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1167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34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中南大学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中南大学商学院 袁乐平

第一讲 绪论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

经济学:

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

核心问题:

资源配置

设:

(1)社会经济资源一定;

(2)整个社会只生产X,Y两种产品。

社会生产可能线如图所示:

思考:

为什么生产可能线斜率递增?

相对成本递增。

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其产量为OA;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X,其产量为OB,用一条曲线连接AB,AB线为社会生产可能线。

线上的任意一点如n表明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线内的任意一点如m,则表明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依据对这一问题研究角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理论经济学分为三大块:

1.制度经济学

研究经济活动中的质的问题。

在本课程中,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既定的已知的制度前提。

2.微观经济学

研究的假定前提:

整个社会的资源已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产可能线)。

讨论的核心问题: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代表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X,Y两种产品的不同组合),哪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最优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显然在生产可能线上的每一点所利用的资源的总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资源利用的结构问题。

要增加一种产品的产出,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出,生产可能线上的点的移动只是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

3.宏观经济学

研究的假定前提:

资源尚未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讨的核心问题:

如何将资源配置点从生产可能线以内调节到生产可能线之上,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所不同的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

在资源配置点的移动过程中,社会对资源利用的总量在变化,社会总的产出水平在变化,但资源的利用结构和社会产出结构可以不变。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创始人

斯密,1776

凯恩斯,1936 

研究对象

个别企业,个别家庭,个别市场

国民经济整体

研究前提

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

资源未充分利用

中心内容

价格理论

收入理论 

理论框架

二、宏观经济模型的构造

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原理,宏观经济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表示。

用Y表示国民收入,用a、b、c……n表示决定国民收入的各种因素。

则国民收入决定的经济模型可表示为:

Y=f(a、b、c……n)

其中,Y为函数的因变量,a、b、c……n为函数的自变量。

国民收入决定函数是一个多元函数。

在构造这样一个宏观经济模型时,经济学家遇到的矛盾:

1.模型的仿真性与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宏观经济模型要具有一定的仿真性,即能比较好地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拟合现实的经济运行。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模型又必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能为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这正是构造宏观经济模型的根本目的所在。

但是,模型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这是因为,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可以说有无数多个,宏观经济模型不可能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作为模型的变量进行研究。

假若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的描述都是准确的,那么,模型中所含变量越多,模型的仿真性也就越高。

因此,模型的仿真性要求模型中的变量要尽可能多。

但是,模型中所含变量越多,模型就越复杂,可以说,模型的复杂程度伴随着模型中变量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数增加。

而模型越复杂,其可操作性也就越差。

因此,为了保证模型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我们只能把模型中的变量控制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上。

如何在模型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众多的因素中选择几个主要的因素,如总收入、总支出、消费、储蓄、投资、利率、货币、价格、供给等作为模型的自变量,而把其他各种因素当作随机变量。

这样保证了宏观经济模型既能揭示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趋势,又便于政府在宏观调控管理中的实际操作。

2.模型的清晰性与完整性的矛盾。

宏观经济模型内的各自变量同时发挥作用,而且各种作用又相互交错在一起,我们只有把各种作用作为一个整体揭示出来,宏观经济模型才具有完整性。

但是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千头万绪,在研究和叙述的过程中,总不免挂一漏万,又难免条理混乱,浑沌不清。

为了保证模型的清晰性,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把模型中的许多因素分离出来,只对其中一两个最简单因素进行研究。

但是这样一来,模型的完整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的损害。

处理这一矛盾的基本方式:

分步构造宏观经济模型。

首先,把众多自变量中的一两个最重要的变量当作内生变量,而把其余的各种变量当作外生变量,使模型的叙述变得非常简单而清晰。

在对这一两个因素的研究完成以后,再将一两个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进行研究,依次递进,直至将选定的各外生变量全部转化为内生变量。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模型的清晰性始终得到保持而模型中的各内生变量越来越多,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具体,最后使整个模型清晰而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

下图就是宏观经济模型构造的基本线索:

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线索

对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宏观经济学基本上依据凯恩斯定律进行回答,即认为社会总需求决定社会总产出水平。

整个宏观经济理论基本上是按这一原理展开的,其展开的线索主要有三条:

(一)横线:

从二部门到三部门到四部门

下面以简单模型为例对这条横线进行勾画。

1.二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一个只有企业和家庭的两部门经济中,其社会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

用公式表示是:

AD=C+I

(1)

用Y表示社会总产出则有:

Y=AD=C+I

(2)

C=a+bY(3)

其中C为内生变量,a为自发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I为外生变量。

将式2与式联立,得

(4)

式(4)即为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2.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三部门经济在二部门之外加入了政府部门,其公式相应变化如下:

Y=AD=C+I+G(5)

C=a+bYd(6)

Yd=Y-T0-ty+Tr(7)

G为政府购买支出,T0为定量税,Tr为政府转移支付,三者均为独立变量。

t为边际税率。

三式联立,可得:

(8)

式(8)即为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3.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四部门经济三部门之外加入了国外部门,其关系式相应变化如下:

Y=AD=C+I+G+(X-M)

M=M0+my(9)

其中,X为出口,M0自发进口,二者均为独立变量,m为边际进口倾向,其余与三部门相同,其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为:

(10)

式(10)即为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二)纵线:

从简单模型到扩展模型再到总供求模型

1.IS曲线

简单模型已经回答了国民收入决定问题,但是在这个答案中投资被当作了外生变量,没有得到解释。

理论研究的线索是:

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总需求受投资调节,那么投资又由什么决定呢?

更深入的研究要求把投资由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用利率(r)解释投资,其方程式是:

I=e-dr(11)

投资方程的引入,使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开始由简单模型转化为扩展模型。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可以用两种方式推导:

一种是消费函数,前面的模型推导都是使用这一方式。

另一种是储蓄函数。

其推导方式是:

S=-a+(1-b)y(12)

I=S(13)

两式联立,可得

这两种推导方式是完全等价的。

现在在简单模型的推导中再加入投资方程,即将式(11)、(12)和(13)联立,可得:

(14)

式(14)便是IS方程,在三部门经济中,IS方程转化为:

(15)

2.LM曲线

IS方程表明产品市场的均衡。

利率因素的引入,解释了投资,更进一步的研究则需要对利率本身做出解释,将利率由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M)和货币的需求(L)决定的,这样,研究的进程又将货币因素纳入了模型之中。

货币的交易需求是:

L1=KY(16)

货币的投机需求是:

L2=-hr(17)

货币市场的均衡方程是:

(18)

将以上三个方程联立得:

(19)

式(19)即为LM方程,LM方程表明货币市场的均衡,将IS方程与LM方程联立,可得:

(20)

式(20)即为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3.AD曲线

在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实际货币的供给(M/P)调节利率的高低,而价格水平(P)又调节着实际货币供给。

为了说明实际货币供给的变动,必须将价格水平的决定纳入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范围。

价格水平是由总需求(AD)曲线和总供给(AS)曲线决定的。

如果将式(20)看作一个Y关于P的方程,那么,这个方程就是AD曲线的方程,它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4.AS曲线

A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由以下方程推导而来:

(1)名义工资方程W=(M/P)·P(21)

给定P,可求出M/P。

(2)劳动需求方程LD=LD(M/P)(22)

(3)劳动供给方程LS=LS(M/P)(23)

给定M/P,可求出L。

L=min(LD,LS)(24)

(4)生产函数Y=F(L)(25)

给定L,可求出Y0从式21--25的推导表明,Y与P存在着一种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AS曲线就是对这种函数关系的概括。

AD线与AS线相结合,构成总供求模型,它决定了均衡的产出水平和均衡的价格水平,为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最完备的理论工具。

(三)立线:

从理论到政策。

宏观经济模型纵的线索与横的线索交织,延伸,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平面,其他各宏观经济学原理,如加速原理,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都是对这一理论平面的一种延伸和补充。

因而,把握好这两条线索,我们就可以提纲挈领地总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但是,宏观经济学体系,不仅包括理论部分,而且还包括政策部分。

如果说宏观经济理论揭示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机理,那么,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国家为一定的经济目标依据宏观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采取的宏观调控行为。

每一条宏观经济原理都能引伸出相应的政策结论。

例如,IS曲线是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所谓财政政策就是国家通过变动政府购买支出(G),转移支付(Tr),税收(T)和发行公债等参数移动IS曲线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

若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即为扩张财政政策,若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即紧缩的财政政策。

又如,LM线是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指的是:

中央银行通过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等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移动LM曲线引起国民收入变化。

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即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即为紧缩的货币政策。

最后,总供求模型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的理论基础。

国家通过宏观需求管理,改变AD线的形状或位置,通过宏观供给管理,改变AS线的形状或位置,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实行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可见,从理论到政策就形成了宏观经济学整个体系的一条立线。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6版)[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

[2]

[3]魏埙,等.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第二讲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

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价值。

54312

商品的总价值是80元,

而不是20+40+60+80=200元

1.最终产品:

例:

棉纱布衣

价值:

20406080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必须排除中间产品,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

判断一个产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的依据是这个产品的价值是否继续转移。

关于机器设备等耐用生产资料的计算问题:

设:

2000年生产一台机器,价值为100万元,使用期限为10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年折旧费10万元。

问题1:

这台机器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

分析:

①这台机器的价值还需转移到其他产品中去不宜看作最终产品。

应当看作中间产品。

②这台机器的价值是在本年度生产的应当计入本年度的GDP,不宜随折旧计入以后年度的GDP,故应看作最终产品,不宜看作中间产品。

③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产品价值是否转移以年度为界。

在本年度价值不转移在本年度即为最终产品,在以后年度转移,在以后年度即为中间产品。

答案:

在本年度看作最终产品,在以后年度看作中间产品。

问题2:

在2000年—2010年10个年度的GDP中是否要计入这台机器的折旧费?

要。

这台机器的价值已计入2000年度的GDP之中,如果在以后10个年度的GDP再计入这台机器的折旧费,就会造成重复计算。

本不应如此。

但折旧是各年度最终产品价值中的一个项目,若剔除这一个项目,最终产品的价值就得不到完全反映。

问题3:

怎样解决机器价值的重复计算问题?

在GDP之外,再定义一个新概念,国内生产净值(NDP)

NDP=GDP-折旧

问题4:

GDP与NDP哪一个概念在使用中更为广泛?

GDP。

具有客观性。

2.市场价值:

(1)数量:

a.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计入GDP

b.地下经济活动(逃税,非法)

c.闲暇

d.环境破坏(减项)

绿色GDP=GDP-资源消耗-环境破坏

(2)价格:

微观经济学的价格指的是比价,宏观经济学的价格指的是指数。

价格指数=计算期价格÷基期价格

a.名义GDP:

用实际市场价格统计当年的GDP

b.实际GDP:

用一组固定的或不变的价格衡量的GDP

c.GDP紧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实际GDP=名义GDP÷GDP紧缩指数

例:

一种产品条件下的名义GDP与实际GDP的计算

产量

价格

名义GDP

实际GDP

第一年(基期)

1000

1

1000

1000

第二年(计算期)

1010

2

2020

1010

增长率

1%

102%

1%

价格指数:

多种产品条件下如何确定不变的价格尺度

价格水平:

一个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经过加权平均后的平均价格。

价格指数:

关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

因素:

(1)品种;

(2)权重

(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品种:

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

权重:

依据每个商品在消费中的重要程度衡量

例:

品种

食物

住房

医疗

CPI

权重

0.2

0.5

0.3

基年价格(00年)

100

100

100

100

计算期价格(01年)

102

106

110

106.4

CPI2001=0.2×102+0.5×106+0.3×110=106.4

CPI为固定权数指数。

(2)GDP紧缩指数:

反映GDP所有组成部分的价格水平。

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份额的改变而改变。

(3)生产价格指数:

衡量生产或批发环节的价格水平。

权数为每种商品的净销售额。

3.生产

GDP=当年销售最终产品的价格总额-上年库存价格额+当年库存价格额

生产额与销售额的差额只影响库存额的变化,不影响GDP数值。

关于存货的讨论:

问题1:

存货能否反映社会福利水平?

意愿存货是社会经济运行所必须的,非意愿存货不能增加社会福利。

问题2:

既然GDP包含非意愿存货,为什么仍要用这一指标来衡量社会经济活动?

在私有产权条件下,非意愿存货是一种短期现象。

非意愿存货表明供给大于需求,厂商的利益不能实现,因而会缩减生产规模,使存货调整到意愿存货的水平。

在长期,供给等于需求,非意愿存货为零。

问题3:

是否在所有的制度安排下,非意愿的存货在长期均为零?

不。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厂商不负盈亏责任,非意愿存货可以长期存在。

GDP数据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绩效。

如大跃进。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以GDP作为考核依据,可能会出现为了某些不正当的目的的而故意增加非意愿存货的行为。

因而,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要以合理的制度安排为前提。

4.流量      收入

财富

存量:

与时点相联系的概念

流量:

与时期相联系的概念

支出成本

流量源于存量,归于存量。

5.一国

(1)属人原则:

国民生产总值(GNP)

(2)属地原则:

国内生产总值(GDP)

GNP=GDP+来自国外的生产要素净收入 

问:

为什么改GNP为GDP?

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税收,管理等状况。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第二节GDP的核算

一、两部门经济

 

劳动、土地、资本、管理

工资、地租、利息、利润(y)

家庭

企业

最终产品和劳务

消费购买(c)

金融中介

储蓄(s)投资(I)

货币流量实物流量

土地:

初级生产要素(只是投入品,不是产出品)

资本:

中间生产要素(既是投入品,又是产出品)

消费品:

最终产品 (只是产出品,不是投入品)

劳动:

索取固定合同收益

企业管理才能:

索取剩余收益

1.产品流量法:

将花在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加总。

(产品支出法)

基本公式:

生产=支出

 设Q1,Q2,…,Qn为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P1,P2,…,Pn为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

GDP=Q1·P1+Q2·P2+…+Qn·Pn=ΣQiPi

同一过程,对企业来说,是产品支出;对于购买者来说,是产品需求。

因此,用支出法计算的结果即是总需求,用YD表示。

在两部门经济中,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包括:

消费+总投资(C+I)

总投资=折旧+净投资

问题讨论:

设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为100,而销售出去的最终产品为95,没有销售出去的5怎样反映到GDP中来?

没有销售出去的5表现为企业存货的增加,存货增加是投资(I)中的一部分,相当于自己购买自己的产品,只不过这种投资可能是非意愿的。

2.收入法(成本法):

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基本公式:

生产=收入

GDP=工资+地租+利息+利润+折旧

收入是由供给创造的。

各种收入都是从供给分解出来的。

因此,用收入法计算的GDP即是总供给,用YS表示。

居民户生产要素要素收入

土地所有者土地地租

产品价值

资本家资本利息

工人劳动工资

企业家管理才能利润

问题1:

在产品价值中,企业是否要留存一部分收益?

企业要留存一部分收益。

但企业拥有生产要素,而居民户拥有企业,企业的留存收益归根结底是居民户的权益。

问题2:

产品的价值是否包含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包含。

机器、设备等耐用生产资料的折旧包含在GDP中,有一个单独的项目列出。

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不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的包含中间产品价值可以分解为以前各环节的要素收入。

问题3:

按产品流量法,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收入法,GDP不仅要计算生产最终产品的要素收入,而且还要计算生产中间产品的要素收入,两种计算方法会相矛盾吗?

不矛盾。

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只计算附加价值,排除中间产品的价值,所有环节的附加价值之和即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

4.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相等。

YD=YSI=S

三种结果理论上相等,但实际上肯定会存在统计误差。

结果以支出法为基准。

收入法、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差额归结为误差调整项目。

问题:

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是由不同市场决定的,为什么按这两种不同的价格总额所分别计算的GDP会相等。

利润表现为两种独立变量的余额(剩余)

最终产品价格总额-(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独立变量独立变量余额

二、三部门经济

1.模型

政府

税收转移支付(Tr)购买支出(G)税收(T)

家庭

企业

要素报酬(Y)

购买支出(C)

金融中介

储蓄(S)投资(I)

2.GDP循坏恒等式

(产品流量法)yD=C+I+G  G:

政府购买支出

(收入法)yS=C+S+T  T:

间接税:

可以转嫁

  C+I+G=C+S+T      直接税:

不可以转嫁

S-I=G-T          Tr:

转移支付

总税收=直接税+间接税=净税收+转移支付

I为总投资;T为净税收。

三、四部门经济

1.模型

政府

国外

进口

出口

税收转移支付税收(T)进口(M)出口(X)

购买支出(G)

家庭

企业

要素报酬

购买支出(C)

金融中介

储蓄(S)投资(I)

2.GDP循环恒等式

YD=C+I+G+XYD=YS

YS=C+S+T+M(S-I)=(G-T)+(X-M)

为了与GDP概念相适应:

YD=C+I+G+X-M,YS=C+S+T

3.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YD=YS的函数关系式中,YD是自变量,YS是因变量。

萨伊定律: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YS是自变量,YD是因变量。

凯恩斯定律:

需求创造供给。

YD是自变量,YS是因变量。

凯恩斯革命是对萨伊定律的革命。

YD各组成部分(C,I,G,X)的变化会影响GDP的大小(蛋糕的大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四驾马车。

YS各组成部分(C,S,T,M)的变化不会影响GDP的大小(蛋糕的分割)

(2)注入量与漏出量

YD=C+I+G+X注入量从循环圈外部注入

YS=C+S+T+M漏出量从循环圈内部漏出

要使YD=YS,注入量之和(I+G+X)必须等于漏出量之和(S+T+M)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一、GDP

二、NDP(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三、NI(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企业利润

四、PI(个人收入)

PI=NI-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五、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DPI

 

第三讲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第一节消费和储蓄

一、消费函数

为什么要研究?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国民消费和储蓄由个人消费和储蓄构成)。

国家总需求的主要部份。

(约占GDP的65%)

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假说、莫迪里亚尼的生命周期模型)。

(一)因变量

消费:

花费在最终产品与服务上且能符合需要和获得满意的各项开支。

(二)自变量

1.当前可支配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

2.持久收入假设(弗里德曼)

(1).永久性收入:

除去暂时的或不固定影响之后的一个家庭获得的收入

(2).暂时性收入:

由暂时的或不固定因素带来的收入

较好地解释了收入波动大,但消费相当平滑的经验事实。

3.生命周期模型(莫迪里亚尼)

基本假定:

整个生命周期的收入决定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而不是当期收入决定当期消费。

在工作年龄前阶段,人们的收入低,要举债消费;在工作年龄阶段,人们要偿还以前的债务,要为退休阶段进行储蓄;在退休阶段,收入减少,要消费第二阶段的储蓄。

储蓄是为了熨平生命全程中的消费波动。

图象:

Y,C

 

消费

            收入

0年龄

经济意义:

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其人口构成之间的关系。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少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才能提高。

4.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

消费者受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消费水准来决定消费。

(1)棘轮效应:

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

(2)示范效应: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5.利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