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9282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儿推拿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儿推拿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儿推拿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儿推拿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学Word下载.docx

《小儿推拿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学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推拿学Word下载.docx

位于气关→疾病由表及里。

位于命关→疾病严重。

透关射甲→病症极其严重。

红紫辩寒热——颜色。

浮沉分表里——深浅。

淡滞定虚实——颜色。

【小儿推拿手法】1、定义:

是以医者的手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介质,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小儿体表进行操作的方法。

2、要求:

①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②轻快、柔和、平稳、着实3、补泻:

结合所刺激的穴位和部位4、介质:

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等5、顺序:

先上肢,次头面,再胸腹、腰背,后下肢6、处方:

手法+穴位+时间(操作次数)如:

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钟1、小儿推拿八法:

按、摩、掐、揉、推、运、搓、摇2、其它手法:

拿、捏脊、捻、拍法等3、复式操作法:

黄蜂入洞、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打马过河、水底捞月、揉脐及天枢龟尾并擦

1、按法:

、按法:

垂直方向逐渐用力按而留之逐渐放松2、摩法:

、摩法:

在体表做环行而有节奏的抚摩,不带动皮下组织3、掐法:

、掐法:

用指甲垂直方向用力,多用于急救。

人中,老龙,内关,合谷4、揉法:

、揉法:

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皮下组织。

中指揉法多用(单指揉法、双指揉法、三指揉法)。

5、推法、推法(代表性的手法)①直推法——用拇指的桡侧缘或食指、中指的指面做直线的单方向的运动。

除单手操作外,有时用双手交替进行;

速度易快,200—300次/分。

要求轻快连续,一拂而过,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

②旋推法——用拇指指端或罗纹面在某一穴位上做旋转推摩。

③分推法——分法,用双手拇指指端或罗纹面从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可以是直线的,也可是曲线的。

④合推法——合法、和法,与分推法相反。

⑤运推法——运法,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从一点向另一点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的方法。

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

(最轻)6、拿法:

、拿法:

相对用力捏住,逐渐内收提起,持续不断揉捏拿五经拿风池拿肩井7、捏法→捏脊→捏脊疗法→捏积疗法:

有病治病,无病防病①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对称用力捏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南方多用,又称“翻皮肤”。

)②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对称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北方多)。

要领:

↗捻动(食指、中指)捏住→提起→↘推动(拇指)捏脊的部位主要在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经络穴位有风府、大椎、腰俞、至阳、命门、腰阳关、八髎、背俞穴等。

俯卧位,背部肌肉放松。

用两手拇指桡侧面顶住脊柱两侧皮肤,其余四指前按,相对用力(着力点为拇、食、中指),捏起皮肤,从长强穴开始,双手交替捻动,边捏边提边向上推移,至大椎穴止,捏至最后一遍时每捏三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

8、捻法:

勒法:

、捻法:

四肢小关节

9、拍法:

、拍法:

虚掌拍(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掌心内凹)特点:

①特定的名称。

A、根据操作形象——黄蜂入洞、二龙戏珠等;

B、根据手法名称和操作穴位——运土入水、运水入土;

C、根据操作功能和主治二定——按经搓摩、飞经走气。

②特定的主治作用。

③特定的操作程序。

【小儿推拿手法复式操作法】1、黄蜂入洞:

、黄蜂入洞:

【操作】用食指、中指的指端按揉两鼻孔的下缘或两侧迎香穴。

【次数】50-100次。

【功效】开肺窍、通鼻息、发汗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引起的鼻塞流涕、发热无汗。

2、运土入水:

、运土入水:

【操作】用大指指端或中指指端从脾土根沿掌跟运至肾水根下。

【次数】100次。

【功效】滋肾利尿。

【主治】小便黄短频数、癃闭等。

3、运水入土:

、运水入土:

【操作】用大指指端或中指指端从肾水根沿掌跟运至脾土根下。

【功效】健脾润燥通滞。

【主治】消化不良、大便秘结、痢疾等。

4、水底捞月:

、水底捞月:

【操作】用右手中指指端蘸上凉水从水底开始运至内劳宫,带跳动的手法,行走路线似月牙形,操作时配合用嘴吹气。

【次数】30-50次。

【功效】清热。

【主治】发热、高热实证。

5、打马过天河:

、打马过天河:

【操作】运内劳宫——直接滴凉水于内劳宫,A、用运法在其周围操作,边操作边配合吹气。

100次。

B、用食指、中指指面沿前臂内侧中线从腕部总筋穴(大陵穴)弹打至肘弯(尺泽穴)。

30遍。

也可用食指、中指交替弹击(但力度较差)。

【功效】清热、通经、行气。

【主治】心经有热,邪陷心包(神昏、烦躁、谵语、高热等)。

6、揉脐及天枢、龟尾并擦七节骨、揉脐及天枢、【操作】A、揉脐及天枢(三指揉)2分钟。

B、揉龟尾100次。

C、推(上、下)七节骨100次。

【功效】健脾理气止泄。

【主治】治疗一切泄泻、、痢疾的基本方。

7、总收法、【操作】一手中指掐按一侧肩井一手中指掐按一侧肩井,另一手拿患儿的食、无名指,使其上肢伸直并摇之使其上肢伸直并摇之。

【次数】20-30次。

【功效】提神、开通血脉开通血脉、调和气血。

【主治】感冒、上肢痹痛上肢痹痛。

【小儿推拿穴位】◆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的刺激点。

骨度分寸法;

手指比量法;

手指同身寸法;

体表形态标志法体表形态标志法;

简便取穴法。

◆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小儿推拿穴位包括: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阿是穴、推拿特定穴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特点:

、面状。

1、形态——点状、线状、2、分布——大多数在头面和四肢大多数在头面和四肢(特别双手)3、联系——散在的,没有经络样的联系没有经络样的联系。

4、理论——初步的、朴素的朴素的、部分的,尚未连贯成系统。

直接来源于实践)(直接来源于实践。

名称:

1、五脏六腑——心经、大肠大肠、膀胱等2、人体部位——五指节、、腹、脊等3、作用功能——端正、精宁等精宁等4、五行学说——脾土、肝木等肝木等5、山谷河流——山根、洪池等洪池等6、建筑物体——天庭、三关等三关等7、动物名称——老龙、龟尾等龟尾等8、哲学名词——阴阳、八卦等八卦等

五经穴

(1)位置:

五指末节罗纹面五指末节罗纹面拇食中无脾土肝木心火肺金肾水(3)手法:

旋推为补,直推向指根方向为清直推向指根方向为清,次数:

100到500次次。

(3)作用:

肾无实证,只补不清只补不清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脾常不足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心多有余肝为将军,只清不补肝为将军肺为娇脏,可清可补肺为娇脏小指

腑之穴

?

(1)位置:

大肠——食指桡侧食指桡侧小肠——小指尺侧小指尺侧胃——拇指桡侧二指节膀胱——第五掌骨和指骨的尺侧第五掌骨和指骨的尺侧胆和三焦无特定部位

(2)手法:

上推为补,,下推为泻,来回推为调,平补平泻,保健用调法保健用调法。

(3)作用:

大肠虚寒:

用补法。

大肠湿热:

用泻法(30分钟有效)。

小肠:

泻法,代清下焦湿热。

胃:

清法,食滞中焦。

外感表证)头面四大穴(外感表证天门(攒竹)天门(攒竹)位置:

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际成一直线手法: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上推24次,开天人交替直推。

合一的门户坎宫位置:

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横线。

手法: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分推。

用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分推一般分推阴阳,使阴归阴位,阳归阳位阳归阳位。

太阳位置:

在颞侧的凹陷处。

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

—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

左为太阴,右为太阳般运右为太阳。

耳后高骨位置:

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手法:

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揉3掐1为1遍,3~5遍。

止泻四法

(龟尾七节,摩腹揉脐)龟尾位置:

尾椎骨端手法:

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次数次数)100到300次。

作用:

通调督脉之经气,调节大肠调节大肠。

治疗:

泻泄,便秘,脱肛,遗尿遗尿。

小儿惊风

七节骨位置:

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法和推下七节法。

(次数)100到300次。

温阳止泻,升气提脱,泄热通便。

腹位置:

脐周大腹部。

手法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

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次数)分推100到200次;

摩腹5分钟。

注意手法方向。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对于小儿腹胀,腹泻,腹痛,便秘,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好。

也可以用于保健。

脐位置:

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

指摩或掌摩称摩脐;

用两手拇指和食、中三指抓住肚脐抖,掌根振颤。

(次数)揉100到300次,摩5分钟。

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失导滞。

天门

(1)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

(2)手法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上推24次,开天人合一的门户。

(3)作用发汗解表,启迪智力,镇静安神。

囟门:

大脑之门

(1)位置:

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2)手法:

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或掌根放在前额,食中示三指自然放在囟门穴上摩揉)。

囟门的诊病作用?

囟门包括前囟和后囟。

早闭合:

主要是小头畸形,头围小,将来可能导致智力落后,痴呆。

迟闭合:

佝偻病,缺钙,脑积水,甲状腺机能低下等情况?

囟门凹陷:

重度营养不良,严重脱水等情况:

腹泻,呕吐,出汗等。

囟门突起:

脑膜炎等导致的颅内压比较高。

平时卫生和护理:

注意卫生避免感染;

囟门比较脆弱,因此孩子外出的时候要带上帽子避免阳光直晒和受寒。

囟门的治疗保健作用?

本穴能安神通窍镇惊?

摩法促进大脑发育、头痛惊风、鼻塞。

高热冷敷降温板门:

板门:

脾胃之门

(1)位置:

手掌大鱼际平面。

(2)手法:

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割治疗法。

(3)作用:

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

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掐板门治晕车。

板门推向横纹可以止泻,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呕二扇门:

二扇门:

腠理之门

(1)位置:

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

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次数)掐5次;

揉100到500次。

掐揉二扇门能发汗解表,退热平喘,是发汗的有效方法。

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

箕门:

水道之门

(1)位置:

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

(次数)100到300次。

有较好的利尿作用,用于尿潴留、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

前臂三穴

三关

(1)位置:

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2)手法: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

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

(次数)100到300次(3)作用:

一切虚、寒病症天河水

(1)位置:

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

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1.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分。

2.打马过天河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六腑

(1)位置:

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

(3)作用:

一切实热病症。

婴幼儿腹泻的推拿治疗

三关

(1)位置:

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一切虚、寒病症天河水

(1)位置:

(3)作用1.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分。

2.打马过天河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概述

婴幼儿腹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综合症。

(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夏秋季节多见。

正常的大便情况:

胎便——新生儿在出生后最初三天内,其排出的粪便。

较粘稠,呈深绿色,一般无臭味。

母乳喂养——粪便为金黄色,状如软性黄油,有的粪便稀薄而微带绿色,有酸性气味,大便次数2-4次/天。

人工喂养——粪便为淡黄色,有时为土灰色,大便较坚硬,略有腐臭味,大便次数正常为1-2次/天。

【病因】1、非感染性因素:

如食量过多、喂养方法不当、喂养的时间及量没调节好、添加辅食的质和量不适宜、消化道分泌失调、牛奶或其他食物过敏等。

饥饿也会使婴儿腹泻。

环境和体质因素,气候变化受凉,剧烈哭闹,情绪紧张,精神过敏等刺激均可使胃肠道功能和消化道分泌失调,体弱儿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等均可引起婴儿腹泻。

2、感染因素,分为消化道内感染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由病原微生物污染了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

哺喂时所用食具或食物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亦有感染可能。

引起细菌性感染的常见细菌有致病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毒性感染以轮状病毒、腺病毒为主。

消化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都有可能首先见到腹泻症状。

1、感受风、寒、湿外邪:

2、饮食所伤3、久病脾弱及小儿本身“脾常不足”。

湿盛,脾虚【临床分型】1、轻型腹泻:

主要表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在10次以内,便稀,有时有少量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粘液,每次量不多,常见白色或淡黄色小块,偶有呕吐,食欲减退,面色稍苍

白,但患儿精神尚好,尿的次数及量均不少。

2、中型腹泻:

轻重型之间,腹泻、呕吐稍重,有轻到中度脱水,中毒症状轻。

3、重型腹泻:

胃肠道症状明显,腹泻频繁,每日大便10数次至40次,大便水分增多,量大,偶有粘液,呈黄或黄绿色,有腥臭味,呈酸性反应。

换尿布不及时者,常腐蚀臀部皮肤,表皮剥脱而发红。

随着病情加重和摄入食物减少,大便臭味减轻,粪块消失而呈水样或蛋花汤样,色变浅,主要成分是肠液及少量粘液,呈碱性反应。

患儿食欲低下,反复呕吐,常出现中毒症状,发热、腹胀、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甚至抽风,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比如阵阵哭闹,没有眼泪,眼窝凹陷,嘴唇干燥,尿少或无尿等。

4、迁延型腹泻:

病程较长,迁延不愈达1个月以上。

腹泻、呕吐时轻时重,因而影响小儿营养吸收及消化功能失调,患儿消瘦、体重不增、不活泼,可继发营养性贫血,多种维生素缺乏,易发生其他部位感染,也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霉菌感染【分型施治】1、伤食型:

、伤食型:

①临床表现——大便量多,酸臭,嗳气,纳呆,矢气,脘腹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缓解,舌苔厚,指纹色②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健脾助运。

③治疗方法——补脾经160清大肠160揉板门160-200揉中脘200摩腹5ˊ(如腹痛拒按者,先摩中脘3ˊ)揉脐160揉天枢160揉龟尾30推下七节骨30方药:

保和丸加减。

神曲、鸡内金、山楂、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中成药:

保和丸,每服3-6g,每日2-3次。

2、湿热型:

、湿热型:

①临床表现——大便泻下稀薄,腹痛即泻,急迫暴注,伴食欲不振,身热,口渴烦躁,大便色黄褐臭,肛门灼热疼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指纹色紫。

②治疗原则——清利湿热,通腑理中③治疗方法——补脾经160清胃经160清大肠160清小肠160退六腑100清天河水160揉脐160揉龟尾30推下七节骨30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芩、黄连、地锦草、豆卷、甘草。

葛根芩连微丸,每服1-2g,每日3-4次。

3、寒湿型:

、寒湿型:

①临床表现——大便稀薄,泡沫多,色淡不臭,肠鸣腹痛,小便清长,伴面色苍白,口不渴,苔白腻,指纹色红。

②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③治疗方法——补脾经160补大肠160推三关160揉外劳160揉一窝风100揉脐100揉丹田160揉中脘100拿肚角5揉龟尾30推上七节骨30。

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苏叶、白芷、生姜、半夏、陈皮、苍术、茯苓、大枣、甘草。

藿香正气水,每服5-10ml,每日3次。

4、脾虚型、脾虚型(临床很多)①临床表现——久泻不愈,大便水样,次数频多,食入即泻、色淡、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舌淡苔薄②治疗原则——温阳益气,健脾止泻。

③治疗方法——补脾经160补大肠160推三关160揉外劳160揉脐100揉丹田160揉龟尾30推上七节骨30捏脊5遍按揉百会30(久泻不止)。

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砂仁(后下)、

桔梗。

健脾八珍糕,每次2块,开水调成糊状,每日1-2次。

5、脾胃不和型、①临床表现——大便稀薄,次数3-5次/日,纳可,睡眠佳,小便正常,精神可,舌苔、指纹正常。

②治疗原则——健脾和胃助运。

③治疗方法——(保健性)补脾经300揉板门160揉脐200揉中脘200摩腹3ˊ揉龟尾30推上七节骨30捏脊5遍。

健脾散。

白术木香黄连甘草白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中成药:

健脾丸。

每次2丸,日3次。

【家庭调护】1、迁延性腹泻,每天推拿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轻型腹泻,每天推拿1-2次,5天为一个疗程;

重型腹泻,应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推拿治疗,每天2次。

2、腹泻期间饮食调理非常重要,原则是先要减轻胃肠道的负担,逐渐调整饮食。

如喂乳要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延长间隔时间;

较大儿以食米汤及稀粥为宜;

恢复期要重视营养,逐渐增加容易消化的食物。

推拿结合饮食调理是治疗迁延性腹泻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3、如发现腹泻严重、口渴欲饮、尿量减少、皮肤干瘪或目眶囟门凹陷、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时出、精神萎靡等危重症状,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4、腹泻对小儿的身体造成的亏损较大,所以必须重视预防。

首先应提倡母乳喂养;

其次要注意为小儿及时、循序渐进的添加辅食;

再者要密切观察小儿大便情况;

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最后要加强小儿的身体素质,加强锻炼,多晒太阳,增强抗病能力。

5、注意寒暖调摄,避免腹部受凉,平时可多作脐腹部的按摩。

6针灸疗法:

①针法:

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伤食加刺四缝,水样便加水分。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②灸法:

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用于脾虚型、脾肾阳虚型。

③耳针疗法:

选用小肠、大肠、胃、脾、交感。

毫针浅刺,中等刺激或用王不留行子贴压,每日或隔日1次。

7浴足疗法:

用热水浴足后,以中等力手法刺激升结肠、横结肠、小肠、胰、脾、胃、肾、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各10-15次,约15分钟。

急性腹泻每日1次,慢性腹泻隔日一次为宜。

本文由星星与叶贡献

【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