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走来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中年女人。
他们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女孩的家。
女孩正在帮着姥姥择从地里挖来的野菜,看到陌生人进了他们家的院子,慌忙站起身,躲在姥姥身后。
姥姥站起身,说:
“你们这是……”
女人迎上去,握住姥姥的手说:
“可找到你们了,这孩子就是杜鹃吧?
”姥姥一听,把身后的杜鹃拉到身前来说:
“早听说你们要来,一直盼着呢,杜鹃,快,你城里的阿姨来看你了。
”
女人伸出双臂,示意杜鹃到她的怀里来。
杜鹃怯生生地走过去,轻轻偎依在女人的肩头,就像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眼神里绽放着纯真的幸福。
“哥哥呢?
他怎么没有来看我?
”杜鹃把头从女人的肩膀上拿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望着女人。
“你哥,他……今天正好有事情,改天他忙完了,我一定让他来看你。
”女人的眼里闪过一丝悲伤,但瞬间转成了笑容。
吃过晚饭,杜鹃写完作业,就上床睡了。
姥姥和女人坐在院子里说话。
小村的夜晚很安静,连风都不好意思来打扰,天上的星星眨着清澈的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
月亮悄悄躲在树梢后,听女人和姥姥轻声细语却切切深情的谈话。
女人长舒了一口气,说:
“这是我儿子的愿望。
”姥姥握住女人的手说:
“孩子,我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怎样的一种伤痛。
杜鹃的爸妈出车祸那阵儿,我真是不想活了,可是看看杜鹃,那么小的孩子没了父母就够可怜的了,如果再没了我们,可就真成了风中草了。
”
“嗯,不能让孩子看不到希望。
”女人轻泣着说。
“我儿子说他与杜鹃的血样配型很符合,明天我们就带杜鹃进城做心脏移植手术,我儿子撑不了几天了……”女人低低地哭泣起来。
那个草上满是清露的清晨,杜鹃一手拉着男人,一手拉着女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环山路,走出了小山村。
儿子顽强支撑着自己的生命,在得知杜鹃已来到医院时,带着一丝微笑,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父母,离开了他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
这个消息,女人没有告诉杜鹃,她不想让杜鹃幼小的心灵再一次接受重力的打击。
杜鹃出院了,女人带着她回到了小山村,看着杜鹃微笑阳光的脸,女人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眼中含着泪花,笑了。
几天后,看到杜鹃恢复得很好,女人说要回城了。
杜鹃扑进女人的怀里,依偎着抱紧,就像抱紧亲爱的妈妈一样。
杜鹃交给女人一封信,说让她坐上车时在车上看,女人微笑着点头。
打开信封:
我知道哥哥的愿望,也知道哥哥和坏人搏斗,受了重伤,也许他就要去我爸妈去的那个遥远的地方。
我那晚偷听了你和姥姥的谈话,我多么不想进城做手术啊,可是我心里也有一个愿望,我哭了好久,为了我的愿望,我决定跟你们进城做手术。
我的愿望没有哥哥的愿望那么崇高,但是是真诚的,我想说,我的愿望是――
我想做你们的女儿,照顾你们一辈子。
女人握着信,泪水再一次模糊了她的双眼,不同的是,这眼泪少了悲痛,多了几分润心的温暖。
(1)本文以“愿望”为中心话题,请说说“哥哥”和“杜鹃”的愿望分别是什么?
①哥哥的愿望:
________
②杜鹃的愿望:
________
(2)最后一段“这眼泪少了悲痛,多了几分润心的温暖。
”在这一句中,女人
①“悲痛”是因为:
________
②“温暖”是因为:
________
(3)选文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4)主人公“哥哥”在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但通过侧面多个角度塑造了他的形象,试简要分析。
(5)女人和姥姥在院中轻声细语地谈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文中人物较多,感情丰富,全文洋溢着“爱”的温馨,试分析文中表现出的几种“爱”。
【答案】
(1)“哥哥”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杜鹃,让她身体康复;“杜鹃”的愿望是做“哥哥”父母的女儿,替他尽孝
(2)“悲痛”是因为失去儿子;“温暖”是因为杜鹃懂事,想做他们的女儿
(3)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渲染了幽静的气氛,暗示下文小女孩听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4)杜鹃期待“哥哥”来看他,说明“哥哥”是一直以来关心爱护杜鹃的;“哥哥”带着一丝微笑,永远地离开了他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说明他是极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杜鹃写信说“知道哥哥和坏人搏斗,受了重伤”,说明他是勇敢无畏的勇士。
(5)结构上,承上启下,也照应全文。
内容上,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根源。
情感上,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增添了感人力量。
(6)“哥哥”对杜鹃的呵护之爱,“哥哥”对父母的愧疚之爱,父母对“哥哥”的关心之爱,姥姥对杜鹃的心疼之爱,杜鹃对“哥哥”父母的回报之爱,杜鹃对“哥哥”的敬重之爱。
【解析】【分析】
(1)杜鹃的愿望直接从“打开信封到我想说,我的愿望是——我想做你们的女儿,照顾你们一辈子”这一段中筛选出来即可。
而哥哥的愿望需要自己概括,根据“这是我儿子的愿望” “我儿子说他与杜鹃的血样配型很符合,明天我们就带杜鹃进城做心脏移植手术,我儿子撑不了几天了……”概括出“哥哥”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杜鹃,让她身体康复。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女人的感情,儿子因为见义勇为受了重伤,他最后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让她身体康复。
杜鹃手术成功后表达要做女人的女儿,替哥哥照顾爸爸妈妈一辈子。
据此可知女人“悲痛”是因为失去儿子;“温暖”是因为杜鹃懂事,想做他们的女儿。
(3) 结合划线句内容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描写了小村安静的环境,描写天上的星星和月亮。
因此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结合下文分析,下文接着写女人和姥姥的谈话,正是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杜鹃才能听到谈话内容。
因此这里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了幽静的气氛,暗示下文小女孩听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4)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哥哥”的形象,“哥哥”见义勇为身负重伤,说明他是勇敢无畏的勇士;“哥哥”最后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让她身体康复,这说明哥哥是一个极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形象。
意对即可。
(5)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从结构、内容和情感几方面分析其作用,上文写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中年女人来到杜鹃家的事。
下文写杜鹃跟着女人到城里做心脏手术移植的事,而姥姥和女人轻声细语地谈话交代了杜鹃的不幸经历和女人这次来的目的。
因此结构上,承上启下,也照应全文。
内容上,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根源。
情感上,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增添了感人力量。
(6)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有“哥哥、杜鹃、女人、姥姥”,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从“哥哥呢?
他怎么没有来看我”及“哥哥”最后的愿望可以看出“哥哥”对杜鹃的呵护之爱;从“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父母”可以看出“哥哥”对父母的愧疚之爱;从“哥哥”的父母亲自去小山村接杜鹃并做手术的事表现父母对“哥哥”的关心之爱;从“孩子,我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怎样的一种伤痛。
杜鹃的爸妈出车祸那阵儿,我真是不想活了,可是看看杜鹃,那么小的孩子没了父母就够可怜的了,如果再没了我们,可就真成了风中草了。
” 可以看出姥姥对杜鹃的心疼之爱;从杜鹃给女人的信可以看出杜鹃对“哥哥”父母的回报之爱以及对“哥哥”的敬重之爱。
故答案为:
⑴“哥哥”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杜鹃,让她身体康复;“杜鹃”的愿望是做“哥哥”父母的女儿,替他尽孝
⑵“悲痛”是因为失去儿子;“温暖”是因为杜鹃懂事,想做他们的女儿
⑶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渲染了幽静的气氛,暗示下文小女孩听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⑷杜鹃期待“哥哥”来看他,说明“哥哥”是一直以来关心爱护杜鹃的;“哥哥”带着一丝微笑,永远地离开了他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说明他是极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杜鹃写信说“知道哥哥和坏人搏斗,受了重伤”,说明他是勇敢无畏的勇士。
⑸结构上,承上启下,也照应全文。
内容上,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根源。
情感上,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增添了感人力量。
⑹“哥哥”对杜鹃的呵护之爱,“哥哥”对父母的愧疚之爱,父母对“哥哥”的关心之爱,姥姥对杜鹃的心疼之爱,杜鹃对“哥哥”父母的回报之爱,杜鹃对“哥哥”的敬重之爱。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句意和事件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描写分为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运用了那种描写方法。
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⑸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⑹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情感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救树
毕淑敏
①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
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
叶子耷拉着,夜风掠过,残缺的树冠发出声响,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息。
②它为何如此羸弱?
③疑问坠得我傍晚散步的鞋底涩了。
就算苗圃培育的先天有所不同,移栽街旁时,挑的植株也必大小相仿,怎么几年时间,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呢?
④有的时候,命运其实就是一种位置。
那树在一人多高的位置,横空翘出一道水平树杈,拳头粗细,孤零零地探着,竟是天造地设的一副单杠。
其下青砖铺路,任凭虎步龙腾。
过往行人,突然觑到这天然的运动场,便被诱惑,猛跑几步,蹭地一蹿,攀着树杈荡上去。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⑤青杨全身哆嗦着,久久无法在摇撼下平息。
叶片好似千百面残破的铜镲,交错扑打。
树干猛烈地痉孪,每一条根须都被摇离热土,水脉从底层崩断……
⑥我对先生说,不散步了。
守在这棵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⑦然而,无奈。
总是每晚守候,还有漫长的白天无法看顾。
终不能24小时连续为这树值班。
于是在家中把刀磨得寒光迸射。
先生问,不会在策划一件谋杀案吧?
⑧我答,你猜得不错。
⑨先生惊,目标何在?
⑩我说,长街畔那棵青杨。
⑪先生正色道,砍树犯法。
⑫我说,只是断掉那树的臂膀。
丢卒保车,让企图翻杠的人无所依托,青杨才有一线生机。
⑬先生建议,利斧比钢刀好。
⑭我说,朗朗乾坤,拎着一把阔斧街上行走,太招人耳目。
还是袖里藏刀来得简便。
⑮先生道,树杈高过头顶,你如何砍得到呢?
⑯我运刀成风,比画着说,助跑几步,凌空一跃,大功便告成。
⑰先生边躲闪边冷笑,你是谁?
烧火的杨排风或是侠女十三妹吗?
需带一张便携式折叠凳,择一个晦暗的子夜,若天降大雾就更理想了。
你瞭望,我动手,手到擒来神鬼不知。
⑱于是夫妻磨刀霍霍,焦急地等待月黑风高的日子。
每逢路过孱弱青杨的时候,都对它轻声说,再坚持几天啊,就要为你刮骨疗毒了。
⑲谁知我突然病了,辗转医院。
数月后复出,迫近青杨时,几乎不敢偏头。
遗它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恐已近柴薪。
⑳想不到,青杨依旧屹立长街畔,竟比以前挺拔简秀多了,沁出蓬勃生气。
细细察看,那只肇祸的长臂,已被人用锯齐根断去,茬口森然。
青杨像因公致残的青年,早从伤痛中振作,尽管身影还有些仄斜,头颅已然高昂。
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1)选文前三段,突出了杨树怎样的特点?
结合相关语句,说说①③两段分别用什么方法来突出它的特点。
(2)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做了哪些努力?
最终的结果怎样?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4)文章结尾写道:
“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联系全文,说说“我”和先生因为什么而惊叹。
(5)从“救树”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
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突出它的特征。
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把它与旁边的树木对比。
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征。
(2)努力:
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
结果:
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出。
(3)比喻,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
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4)①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我”和先生谋划许久的难事,被人很好地完成了。
②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5)①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②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心人,愿意因不平事伸出援手。
③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告诉人们应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
④人有时候需要壮士断腕的男气,那会给我们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解析】【分析】⑴解答时要根据各段的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
根据前三段的“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它为何如此羸弱”可知杨树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
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杨树的特征。
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侧面衬托杨树的特征。
⑵解答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答案。
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
结果是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重新焕发出生机。
⑶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
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这是比喻的修辞。
“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运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
⑷“好身手”在这里有双重含意:
一是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二是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⑸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
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根据“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的故事,围绕“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和要“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
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突出它的特征。
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把它与旁边的树木对比。
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征。
⑵努力:
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
结果:
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出。
⑶比喻,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
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⑷①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我”和先生谋划许久的难事,被人很好地完成了。
②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⑸①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②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心人,愿意因不平事伸出援手。
③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告诉人们应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
④人有时候需要壮士断腕的男气,那会给我们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写法。
答题时应注意,提取1、2段概括杨树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
结合前几段的词句分析手法。
第①段中一连串拟人、比喻,是正面描写,第③段是侧面衬托。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
结果是青杨的长臂被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出。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运用比喻和拟人,突出了它的惨状,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
答题时应注意,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就是前后句段,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做答。
一语双关,不仅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还赞叹树的身手好。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观点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内容,多角度多侧面阐明启发。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养鸭
丰子恺
①经常住在家里的只有三个半人:
我们老夫妇二人,一个男工和一个五岁的男孩。
但畜生倒有八口:
一狗,两猫,两鸽和两鸭。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两只鸭。
②这一对鸭不是原配,是一个寡妇和一个第二后夫。
来由是这样的:
一吟买了一对小鸭回来。
小得很,两只可以并排站在手掌上。
白天在水田游泳,晚上睡在一只小篮里,挂在粱上;为的是怕黄鼠狼拖去。
、一天半夜,我听见室内有响动,是鸭子叫。
、连忙起身,拿电筒一照,只见地上一只小雄鸭仰卧在血泊中。
仔细一看,头颈已被咬断,连忙探望小篮子,小雌鸭幸而还在。
全家人都起来,看看残生的小雌鸭,叹了好几口气。
③后来一吟又买了一只小雄鸭。
这次我们戒备很严,一对续弦的小鸭,安全地长大起来,直到我们迁居新屋,小鸭长成一对中鸭了。
新屋旁有篱笆围着,我们在篱笆内掘一个小塘。
一对鸭子尽日在此仰观俯察,逡巡游泳,在我的岑寂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
不知不觉,它们已长成大鸭,全身雪白,两脚大黄。
它们晚上睡在屋檐下一只箩子底下。
箩子上压一块石板,也是为防黄鼠狼。
谁知有一天破晓,我睡醒来,听见连新(男工)在叫喊。
起来探问,才知道雄鸭又被拖去了。
一道血迹从箩子边洒到篱笆的一个洞口,洞外也有点滴,迤逦向荒山而去。
原来昨夜连新忘记在箩子上压石板,黄鼠狼就来启箩偷鸭了。
以后的情景着实可怜。
那雌鸭放出箩来,东寻西找,仰天长呜,“嘎嘎”之声,竟日不绝。
其声慌张、焦躁,而似乎含有痛楚,使闻者大为不安。
以前小雄鸭被害了,她照旧吃食游水,我曾经笑她“毕竟是禽兽”。
但如今看来,毕竟是人的同类,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
④雌鸭一连三四日“嘎嘎”地哀鸣,东张西望地寻觅。
后来也就沉静了,但样子很异常,时时俯在地上叩头,同时“咯咯”地叫。
邻人周婆婆来,看见了,说它是需要雄鸭。
我们托周婆婆做媒,过几天,周婆婆果然提了一只雄鸭来,身材同它一样大小。
雄鸭一到地上,立刻跟着雌鸭悠然而去,直到屋后篱角,花荫深处盘桓了。
他们好像是旧相识的。
⑤这一对鸭就是我所喜欢的畜生。
我喜欢他们,不仅为了上述的一段哀史,大半也是为了鸭这种动物的性行。
许多人说,鸭步行的态度太难看。
我以为不然,摇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
狗走起路来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去干暗杀,这才是真难看。
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它们的廉耻。
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地避开。
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
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
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颇有“不食嗟来”之志。
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
狗之贪食,恐怕动物中无出其右了。
喂食的时候,人还没到,狗已摇头摆尾地先到,而且把头向空盆里乱钻。
所以倒下去的食物往往都倒在狗头上。
猫是上桌子的畜生,其贪吃更可怕。
不管是灶头上,柜子里,乘人不备,到处偷吃。
甚至于人们吃饭的时候,会跳上人膝,从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
一旦抢到了美味的食物,若有人追打,便发出一种吼声,其声的凶狠,可以使人想象老虎或雷电。
凡此种种丑态我们的鸭子全然没有。
鸭子,即使人们忘了喂食,仍是摇摇摆摆地自得其乐。
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
(有删改)
(1)第①段写“但畜生倒有八口”,作者为什么使用量词“口”,而不用“只”?
(2)结合划线的一组同义词,赏析下列句子。
①一对鸭子尽日在此仰观俯察,逡巡游泳,在我的岑寂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
②那雌鸭放出箩来,东寻西找,仰天长鸣,“嘎嘎”之声,竟日不绝。
(3)第⑤段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猫和狗,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章结尾说“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联系全文概括文中的鸭子的可爱之处。
【答案】
(1)“口”作为量词时,可以形容人,而“只”不可以。
这里作者说“但畜生倒有八口”是因为他把家中的畜生当成家人,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博大胸怀。
(2)“尽日”和“竟日”意思是整天,从早到晚。
①句突出了鸭子在池塘游泳时悠闲自在的样子,体现了鸭子给作者带来的乐趣以及作者对鸭子的喜爱。
②句突出了雄鸭被害后,雌鸭焦虑、慌张、痛楚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鸭子的怜悯之情。
(3)写猫和狗,主要是和鸭子形成对比。
用猫狗的走路姿态衬托鸭子走路的天真自然;用猫狗的贪食丑态衬托鸭子不贪食、知廉耻的形象。
作者写猫和狗其实也是写人,以动物性观照人生,表达了作者对如猫狗般不知廉耻之人的鄙视,以及对如鸭子般质朴、知廉耻之人的赞赏。
(4)①雄鸭被害后,雌鸭痛楚不安的表现表明鸭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②鸭子走路摇摇摆摆,天真自然,有一种“滑稽美”;③鸭子知“廉耻”,有“不食嗟来”之志;④即使人们忘了喂食,鸭子仍摇摇摆摆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
(1)“口”是用来形容人的量词,用来形容动物,体现了动物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他把家中的畜生当成家人。
“只”一般用来形容动物,不如“口”亲切,从“口”字可以看出作者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博大胸怀。
(2)“尽日”和“竟日”的意思是整天,从早到晚。
①句写鸭子整天在池塘游泳,悠闲自在,体现了鸭子给作者带来的乐趣,②句写雄鸭被害后,雌鸭整天哀鸣,突出了鸭子的焦虑、慌张、痛楚。
(3)由文中写猫狗的句子“狗走起路……这才是真难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