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170454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7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④气郁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

  ⑤小儿夏季热:

小儿气阴不足

  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

  

(2)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

  细目三 问汗

  要点 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1.自汗—气虚证和阳虚证。

  2.盗汗—阴虚证。

  3.绝汗—亡阴或亡阳证。

  4.战汗—正邪相争,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5.冷汗—阳气虚或惊吓。

  6.热汗—里热蒸迫。

  7.黄汗—风湿热邪交蒸。

  8.头汗—上焦热盛,或中焦湿热,或虚阳上越。

  9.手足心汗—阴经郁热,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

  10.半身汗—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

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

  11.心胸汗—虚证。

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

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12.阴汗—下焦湿热。

  细目四 问疼痛

  要点一 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1.胀痛—气滞。

  头目胀痛—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邪阻滞、阳气亏虚。

  4.灼痛—火邪、阴虚火旺。

  5.重痛—湿邪。

  6.酸痛—湿邪侵袭、或肾虚、气血不足。

  7.绞痛—瘀血、气滞、结石、虫积、寒邪阻闭气机。

  8.空痛—虚证。

  9.隐痛—虚证。

  10.走窜痛:

胸胁脘腹—肝郁气滞;

  肢体关节—行痹。

  11.固定痛:

胸胁脘腹—瘀血;

  四肢关节—寒湿、湿热、热壅血瘀。

  12.掣痛:

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处。

  因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要点二 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1.头痛

  

(1)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

  

(2)侧头部痛,两侧太阳穴—属少阳经头痛。

  (3)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

  (4)巅顶痛—厥阴经头痛。

  (5)全头重痛—太阴经头痛。

  (6)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少阴经头痛。

  2.胸痛—心肺病变。

  3.胁痛—肝胆病变。

  4.胃脘痛——胃失和降,气机不畅。

  5.腹痛—大腹疼痛多属脾胃之病变;

  小腹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的病变;

  少腹疼痛多属肝经的病变。

  6.腰痛

  

(1)酸软而痛—肾虚。

  

(2)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寒湿。

  (3)刺痛,或痛连下肢者—瘀血。

  (4)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结石。

  细目五 问头身胸腹

  要点 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头晕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上炎。

  

(2)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肝阳上亢。

  (3)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气血亏虚。

  (4)头晕且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痰湿内阻。

  (5)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肾虚精亏。

  (6)若外伤后头晕刺痛—瘀血阻络。

  2.胸闷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心悸气短—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

  

(2)咳喘痰多—痰饮停肺。

  (3)壮热,鼻翼煽动—热邪或痰热壅肺。

  (4)气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

  (5)气喘,少气不足以息—肺气虚或肾气虚所致。

  3.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因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惊悸。

  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怔忡。

  细目六 问耳目

  要点一 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

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等。

  

(2)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者,多属虚证。

肾精亏虚、脾气亏虚、肝阴血不足等。

  2.重听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日久渐致重听,虚证居多,肾之精气虚衰等。

  耳骤发重听,实证居多,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等。

  3.耳胀、耳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耳胀、耳闭是同一疾病由轻变重的两个不同阶段。

  多因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蕴结于耳,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所致。

  要点二 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目痛:

痛剧者,多属实证,肝火上炎,或风热上袭所致;

痛微者,多属虚证,阴虚火旺。

  2.目眩:

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实: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

  虚:

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3.目昏、雀盲、歧视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目昏:

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

  雀盲:

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

  歧视:

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

  三者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而致。

  1.午后发热明显,其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属于( )

  A.阳明腑实证

  B.阴虚火旺证

  C.湿郁热蒸证

  D.瘀血化热证

  E.气虚发热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湿温潮热指午后发热明显,其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此属湿温,为湿郁热蒸之象。

  2.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引起的疼痛特点是( )

  A.灼痛

  B.冷痛

  C.刺痛

  D.胀痛

  E.绞痛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一般而难以忍受的症状,多因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3.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其病机可能是( )

  A.肝阴不足

  B.肾精亏虚

  C.肝胆火盛

  D.脾气亏虚

  E.肝肾阴虚

『答案解析』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

可因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耳窍等所致。

  4.久病畏寒属于( )

  A.风寒表证

  B.伤风表证

  C.风热表证

  D.里实寒证

  E.里虚寒证

『答案解析』久病畏寒指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

常兼有面色白,舌淡胖嫩,脉弱等症。

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A.阳气虚

  B.阳明燥热内结

  C.风痰阻滞经络

  D.下焦湿热郁蒸

  E.虚阳上越

  5.手足心汗的临床意义( )

  6.阴汗的临床意义( )

『正确答案』BD

『答案解析』1.手足心汗指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的症状。

可因阴经郁热熏蒸,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所致。

  2.阴汗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

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A.太阳经头痛

  B.少阳经头痛

  C.阳明经头痛

  D.厥阴经头痛

  E.少阴经头痛

  7.后头部连项痛,属( )

  8.巅顶痛者,属( )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1.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2.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A.歧视

  B.目眩

  C.目痒

  D.目昏

  E.雀盲

  9.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属于( )

  10.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属于( )

『正确答案』BE

『答案解析』1.目眩是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实者,多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所致;

虚者,多因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充养所致。

  2.雀盲是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的症状。

  细目七 问睡眠

  1.失眠:

  虚证:

阴血亏虚;

或心虚胆怯;

或阴虚火旺。

  实证: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食滞内停。

  2.嗜睡:

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导致。

  

(1)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痰湿困脾,清阳不升。

  

(2)若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者—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3)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正气未复。

  (4)精神极度疲惫,神志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心肾阳衰,神失温养。

  细目八 问饮食口味

  要点一 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消瘦

消渴病

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

湿热证

口渴饮水不多,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

温病营分证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

痰饮内停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瘀血内停

  要点二 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食欲减退

  

(1)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者,多属脾胃虚弱。

  

(2)纳呆少食,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多属湿邪困脾。

  2.厌食

  

(1)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者,多属食滞胃脘。

  

(2)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多属湿热蕴脾。

  (3)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3.消谷善饥

  

(1)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2)兼大便溏泻者,多属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

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5.偏嗜食物或异物

  指嗜食生米、泥土等的症状。

多见于小儿虫积。

  6.食量变化

  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征;

  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疾病逐渐加重。

  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胃气败绝所致。

  要点三 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口淡:

脾胃虚弱证。

  2.口甜:

脾胃湿热或脾虚证。

  3.口黏腻:

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

  4.口酸:

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

  5.口苦:

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证。

  6.口涩:

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

  7.口咸:

肾病或寒水上泛。

  细目九 问二便

  要点一 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脾虚、肾虚或食滞胃肠

溏结不调

肝郁脾虚

脓血便

痢疾或肠癌

便黑如柏油,或便血紫暗

远血(胃脘)

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

近血(内痔、肛裂)

  2.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

  

(2)里急后重:

湿热内阻,常见于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

湿热蕴结,肠道气机不畅;

或肝气犯脾,肠道气滞;

或因食滞胃肠等所致。

  (4)大便失禁:

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5)肛门气坠:

脾虚中气下陷

  要点二 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

  ①小便短赤,为淋证,是湿热蕴结。

  ②小便澄清,夜间明显,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2)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

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2.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①小便清长量多,属虚寒证。

  ②多饮多尿而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2)尿量减少:

  ①小便短赤量少,属实热证。

  ②尿少浮肿,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

  3.排尿感异常

  

(1)尿道涩痛:

见于淋证。

多因湿热蕴结、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等所致。

  

(2)余溺不尽:

肾气不固。

  (3)小便失禁:

  (4)遗尿:

肾气不足。

  细目十 问经带

  要点一 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

脾气亏虚,肾气不足;

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

(气虚、热)

  

(2)月经后期:

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气滞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精血虚、堵塞)

  (3)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

(肝郁、脾肾虚)

  2.经量异常

  

(1)月经过多:

热伤冲任;

或气虚;

或瘀阻胞络。

(气虚、热、瘀)

  

(2)月经过少:

精血亏少;

寒凝瘀阻,痰湿阻滞。

  (3)崩漏:

或脾肾气虚;

或瘀阻冲任。

  3.经色、经质异常

  

(1)经色淡红质稀,多属气虚或血少不荣。

  

(2)经色深红质稠,多属血热内炽。

  (3)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冷痛者,多属寒凝血瘀。

  4.痛经

  

(1)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瘀。

  

(2)小腹冷痛,得温痛减者,多属寒凝或阳虚。

  (3)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多属气血两虚。

(虚、堵塞)

  5.闭经

  指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未受孕或不在哺乳期而停经达3个月以上的症状。

  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海空虚;

或因痨虫侵及胞宫,或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胞脉,冲任不通所致。

(虚、堵)

  要点二 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白带:

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2.黄带:

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所致。

  3.赤白带:

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所致。

  小结

月经先期

脾气亏虚、肾气不足、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

气虚、热

月经后期

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气滞、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精血虚、堵塞

先后不定期

肝气郁滞、脾肾虚损

肝郁、脾肾虚

月经过多

热伤冲任、气虚、瘀阻胞络

气虚、热、瘀

月经过少

精血亏少、寒凝瘀阻、痰湿阻滞

崩漏

热伤冲任、脾肾气虚、瘀阻冲任

闭经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

或痨虫,或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

痛经

气滞或血瘀、寒凝或阳虚、气血两虚

虚、堵塞

经色淡红质稀

气虚血少

 

经色深红质稠

血热

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冷痛

寒凝血瘀

 

白带

脾肾阳虚,寒湿

黄带

湿热、湿毒

赤白带

肝经郁热、湿热

  例题:

  1.可引起嗜睡的是( )

  A.阴血亏虚

  B.食滞内停

  C.痰湿困脾

  D.痰热内扰

  E.阴虚火旺

『答案解析』嗜睡是由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导致。

  2.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者,多属( )

  A.热入营血

  B.痰饮内停

  C.阴虚证

  D.瘀血内停

  E.湿热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多属于痰饮内停。

  3.湿热蕴结可以出现( )

  A.尿道涩痛

  B.余溺不尽

  C.小便失禁

  D.小便清长量多

  E.遗尿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尿道涩痛见于淋证。

  4.以下除哪项外均是月经后期的常见原因( )

  A.营血亏损

  B.肾精不足

  C.寒凝血瘀

  D.痰湿阻滞

  E.肝郁化热

『答案解析』月经后期多因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气滞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所致。

  5.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冷痛者,多属( )

  A.脾肾气虚

  B.阴虚火旺

  D.气机郁滞

  E.痰湿阻滞

『答案解析』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冷痛者,多属寒凝血瘀。

  6.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的症状,多属( )

  A.寒湿下注

  B.湿热下注

  C.肝经郁热

  E.气滞血瘀

『答案解析』白带是指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的症状,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A.胃强脾弱

  B.消渴病

  C.胃阴不足

  D.虫积

  E.食滞胃脘

  7.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多属( )

  8.饥不欲食者,多属( )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1.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2.饥不欲食,兼脘痞,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是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A.口甜

  B.口淡

  C.口酸

  D.口苦

  E.口咸

  9.肝胃郁热患者,多( )

  10.寒水上泛的患者,多( )

『正确答案』CE

『答案解析』1.口酸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

多因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所致。

  2.口咸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的症状。

多见于肾病或寒水上泛的病证。

  A.湿热内阻

  B.脾肾虚衰

  C.食滞胃肠

  D.肝郁脾虚

  E.中气下陷

  11.里急后重,多属( )

  12.溏结不调,多属( )

『答案解析』1.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的症状。

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常见于湿热痢疾。

  2.溏结不调即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

多因肝郁脾虚所致。

若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虚。

中医诊断学——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望神

  要点一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1.得神

  

(1)临床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

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

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2)临床意义:

健康的表现,或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2.少神

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3.失神

  

(1)精亏神衰

  ①临床表现:

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消著骨,动作艰难等。

  ②临床意义:

正气大伤,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

  

(2)邪盛神乱

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4.假神

如久病、重病患者,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志清楚,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

或原本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但却浮光外露,目睛直视;

或久病面色晦暗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等;

或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

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等。

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小结 望神

得神

目光明亮、面色荣润,

健康,病轻

少神

少、乏

正气不足,虚证或恢复期

失神

精亏神衰

正气大伤,慢性久病重病

邪盛神乱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

猝然昏倒

急性病重

假神

久病重病之人突然(好转)

虚阳外越,回光返照

  神乱

焦虑恐惧

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卑惵、脏躁

狂躁不安

痰火扰乱心神

狂病

淡漠痴呆

痰浊蒙蔽心神

癫病、痴呆

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清窍

痫病

  细目二 望面色

  

(一)常色和病色

  要点一 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主色:

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

  2.客色:

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微有相应变化的面色。

  要点二 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1.善色:

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

  2.恶色:

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说明病变深重。

其病难治,预后较差。

  要点三 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意义

  1.赤色:

主热证,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面色苍白,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2.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1)面色淡白无华,舌、唇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

  

(2)面色

白者,多属阳虚证;

面色

白而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

  (3)面色苍白(白中透青)者,多属亡阳证;

或实寒证;

或大失血之人。

  3.黄色:

主虚证、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者。

  

(2)面黄虚浮,称为“黄胖”。

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

  (3)若面目一身倶黄,称为“黄疸”。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

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之故。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2)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

  (3)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属心气、心阳虚衰。

  (4)面色青黄(苍黄),多见于肝郁脾虚。

  (5)小儿眉间、鼻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