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个性化解读设计及拓展阅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4494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个性化解读设计及拓展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孔乙己》个性化解读设计及拓展阅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孔乙己》个性化解读设计及拓展阅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孔乙己》个性化解读设计及拓展阅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孔乙己》个性化解读设计及拓展阅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乙己》个性化解读设计及拓展阅读Word下载.docx

《《孔乙己》个性化解读设计及拓展阅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个性化解读设计及拓展阅读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乙己》个性化解读设计及拓展阅读Word下载.docx

  9、孔乙己死了,应该不会留下一半在世上,但掌柜的粉板上,分明还有他“欠十九个钱”的字样,残缺的肉体已经离开了人世,他的苦难灵魂却还附在酒店的粉板上。

肉体的一半死了,安息了,灵魂的一半却还继续留在人世间受人嘲弄,受人侮蔑。

  二.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2.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3.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5.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6.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7.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8.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三.填写孔乙己小档案,给孔乙己塑像

  孔乙己档案卡

  姓名:

  年龄: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家庭成员:

  生活来源:

  生活空间(环境):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l 

请用一句话评孔乙己:

如果请你给孔乙己塑像,你选择那个场景中的孔乙己?

说说你的创作设想。

  四.多角度研读孔乙己

  1.品味“手”的描写。

  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串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陪伴”着孔乙己的出现和消逝。

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也强化了这悲剧带给人们的思索。

  2.体味对孔乙己“脸色”的描写。

  作者在课文中,用“青白”、“红”、“灰”、“黑”等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

这些极为简省的笔墨,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脸色,许多日子之后,他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是面目全非。

孔乙己脸色由“青白”到“黑”的变化,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包含着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哀。

  3.理解孔乙己的“偷”。

《孔乙己》课文解读:

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

作者:

佚名 

资料来源:

会员提供 

点击数:

94 

更新时间:

2010-4-1 

文章录入:

越来越好

-

  小说《孔乙己》完成的是一个简短的记事。

写了孔乙己平时到酒店喝酒被人嘲笑的几个场面,以及最后一次在酒店露面。

双腿被丁举人打得盘坐在蒲包上,用两手代脚慢慢“走”的样子。

从此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后文没有正面写到孔乙己,只在结尾处交代:

人们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只是到了年关,又到了端午。

酒店掌柜取下粉板时才说一句“孔乙己还欠十几个钱呢”,酒店小伙计也才猜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个结尾,简洁得有些冷峻,“轻松”得让人压抑。

  鲁迅对《孔乙己》的结尾采取了“淡化”处理,这正是大师的高明之处。

  孔乙己的悲剧在于他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不自知,但这不是悲剧的全部。

  掌柜的一句话,表明孔乙己拖欠的十几个钱。

是人们记起他的唯一理由:

小伙计猜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二字可见人们对他的死没有闲心去求证。

人们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没有同情,没有不平,更不用说激愤、抗争了,有的只是嘲笑,“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旁人对于孔乙己之死的轻视与冷漠,显示了当时社会人情冷酷的世态,使读者深切地认识到,小说的悲剧色彩,不仅仅表现在孔乙自己个人的悲剧命运上,更表现在世人的冷漠、麻木与不觉悟上。

  试想,如果先生浓墨重彩,正面描写孔乙己死亡的情状。

或直抒胸臆,一吐心中的悲愤。

那也只是引起读者一时的共鸣而已。

先生没有这样做,而是轻描淡写酒店掌柜和小伙计的反应,留给读者大片的想象和思考的空白:

孔乙己是怎样死掉的?

孔乙己就真的这样死掉了么?

孔乙己潦倒一生,被人作弄一生,死了也得不到人们的半点同情怜悯公平么?

这是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社会!

越简单的文字越能生发丰富的想象与思考,让读者在想象与思考中逐步感受到那份沉重,难以承受这种生命死亡之轻。

从而体味到封建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正是鲁迅先生简洁冷峻、举重若轻的艺术处理,才使得一个“上了历史圈套和作了无名牺牲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永远地站在了人们的面前,才使得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生,如此缺乏实质的人生”却远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令人难以承受,更能激发人们深沉的思考。

《孔乙己》几处细节描写解读

陈君,邓彬 

加入日期:

07-12-02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身心均畸的人物——孔乙己。

他出身卑微,身材高大,天生一个壮汉的料子,可是却为一场“恶梦”付出了终生的努力:

书没读好,半个“秀才”都捞不到,却要强扮文弱书生:

穿的是长衫,讲的是满口之乎者也,留的是长指甲……但为了谋生,偷盗,结果被打折了腿。

从此站不起来了,只好“盘”腿坐着喝酒。

文章将人物塑造、情节展开系于喝酒的场景。

让这一完美构想饱含着无限辛酸和苦闷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关于孔乙己“盘腿”细节的解读1、“盘腿”细节是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难看出,作者是以“圆梦”的构想来塑造孔乙己形象的。

他给了孔乙己一个不伦不类的行为,给了他让人啼笑皆非的语言,给了他让人嗤之以鼻的衣着,同时还给了他一个执着而又痛苦的“圆梦”过程。

他好羡慕短衣帮踱进包厢的风度,要酒要菜的豪气,慢慢坐喝的悠闲,这是孔乙己终生的追求啊!

于是他说(半懂不懂的话)、他做(要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他穿(又脏又破的长衫),缺的就是“坐”的环节,于是作者便给他一个“坐”的结局(盘腿),让其淋漓尽致地扮演完刻意追求上层生活方式的角色。

可见这是作品何其完美的一种构思啊!

2、“盘腿”细节是作者沉痛心境的高度凝铸。

  细读课文,不难看出,作者是怀揣“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思想来塑造孔乙己形象的。

  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成为“穿长衫的”,有着高贵典雅的喝酒风度,因此尽管处境艰难,他仍大言不惭地以一些半懂不懂的话来回辨:

“窍书不能算偷……窍书……,读书人的,能算偷么?

”,以“跌……跌断”来掩饰,以“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来挺面子。

如果仅仅以这些来论,不光我们读者,就是作者,也应该是“怒其不争”。

但是,孔乙己毕竟是一个穷困潦倒思想迂腐的读书人,他对整个贫困阶层没有损害,甚至还能给孩子们分些豆吃,教孩子们识些常用字。

作者之所以构想他“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连一根拐杖都无人赠送的细节,目的也应该包含激起有良心有良知的人们“哀其不幸”的用意。

3、“盘腿”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浓缩

  从文中得知,孔乙己虽有恶行(卖了有钱人家的纸、笔,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也有恶报(被别人吊着打,打折了腿),但他不是社会的公害,他有着朴素的爱心,尽管再穷,也不偷短衣帮的东西,还略能厚待小孩(给茴香豆、教识字),所以他还应是受压迫者的一员。

丁举人残忍地虐待他,使他有腿站不了,其实就是一种深深的阶级压迫。

可见,作者以孔乙己腿折之后“盘腿”细节描写作结,其实质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深深的控诉,目的是唤醒人们的良知,触动人们的爱憎灵魂来反抗封建统治。

  二、关于短衣帮“看酒”细节的解读  文中写短衣帮来喝酒的内容不多,其中写了他们“细心”“看酒”的细节。

“他们(短衣帮)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眼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显然,这个温酒的过程,短衣帮是目不转睛地过滤了的。

表面看来,作者是在直接刻画短衣帮的小气和不信任人,其实,透过这一表象,我们会不难看出作品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封建盘剥无处不在,封建剥削思想对下一代(小伙计)的毒害。

  三、关于“十九个钱”的解读  文中写斯文人(穿长衫的)喝酒的细节并不多,总体勾画的仅一句:

“……踱进店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而浓墨重彩的是假斯文人(实际上是粗人)孔乙己。

他死要面子,在受嘲被辱之后,也曾要大气派: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但依着他背景的无助,生性的懒惰,衣着的寒伧,就可料定他的结局。

文章以“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作结束性语言之一,其实就是对孔乙己终生形象的一个结论。

我们很难分析出“19文钱”是怎么欠下的,但我们可以去揣摸作者对“19个钱”的巧妙构思。

1、“19”的谐音“要酒”,“孔乙己还欠19个钱”就是说孔乙己至死都不可能达到穿长衫的“要酒”的那种境界,这是对孔乙己身份所下的结论。

2、依旧时代中国民间的风水日历说法,每月“19”为下九日,“下九”谐音“下酒”,那么孔乙己还欠19个钱,就是说孔乙己还是少了下酒的“钱”,少了“要菜”的钱,这同样可说明孔乙己铁定的身份就是短衣帮,至于他要强撑面子,只能落到“盘腿”连“站着”都不能的地步。

  名作能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它诗意般的构思和巧妙绝伦的语言艺术,教案中只要怀有探秘的兴致和热情,就一定能洞悉文中的奥妙,达到形神俱解的目的。

头一次接触《孔乙己》这篇文章,是在初中上学期间。

那个时候,临近中考,同学们都很紧张,《孔乙己》是出现在我们语文课本里的一篇必修课文,当时据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分析部分,已经连续三年都有这篇文章的内容,因此我当时很反感这篇文章。

后来我们大部分人也难逃孔乙己的厄运,“终于没有进学”,甚至有的人最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当我慢慢成长起来,也被迫渐渐的读了一些书,日久生情,也就对书有了感情。

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觉得年龄越增长越爱读鲁迅,也越能接近鲁迅,渐渐地在鲁迅的书里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发现,想要研究自己,就一定要拿着鲁迅的书作参考。

而我也发现,我们这一代的人,很多难逃孔乙己的厄运,每天说着“教人半懂不懂”的话,却自命清高,瞧不起别人的人,大有人在。

于是这么多年,也就对《孔乙己》由讨厌转变成感激,对鲁迅也就由憎转爱了。

接下来,我希望用我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我这不成熟的读后感,给大家写出来,也希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上面的话,姑且算作我的开场白了。

一、《孔乙己》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关系

孔乙己历来都被人们认为是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教育的牺牲品,瞧不起劳动人民,最后被封建科举制度害死了。

《孔乙己》也就这样成为了鲁迅先生众多作品中最有力的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封建科举制度。

也就是所谓的“进学”,孔乙己是晚清时代的读书人,那我们就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又叫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进学了,就是秀才了。

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省一级考试),由秀才或监生应考,取中的就是举人。

为了这个秀才和举人的头衔,读书人拼命的争取。

读书本来是个日常行为,或者说高雅的行为,它可以使人明事达理,启发智力。

而读书人却把它作为自己前途的敲门砖,因此才产生了范进,屡次乡试,最后中举之后,发疯了。

我为什么要写这些,就是我要和广大的博友说,如果说,孔乙己受了封建教育毒害,多少搭点边,如果说,孔乙己如何的像范进那样的醉心功名利禄,屡次去参考,后来死在科举制度上这样的文字,对不起,我在这篇小说里没找到。

鲁迅生前有个朋友叫孙伏园曾经回忆道,鲁迅和他说过,在鲁迅自己众多小说之中,鲁迅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你看,我们都喜欢《阿Q正传》喜欢《祝福》喜欢《药》喜欢《故乡》,当然了,我们也不排除喜欢《孔乙己》,但是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还是最喜欢《阿Q正传》,这篇小说,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调查问卷里,都高居榜首。

可见我们这些读者还是青睐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但鲁迅却独独最喜欢《孔乙己》,可以这么说,在我们自己的眼里,鲁迅对其给予这样高的评价,《孔乙己》当之无愧的是一匹“黑马”。

《孔乙己》为什么能成为“黑马”,我一直都不理解,也一直在猜测。

难道就把这篇小说,简单的归结为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这一条理由,就能作为《孔乙己》成为鲁迅的“黑马”的原因吗?

显然不是,鲁迅并不是把讨伐封建科举制度作为理想的,请大家要注意,鲁迅一生的愿望要“立人”,要以文艺的方式来救国,科举制度是要讨伐的,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主要的。

如果鲁迅先生真有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檄文,那就是他于1922年6月发表在上海《东方杂志》的小说《白光》,后来也和《孔乙己》收入了《呐喊》。

小说里的陈士成,连续县考16次,最终还是落第,以至于导致他的变态,幻觉到山里挖掘宝藏,落水溺死。

可以说,范进的疯和陈士成的死,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孔乙己如何参加县考,如何落第,小说里也并没有交代,只是交待他读过书,迂腐寒酸,自命清高,况且孔乙己的死,是被人打死的,难道被人打死的,也和封建科举制度有逻辑关系?

不能吧。

但是,历来的认定为《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讨伐封建科举制度最有力的战斗檄文,而使得《白光》在《孔乙己》面前显得暗淡无光。

我个人的观点是,《白光》要比《孔乙己》更有力度的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如果不客气地说,《孔乙己》和封建科举制度没有丝毫关系,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给《白光》“平反”一下。

那么《孔乙己》究竟里面是什么样的思想内涵?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反映了什么?

我翻了一下《鲁迅全集》里的《鲁迅全集补遗续编》,里面有一篇《〈孔乙己〉文末附记》,这是鲁迅自己写的,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里面写道:

“作者的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我的总结是,《孔乙己》之所以能成为鲁迅先生的“黑马”,是因为,这篇小说,用最少的文字,全面展现了人类社会总总事态,以及人性本质。

接下来,我就把我从《孔乙己》里所看到的,所感悟到的东西,整理、罗列出来。

二、《孔乙己》里的底层的中国人

这是一篇以“我”的叙述方式写成的小说。

况且距离“我”的叙述是“二十年前的事”,但“二十年”如此,“现在”又如何呢?

变了多少呢?

当然了,这是留给我们的“画外音”,我们也尽量从这二十年前的事对比一下我们“现在”怎么样。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什么人才站着喝酒呢?

只有代表下层人的短衣帮才靠柜台外站着喝酒,那些上层人士,都坐在里面的屋子里喝酒。

因此我们不难推断,孔乙己生前只能和这些下层人士打交道,至于上层人士,他都没有机会见面,所以,凡是咸亨酒店里取笑他的人,都是下层人士,说白了,就是劳动人民。

因此我们还不难看出,作者是花了最浓重的笔墨来刻画中国底层人民的。

那么《孔乙己》里的中国底层人到底是什么样呢?

1、欺善怕恶,欺软怕硬

这是人性的本质,在《孔乙己》这篇文章里突出地展现出来。

我们看咸亨酒店里的人,对孔乙己任意取笑,丝毫不顾及他的感受,只图自己过嘴瘾,而对丁举人却敬畏如鬼神,“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

”。

其实越是底层人,越是欺软怕硬,因为他们长期受压抑,受上层人士的欺凌和压迫,仿佛丝毫展示不出来他们在这个社会上的价值,怎么办呢?

只有找一个比自己还弱的人来宣泄,而且还要当众来宣泄,以让旁人看看,自己还是相对于“他(她)”还是强的。

否则,阿Q为什么还要当众去摸小尼姑的头呢?

所谓“柿子挑软的捏”,道理就在这。

我们有时候看到现在网络上的某段校园暴力视频,而且我发现,还是女孩子发起这种校园暴力的居多,各位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点,都是结伙打,而且把人往死里打。

扛揍的,就算挺过来了,不扛揍的,就上十字所里了。

这些施暴者,我想多半都是长期受压抑而造成的。

其实,底层人的欺软怕硬、欺善怕恶就是不正视自己的现状造成的。

尽管毛主席一生都希望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但是无产阶级是很难团结的,为了和别的无产者抢饭碗,他们会“良心丧于困地”,不得已而为之。

有个笑话,就是主人让狗拉着猴子绕场转给看客们看,从中获利,由于猴子长期受主人打骂,这下终于有狗拉着它了,于是它拼命的用鞭子打狗来宣泄。

这个时候,它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其实也是被压迫者,它和狗其实是同一个阶级的弟兄。

所以,无产者之间,往往并不是团结如一家人,而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

2、无聊的看客

这个我是从小说里的“我”的叙述中得知的。

我们看这篇小说的第三段“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看到没,“我”笑孔乙己,是“无聊”之中笑出来,正因为“我”无聊的时候,孔乙己给“我”带来了笑料,所以“我至今还记得”。

那别人又何尝不是呢?

文章反复出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种“快活”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我们可以说是一种缺德的快活。

正如《藤野先生》里看枪毙犯人,《药》里看夏瑜斩首,《阿Q正传》里看阿Q斩首,鲁迅都有很精彩的描写,中国的无聊的看客,都是把乐趣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看到别人倒霉,心里特别快活。

什么才是真正的变态?

这就是真正的变态。

在鲁迅的书里,我们不难感悟到,中国人是变态的,由中国人组成的中国社会也是变态的。

所谓无聊的看客,首先就是因为无聊,无所事事,吊儿郎当,整天除了取笑别人之外,再没有任何事情可消遣,人与人之间简直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凝聚力可以使得这些无聊的人团结起来,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块使。

二、中国文人的通病

1、跳得进,跳不出来

你说孔乙己读书有没有错?

我们不能说孔乙己读书是错的。

当别人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时候,他就急了,而且是真急了,“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而这时候,我突然觉得提问的那个人太过分太缺德了,有道是“当矬子不说短话”,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你想想,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都没有了,跟禽兽有什么区别?

相反,我觉得孔乙己还是很可爱,因为他内心最起码还有一份曾经的理想,比那些无所事事,麻木不仁,整日只知道取笑别人的人强。

但是,孔乙己为什么不用那些正常的语言来反驳取笑他的人,而用那些全让人听不懂的话来反驳呢?

这就是因为,他跳不出他的处境。

首先来说,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就是他“跳不出来”的障碍物。

他总觉得读书人是天底下最高雅的人,不能与市井人为伍。

其次,从他的谈吐上也能说明这一点。

你看他给孩子分发茴香豆的时候还引用《论语*子罕》里的话。

中国的读书人总给人的感觉是“一根筋”,一旦读了几天书,一张嘴就像酸菜缸似的酸腐不堪,动不动“小生如此......”,“娘子宽恕小生则个”,反正就是不正常。

我们现在其实也是如此,你看我们读书,不断地往上考,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跳不出来,我们无非想找个好工作,学到的能有多少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无非也就证明一下有个高学历而已。

2、虚伪、不真诚

孔乙己学的是封建旧道德,但他却没有恪守这种道德,这就说明,封建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很不服众的。

比方说孔乙己嘴上说“君子固穷”,君子固穷是什么意思?

是不以穷困改变操守的意思。

但是孔乙己却做偷盗的事情。

这显然和“君子固穷”是背道而驰的。

由此可看他这个人是很虚伪的。

他并没有把书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做人中。

我们都知道,中国封建道德是宗亲道德,是先秦儒家提出的孝悌忠恕和汉代的三纲五常。

但这样的道德规范,只是一种在人们思想里的强制实行,只是固定的理论,只是强迫的推行理论,而忽略实施的步骤。

强制的理论,只能使一个人变傻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