被旧礼教扼杀。

(1分)

(2)官渡、赤壁、彝陵(一空一分)

17.思路解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小溪是描写的对象,也是抒情的对象。

从线索、情感等角度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凡是人在陆上行走就容易疲劳,在水上行走就比较安逸。

但是对于游山的人来说,往往陆地多而水路少。

只有武夷两山中间夹着一条小溪,一条小舟靠人拉曳着往上走,溪流湍急,发出声响。

游客有的坐有的卧,有的躺着脸朝上,只要感到舒适哪种姿势都行,而且奇妙的景色都能看到,这是游山最好的去处了。

我投宿在武夷宫,走下曼亭峰,登上小舟,对带路人说:

“这座山有“九曲”的称号,如果每经过一曲,你一定要告诉我。

”于是第一曲到了玉女峰,三座山峰一样高,就像高地。

第二曲到了铁城障,长长的屏障层叠不穷,再雄厚的声音也难传进去。

第三曲到了虹桥岩,洞穴中的木头支柱、梁架成百上千,横的、斜的参差不齐,既不腐朽也不掉落。

第四、第五曲到了文公书院。

第六曲到了晒布崖,悬崖的形状就像刀切的,就像用倚天剑砍开石头作为城墙,耸立着就像刀削一般,气势无法抑制。

我暗笑人凭借权势逞强,上天必定会惩罚他,只有山势纵横直刺云霄,凌驾在莽苍大地之上,而上天却不发怒,为什么?

第七曲到了天游山,山更高,路更窄,竹林更密。

一座楼阁凭空而起,众山都在楼阁之下。

这天晚上月光明朗,三更天大风刮起,各种怪音喧嚣,就像要上楼来。

揭炼师擅长写诗文,我和他谈论诗文,蜡烛燃尽,立即就入睡了。

我一夜魂魄不安,仍然想起烟云景色。

第二天早晨到了小桃源、伏虎岩,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

听说第九曲没有什么出奇的景色,于是从山崖下返回。

啊!

我是学古文的人,用文章谈论山水:

武夷山就像文章没有直笔,所以曲折;

没有平笔,所以陡峭;

没有重笔,所以新奇;

没有散笔,所以紧凑。

不必引用神仙荒渺之类的事来称道这座山。

它的超逸隽秀的气概,在两界(天地)之外独树一帜。

我想到我年老衰弱了,也不能到别的山游览了,能够到达这座山,就叹为观止了。

但是见到我的人说我依然健康强壮,劝我到崆峒、峨眉等山游览。

他们不知道王公贵人,不过堆积些拳头大的石块,游玩一亩大的池塘,还不能每天都能够游玩;

而我作为一个平民,头发斑白了,游遍了东南地区的山川,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挥笔记下来,庆幸自己能够出游,也借此表达将要停止以后的出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