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5225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镇江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江苏省镇江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镇江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欧阳修

嘉祜五年,京师大疫。

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

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

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

“兹坊所居大人谁耶?

何致客之多也!

”居

八日,癸未,圣俞卒。

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

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

,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①恤其家。

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

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

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

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窍,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

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

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

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

初在河南,王丈康公见其文,叹曰:

“二百年无此作矣。

”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

嘉祜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

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

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

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

余尝论其诗曰:

“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圣

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

①膊:

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

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路不绝属:

嘱托B.吾能得之,用以自矜矜

夸耀

C.未尝忤于物忤:

抵触D.未奏而卒奏:

上书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②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

③以明年正月丁丑

④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

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4分)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9.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

”?

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西涧注即事示卢陟

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

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

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西涧:

在滁州南岩寺内。

卢陟:

韦应物的朋友。

10.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

(5分)

11.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

(2)▲,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春景》)

(3)是处红衰翠减,▲。

(《八声甘州》)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定风波》)

(5)

▲,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

春归何处》)

(6)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踏莎行》)

(7)▲,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8)壮志饥餐胡虏肉,▲。

(《满江红》)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

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

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

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

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

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拚命往电车上挤。

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

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

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象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

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作,一点也不迟疑。

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

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

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

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

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

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

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

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

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

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

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

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

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

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缰绳。

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

⑦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

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

在平日,她不是护犊子的妇人;

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错过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

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

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

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

骑士跌在了地上。

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

拉着小顺儿的手,她

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

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往家中走。

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

她等着他们。

他们并没出来。

她松了点劲儿,开始骂小顺儿:

“你没长着手吗?

不会打他们吗?

你个脓包!

”小顺儿又哭了,哭得很伤心。

“哭!

哭!

你就会哭!

”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

⑧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到自己屋中,告诉他:

“在院里玩还不行吗?

干吗出去惹事呢?

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呀,我的乖乖!

”⑨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

“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

”瑞宣吓了一跳。

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

“怎么啦?

”他急切的问。

⑩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

⑪瑞宣笑了笑:

“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

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

⑫韵梅也报告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

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

瑞宣听罢,也笑一笑。

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

⑬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

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

他不止满意她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佩服她。

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

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

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

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3.第⑤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14.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

15.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16.文中用大量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请探究这样写的意图。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的人和自然

木心

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有着相互参透的关系,中国的自然滋养了中国的人,中国的人亲近着中国的自然。

  ②《诗经》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才能开诚咏言。

楚辞通体苍翠郁,却过于避世独居;

汉赋则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土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虫鱼鸟兽的谱第,仿佛是在对自然说:

“知尔甚深。

”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

而宋词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哀婉,梳剔精致,吹气若兰。

 

③中国的人和自然紧密相联,无处不在。

中国的“人’’中有“自然”,这个观点已经被理论化了,好事者从“烹饪术”上作出不少印证,有识之士则着眼于医道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相……也许还有另一面:

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种的花服谁,谁卜居的丘壑有谁的风神,谁的衣裳具备谁的性情……街头巷尾,无不可见一闪一烁的人文剧情、名城宿迹,堆叠如山,令人无法喘息。

幸亏自然清明而殷勤,亘古如斯地眷顾着人。

家家户户便栽花种草,休沐盘桓于绿水青山之间。

④另外,人有时不免苦闷,苦闷逼使人有所寄托,因而将目光投向自然,但也有与自然过于亲昵的,至少可先举两则趣例:

金鱼、菊花。

不知花了多少代人

的宝贵光阴,才培育出婀娜多姿的金鱼,化畸形病态为固定遗传,其品种令人叹为观止而源源不止。

野菊本是单调的,也被嫁接盆栽,作纷繁的形色变幻。

金鱼和菊花,是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是人对自然行使了催眠术。

自然

在金鱼、菊花这类小节上任人摆布;

在阡陌交错的大节上,如果用“白发三千丈”的作诗方式来对待庄稼,就洽谈室以颗粒无收告终。

⑤中国的山水花草之所以令人心醉神驰,那是真在于自然的钟灵毓秀。

池水井水、盆花圃花、犬马鱼鸟都会恋人,与人共休戚,或盈或涸,或茂或凋。

如果说这些是体小者,那么体大者如崇岳莽原、广川密林、大江巨泊,在历史中与人曲

折离奇地同褒贬,共荣辱。

(有删改)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18.请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19.结合文意,阐述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

七.作文(7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简单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忽视,但简单中却蕴含着生活态度、人生哲理……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宪成20~22题。

(10分)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借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1.“美成”是南宋著名词人________。

(1分)

22.王国维认为避免代字的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籍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国演义》中关羽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的去增援。

关羽见汉水猛涨丽而水淹之计,后曹军覆没,庞德投降,于禁被擒。

B.《欧也妮·

葛朗台》中,查理在印度发了财,开初他还记得欧也妮的情分,后来便把堂姐忘得一干二净。

给欧也妮写了封信,告知了他与奥勃里翁小姐的婚姻,并随信寄来一张8000法郎的汇票,作为给欧也妮这位“债主”的回报。

同时要欧也妮交还他的梳妆

匣。

C.《边城》中,祖父死后,翠翠新得了一个伯父——杨马兵。

他告诉翠翠许多事情,这些事情使得翠翠不知道自已是否应该等待,应该等待什么。

D.《子夜》中,第二次工潮中,屠维岳软硬兼施,一面派流氓李麻子率人武力镇压罢工集合,逮捕工人代表和共产党;

一面对工人花言巧语,收买人心,又诱骗被捕的何秀妹招出地下党名单。

企图未遂时,他又坚决镇压。

E.《白光》营造了一个阴冷,诡秘的气氛,并在阴森森,凄惨惨的氛围中展开情节,描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文中的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

24.简答题

(1)《子夜》吴荪甫所说的“三线作战

”指的是什么?

(2)简述《三国演义》中张飞智夺巴郡的情节。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与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几乎完全背离。

清代,小说日益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所作,他们厌弃流行的因果报应的迷信观念。

吴敬梓也是如此。

他对杜全各个阶级的人们有着广泛的接触和认识,目光变得敏锐。

同时,以他的朋友和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为创作原型,用讽刺的笔触现实地刻画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意在将小说从流行宗教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此前的《西游补》《醒世姻缘》皆系纯粹虚构之作,它们的作者仍然用职业说书人的惯用文辞。

相反,《儒林外史》则极少这样做,在这部小说里,多运用口语化的散文笔调,使得描绘的片段第一次与叙连的正文有机结合起来,让那种运用诗词和骈文进行的雕琢描写明显消失。

作者有意避免那些公式化的诗词描绘用语,从而证明他已根据自己对不同人物和地点的观察来描写。

南京、杭州等江南城市中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日常生活在作品中得到生动的再现。

此外,方言和俚语已很少使用,他已自觉地适用“国语”或民族的白

话写作,这种纯净和富有表现力的叙述文体,成为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小说家竟相模仿的对象。

吴敬梓写作的时代,正值乾隆年间,满族统治达到极盛阶段。

他的小说写的是先朝明代事情,他对于退出官场正直性格的褒奖经常被认为是对满族统治的间接批评。

但是在他现存的著作中却找不到任何可以说明他有意和统治者不合作的例证。

吴敬梓把他的小说

假托在明代不仅是便利的缘故,而是他对明代历史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并予以尖锐深刻的评论。

(节逸自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有删改)

25.《儒林外史》为什么能“与当时

人们的宗教信仰几乎完全背离?

26.《儒林外史》在小说语言艺术上有哪些贡献?

请简要概括。

2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吴敬梓《儒林外史》)出,秉待公心,指摘时弊,与本文作者观点是否一致?

请结合最后一段作简要分析。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积贫积弱:

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

积重难

返:

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

的问题难以解决。

备受、倍受:

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

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

栉风沐雨: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

风雨飘摇:

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2.C(

A.句式杂糅,应为“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或“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

B.成分残缺,“82%的糖尿病患者”后加“的症状”。

D.主谓搭配不当,“车辆”不能“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3.C

4.C

5.D

6.A(属:

连接)

7.C(于:

都是介词,分别表处所、对象。

以:

都是介词,分别表时间、凭借)

8.

(1)(4分)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

(“家世”“从父”“显”“遂”各1分)

(2)(4分)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

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

(“达”“穷人”“殆”“工”各1分)

9.(4分)①人品好,仁厚乐易。

②诗文成就高,影响大。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嘉祐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

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

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

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

“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

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

”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

这时候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

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

,自丞相以下,人们都赠送钱财,帮助办理丧事,周济他的家人。

六月甲申(二十八)日,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于第二年正月丁丑,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安葬。

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

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

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

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

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

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

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

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

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

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

“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

”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

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

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

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

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

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

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作《小传》二十卷,他的文集有四十卷,注解《孙子》十三篇。

我曾经评论他的诗

歌说:

“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

”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10.(5分)

①视听结合,以动(声)衬静(2分)

②通过山林中的濛濛细雨、湖面的处处涟漪以及山中传来的阵阵伐木声,

③营造了一种

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2分)

④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1分)(共5分)

11.(6分)①对卢陟的关切之情;

②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③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情。

(6分。

每点2分)

12.(8分)默写略

13.(4分)

①自觉主动的巴结日本人(2分);

②享受做奴隶的感觉(1分);

③总想炫耀与日本人的关系(1分)。

14.(4分)

老实本分,与人为善;

憎恨侵略者,有反抗精神。

(每点2分)

15.(6分)

①中国人的内心具有反抗精神与不屈的斗志;

②民族危亡促使人民激发出这样的精神;

③作者从正在觉醒的人民身上看到民族希望。

16.(6分)

①突显了日本孩子刻苦坚韧、野蛮好斗的性格;

②侧面展现了北平沦陷后的社会环境;

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其国民的毒害;

④日本孩子的野蛮行径导致冲突产生,推动情节发展;

⑤与中国孩子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民族灾难的深层思考。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6分)

17.(6分)首先结合文学发展历程,提出人与自然有着相互渗透关系的观点;

然后具体剖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并批评人们为缓解苦闷而任意改变自然的做法;

最后得出人与自然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结论。

18.(6分)在对待复杂的重大问题上(2分),如果严重违背规律去强行改变自然(2分),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以失败告终(2分)。

19.(6分)

(1)人与自然相互交融,自然给人眷顾与抚慰,人们要感恩(热爱)自然;

(2)人不能任意改变自然,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强行改变自然,要尊重(敬畏)自然;

(3)自然充满灵性,人们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