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宁巷小学一上《连加连减》WORD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02282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0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抚宁巷小学一上《连加连减》WORD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抚宁巷小学一上《连加连减》WORD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抚宁巷小学一上《连加连减》WORD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抚宁巷小学一上《连加连减》WORD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抚宁巷小学一上《连加连减》WORD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抚宁巷小学一上《连加连减》WORD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抚宁巷小学一上《连加连减》WORD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抚宁巷小学一上《连加连减》WORD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抚宁巷小学一上《连加连减》WORD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试一试:

46+25+17

(二)连减1.计算小女孩第三次得了几分?

板书:

78-26-28=2.生试算并交流算法方法一:

连减竖式方法二:

口算78-26=52,然后用竖式计算52-28=24师小结:

在计算时哪一步如果能口算,就可以口算,口算有困难的进行笔算。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连减的笔算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又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解题策略。

)3.小男孩第三次至少得几分才能得第一名?

讨论第一名的总分至少是几分?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板书课题:

连加、连减)这节课学的连加、连减和以前所学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运算顺序相同,但这节课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

)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1.大家帮小熊解决了问题,小熊很感谢大家,送了几个气球当做礼物!

瞧,气球上的题,你会吗?

(55页第一题)2.为了感谢广大顾客对小小超市的惠顾,小熊妞妞还推出了有奖竞猜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想)做得又对又快的前5名奖励智慧奖章一枚。

37+20+16=54+28+2=63-9-36=81-28-60=师: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在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算法优化。

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机勃勃的“有奖竞猜”活动场景中,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交流中拓宽思维,培养能力。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进行算法的优化,鼓励学生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能简便计算的尽量用简便计算。

)3.小熊对三种饮料3天销售的情况做了如下统计:

(课件出示表格)雪碧酷儿可乐第一天/瓶232730第二天/瓶2228第三天/瓶4527合计/瓶7986

(1)算一算,酷儿一共卖出多少瓶?

如果你是小熊,下回你会怎么进货?

为什么?

(2)雪碧第3天卖出几瓶?

(3)可乐第2天卖出几瓶?

4.小兔来到了服装柜前挑选服装,她带了100元钱。

(1)如果选购其中三样,你有几种不同选法?

一共要多少元呢?

(2)如果选购其中两样,可以找回多少元?

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案?

以学生熟悉的购衣事件为场景,提供开放的题材,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注孩子的进步抚宁巷小学张媛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

人,永远有“好”与“差”之分。

没有“差”,又何来“好”呢?

有好必有差,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其实,教育教学中的“差生”属于假性生,只是一时的学业落伍罢了。

而不是永远落伍,即使学业落伍,也仅仅说明他们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落伍。

他们在学校是弱势群体,属于被放弃的一部分,因此,把目光瞄准在差生身上,不断改变差生的状况,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只要以赤诚之心去关爱这些学困生,善于挖掘他们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优点,然后加以放大,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何蒙,这个孩子脸部被开水烫伤,有自卑感,平时很少和同学游戏、玩耍,没有好朋友。

课上沉默寡言,不会听讲,经常走神儿。

记忆力、观察力、理解能力较差,反映慢,思维比较迟钝,有自卑心理。

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语言表达能力差。

尤其是接受知识比一般同学慢,成绩不理想。

在这个学期,我给何同学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让她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如:

为了能让她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为了让她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我就在课前告诉他们我要问的题目,让她事先做好准备。

上课时,我就特地让她回答这些题目,并伺机表扬她。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她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

后来我不再事先给她题目,而是在上课时让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再后来我试着让她独立回答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

有时她犹豫,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似乎是说“你一定行!

”在我的鼓励和提示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她甚至敢举手回答难题了。

有时,她的回答出了错,但我从不批评她,而是用“再想想,你准能行!

”这些话来激励她。

在我的一步步的引导下,现在她已经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由于听课效率的提高,知识掌握得较好,她做作业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正确率也提高了。

我相信只要我怀着一颗真正想帮助一个学生的心,只要我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只要我有坚定地信心,何同学不再是学困生,就连我们班也不再有学困生,每个孩子都在不断取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取得知识,得到发展。

【24】比较两个数的多少

(二)执教:

马徐仪教材分析:

在了解了差的基本结构后,安排了比较两个数的多少

(二)。

练习一共有3题,一般可先请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解答,并针对本班典型错误讲评,强化思考方法。

完成后,可请学生说说每一题练习相当于哪一道例题。

基础好的班级还可请学生尝试按要求编一编问题,如编一道求较大数的问题,把这道题改编成求相差数的问题等等。

在情境的转换中丰富学生对于“差”结构的认识。

1.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情境中抽象出“相差几”的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相差几的数量关系。

2.通过练习,构建起“相差几”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问题。

3.在练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想学生活动备注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多少

(二)。

2、外婆60岁,强强8岁,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线段辅助,解决问题。

1、强强的岁数与外婆的岁数比。

(求相差数)

(1)逐步出示线段图。

(指导线段图的画法,强强8岁,先画一条线段,用花括号将线段括起来,在上面写上强强的年龄8岁。

外婆60岁,所以画的线段要比强强长得多,同样用上花括号,写上外婆的岁数。

问题是“外婆比强强大几岁?

”那一段表示这个它。

(2)说线段图的意义。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3)列式计算。

(4)怎么求相差的岁数?

2、知道了外婆和强强的岁数,你能告诉我妈妈有几岁吗?

如果要算出妈妈的岁数,还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除了知道这个条件,知道了哪个条件也能算出妈妈的岁数?

(1)妈妈比外婆小25岁。

(2)妈妈比强强大27岁。

3、强强的岁数与妈妈的岁数比。

(求较大数)强强和妈妈比来计算妈妈的岁数,哪些条件是多余的?

我们把它去掉。

(1)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投影仪修正。

(3)再板演一次,学生同时说图意。

(1)外婆和强强一共有几岁?

(2)外婆比强强大几岁?

(岁数一般用“大”“小”,不用“多”“少”。

)外婆的岁数强强的岁数=他们相差的岁数还应该知道“外婆比妈妈大几岁?

”强强的岁数+他们相差的岁数(27)=妈妈的岁数外婆的岁数他们相差的岁数(25岁)=妈妈的岁数因为妈妈比强强大,所以用加法;

妈妈比外婆小,所以用减法。

7020=50(个)板书:

外婆比强强大几岁?

板书:

妈妈有几岁?

妈妈比外婆小25岁。

妈妈比强强大27岁。

两幅线段图及相应算式。

(注意单位及口答。

)这个问题虽然带有强烈的经验暗示,即一定有:

外婆年龄大于妈妈年龄,大于强强年龄。

但这绝不是数学思考的主要方式,要强调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分析。

(4)列式计算。

(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外婆的岁数与妈妈的岁数比。

(求较小数)过程同上。

5、同样都是解决“妈妈有几岁?

”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用加法,一个用减法?

小结:

强强和妈妈比,妈妈是较大数,用加法;

妈妈和外婆比,妈妈是较小数,用减法。

6、两个人的岁数可以进行比较,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呢?

三、巩固线段,回归问题(大比拼)。

1、比拼规则:

(1)1、2、3、4小组为1组,5、6、7、8小组为2组。

(2)两组代表轮流回答问题,答对加。

(3)一组回答完毕,另一组判断。

(4)得到最多的组胜出。

2、比拼一(说题意,再列式计算。

(1)足球与排球比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列式计算(口答)。

(2)白毛巾与花毛巾比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5218=34(条)女孩子比男孩子少,求的是较小数,所以用减法。

可以进一步引导得出求较大数、较小数及相差数的数量关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的意识,而不是要求学生记住这种规律,生搬硬套。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比拼二(先判断,再说明理由。

(1)梨有24个,苹果比梨少13个,苹果有几个?

(2)梨有24个,苹果比梨多13个,苹果有几个?

(3)一组学生判断,另一组说理由。

(4)课件出示改正后的线段图。

4、比拼三(先编题,再列式计算。

(1)两组轮流编题

(2)列式计算。

(3)小结:

刚刚我们编了那么多的应用题,都可以用同样的算式来解决。

四、回顾整理,理清关系。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线段图是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工具。

五、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补充)1、思考题

(1)学生独立解题。

男孩子有36个,女孩子比男孩子多13个,女孩子有几个?

男孩子有36个,男孩子比女孩子多13个,女孩子有几个?

(2)为什么第二小题是36-13?

(3)请你画一个线段图帮助你来解决这个问题。

2、课堂作业本P241后进生会讨厌老师吗?

林某某,是班里特别让我操心的孩子。

课堂专注持续时间较少的他,每天的作业,都会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订正。

如果不在我身边订正,他真的会反复订正很多遍。

当他认真听讲时,反复订正的,更多的在于格式与附加的要求,因为他懒得去做;

当他更多的时间神游于课堂之外,即使是板书在黑板的内容,他都会抄错,因为他不知怎么去做。

正因为这样,他听到的责备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玩的时间自然少得多。

他的心中,可能已经讨厌数学,讨厌紧盯着他的我,甚至于讨厌我身边的那张小桌子,因为是我们,减少了他玩乐的时间。

秋游的那天,同学们席地而坐,享受着自带的“午餐”,他第一个跑到我身边,把台湾的特产递给我,转身又跑开了。

过了一会儿,他手里又拿着吃的,朝我冲过来,是一个圣女果。

我本身从来不吃,婉言拒绝了,他却不由分说地塞进我嘴里。

我推,他塞。

当时的力气,莫名的,他的超越了我的。

圣女果毕竟还是番茄,入口是难以形容的微酸,但其后是一种缓缓而来的甜。

看来,他不讨厌我,相反却以他能够的来“报答”我。

这样想来,他也不会讨厌我所教给他的数学,否则他会每天累加着讨厌我,最后把我恨在心中。

既然不讨厌,事情就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坏。

崇文马徐仪2010-1-5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经历参与数学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案例及反思杭州天地实验小学王莉珺【设计说明】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新课程强调在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新知的过程,体验和感悟知识发展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避免将现成的知识结论简单地呈现给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的智力得到最大的开发;

还学生表达的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

还学生心灵的自由,让他们的智慧得到发展;

还学生体验的自由,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用乘法口诀求商(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学第三册P13、14)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来求除法算式的商的思考方法,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3初步感知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口算:

25=46=53=102=244=153=105=246=155=2填口诀:

六()54七()56八()72三()21五()40四()283点亮这些:

6=243=158=564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比一比,看谁学得快。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主题图:

20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块?

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师板书。

2展开探究204的口算方法。

A、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除法)怎么列式?

(204)B、怎样求出204的商呢?

先独立试做,再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C、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还可以怎么想,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D、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最简便?

(用乘法口诀求商)E、引导学生小结:

求204的商,想乘法口诀中()乘四得20,就是四()20,用哪句口诀呢?

因为四五20,所以204的商是5。

当选择了正确的乘法口诀求商后,再观察算式中缺的是几,商就是几。

口算205A、换一条信息:

“如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呢?

”怎么列式?

B、列出算式:

205,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C、先让学生独立试算,再同桌交流,说说商是几。

D、全班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比较204和205两个算式的联系:

仔细观察这两道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a、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b、被除数相同,但除数和商的位置交换了。

)3做除法,想口诀。

(书P14第2题)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4小结: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计算除法时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活用数学,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P14“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问:

为什么做得这么快?

(每组用的是同一句口诀)2应用题:

(P14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求出商的?

3.拓展题:

()()=4()()=7()()=9有40个桃,最少拿出几个后,可以平均分给9只小猴?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堂乐园P6【教学反思】一、关注学生的学需要找准学习的起点,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活动。

【片断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师:

(出示三组有联系的口算题)你能口答出它们的得数吗?

生:

(争先恐后地回答)师:

怎么这么快呀?

生1:

它们是有联系的!

生2:

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能马上算出下面的两道除法式子!

(出示缺空的乘法口诀)你能补充这些乘法口诀吗?

(口中默默地试念)师:

(生答后)请帮忙点亮这些星。

你是怎么想的?

我想几乘6得24呢?

乘6得24,所以这颗星是4。

我想四六24,所以这颗星是4。

【反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除法的经验,课前也了解到学生对乘法口诀是相当熟悉的,可是学生在具体的计算时并不能想出相应口诀,并准确迅速地算出得数是几,如计算122时,由于数据“大”,学生一时想不起用什么口诀,就顺着背口诀,但此题如果背2的乘法口诀,并不能很快背到“二六12”,而且对于学困生来说,有时找到相应的口诀,还并不能马上写出得数,如二六12,得数是多少,还是有点迷惑。

因此本节课开课,我通过复习口算三组有联系的算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再复习口诀,渗透用乘法口诀来求商的基本方法,并设计学生“点星”的变式练习,让复习阶段非常有层次,为后面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做好铺垫,同时,也能利用学习的正迁移,将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类推,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

【片断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0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块?

)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除法。

为什么?

怎么列式?

求平均每人分到几块,就是要平均分,可以用除法:

2045师:

你是怎么算出2045的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乘法口诀。

等于4,我是想四五20。

还可以怎么想?

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最简便?

求204的商,想乘法口诀中四()20?

(齐答:

五)所以204的商是5。

如果“要平均分给5个人呢?

205=4师:

怎么求出这个算式的商?

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是想“四五20”这句口诀。

我是在想“五()20”呢?

仔细观察以上这两道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都用了“四五20”这句口诀。

用到的数字都一样,被除数是一样的,只是除数和商换了一下位置。

生3:

用一句口诀可以得到两个除法算式。

【反思】教材将计算教学融入于解决问题之中,使得计算教学并不枯燥,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解决这一类问题可以用除法,除了可以感受除法的意义外,还可以促进解决问题的教学。

本课主要讲计算,因而将重点放在计算教学上。

虽然学生在列式后马上就能算出得数,但这个得数是怎样得出来的,能否说出思考的过程呢?

此处,让学生之间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非常有必要,可是当询问几名学生后,他们的回答都一样:

想口诀“四五20”。

本节课的难点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说出口诀并不能突破难点,那如何让学生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呢?

是先想乘法口诀,再想缺几,还是想“四()20”,得出应填“五”呢?

乘法口诀学生已熟烂于心,学生也知道用乘法口诀求商简单,因此,要求学生想“四()20”就是让学生经历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这样在遇到除法时学生能轻松地口算出结果。

另外,将205和204两个算式进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口诀与相应的除法的联系,从而熟练地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由于教师在此处关注了学生的学,让学生经历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

二、关注学生的学需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用好教材就应明确教材内容的层次结构和重、难点及习题要求。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联系师生的主要媒介。

这就需要我们做智慧型的教师,灵活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元素,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发展课堂生成的空间。

在练习的处理形式与方法上,分层递进。

当完成课本上的练一练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后,为了让学生能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求商,我加入了拓展题:

第一题让每名学生选一个写出算式,放在相应的得数下面;

第二题提高应用能力,增加思维含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也有如下困惑:

1计算课中的练习如何引起学生的关注,如何对答案?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调动,如果一味的是枯燥的练习,必然会让学生失去计算的兴趣,因而需要教师做一定的处理,但又会花大量的时间,而且有时效果也不一定很好,如何高效地及时完成练习,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

2.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要不要总结?

教材中没有对计算方法的总结,而是比较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感悟算法的优化,但这样又会让学生没有了方向,虽然书中没总结,老师是不是应该在适当的时机适时地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呢?

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杭州天地实验小学王莉珺)2008年的9月,是我工作的第五年。

在这个丹桂飘香的季节,我迎来了31位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家伙。

面对这一双双可爱而又稚嫩的眼睛,我想尽早地认识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孩子名叫王逸尘。

开学第一天,我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贴了31颗不同颜色不同表情的星星,让每个孩子自己去挑喜欢的星星。

大多数孩子们的心应该是欢喜雀跃的。

这时,却发现有两个孩子坐在座位上,不愿意动,其中有一个二郎腿翘得老高,都快搁到桌子上了。

我当时就很纳闷,好好的,怎么不去呢?

于是,我走到一个孩子的身边,劝了他几句也就去了,而这个翘着二郎腿的王逸尘不管我怎么说,就是不去,问原因也不说。

我开始有点手足无措了,觉得这个孩子还真难管。

无奈之下,只好随他去了。

晚上我就在想,这个孩子在开学第一天就这样的表现,以后肯定是个“大麻烦”。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逸尘正如我想象的那样的,每天小事不断:

上课坐得歪歪扭扭,凳子翘翘,废话讲讲;

下课追跑打闹是常有的事,还不断有学生来打小报告,说他讲不文明的话;

这还不包括,作业拖拖拉拉,不愿写。

面对这种情况,我一直在想,一年级对孩子来说是很关键的,在这个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孩子这样怎么行呢?

古印度有这样一句谚语: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于是,我主动与其家长联系,共同商讨对策。

但现在的家长普遍都太宠爱孩子了,有时候太顺着孩子,一些规矩“狠”不了心。

所以孩子始终自由散漫着,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效果。

但我没有放弃。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慢慢地,我发现,其实这孩子还是挺聪明的,当他认真听课时,总能够迸发出很好的想法,所以我总是在寻找机会表扬他。

的确,表扬的时候他很开心,人也坐得特别挺,我想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让他来做英语课代表。

可是好景不长,他的行为表现又让我不得不又把他给撤了。

后来选班干部,我特意说了要给男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