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文言对比阅读2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8980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文言对比阅读2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下文言对比阅读2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下文言对比阅读2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下文言对比阅读2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下文言对比阅读2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文言对比阅读2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下文言对比阅读2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文言对比阅读2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文言对比阅读2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陋室铭》比较阅读

(二)(15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

n)漉(lù

),雨泽下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每移案()(4)余稍为修葺()

2.翻译。

(1)孔子云: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哪一句绘陋室幽雅?

乙文用哪一句写居室清静?

写法上,两文都采用什么手法?

(3分)

(2)

(3)

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谈谈。

2、《爱莲说》对比阅读

(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

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

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

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

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

异香。

⑤芙渠:

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

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二)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

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

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

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

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

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

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

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

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

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

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

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

①芊眠:

茂密状。

②捎云蔽景:

意为与景物相掩映。

③盘簿:

牢固状。

④玄黄:

指大自然的变化。

⑤叶:

相合。

⑥隆:

高。

⑦谅:

确实。

⑧固:

鄙视。

⑨取:

取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②穹石盘簿而埋根而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亵④甘冒霜而停雪停

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三)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

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

竹本

(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

(2)道;

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

(1)本:

根。

(2)体:

体悟。

(3)虚受:

虚心接受。

(4)实:

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贞以立志()(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20.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四)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3分)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7.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9.读文赏荷:

(5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

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五)

【甲】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周敦颐——《爱莲说》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李渔——《芙蕖》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侵晓窥檐语( 

) 

(2)可爱者甚蕃( 

(3)芙蕖则不然 

( 

(4)自夏徂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0.【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出淤泥而不染:

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

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

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利用。

11.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12.【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 

的情感。

(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

(丙)段按照 

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 

13.【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

答:

(六)

【甲】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陶渊明)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周敦颐)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间

(2)亭亭净植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    B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

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

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5.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三、《河中石兽》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

“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

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

一年左右。

②干:

求见。

③沟恤:

沟渠。

④歘(xū):

火光一现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9.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

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4分)

【甲】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杜处士好画》

【注解】①杜处士:

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

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

拍。

④搐chù

收缩。

此指“夹”。

⑤掉:

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

(2)一日曝书画 

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3.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

__

乙文: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5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

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

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

遂相率呼啸去。

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

以为仇耶?

不杀不辱,以为盗耶?

未劫一物。

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

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

取此耳又何意耶?

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

天下真有理外事耶?

邱生曰:

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

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

滦阳续录三》)

【注释】①末:

粉末。

②愈:

痊愈,愈合。

③旋:

不久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转转不已:

_______________ 

 

⑵但知其一:

⑶其创果不出血:

⑷可据理以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