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
《物联网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文献综述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联网、互联网的特征比较分析表
名称
联接主体
信息采集
信息传输
信息处理
网络社会现状
物联网
人与物
物与物
自动
数字网络化
智能化
现实
互联网
人与人
人工
交换
虚拟
由上表可知,物联网与互联网有着显着的区别,同时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之上的一种高级网络形态,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共同点是:
技术基础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是建立在分组数据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不同点是:
用于承载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分组数据网无论是网络组织形态,还是网络的功能和性能,对网络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互联网对网络性能要求是:
“尽力而为”的传送能力和基于优先级的资源管理,对安全、可信、可控、可管等都没有要求。
物联网对网络的要求高得多,对实时性、安全可信性、资源保证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从这方面来说,两者是有差别的。
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
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
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
RFID是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英文缩写,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
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
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
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信息化革命的浪潮,物联网被称为信息技术移动泛在化的一个具体应用。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人类可以实现无所不在的计算和网络连接。
传统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
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
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管理未来的城市,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技术是应用的基础,物联网要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感知、识别、通信等功能需要有大量先进技术的支持。
目前物联网关键性的技术包括:
感知事物的传感器节点技术,联系事物的组网和互联技术,判别事物位置的全球定位系统,实现事物思考的应用技术,以及提高事物性能的新材料技术。
传感器节点技术
传感器是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或化学组成,并将探知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装置或器官。
目前传感器节点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技术、微型嵌入式系统。
其中传感器技术是研究的重点,因为传感器节点技术是传感网信息采集和数据预处理的基础和核心,而传感器技术则是传感器节点技术的前提。
随着材料、工艺等技术的进步,传感器已经实现了微型化、网络化、信息化,但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传感器供电技术方面,相关的研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因为传感器往往是依靠自身或者太阳能来进行供电的,而太阳能电池的供电效率以及可靠性都无法满足要求,目前一个比较理想的途径是大力研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和高性能锂电池技术,定期对传感器进行远程充电,以大规模延长传感器的使用时间。
组网和互联技术
传感器组网和互联技术是实现物联网功能的纽带,目前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构建新型分布式无线传感网络组网结构;
基于分布式感知的动态分组技术;
实现高可靠性的物联网单元冗余技术;
无缝接入、断开和网络自平衡技术。
一个高效的物联网是由数以万计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的,而要使这些传感器能够相互协作,高效率的运行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组网和互联技术作为支撑。
在节点过多时关闭其中的某些节点以延长网络的可用时间,当某些传感器节点出现故障或者脱离网络时能够及时开启备用的节点,在保证整个网络各项功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延长网络的使用时间。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从而实现物体的精确定位。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空间部分——GPS星座;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全球定位系统最主要的指标是定位的精度,目前主要的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的GPS,其精度在民用领域为30m,而为了打破美国在全球定位系统方面的垄断地位,各国目前都在争相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典型的例子有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俄罗斯的“格格纳斯”卫星定位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应用技术
物联网应用技术是根据具体的物联网应用要求,在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基础上具体服务于特定行业或者实现特定功能的技术。
按照具体的任务来分,物联网应用技术主要包括:
感知信息处理技术、系统软件、传感器应用抽象和标准化以及应用软件及平台技术。
物联网服务的行业领域极其广泛,这决定了物联网的工作平台必须具有极高的开放性。
因此,系统软件、感知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传感器应用抽象和标准化将是研究的重点,也是为应用软件及平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传感器系统软件将会走模块化设计的思路,并且寻求一种基于新型开放性互联平台的层次化系统解决方案,其他应用技术都将基于这个平台来研发。
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
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性能,新材料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物联网新材料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
使传感器节点进一步小型化的纳米技术;
提高传感器可靠性的抗氧化技术;
减小传感器功耗的集成电路技术。
可以预见,随着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系统器件会变得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
2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
虽然物联网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基本得到统一认识,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大层次。
如下图所示:
【具体应用】
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农业
工业监控城市管理环境检测……
【数据分析处理】
云计算、数据挖掘……
应用层
【广域网通讯】
PSTN、2G/3G移动网络、互联网、广电网络、专网……
网络层
【短距离无线网络】
红外、蓝牙、WiFi、Zigbee、其他无线……
【数据采集、执行控制】
各类传感器、RFID、条码、摄像头……
动作执行部件
感知网
应用层
应用层完成物品信息的汇总、协同、共享、互通、分析、决策等功能,相当于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
物联网的根本还是为人服务,应用层完成物品与人的最终交互,前面两层将物品的信息大范围地收集起来,汇总在应用层进行统一分析、决策,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问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度,最大程度地为人类服务。
其具体的应用服务又回归到前面提到的各个行业应用,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
网络层
网络层完成大范围的信息沟通,主要借助于已有的广域网通信系统(如PSTN网络、2G/3G移动网络、互联网等),把感知层感知到的信息快速、可靠、安全地传送到地球的各个地方,使物品能够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通信,以实现在地球范围内的通信。
这相当于人借助火车、飞机等公众交通系统在地球范围内的交流。
当然,现有的公众网络是针对人的应用而设计的,当物联网大规模发展之后,能否完全满足物联网数据通信的要求还有待验证。
即便如此,在物联网的初期,借助已有公众网络进行广域网通信也是必然的选择,如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ADSL与小区宽带发展起来之前,用电话线进行拨号上网一样,它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完成了其应有的阶段性历史任务。
感知层
感知层是让物品说话的先决条件,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身份标识、位置信息、音频、视频数据等。
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
感知层又分为数据采集与执行、短距离无线通信2个部分。
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
这相当于给物品赋予了嘴巴、耳朵和手,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控制命令,完成相应动作。
短距离无线通信能完成小范围内的多个物品的信息集中与互通功能,相当于物品的脚。
3物联网的应用
通过物联网应用,人类社会将实现方便管理和精确管理,极大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因此,物联网的应用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应用中的信息流
下图表示的是物联网的应用原理:
首先是从现实世界获取相关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将信息传递至智能运算部件,经过信息处理与加工后,再将结果信息传输到相应部件,最后信息重返现实世界,驱动相应部件做出指定的操作。
应用范围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国防和安全、能源与公共事业、交通运输、建筑自动化、生产和制造等领域,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能应用。
国防和安全领域
国防和安全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而物联网被许多军事专家称为“一个未探明储量的金矿”,正在孕育军事变革深人发展的新契机。
目前,物联网在国防领域的主要应用是战场信息的整体化感知,从而实现战场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反馈,为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
物联网在国防和安全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实现国防要素及作战单元甚至整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全信息和全数字化状态,也就是使国防科研、军工企业及武器平台等各个环节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将其连接起来,使他们能够协同工作,实现功效最大化。
另一个热点是武器装备的智能化,配合智能机器人的研制,在运用物联网将智能化作战装备和指挥系统相连,最终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效费比战场攻击和战场人员的零伤亡。
能源与公共事业领域
目前,物联网在能源与公共事业领域的主要应用是自动抄表,实现包括电、水、气等用户使用量数据的自动读取,以及随后的根据使用量计算费用、寄发账单,物联网在能源领域的另一个应用是电力传输线路以及其它基础设施的远程监测和维护,鉴于能源领域,尤其是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实时性,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将会十分苛刻。
物联网在能源与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是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电网的核心在于,构建具备智能判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多种能源统一入网和分布式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可对电网与客户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且采用最经济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送给终端用户,实现对电能的最优配置与利用,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可再生能源以及减少能源消耗已经成为物联网在能源领域发展的巨大动因,而智能电网的建设恰好迎合了这样的要求。
一个可能的例子就是,通过远程设施控制上千个大型风力发电机这样一项极具挑战性而效益明显的工作。
但可以预见,随着物联网技术水平的提高,电网的可靠性、效率、调峰调压能力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交通运输领域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从最近的“高铁经济”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已经到了实质性阶段。
交通行业是一个普遍和成本低利润行业,效率是关键。
效率的提高是通过对车辆和司机的最佳利用以及节省燃料。
物联网应用到交通中,可以实现车辆和司机信息的实时获取,从而为合理安排车辆和司机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可以进一步通过路况实时信息选择合理的运行线路。
目前,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每个特大城市发展的问题。
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通过采用非接触式地磁传感器来定时收集和感知区域内车辆的速度、车距等信息,多个终端节点将各自采集并初步处理后的信息通过汇聚节点汇聚到网关节点,进行数据融合,获得道路车流量与车辆行使速度等信息,从而为路口交通信号控制提供精确的输人信息,从而实现了现有基础设施条件下交通流量的错峰调峰,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拥堵情况的出现。
建筑自动化领域
建筑自动化、智能化一直是各国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技术的制约,停留在物件和房间自动化方面。
物联网的发展使得建筑物可以从整体角度实现智能化,由于国家总能源消耗的约1/3与加热和冷却建筑物有关,因此物联网在建筑物智能化控制方面最大的应用是根据各栋建筑的设计,温度等信息,控制相应的调温设施,提高建筑物能源利用的效率,并且通过在建筑物上加装太阳能发电设备进一步减小对于电网的依赖,并且在合适的时间可以将富余的电量回传给电网。
物联网在建筑自动化领域的另一个主要应用是智能家居,届时,家里的各种家具,电器会能够与人交流,通过人的信息,家具以及电器能够自动完成从最简单的煮饭,到复杂的整理房屋,甚至招待客人等一系列的事务。
生产和制造领域
制造业是自动化应用最早,也是最广泛的领域。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生产和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将会有质的提高,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资金管理到生产控制,销售反馈的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目前,一些大型的制造业企业使用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是基于内部解决方案和第三方解决方案,因此,物联网在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是未可限量的。
物联网的应用无疑将会大大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商品的流通度,但是同时生产行业的高要求也会使基于制造业的物联网的安全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商业信息的保护,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上。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在传感器网络方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网中心(“感知中国”中心),发展物联网。
11月在首都科技界大会再次提出发展物联网。
各部门、各地区积极响应,纷纷出台各项举措,推动物联网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但是我国物联网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健全的政策和立法支持。
国家与政府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专利及行业立法保障方面未雨绸缪,先试先行。
(2)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与协调机制。
从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作平台,导致进入这个行业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各自为政,开发出大量不能相互适配和连通的技术,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势必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长期发展的瓶颈。
(3)高昂的开发成本,导致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很难推进到产业化发展和应用的良性循环轨道。
(4)安全问题亟待从技术和法律上得到妥善的解决。
物联网的兴起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使得人们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如果物联网被恶意的入侵和破坏,那么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就会被窃取,更不必说国家的军事和财产安全。
4结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生活的整个社会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技术必将引起我国社会信息的重大变革,与社会相关的各类应用将显着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尹育新,戎宏娜.浅谈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一物联网[J].信息系统工程,2OlO
(2):
105-106
[2]王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1-7.
[3]邵文佳.物联网技术应用展望[A].企业技术开发,2010年7月,第29卷第14期.
[4]徐涛.物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A].中国市场,2010年第32期。
[5]古丽萍.对于我国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思考[N].通信世界周刊,2009—10-27.
[6]王光辉.物联网战略的国际观察与思考[EB/OL].(2OLO-O6-22)
[7]郭川.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
物联网不是网络是应用[N].人民邮电报,2010-3-1.
[8]张毅,唐红.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学院:
物联网综述[J].数字通信,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