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2576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病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病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病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病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教案.docx

《病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教案.docx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课程类别:

必修课

授课对象(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学时:

理论课51学时

学分:

3

教材选用:

《病理学》,黄玉芳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讲教师:

教案完成时间:

2009年8月

学科审阅意见:

(课程负责人签名)

(学科带头人签名)

年月日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绪论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尸体剖验、活体组织检查、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第二节病因学;第三节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健康与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判断标准。

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基本内容、研究方法、观察方法和新技术应用;熟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病理性肥大的常见类型及病理临床联系,常见的组织化生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3.了解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绪论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5分钟)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5分钟)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20分钟)

1.尸体剖验2.活体组织检查3.细胞学检查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10分钟)

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10分钟)

第二节病因学(10分钟)

第三节发病学(10分钟)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0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②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难点: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联系临床,举例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2[M].Beijing:

1999.

 

复习思考题

 

1.病理学的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

2.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的诊断及研究方法。

3.疾病的概念、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4.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变性: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变性的概念、常见变性—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2.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特点。

3.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特点。

(30分钟)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损伤的原因(5分钟)

二、发生机制(10分钟)

细胞膜的破坏、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作用、胞浆内高游离钙的损伤、缺氧的损伤、化学性损伤、遗传变异等。

二、形态学变化(30分钟)

(一)变性

1.细胞水肿

2.脂肪变性

3.玻璃样变性

4.粘液样变性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的概念、病理变化。

难点:

①化生的概念、病理变化;②变性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出示大体标本和镜下图,同步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结局。

2.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点。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坏死:

基本病理变化、类型、结局。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骨折愈合、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病因、类型、病理临床联系;纤维素样坏死;机化、凋亡的概念。

掌握肉芽组织的组成、形成过程和作用。

2.熟悉坏死的结局;细胞凋亡发生机理及病变特点。

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组织损伤后的修复、完全性再生与不完全性再生;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影响组织再生修复的因素;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二)细胞死亡

1.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10分钟)、类型(20分钟)、坏死的结局(10分钟)

2.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学改变(10分钟)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20分钟)

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二、肉芽组织(25分钟)

三、创伤愈合(2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坏死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点。

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结局。

难点:

细胞死亡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大体标本、镜下图片演示,举例、强化巩固。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坏死、细胞凋亡的概念。

2.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点。

3.坏死与细胞凋亡的区别。

4.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5.肉芽组织的成分、功能、结局(三种成分、三种功能)。

6.创伤愈合的类型。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

常见的充血类型、病变、后果。

淤血:

原因、病变、后果。

重要器官的淤血:

肺淤血、肝淤血。

第二节出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局部充血的概念及类型;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2.了解局部贫血的定义和病理变化。

出血的定义及类型。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常见的充血类型、病变及后果。

(20分钟)

二、静脉性充血:

(一)原因:

静脉受压、静脉阻塞、心力衰竭。

(15分钟)

(二)病变及后果(15分钟)

淤血性水肿、漏出性出血、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坏死、间质增生。

(三)重要器官的淤血(20分钟)

1.肺淤血

2.肝淤血

第二节出血(自学)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静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后果。

难点:

静脉性充血的原因和后果。

复习相关课程知识,联系临床,举例。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静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肝、肺淤血的大体和镜下病理变化。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节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血栓的结局、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栓塞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梗死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梗死的病变及类型、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

栓塞的定义。

掌握梗死的定义及发生条件。

2.熟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血栓的结局。

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其影响。

熟悉梗死的病理变化;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的好发器官及病理特点;梗死的影响及其结局。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节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0分钟)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5分钟)

三、血栓的结局(5分钟)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5分钟)

第四节栓塞(25分钟)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梗死(20分钟)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1.贫血性梗死

2.出血性梗死

3.败血性梗死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血栓形成的机制;②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规律;③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

难点:

①栓子运行途径的规律;②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板图、大体、镜下图片演示,举例。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栓子运行方向的规律

3.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4.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区别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四章炎症第一节概述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第二节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

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增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炎症的定义;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类型及各型炎症的病变特点。

炎症的结局。

2.熟悉炎症反应的防御性作用和意义。

渗出的发生机理,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和意义;炎症介质在炎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炎症的防御作用。

3.了解炎症的原因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四章炎症

第一节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10分钟)

二、炎症的原因(20分钟)

1.生物性因子2.理化因子3.坏死组织4.变态反应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20分钟)

二、渗出

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管通透性增加(20分钟)、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25分钟)、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10分钟)。

三、增生(1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②炎症介质的概念。

难点:

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渗出。

光镜、电镜图片的演示、利用图表对比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2.四种主要炎症细胞的功能、在炎区出现的意义。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四章炎症第三节炎症的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增生性炎症一般增生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慢性肉芽肿性炎。

第四节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

炎症类型及各型炎症的病变特点。

炎症的结局。

2.熟悉:

炎症的防御作用。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四章炎症

第三节炎症的类型

一、临床分类(10分钟)

二、组织学类型

(一)变质性炎症(10分钟)

(二)渗出性炎症(25分钟)

1.浆液性炎症2.纤维素性炎症3.化脓性炎症4.出血性炎症

(三)增生性炎症(10分钟)

第四节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一、炎症的临床表现(10分钟)

二、炎症的结局(5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表面化脓和积脓、脓肿、蜂窝织炎的概念;②渗出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特点。

难点:

渗出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特点

出示各类炎症的大体标本和镜下改变图片,同步精讲主要病变特点。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脓肿、蜂窝织炎的概念。

2.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基本特征肿瘤的大体形态、肿瘤的组织结构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第三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2.熟悉肿瘤的基本特征;肿瘤的代谢特点;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五章肿瘤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10分钟)

第二节肿瘤的基本特征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10分钟)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10分钟)

一、肿瘤的异型性(20分钟)

四、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自学)

第三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30分钟)

一、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

二、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三、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机制

四、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20分钟)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1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肿瘤、肿瘤异型性的概念②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③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难点:

①肿瘤异型性的概念②肿瘤分化程度、异型性与性质的关系

镜下图观察肿瘤的异型性,用图表说明异型性、分化程度与肿瘤性质的关系。

大体标本示良恶性肿瘤不同的生长方式;临床举例阐述恶性肿瘤的扩散现象。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肿瘤异型性、分化程度与性质的关系

2.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五章肿瘤第六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的命名、恶性肿瘤的命名、肿瘤的分类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上皮组织肿瘤:

良性上皮组织肿瘤、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肿瘤命名原则;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

2.熟悉常见肿瘤。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五章肿瘤

第六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20分钟)

1.良性肿瘤的命名

2.恶性肿瘤的命名

二、肿瘤的分类(10分钟)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一)良性上皮组织肿瘤(10分钟)

(二)恶性上皮组织肿瘤(10分钟)

(三)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2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肿瘤的命名原则;②癌前病变及原位癌的病理特征。

难点:

①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及原位癌的病理特征。

配合大体标本和镜下图片演示,同步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肿瘤的命名原则

2.癌前病变及原位癌的病理学特征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五章肿瘤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间叶组织肿瘤、癌与肉瘤的区别、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其它组织肿瘤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常见肿瘤的病变特点。

2.了解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五章肿瘤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一)良性间叶组织肿瘤(10分钟)

(二)恶性间叶组织肿瘤(10分钟)

(三)癌与肉瘤的区别(10分钟)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自学)

四、其它组织肿瘤(自学)

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40分钟)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癌与肉瘤的区别。

难点:

①癌与肉瘤的区别;②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列表比较癌与肉瘤的区别,配合大体标本、镜下图片演示同步讲解常见肿瘤病理特点。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原位癌的概念。

2.高分化鳞状细胞癌镜下特点。

3.癌与肉瘤的区别。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复合性病变、主要动脉病变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冠心病的发病机理。

2.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概念及临床分型。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5分钟)

二、病理变化

(一)基本病变:

(25分钟)

1.脂纹脂斑期2.纤维斑块期3.粥样斑块期

(二)复合性病变(10分钟)

(三)主要动脉病变及对机体的影响(10分钟)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10分钟)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3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

(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①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难点: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联系临床实际,举例说明。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张宇辉,刘国仗.粘附分子和粘附蛋白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21

(2):

113.

3.梁玉佳.细胞连接通讯与动脉粥样硬化[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22(3):

175-177.

 

复习思考题

 

1.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3.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三节高血压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类型和病理变化缓进型高血压:

机能紊乱期、动脉系统病变期、内脏病变期。

急进型高血压: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发展与结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