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13112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在缴纳粮食税后可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从而促进自由贸易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A项。

B、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C项属于政治意义,故均排除。

4(2018南昌高一期末)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D)A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工业中的比例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解析结合题中三个限定条件“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直接目的”可知,D项内容与此一致,D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施期间私有制成分增加,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B项是“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目的,排除;

C项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要达到的目的,排除。

答案为D项。

5“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容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

”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的主要原因是(B)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B工人阶级牢牢掌握着国家机器C竞争中的社会主义更具活力D只是社会主义建设方法的改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改变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工人阶级仍掌握着国家机器,并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因而“工人国家的实质”不会改变,故选B项。

6(2018南阳高一检测)B.T.克列缅在斯大林造成的社会主义集体性的变形:

实质及根源中认为:

“它从产生之初就不具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性质(农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真正主人:

他们播种什么、什么时候耕耘和收获、交售自己的多少产品、交给谁、按什么价(有时完全是象征性的价格),都要听命于他人。

”作者评价的是(D)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自由放任经济模式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据材料“农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真正主人完全是象征性的价格,都要听命于他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即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D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故B项错误;

斯大林时期没有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模式,故C项错误。

故选D项。

7(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该表反映了苏联(A)1928年“一五”计划初步方案“一五”计划最佳方案实际完成数煤(万吨)3550680075006440石油(万吨)1160190022002140生铁(万吨)3388001000616钢(万吨)4308301040592棉织品(亿米)26.78576226.94A.优先发展重工业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C经济发展很缓慢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解析与1928年相比,“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反映是否忽视商品价值规律,故B项错误;

重工业增长很快,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情况,故D项错误。

8(2018临沂高一检测)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D)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

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9(2018长郡中学高一月考)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

“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C)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民国十七年正好是1928年,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此时苏联发展集体农庄旨在配合工业化的进行,故C项正确。

10(2018太原高一月考)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C)A以指令性计划取代市场调节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改善民生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解析注意把握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只强调国家发展而忽视民生,C项正确。

11(2018通化高一期末)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

“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他(斯大林)不仅改变了苏联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

”她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B)A苏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D斯大林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解析由材料中“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不仅改变了苏联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可以看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高度评价了斯大林所取得的成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B项正确;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A项错误;

斯大林时期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C项错误;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D项错误。

12(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

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解析物资产品的计划供应,政府指令作为生产生活的标准,这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故选A项。

13(2018咸宁高一期末)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A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片面追求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这从反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故B项正确。

14(2018长春高一联考)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

15(2018汕尾高一月考)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C)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建设上过于冒进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BCD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明显错误,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而只是修修补补,其改革也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而是在改革中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故正确选项为C项。

16(2018合肥一中月考)赫鲁晓夫曾说:

“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解析根据题干中“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可知,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制度进行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7(2018宿迁高一检测)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C)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符合题意。

18(2018湘潭高一检测)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8560万吨增加到1347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82%。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D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解析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实行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C项正确;

A项是1921年;

B项是1929年;

D项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

19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

”这段笑话(B)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解析材料中“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与买面包需要赶去排队,这两个现象的巨大反差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反映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20(2018荆州中学高一期末)以下是19611985年苏联资本生产率(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变化趋势表,制约苏联资本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条件是(D)时间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资本生产率3.52.04.04.03.4A.过分倚重重工业而产生经济结构性缺陷B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发展脱节C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加重D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解析资本生产率就是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材料表明20世纪6080年代,苏联资本生产率一直呈现负增长。

其根本原因是受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具体表现为依靠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包括资本的运用),这种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也即经济成本过高,使投资效益出现负增长。

因此选D项。

21(2018南京金陵中学高一调研)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

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危机。

在“这一时期”执政的是(C)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执政特点非常明显,为了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大国,他强调要搞国民经济军事化,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结果拖累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22(2018天门、仙桃、潜江高一检测)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

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

材料中“这一时期的改革”指的是(C)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改革。

“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C项属于这一改革中的措施,故正确;

A项近似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中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不符合题意。

23(2018南昌高一联考)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种种危机,时任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手段是(A)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C强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故答案为A项。

B项不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D项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手段。

排除B、C、D三项。

24(2018三门峡高一期末)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A冷战格局对苏联的影响B缺乏正确的经济改革方针C党内外反对势力的崛起D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当时苏联处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材料中数据反映出苏联经济衰退。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缺乏正确的经济改革方针,致使经济不断滑坡。

25(2018吉林高一联考)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相比,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A)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改革政策。

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这是苏联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

B项仅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说法不全面;

D项仅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且不是其改革失败的原因;

C项仅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且并非主要原因。

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4分,共计50分)26(2018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近(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苏联的经济近代化探索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引自人教版教材材料二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

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之后,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

这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

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

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引自人民版教材材料三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年份项目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拖拉机不详4212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钢555432注:

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材料一表述的苏俄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通常被称为什么政策?

(2分)解析材料中“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可看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8分)解析结合材料中“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回答。

答案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余粮征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亦可)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

(8分)(3)材料三反映20年代末到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方针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

(8分)解析结合表格中的数据看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分)经验教训:

快速实现工业化;

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或具体表述: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6分)27(2018江西南昌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圣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

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材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8分)解析根据时间信息“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取得的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等角度回答。

答案原因:

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

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

(8分)

(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着什么严重问题?

(10分)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角度来分析。

答案不健康现象:

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

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

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

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

(4分)严重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众的自由、民主;

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6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

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

材料二材料三下表为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年份19811985198619891990社会总产值3.31.82国民收入3.21.04劳动生产率3.12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6分)解析“不良后果”从材料中得出,即“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而“评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答案不良后果:

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6分)

(2)材料二中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什么历史信息?

(3分)解析根据图表中的时间信息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由图表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工农业生产均呈现增长趋势。

答案勃列日涅夫。

信息: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

(3分)(3)材料三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5分)解析注意抓住时间为1990年,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执政;

“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

答案主要原因:

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启示:

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