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1142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1.2001上海,20世纪中国的考古取得了巨大成就。

请在已发现的我国原始社会的遗址中任选一处,划圈标在相应的位置上,并简要说明其特点和历史意义。

(图略)

2.2000年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

故诸侯闹其弱,乘其衰。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晁错多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腹肌不能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参考答案:

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

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

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晁错处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要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

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文景之治”的出现了奠定了基础。

3.2002上海,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中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从下列秦砖,汉瓦和画像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4.1994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

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述谏曰:

“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随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随日?

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蔽,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

“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对曰:

“若此以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

“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

“今玄素所言城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

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息。

”                                                  ——《旧唐书·马周传》

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纵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参考答案:

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1分)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分  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

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2分) 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1分) 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1分)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1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2分

5.2001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

“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新唐书》

   材料二: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十代把持高位。

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位第一性,“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世家大族)耻焉。

”                       ——《新唐书》

   材料三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史,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材料四武则天大开科举,唐人称她“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

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       ——据《陆宣公翰苑集》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10分)

   参考答案:

原因是武则天推行了有积极作用的政策:

轻徭薄赋,反对奢侈浪费、滥用民力;(1分)奖励农桑,发展生产;(2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反对派;(2分〕大开科举,破格选拔人才;(2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击士族腐朽势力,反映新兴庶族地主利益。

(3分)

河北安航

2008-1-117:

58:

04

6.2002年上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连昌宫词(节选):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犹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1)诗中的“开元”是指          皇帝的年号,姚宋是指       和         。

妃子是指         。

(2)造成诗中所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种情况与后来发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7.1997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主(南唐烈祖李)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

“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

”唐主曰:

“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

使彼民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

”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烈祖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士戈相寻,地(荒芜)而不艺(种植),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

民有向风来归者,授之土田,仍给复三处(免徭役三年)。

……(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棵)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二万,皆五勿收租税。

                   ──摘自《十国春秋》

   材料三:

(元五年)分遣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李统治未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

                                                       ──摘自《钓矶立谈》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李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

要求:

表述应当成文。

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

   参考答案:

评述内容应包括:

   背景:

五代十国割据战争频仍,社会经济破坏,人民衣食无着。

   方针:

息兵安民,劝课农桑。

   措施:

招抚流民;奖励开荒种桑;合理核定田租

   后果:

维护了南唐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8.1995全国,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

“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

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分)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战国。

(1分)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1分)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3分)  (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1分)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2分)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2分)

9.1999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

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 积聚而多贫。

是故汪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子全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人 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杨州)有全吴之沃,鱼盐祀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侥,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

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叉为东南根柢,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                                           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ifgtevml1]>

[endif]-->

--[if!

vml]-->

--[endif]-->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5分)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占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2分)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①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1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l分):

唐代南方户口增加。

数量接近北方(1分):

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脱仰仗南方(2分)。

   ②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2分)。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分):

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10.2000年全国、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馆),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议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冶,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烦敌也。

                                   余靖:

《武溪集·沦河北榷盐》

  回答:

①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评价其历史作用。

(6分)

②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

为什么?

(4分)

   答:

①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通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

(3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3分)

  ②不全面。

(1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转化。

(3分)

河北安航

2008-1-117:

58:

27

11.1995全国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

“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

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分)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战国。

(1分)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1分)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3分) (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1分)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2分)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2分)

   评分说明:

(1)问的“生产、导航、迷信活动”中,写出2项即给1分。

   第

(2)问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提到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视为正确,但整个答案的意思不能改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回答:

①从材料一看,雍王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

(2分)他的根据是什么?

(4分)

②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2分)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4分)

   参考答案:

重本抑末。

(2分)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

(2分)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分)

   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设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2分)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4分)

13.2001春季高考

阅读以下关于隋末、南宋、明末人民反抗斗争的材料

  材料一王薄拥众据长白山……,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浪死:

白白送死,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持此说以动小民。

                                                   ——《三朝北盟会编》

  材料三谓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且有贵贱均田之制……,伪为均田免粮之说。

                                                              ——《罪惟录》

  材料四……擅自加征,又妄议每机一张税银三钱,人情汹汹,讹言四起。

于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自己预料)饿死,一呼响应,毙黄建节(税官)于乱石之下,付汤莘(当地恶棍)等家于烈焰之中,……不挟寸刀,不掠一物,预告乡里,防其延烧,殴死窃取之人。

抛弃买免(行财求免)之财。

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各次农民起义的主要斗争要求是什么?

据此说明隋末至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与深化。

(6)

(2)材料四所述与以上农民起义的性质有何不同?

反映了什么问题。

(4分)

14.2001广东河南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2分)并分析其背景(2分)和利弊。

(6分)

   参考答案:

方略: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2分)背景:

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

(2分)方略: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2分)背景:

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

(2分)利弊:

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

(6分)利弊:

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

(6分)

15.2003江苏卷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

“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

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

……人为铜钱,游遍世间。

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党杂著摘抄》

   材料四“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   ——王夫之:

《黄书》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

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10分)拜金、重商和倡奢。

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经济阶级和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河北安航

2008-1-117:

58:

56

16.2003全国卷

    (34分)长城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

据《汉书》记载:

“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

”“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材料二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图略)

--[endif]-->材料三 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之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2)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3)参照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

(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心声。

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请举出其中的一个事例。

(5)参照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答案要点:

(1)对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张骞通西域。

 

(2)使用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