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教案.docx
《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教案
高考政治考点专项:
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教案
www.5y
kj.co
m备考XX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
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考点突破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
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理性认识则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而获得;第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二者的联系是: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2.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关系区别:
现象本质规律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多变的是相对稳定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存在于大量的现象之中,大量合乎规律的现象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形态。
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总之,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3.真象和假象的关系二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表现事物本质的方式不同。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
第二,假象比真象带有更大的迷惑性。
二者的联系:
第一,二者都属于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第二,二者都与本质相联系。
第三,二者都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都可以被认识。
4.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任何事物都是客观地、普遍地存在着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且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在客观事物中,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者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根据对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现象可分为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本质直接一致的现象。
假象则是指那些以否定的方式或者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虽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最为突出的现象,但它也是为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它是以否定的方式从反面来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
列宁曾经指出“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就是说,假象与真象一样,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总之,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
而假象比真象带有更大的迷惑性。
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
●误区警示1.现象是感性认识,本质是理性认识解析: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们都是主观的,都属于意识范畴。
而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都属于物质范畴,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因此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2.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解析: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现象和本质不能合二为一,因为,事物既有它的现象,又有它的本质和规律,本质和规律存在于现象之中。
人的感官只能感知事物的现象,不能感知本质和规律。
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如果合二为一就不需要科学研究了。
3.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解析:
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这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把相对稳定理解为绝对稳定、永远不变,则是不对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本质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必然向前推移,把认识固定化、僵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4.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解析: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真象从正面反映本质,假象从反面反映本质。
“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的说法是正确的。
但本质不等于现象的简单相加。
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也正因为现象同本质之间有区别,因此说“本质是现象的总和”的说法是错误的,现象的总和还是现象,不可能上升到本质。
5.不能把假象与错觉混为一谈解析:
假象是指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同样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体现。
错觉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所以,我们不能把假象与错觉混为一谈。
二者的区别:
假象是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并歪曲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假象是属于客观范畴的东西,错觉是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二者的联系是:
假象是引起错觉的一个主要原因,错觉是由于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
6.现象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解析:
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是同事物的本质一致的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则是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所以,有些事物现象类似,但本质不一定相同。
由于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所以本质相同的事物的现象有可能不同。
7.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解析:
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不是因为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认识正确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认识,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都是正确的认识。
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
8.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解析: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所以说感性认识的总和是理性认识的说法是错误的。
9.假象是错误的现象解析:
正确、错误都属于主观范畴,而假象是客观的,所以不能说假象是错误的现象。
10.假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解析:
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而引起对事物的认识;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表现而不是反映,是人的认识反映的对象。
●真题再现例题 人们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维证明自然后来用观察、想象和检验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但景象不断变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摘编自{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点评:
本题应选c。
A观点错误,认识大自然的秘密也就是规律,离不开科学思维,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正确与否最终要通过实践来证实。
B观点错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属于感性认识,仅仅将认识局限到这一层次并不能够真正摸清大自然的脾气。
D认为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也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但错在“彻底”,诗中“大自然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也说明D不符合题意。
●考点突破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本质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因而,我们认识了事物的现象,还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正因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获得感性认识,而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①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正确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则具有更大的作用。
因此,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③科学理论。
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④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认识的根本任务既然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就应该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否则,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会使人处于迷惘之中,理不出事物的头绪,分不清事物的性质,看不准事物发展的方向,盲目地进行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
4.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①原因:
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②人们要占有什么样的感性材料。
人们要占有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不是任何感性认识都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只有具备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③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
在实践中进行观察,进行调查研究,忠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
就个人来说,也可以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使用他人提供的各种资料。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这个过程也即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②对搜集到的感性材料,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材料,抓住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典型的、主要的东西。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去粗取精。
”在认识过程中“去粗取精”的原因及必要性。
“去粗取精”是人们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出正确判断之前,进行逻辑加工的必经步骤和重要方法,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两点中又有主要之点和次要之点。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因此,在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看到哪些材料是主要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哪些材料是次要的,与事物的本质无关紧要,然后决定取舍。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概念,得出正确判断。
“去粗取精”不仅是认识过程中进行逻辑加工的方法,而且,从更广泛意义上说,也是人们进行各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个指导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也只有注意去粗取精,才能使多项工作精益求精。
③去伪存真就是对获取的感性材料,剥掉其虚假的现象,发现事物的真象,不要认假为真,被假象所蒙蔽。
“去伪存真”的原因及基本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真伪往往是混杂的,人们对事物的真伪一时难以分辨。
这一方面是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往往不是一致的,现象中常常夹杂着许多假象,加之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当它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时,人们要真正的把握它是有一定困难的。
另一方面,由于主观方面的原因,人们的认识不可能绝对地正确反映客观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善于去伪存真。
去伪存真要有质疑精神,自觉地运用比较的方法,要通过实践辨别真伪。
④由此及彼就是把零碎的、孤立的感性材料联结起来,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由此及彼的原因及其主要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要由此及彼,这是因为,客观世界本来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图画。
我们要认识这幅图画,就要用联系的观点把构成图画的各个部分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思索。
⑤由表及里是指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发现事物的内部联系,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在思维过程中由表及里的原因。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逐步深入而认识到它的本质的。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暴露在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本质是事物内在联系,它潜藏在内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而任何现象都从某些方面表现着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又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进了门就要抓住本质。
总之,只有掌握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才能通过现象抓本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这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
对感性材料进行这样的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在这一飞跃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第一个条件是构成飞跃的基础、前提,但它只提供了飞跃的可能性;而第二个条件才是关键,它使飞跃由可能变为现实。
第一个条件主要是获得感性认识,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有具备了第二个条件,才算是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
5.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区别: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它包括正确认识、错误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简单认识和理论化的认识,包括真理性认识和谬误性认识。
理论、真理、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但认识并不就是真理或科学理论。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理论可以是正确的科学的,也可以是不正确不科学的。
不成“体系”的认识或知识不成为理论。
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不单单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事物现象的正确反映也是真理,关键要抓住“正确反映”。
正确的感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正确的理性认识都是真理。
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
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是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是认识,是理论,是真理,是理性认识。
但不能倒过来说“理论、真理、理性认识都是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作用,科学预见作用。
联系:
第一,它们都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
第二,它们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第二性的,由实践决定的。
第三,它们的内容是客观的,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四,它们都属于意识范畴,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误区警示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可靠解析: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有的反映是正确的,有的反映是错误的,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可能可靠,也可能不可靠。
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也不能笼统地说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是可靠的。
在二者都可靠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真题再现例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点评:
本题应选B。
材料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发展,故B正确。
A观点错误,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扬弃”,即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c与材料不符,材料中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变化不是由地球形状本身变化引起的。
人们对特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故D观点错误●考点突破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两次飞跃的区别①内涵不同。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②两次飞跃实现的原因不同。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原因是:
第一,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讲,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规律。
第三,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讲,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原因是:
第一,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完成了认识过程的一半,还需要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第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只有用认识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③两次飞跃实现的条件不同。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第二,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把计划、方案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④两次飞跃解决的问题不同。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的问题,着眼于认识的与发展。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的问题,着眼于实践和实践的发展。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只有用认识去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总是要发展的因为: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上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认识的深化、扩展、向前推移①认识要不断地深化第一,原因:
复杂事物包含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由于实践等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第二,要求:
人们应当把每一次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使认识无限地深化下去。
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
第一,原因:
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不同类型的事物,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与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
第二,要求:
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与规律。
③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第一,原因: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整个世界在时间上是无限的。
第二,要求:
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研究新事物,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总之,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因而,认识总是发展的。
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误区警示正确区分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解析:
认识的深化是从深度上讲的,是从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说的是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其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越来越深。
认识的扩展是从广度上讲的,是从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说的是对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范围越来越广。
认识的向前推移是从发展阶段上讲的,是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说的是对事物的认识的自身发展过程。
所以,不要把它们混淆起来。
●真题再现例题 “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A点评:
“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强调“定时定量”,这是对传统农业模糊管理局限性的否定,相对农业模糊管理而言,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是一种发展与进步,①②正确,故选A项。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