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为提高出勤率,主要靠点名,以至于一些逃课的学生花钱雇人来替他们上课。
这些现象无疑在告诉我们教师的课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是典型的低效教学或者说无效教学。
师生的身体虽然同处一个教室,但他们的灵魂却分属不同的世界。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有关联。
而教与学本来应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必须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只有这种良性互动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如果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对教师的话充耳不闻,教师就算是磨破嘴皮、喊破喉咙也是在做无用功。
最终的结果是教师累,学生烦。
教师对学生失望,学生对老师反感。
这种低效教学或者说无效教学其实是在折磨师生双方,耗费师生双方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那么,低效教学、无效教学为何会出现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
问题是出在大学生身上吗?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本来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
他们正处在求知欲最强的青年阶段,富有好奇心。
按照常理,他们本应该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可见问题还是要从教师那一边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
当教师看到学生厌学时,决不能抱怨学生。
教师应该反省自我,从自身的教学找原因。
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的确不好上,它的内容多,时间跨度大,涉及很多古代文献。
如果教师教的不好,很容易让初学者望而生畏。
教师应该回想一下自己当学生时学习这门课的感受。
这样就不会轻易责怪学生了。
当教师认识到教学出了问题时,接下来就要对症下药。
二解决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在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时缺乏积极性的原因出在教师的教学上。
教师应该围绕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教学改革,只有做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方能使无效教学、低效教学变为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迫切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2]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得进步。
教师不能忽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把无效教学、低效教学当做常态,把上课当做例行公事。
一旦教师丧失了教学方面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教学就成了摆设。
教师必须牢记自己的首要职责是上好课。
对学生负责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有了责任心,才能有动力去改进教学。
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应该为大学生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并处理好教材的内容,安排好教学进度。
这本教材必须是通俗易懂、体系完备,而不是晦涩难懂、残缺不全。
由《中国政治思想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可以满足上述要求。
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参与这本书编写的首席专家有曹德本、宝成关、孙晓春、葛荃等人。
[3]他们都是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专家,保证了这本教材的质量。
当然这本教材也不是十全十美。
该书有48万字之多。
作为一本本科生教材,它的字数应该压缩一下。
教师应对这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选择重点来讲授,而不能面面俱到。
面面俱到的讲授只会造成教学流于浮表,让学生觉得大学教师没有理论深度。
该书一共14章,时间跨度大,从商代一直到五四运动时期。
教师在讲授时应该把重点放在春秋战国的政治思想和晚清民国的政治思想上。
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历程中占有突出地位。
对于其它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师可以略讲,引导学生自学。
总之,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时大胆利用讨论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决不能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一言堂”。
当教师不恰当地运用讲授法时才会导致“满堂灌”、“一言堂”。
例如,教师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以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唯一的目标。
讲授法尽管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它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取代的。
教师在传播知识、讲述理论时,教授法的效率非常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下之分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对讲授法的驾驭”。
[4]讲授法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是由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课程特点决定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知识性和理论性非常强,正好适合利用讲授法。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教师应高度熟悉所教的内容,知识渊博,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脱稿讲课;
同时应重视语言表述的生动性、趣味性,尽量避免使用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语言。
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多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而且有坚实的文献依据。
利用具体的故事讲授抽象的道理,学生往往容易接受。
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讲述历朝历代的杰出人物的政治思想,因此教师要多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为教学服务。
教师空谈抽象的大道理,学生听了往往味同嚼蜡。
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才能赢得学生的赞许。
但教师不能为了取悦学生专门讲那些稗官野史、花边新闻。
讲历史要把真实性放在首位。
教师要正确利用多媒体,不要误用多媒体。
教师不应总是放视频,这样做等于把教室当成放映室。
教师这样做可能是为了使讲授的内容更直观、更生动一些。
但这样做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在应付教学。
总之,讲授法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教师在讲授时要真正做到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大胆利用讨论法。
在利用讲授法讲完一些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后,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深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认识。
“讨论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
”[5]讨论法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很多学生主动发言。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不合适,就会出现冷场,没有学生主动应答。
我们评价讨论课的一个硬性指标就是能否让大量的学生主动参与争论。
因此,设置出好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真的需要教师下很多功夫。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因素:
第一,设置的问题必须根植于已经讲过的知识和理论。
这样学生才能有讨论的基础。
第二,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而不能是封闭性的。
这种问题往往没有明晰的、唯一的答案。
此类问题才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论。
第三,设置的问题要与现实有关联,有一定的实用性。
例如,教师在讲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孝道理论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孔子的“亲亲互隐”思想。
孔子主张当人们看到亲人因为犯错而触犯法律时不应该把他们告上官府,而应该在家门之内通过温和、委婉的劝谏解决问题。
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往往会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对孔子的观点,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这个问题为什么总能引发学生的热议?
原因如下:
第一,它源自学生已学的内容,不脱离教学。
第二,它具有开放性,无论是赞成的学生还是反对的学生都能说出根据。
第三,它具有现实性。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处理亲人犯错的问题。
这和前面所说的那三个因素是一一对应的。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记下每一个发言的学生的名字及其主要观点。
对于勇于发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并提高其平时成绩。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和总结。
在讨论问题时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不乐意在课堂上公开发言。
教师可以采取补救措施,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找教师提出他们的见解。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听到一些新见解,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道理。
讨论法和讲授法是相辅相成的,离开讲授法,讨论法就失去了运用的平台;
离开了讨论法,讲授法就失去了提升的空间。
讨论环节在整个课时中可以占到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教师在期末评定学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最终成绩时要有两个依据:
一是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是根据其日常表现打分;
二是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
即便教师的课很精彩,个别学生平时还是没有学习积极性,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的比例不大;
二是可以通过突击复习提升期末卷面考试成绩。
总之,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在期末努力一下照样过关甚至考出好成绩。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
例如,平?
r成绩占到最终成绩的百分之四十。
对那些平时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要给他们高分。
教师另一方面要尽量少出那些单凭死记硬背就能答出的考题。
教师在设计考题时应该多出那些能够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题。
教师不能让那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过关甚至拿到优秀成绩。
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在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人都是重感情的,大学生也是如此。
教师对学生要始终抱着一颗仁爱之心,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上完课后要拿出一些时间和学生互动,倾听他们的问题和意见。
对学生的批评建议,教师要认真对待,并表扬这些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老师,在课下是学生的朋友。
教师要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的有效沟通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之,要实现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从无效教学、低效教学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多管齐下,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
三余论
平心而论,大学教师都接受过或多或少的师范教育,早就知道很多教学领域的大道理。
在刚刚走上讲坛时,大学教师大概都曾立下当名师的志向,力求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但是,现实慢慢地让不少人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对于包括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在内的许多文科教师而言,都要面临评职称的压力。
在现行的职称评定中,科研成果远比教学成果重要是不争的事实。
拿项目、发论文、出专著往往能让教师在职称升迁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一些。
科研成果奠定了教师的地位。
在教学领域,无论教学水平有多高,无论多么受学生的欢迎,对个人的职称升迁而言,作用不大。
因此,不少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中,做出了重科研、轻教学的选择。
要想多出科研成果,对多数老师而言,需要付出专一的、长期的努力。
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多,教学就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
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者的关系中当然也面临顾此失彼的困境。
因此,改革现行的职称评定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实际情况,才能让更多的教师安心去搞教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
在现行职称评定体制下,聚精会神搞教学是需要一种可贵的奉献精神。
当然,科研和教学不是绝对对立的。
教师在不脱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搞好科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
教师如果能把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引进教学,自然会提升教学的质量。
这些成果往往是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
不过,教师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需要下一番功夫。
这里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如果教师的科研是远离教学内容,那么即便他们搞出科研成果,对教学的正面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一些教师在科研上出了很多成果,但教学效果不佳。
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没有恰当地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
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不难,真正的难题是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
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的教师应该不忘初心,备好课,上好课。
教师通过改进教学,完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落实有效教学的理念。
最终结果是皆大欢喜,教师获得成就感,学生获得收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