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10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2)略;
(3)人应该找到自已的位置,找到真正的自我。
(1)】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内容,选择句式相同或相似句子即可。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象声词的掌握情况,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3读文段,做练习。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到地上了。
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起来大声喊:
“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那我马上就会死掉。
”红头哭起来。
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青头又()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
“红头!
不要怕,你会出来的。
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的!
”
(1)将下面词语的序号填入文中画横线的地方。
A.管消化B.贮藏食物
(2)将下面的词语准确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跳爬摔蹦(3)从文中划线的“一下子”“不顾”“一骨碌”等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这篇文章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
我知道牛吃草时,先不细嚼,而是把草吞到肚子里,等休息的时候_,这个过程就叫反刍。
(1)B;
A
(2)蹦;
摔;
爬;
跳(3)感受到青头对红头的关爱。
(4)再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解析】【分析】
(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应该没问题。
(2)本题考查对动词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A
(2)蹦;
跳(3)感受到青头对红头的关爱。
(4)再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_孩子_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_男孩说:
“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列宁问:
“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1)给选文第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_孩子_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_
(2)以下哪一项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着急的心情?
()A.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B.列宁问:
”(3)根据选文中人物的对话,猜猜当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选项。
A我不能说是我把灰雀捉走了。
B我捉走了灰雀,害得别人这样担心,明天我就把它放回来。
C这只灰雀大概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
D也许这个小男孩见过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
第自然段中列宁想_第自然段中男孩想_第自然段中列宁想_第和自然段中男孩想_(4)“男孩说:
没我没看见。
”男孩为什么迟疑?
(5)读下面的句子,和选段比一比,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列宁看见小男孩,就和他交谈,表达自己对灰雀的喜欢和担忧。
小男孩被感动了,把提走的灰雀放了回来。
(6)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你发现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1):
“;
,;
?
”
(2)A(3)D;
A;
C;
B(4)因为灰雀是他捉走的。
(5)选段运用了记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事情的经过,生动具体;
而题中所给的句子只是简单的叙述,平淡无奇。
(6)列宁是一位爱护下一代,保护小男孩自尊心,善解人意的人。
(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6)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
”
(2)A(3)DACB(4)因为灰雀是他捉走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掌握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内容上的侧重点。
(6)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精神或品质。
5课内阅读。
金色的草地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
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
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
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
“谢廖沙!
”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的脸上。
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
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
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1)草地在早晨、中午和晚上分别是()A.金色、绿色、绿色B.绿色、绿色、金色C.绿色、金色、绿色
(2)下面对“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这句理解正确的是()A.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蒲公英的花比作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花可以张开、合上的特点。
B.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蒲公英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花的喜爱之情。
C.这句话没有用修辞手法,只是真实地写出了蒲公英花的形状和特点。
(3)“多么可爱的草地!
”这句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草地的_和蒲公英的_,表达了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_与_之情。
A.重复;
可爱、有趣;
喜爱、赞美B.反复;
有趣、可爱;
喜爱、赞美C.反复;
喜爱、赞美(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A.概括上两段的内容B.总结全文C.过渡【答案】
(1)C
(2)A(3)C(4)B【解析】【分析】
(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短文内容来理解。
(3)此题意在明白反复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反复”,就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辞格。
(4)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1)C;
(2)A;
(3)C;
(4)B【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考查学生对反复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6课外阅读。
木匠的房子一个穷木匠造了一间木房子。
木房子很小很小,摆了一张小木床和一张矮木桌,只能住下他自己。
一天下大雨,一位老人敲门请求避雨。
木匠看看小小的房子,有些为难。
他想,能住下一个人就能待两个人。
木匠把老人请进屋里,老人就坐在地板上。
没过一会儿,一位可怜的妇女带着三个孩子敲门请求避雨。
木匠说:
“进来吧!
待得下两个人就能待六个人。
”雨越下越大,陆续有路人敲门请求避雨。
最后,那很小很小的屋子里居然待了十一个人。
他们坐地板,坐床,站着,一起说说笑笑。
木匠笑着说:
“只能住一个人的房子竟然待了这么多人,难道是房子变宽了?
”大家笑着说:
“不是房子变宽了,是心宽了。
一个善良人的心宽得能容下全世界的人!
”
(1)小小的房子一共待了多少个人?
(2)短文中的穷木匠是个怎样的人?
()A.心灵手巧B.心地善良C.法力超常(3)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4)你想对穷木匠说些什么?
(1)十一个人。
(2)B(3)一个善良人的心宽得能容下全世界的人!
(4)你是一个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我要向你学习。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
(2)B(3)一个善良人的心宽得能容下全世界的人!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关港珠澳大桥材料的阅读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从设计到建成历时14年,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只要40分钟左右的车程,基本实现“1小时经济圈”目标。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技术及设备规模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该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早在2015年就被英国卫报称为“即将完工的当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上面的材料中,可提取到的信息正确的是()A.大桥总长约55公里。
B.大桥从设计到建成历时14年。
C.大桥建成通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只要40分钟左右的车程。
D.大桥建成通车。
基本实现“1小时经济圈”目标。
(2)港珠澳大桥是连接哪些地方的大桥?
()A.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B.西接广东省珠海市C.西接澳门特别行政区(3)港珠澳大桥是集桥、岛、隧于一体的工程。
它获得了什么赞誉?
(1)A,B,C,D
(2)A,B,C(3)该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早在2015年就被莫国卫报称为“即将完工的当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ABCD;
(2)ABC;
(3)该桥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早在2015年就被莫国卫报称为“即将完工的当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羊和狼狼干了坏事,被狗咬伤,倒在地上,自己不能找吃的。
它真想到前面的河里去喝水,可是,怎么也爬不动。
这时,从远处走来了一只山羊。
狼有气无力地叫着:
“山羊大哥,我渴极了!
请您快给我到小河里弄点水来!
”山羊望了望狼,摇了摇头说:
“我不能替你去拿水。
”狼()想发火,忽然伤口一阵剧痛,便忍住了,“我受伤了,伤势很重,一点也不能动了!
()你一点不同情我吗?
”山羊还是摇了摇头。
狼简直要哭出来了,又苦苦地()到:
“行行好吧!
山羊大哥。
只要你给我一点儿水,我就可以自己去找食物了,要不我会饿死、渴死的!
”“要是我给你水喝,你能够站起来了,那么,你会()不客气地把我当食物吃了!
”山羊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1)给文中括号选择正确的字或词。
A纲B刚_A难道B难到_A请求B哀求_A毫B豪_
(2)画线的句子是句,下列句子与原句意思不变的是()A.反问;
你一点不同情我。
B.反问;
你肯定同情我的。
C.反问;
你一点同情我。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互为近义词的是()A.剧痛刺痛B.哀求苦求C.发火点火(4)短文三次山羊头部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山羊。
()A.对狼的凶恶本性是认识的,坚决不同情这只受伤的狼。
B.对狼的狠心和不善良。
C.对帮不帮助狼心中仍存着犹豫。
(5)这则寓言说明坏人的凶恶本性是的,我们绝不能。
()A.有可能改变的;
一直当他们是坏人B.不会改变的;
伤害他们C.不会改变;
同情坏人【答案】
B;
A
(2)B(3)C(4)A(5)C【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是反问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
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课文结合选项判断。
(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B、A;
B、A;
(2)B;
(4)A;
(5)C【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
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
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几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首先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感觉您对自己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
比方说小时候对科学、科学家感兴趣;
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的目标;
后来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
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
”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其实谁心里都明白,因为在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
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
“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
“在这里面没有必然吗?
”丁肇中继续回答:
“那我就不知道了。
”记者还是不死心:
“怎么才能让自己对于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
”丁肇中依然回答:
“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记者无奈:
“我发现在咱们的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
”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
“是!
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
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丁肇中的严谨态度,的确是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程度。
然而,这就是作为科学大家的丁肇中。
他认为不知道的就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1)用波浪线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2)“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其实谁心里都明白”中的“答案”的含义是_。
(3)丁肇中回答“不知道”的原因是()A.他不会回答B.他不能回答C.他不知道怎么回答【答案】
(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理由:
这句话体现了丁肇中的严谨态度。
(2)自己有兴趣,并坚持完成科学研究(3)C【解析】【分析】
(1)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自己有兴趣,并坚持完成科学研究(3)C【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划线词语的赏析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块奶酪(节选)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
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
“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足:
(副词)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
足以;
值得(多用于否定式);
充足;
足够。
劲头比刚才更足。
_这点小事微不足道。
_这碗饭足以填饱肚子了。
_
(2)蚂蚁队长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的原因是()A.一点儿奶酪渣不够分。
B.最小的蚂蚁需要特殊的照顾。
C.怕其他蚂蚁偷吃。
(3)蚂蚁队长不自己吃掉奶酪渣的原因是()A.怕被其他蚂蚁发现。
B.怕违反不许偷嘴的禁令而受处罚。
C.不能带头违反自己定的不许偷嘴的禁令。
(4)大家干活劲头更足的原因是()A.他们看到了蚂蚁队长吃掉了奶酪渣。
B.他们没有吃到一点儿奶酪。
C.他们看到蚂蚁队长让小蚂蚁吃掉了奶酪渣。
(1);
(2)B(3)C(4)C【解析】【分析】
(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足:
这点小事微不足道。
值得(多用于否定式)。
这碗饭足以填饱肚子了。
(副词)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
(2)、(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C【点评】
(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入座。
(2)、(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