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2949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docx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docx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doc

水准路线由起经至止

仪器名称No

制造厂名

望远镜放大倍率视距常数

水准器分划值测微器分划值

倾斜螺旋分划值

仪器检查校正情况

 

标尺名称NoNo

制造厂名

读数差常数

刻划间隔

标尺检查校正情况

 

观测者

记簿者

仪器记录表

检查验收表

过程检查意见:

 

(签名或盖章)

年月日

最终检查意见

 

(签名或盖章)

年月日

验收意见:

 

(签名或盖章)

年月日

重要问题记载表

页数

问题摘要

处理结果或意见

处理者

水准路线表

编号

记载由某号水准点至某号水准点或

与路线联测之三角点其它点的往测或返测

页数

水准路线图

(标出图幅分幅线、水准路线、点位号数及路线联测之三角点或其它点)

水准观测说明与规范

(一)观测方法

1.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

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

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二)设置测站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

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

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1规定执行。

表1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m)

每站的前后

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仪器类型

视距

三等

DS3

≤75

≤2.0

≤5.0

三丝能读数

DS1,DS05

≤100

四等

DS3

≤100

≤3.0

≤10.0

三丝能读数

DS1,DS05

≤150

(三)测站观测程序和方法

1、三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1)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2)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3)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4)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2、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

1)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2)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

4)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一测站的操作程序:

1)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

2)远镜对准后视尺黑面,用倾斜螺旋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

3)照准前视尺黑面,按2)款操作;

4)照准前视尺红面,按2)款操作,此时只读中丝读数;

5)照准后视尺红面,按4)款操作。

使用单排分划的因瓦标尺观测时,对单排分划进行两次照准读数,代替基辅分划读数。

4、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

每测站观测前,首先将概略整平水准气泡导至中央,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

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分划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5、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在每一转点处,安置左右相距0.5m的两个尺台,相应于左右两条水准路线。

每一测站按规定的方法和操作程序,首先完成右路线的观测,而后进行左路线的观测。

(四)间歇与检测

1、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

否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

间歇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

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测站的转点处打入带有帽钉的木桩作为间歇点。

间歇后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转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

否则,则须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2、检测成果应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

(五)读数位数与测站观测限差

1、读数取位按表2规定执行。

表2

等级

中丝读数法(mm)

光学测微法(mm)

视距丝

中丝

视距丝

平分丝

三等

1

1

1

0.1

四等

1

1

1

1

2、测站观测限差按表3规定执行。

表3

等级

观测

方法

基、辅分划

(黑红面)

读数的差(mm)

基辅分划

(黑红面)

所测高差

的差(mm)

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时,左右路线转点差(mm)

检测间歇点高差的差(mm)

三等

中丝

读数法

2.0

3.0

——

3.0

光学

测微法

1.0

1.5

1.5

四等

中丝

读数法

3.0

5.0

4.0

5.0

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后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须经检测符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

(六)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

1、观测时,须用白色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白色仪器罩。

2、对具有倾斜螺旋的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标记,随着气温变化,应随时调整零点位置。

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观测前须严格置平。

3、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架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4、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

5、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一般不得两次调焦。

仅当视线长度小于10m,且前后视距差小于1m时,可在观测前后标尺时调整焦距。

6、每一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其站数均应为偶数。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支标尺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7、在高差甚大的地区,应尽可能使用因瓦水准尺按光学测微法实测。

 

(七)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与环线闭合差的限差

表4

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mm)

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mm)

附合路线或

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测

段高差之差(mm)

平原

山区

三等

±12

±8

±12

±15

±20

四等

±20

±14

±20

±25

±30

注:

K——路线或测段的长度,km;

L——附合路线(环线)长度,km;

R——检测测段长度,km。

山区指高程超过1000m或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m的地区。

1、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或双程检测均适用。

2、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路线构成时,环线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

三(四)等水准手簿记录与计算方法说明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1)

(5)

(3)

(8)

(14)

(2)

(6)

(4)

(7)

(13)

(9)

(10)

后-前

(15)

(16)

(17)

(11)

(12)

h

(18)

1

1571

739

1384

6171

0

1197

363

551

5239

-1

374

376

后-前

+833

932

+1

-2

-2

h

+8325

2

2121

2196

1934

6621

0

1747

1821

2008

6796

-1

374

375

后-前

-74

175

+1

-1

-3

h

-745

3

1914

2055

1726

6513

0

1539

1678

1866

6554

-1

375

377

后-前

-140

41

+1

-2

-5

h

-1405

 

(一)例表格内某方格中()内之号码,表示相应之观测读数与计算之次序。

(二)测站上计算方法

上表中第

(1)至第(8)栏是读数的记录部分,(9)至(18)栏是计算部分,现以往测奇数测站的观测程序为例,来说明计算内容与计算步骤。

视距部分的计算(9)=

(1)-

(2)

(10)=(5)-(6)

(11)=(9)-(10)

(12)=(11)+前站(12)

高差部分的计算与检核

(14)=(3)+K-(8)

式中K为基辅差(对上表而言,K=5mm)

(13)=(4)+K-(7)

(15)=(3)-(4)

(16)=(8)-(7)

(17)=(14)-(13)=(15)-(16)检核

(18)=

[(15)+(16)]

风级表

风力等级

名称

地面上的动态

相当风速

m/s

km/h

0

无风

静,烟直上

0~0.2

0~1

1

轻风

烟能表示风向,但风向标不能转动

0.3~1.5

1~5

2

轻风

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动,寻常的风向标转动

1.6~3.3

6~11

3

微风

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息,旌旗展开

3.3~5.4

12~19

4

和风

能吹起地面的灰尘和纸张,树的小枝摇动

5.5~7.9

20~28

5

清风

有叶的小树摇摆,内陆的水面有小波

8.0~10.7

29~38

6

强风

大树枝摇摆,电线呼呼有声,举伞困难

10.8~13.8

39~49

7

疾风

全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13.9~17.1

50~61

8

大风

微枝折毁,人向前行感觉阻力甚大

17.2~20.7

62~74

附记:

一般所称风向为风吹来的方向,例如风从东北方向吹来,称为东北风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前距

基本分划

(一次)

辅助分划

(二次)

视距差d

∑d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测线:

自至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日期:

年月日时刻:

始时分末时分

成象:

天气:

温度:

风向风速:

土质:

坚实性:

太阳方向:

观测:

记录:

前视尺:

后视尺:

检核: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标尺读数

基加K

减辅

(一减二)

备考

上丝

上丝

后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